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下)▪P34

  ..續本文上一頁成一體,我們的生活就是“大方廣佛華嚴”。我們在佛法裏真的學到東西,這是世間學不到的,學校教育裏頭沒有的。而後我們才真正肯定,佛陀教育是九法界一切衆生至善圓滿的教育。我們說這句話並不誇張,實實在在的,所以你要真懂。第叁尊∶

  【色力勇健主稼神。】

  從這名號上,我們就能體會到現在所謂是健康、端莊。“色”,容色,容貌色相;“力”是氣力;我們現在講有體力、有精神、有體力;“勇健”是非常健康。“色力勇健”都是要靠養分得來的,我們今天講營養,攝受養分,所以也用主稼神來表法。落實在我們生活上,就是我們身體的健康,身體健康固然需要攝受養分,需要飲食來維系。飲食不必刻意去求,你要說某一種飲食,對於我們五髒六腑哪一部分有好處,中國古人說得很多,特別是中醫,現在西洋的醫學也懂得。佛講不講這些?佛不講。佛爲什麽不講?佛的理比世間人高出太多了。世法裏面都是從分別、執著裏頭變現出來的,你執著這個東西對胃有好處,那個東西對肝有好處,你的執著。佛完全沒有分別執著,佛是個平等法,是個清淨法;換句話說,任何飲食對於整個身心,都有圓圓滿滿的益處,這很不可思議。實在講不可思議的道理並不難懂,所有一切的飲食養分到佛的口裏面,佛就把它像化學一樣把它化解,它對每一個部位都産生最豐滿的營養、養分。不像衆生執著,這個蔬菜對這部分有好處,那個對那個有好處,衆生在那裏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他吃了之後,真的,他沒有辦法像佛那樣圓滿的攝受養分。這個基本的道理還不是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嗎?還不是說“一切法從心想生”嗎?你有那麽多妄想執著,那有什麽法子?

  佛陀在世這一些僧團,僧團人不少,經上我們常常看到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佛的常隨衆。他們的生活每一天出去托缽,托缽人家給什麽吃什麽,托缽有規矩,只能夠托七家。七家要是托不到,回來,別托了,再多跑幾家,人家嫌你。這個出家人沒有修行、沒有修養,貪心,跑這麽多家,別人要罵你的。所以七家托不到,趕緊回去。回去怎麽辦?有同學托的有多的分一點來吃。所以出去托缽是分頭出去,不是都是在一條街上。這一條街上幾個人,那一條幾個人,分開去托的。托回來之後,不是托了就吃,不是的。托回來之後,大家再一起吃,所以是平等的享受。我今天托的不錯,今天有大富長者供養得很好;那個到貧窮人家,那個飯菜很差。回去之後,要統統倒在一起,分開來吃,佛法利和同均。不是說托了一路走一路吃的,不可以的。諸位想想僧團裏面談什麽營養?有什麽養分?各個色力勇健。才曉得心的力量,精神的力量能轉物,《楞嚴》上說得好,“若能轉境,則同如來”。所以高度智慧的人,他能轉境界,不被境界所轉。我們凡夫不能轉境界,被境界所轉,這日子過得就很苦了。諸位要細細的去體會這些事,學佛跟凡夫確確實實不同見解,想法、看法完全不同。世間人有種種想法、有種種看法;佛菩薩沒有看法,也沒有想法,所以他叫隨緣。普賢菩薩教給我們隨喜,隨緣歡喜,這裏面就成就功德了。功德是什麽?功德是戒定慧。要在此地講,這個功德就是色力勇健,要這樣才能夠成就。愈是想怎樣保養身體,愈糟糕,那個身體保不住。想什麽方法保,愈保愈出問題,愈保愈出麻煩。不如像諸佛菩薩,隨它去,不要去理會,那個身體才是最健康的身體。你要問什麽道理?心理最健康。心理最不健康的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把你的心搞壞了,就不是真心。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真心,最健康的心。最健康的心變出來的色相,當然是最健康的,就這麽個道理,這基本的道理。

  所以種種妄想、分別、執著變現這個色相,決定不健康、決定有毛病,那個毛病醫都醫不好。你要說什麽時候醫好?什麽時候你妄想、分別、執著斷掉了,你的病就醫好了。你的分別、執著沒斷,再高明的醫生也醫不好你的病,只能夠說把你的病控製不讓它再發展,勉勉強強。至於是不是真能控得住?要靠你自己。你自己如果妄想雜念多,控製不住,醫生再高明,他控製不住。所以你自己一定要跟醫生合作,這就是我們佛法講的緣分。病人跟醫生要有緣,他才能治得了你的病,沒有緣治不了,沒有緣就不合作。這個地方要用淺顯的話來說,就是我們現在人所講的健康長壽。要懂得健康長壽的原理原則,真誠心、清淨心、慈悲心,你自然能夠得到“色力勇健”。第四尊∶

  【增長精氣主稼神。】

  這個對於我們生活或者生命來說,關系非常之大。人身體健康,一定是精氣暢通。中國人很喜歡要補氣,哪些藥物裏頭是補氣的,說是你的氣血不足。氣血也分五髒六腑,哪個地方氣血不足,要用什麽藥物,要用什麽樣的飲食來補充,這些都是我們非常關注的。特別是我們在凡夫位,道理雖然是懂得幾分,可是做不到。每天還是打妄想,還是搞分別執著,甚至於還是有是非人我、貪嗔癡慢,時時刻刻起現行,這是嚴重的煩惱,對自己身心嚴重的傷害。要想自己真正血氣暢通,固然這些藥物能有一些幫助,最重要還是情緒;心情不好,藥物很難得力,最重要的心情好。你要想心情好,你要能看得破、要能放得下,你的心情才能好。如果你放不下、看不破,你的心情從哪裏好起?做不到。所以此地從我們的色身,一定要回歸到法身慧命。法身是真身,慧命是真命,那是不生不滅。肉身是有生滅,肉身決定是無常,肉身在這個世間是隨緣的。不管你懂得與不懂得,你的一生決定是隨緣。凡夫隨的是業力之緣,你過去造作的業力,隨著業力的緣分,刹那生滅。諸佛菩薩應現在世間是隨願力,也是個緣分。佛菩薩住世時間長短,說法淺深,度衆多少,也都是緣分。由此可知,世出世法沒有一法不是隨緣,懂得隨緣就能夠增長精氣,普賢十願裏面教給我們的綱領“恒順衆生”。

  現代人疏忽了學問,學問兩個字怎麽講法?要學,要問。古人所謂是“活到老,學到老,學不了”,你要學,你就要問。什麽叫學?學是模仿、仿效的意思。諸位查查字典,學字怎麽講法?我們學佛,佛是我們的榜樣,我們要仿效佛陀、要仿效菩薩,向他學習。你要是真正想學,當然你要常常問。到哪裏去問?先讀經典,先研究這些教理。研究教理、讀誦經典就是親近佛菩薩,佛菩薩今天不在了,同參道友可以互相請教。多問問別人,細細思惟人家所說的、人家所做的,跟佛所說的宗旨義趣相應不相應?不相應的,我們不學;相應的,我們要認真學習。這是增長我們法身慧命的精氣,我們要懂得。特別是有懷疑,有疑一定要問,否則的話,這個疑決定對你修學會産生障礙。特別是念佛法門,如果對念佛法門懷疑,就是經上所講的這是菩薩最大的障礙。因爲他要不懷疑,他這一生決定圓滿作佛了。因爲懷疑,念佛也不能往生,你說這個損失多大?在四天王裏面,南方有增長天王。增長這兩個字的意思也含著有進步、精進,儒家講“日新又新”,有這個意思。這裏面含義很廣很深,我們要細心去體會,這才真正能夠資益我們的身心。佛法資益我們的境界,一定要把自己的境界不斷向上提升。真正會學的人,我們講十住,你自己入了十住位;講十行,你就做了行位的菩薩。隨著經的境界就把自己提升起來,這一部經讀完,你就成佛了。能不能做到?給諸位說答案是肯定的,能,決定能。爲什麽你做不到?因爲你沒有做。你要肯做,哪有做不到的道理?你不肯做,就沒法子了,你要真做。第五尊∶

  【普生根果主稼神。】

  德號裏面,“普生根”是因,“果”是果報,名號裏面都有因果。“普”是平等,不是偏在某一邊。“根”落實在我們身上,根就是六根;如果在佛法裏面,根就是講善根。善根,世法裏面的善根,無貪、無嗔、無癡叫叁善根;出世間的善根唯一精進,精進是菩薩善根。這裏面著重“普生”,我們在這裏面體會經文的意思。“普”一定要以平等心、清淨心,才能普,如果有分別就不普,有執著就更壞了。無貪、無嗔、無癡能生世間一切善法,世間是指六道跟十法界;精進能生出世間一切善法,是一真法界。我們現在這兩種都要著重,那就是“普”的意思。如果我們偏重在世間的叁善根,把菩薩精進善根疏忽,就不是普了。學了佛,把精進善根提起,無貪、無嗔、無癡疏忽掉,那也出毛病,問題就多多了。出哪些問題?你們大家都親眼看見的。現在我們佛門的衰象,什麽原因?你把這經文多念幾遍,還不就知道了。所以普是關鍵的字眼,很重要。普的意思很廣也很深,不但要生自己的善根,還要幫助一切衆生生善根。諸佛菩薩示現給我們看,幫助我生善根。我也要像諸佛菩薩一樣,作斯示現,幫助一切衆生生善根,自行化他。

  佛法是師道,師道裏面老師跟學生是平等的,這一點要知道。學生尊敬老師,老師也尊重學生,彼此互相尊重。我們中國古代,老師對學生禮貌,他們通信,寫信的時候;我們學生給老師寫信,一定稱老師,後面是學生受業;老師回答學生,後面署名很多人寫友生。友生就是老師,友是朋友的友,學生的生,稱友生;這都是明白人,都是懂事的人。所以師生是平等的,老師教導學生,學生有沒有教導老師?有。師資道合,學生也幫助老師。學生有了疑問提出來,學生要不問,老師一生都想不到;他這一問,他突然想到了。有的時候智慧的一問,智慧開了,他就能解答。他不解答,他慢慢再去問別人,他去問,他才知道自己還有不知道的事情。所以學生資助老師,這叫師資之道;老師利益學生,學生資益老師。這都是在“普生”這兩個字的裏面。所以要生自善根,要生他善根,自他平等,自他不二。在事相上看,好像是錯綜複雜,從理性上去看,平等一如。我們要懂得如諸佛菩薩在複雜的事相當中,他掌握一個簡易的原則原理。中國古人教學,在複雜社會裏頭,它有一門學問…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叁歸依的真實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