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叫《易學》,六經裏頭的《易經》,易怎麽講?容易簡單;你把原理原則掌握到就容易、就簡單了。最高的原理原則是什麽?印光大師講“誠敬”,最高的原理原則。真誠恭敬,沒有一樣不通,樣樣都通。不誠不敬,任憑你怎樣認真努力,求學勇猛精進,你還是不通,你就通不了,因爲你有障礙。什麽障礙?不誠不敬就是大障礙。印光大師說得好,世出世間法都是從誠敬當中得來的。如果誠敬到了極處,沒有老師也自己會通達,無師自通了;在佛法裏面講,叫“自然智,無師智”,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真誠到極處就通達、就貫通了。
有善根當然就有善果,種善因就得善果。善根成就菩提果,果是什麽?果就是我們現實的生活。我們要問,我們的果有沒有改變?相上可能沒有什麽變化,還是老樣子,質裏面起了很大的變化,這是真的果。相上,我貧窮,我種的是善根,修的是善根,心善、行善,沒有一樣不善,但是過的生活苦日子,沒改變。孔老夫子的學生,夫子最贊歎顔回,是孔夫子最得意的一個學生。孔子贊歎他什麽?真的,他是心善行善,無有一樣不善。很像此地講的普生善根,普生善行。可是他的果報,顔回的生活過得多苦,箪食瓢飲,貧窮到那個程度。夫子又歎,不幸又短命,叁十出頭就死了。在我們世間人看起來,他種的善因沒有得到善果。其實他得到了,孔夫子曉得,孔夫子對他贊歎。一般人過這種苦日子一定是怨天尤人,顔回不怨天、不尤人,苦日子過得很快樂。夫子贊歎,像他那個生活,“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是他真正得的果。所以在事相上沒有改變,質上面變了。他能夠在貧窮日子裏面,生活得很快樂,得法喜充滿,他就是此地講,他得法味,他得法喜。至於他的短命,世間人不了解,我們學佛的人懂得;因爲他修的福太大了,世間的福他沒有地方享,他到天上去享福,他提早去享天福。不要等到七老八十,受那麽多年的罪,那叫做真沒有福報了。我們人間看他短命,他早早就享福去了,這是凡夫所看不到的。果實在講,現前得到。果決定不是五欲六塵,人間的富貴,不是說這個;如果把這個看作果報,你完全看錯了。果報要細心在佛法裏面去體究、去體會、去參究。第六尊∶
【妙嚴環髻主稼神。】
這是說色相的端正莊嚴。“妙”是講妙相,“嚴”是說莊嚴,“環”在此地表圓滿,“髻”在此地表高顯。他的微妙莊嚴,圓滿而明顯。這裏面的意思很深,一定要擺脫世俗你才能夠懂得,你才能夠體會得到。世俗裏面的富貴,不但妙字它沒有,嚴字也沒有,說老實話,環也沒有,頂多有個髻。他在人間富貴到了極處,報紙資訊裏面常常提到他,爲社會大衆所知道,現在講知名度很高,那是髻的意思,他有,前面叁個他沒有。只有真正修道的人,他有。什麽叫妙?與性德相應就妙。性德是什麽?非有非無;相有性無,事有理無,與這個相應就妙了。與這個相應,就是我們一般講永離分別、執著,這才妙。大乘經上常講,“即相離相,離即同時,離即不二”,這是妙,真正得自在。既妙決定有嚴,嚴是莊嚴。他的色相永遠看不厭,這是嚴、這是圓滿。不但佛菩薩的相圓滿,永遠看不厭,阿羅漢的相都看不厭。阿羅漢的相,四樓念佛堂有五百羅漢,你們仔細看看,面貌都不一樣,也有的面貌很古怪,雖然希奇古怪,但是滿好看的,也看不厭。爲什麽?他與性德相應。所以造像是高度藝術,現在有很多塑造佛像的,塑造佛像本身的這個人沒有佛法的修養,把佛菩薩像都造成了藝術人像。你一看,人像,藝術人像,不是佛像。造像一定要依據《造像度量經》,那才如法,佛像不是隨意造的,隨意造的把佛像都變成人像了。其實佛沒有相,佛爲什麽要塑一個造像的標准?像是表法,一定要把叁十二相、八十隨行好表現出來。這裏頭它是教學,教學的工具,你要不把這些因果表現出來,人家看到這個像,他學什麽東西?所以見像是因,忽然明了就是果。你造個藝術人像,他看了,他怎麽能覺悟?佛沒有相,佛像是叁十二相、八十隨行好,一定要把這個突出,表現出來,這是造像的規矩。所以要不懂,唯一的方法,模仿古代佛菩薩的造像。佛菩薩的形像決定不是人像,我們一定要懂得。佛法是教學的工具,佛像是教學的工具,不是藝術。現在人錯誤的觀念,把它當作美術,當作一種雕刻的藝術,這就錯了。在這種眼光,他是用藝術來欣賞,佛法真實的利益,他是一無所知,非常可惜,這些我們不能不懂。這是講到妙相的莊嚴,環是代表圓滿。第七尊∶
【潤澤淨華主稼神。】
在此地,我們一看也就能體會得到。“潤澤”是法水的潤澤,就是講經說法。《華嚴》跟《大智度論》裏面都說,“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世間第一等聰明智慧的人,他讀佛經,不會明了佛經裏面的意思。爲什麽?他只看到文字的意思,不曉得佛法跟一般的書籍不一樣,佛法的意思“意在言外”。所以經典它要是意思意在文外,如果你望文生義就錯了,佛家常講“望文生義,叁世佛冤”,叁世諸佛都喊冤枉,你把他意思解錯了。這裏面有很重要的幾句話,諸位同修一定要記住,佛沒有意思,佛經沒有意思,你要說佛經有意思,真的叫謗佛。我們看古人的注解,可以說是他的意思;清涼大師的注解是清涼的意思,李長者的注解是李長者的意思。佛經本身沒有意思,因爲沒有意思,所以經才叫無量義;要有意思,怎麽能叫無量義?怎麽可以有兩個說法?沒有意思,所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講這部經的深度廣度,看他契入的境界。初住菩薩就講得淺,二住菩薩就講得比他深,叁住菩薩一定比二住又要深了,看你契入的程度。也就是經典一展開,你體會到什麽程度,完全是自性的流露,哪裏有盡?無有窮盡。佛法是教你要契入,教你去證得;不是教你在裏頭探討裏面的意思,這一句怎麽講法,這一段是什麽意思,那就糟了,全都變成望文生義,不曉得經典是活活潑潑。所以經典展開,善說法的人叫觀機說法,什麽樣的根機就是什麽樣的說法,說得叫每一個聽衆都得益,都生歡喜心,都有受用,就對了。程度淺的人得淺的利益,程度深的人得深的利益,哪有一定?這也是佛法的難處。難處也正是佛法的易處,才給你說“難易不二”,難處正是易處。只要你把萬緣放下,實在講儒家也是這個說法,“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這是孟子說的,佛法修學也是這個辦法。只要把妄想雜念放下就容易,意思一看就明白了。爲什麽?是自己自性裏面流露出來的。釋迦牟尼佛自性流露出來的,跟自己自性流露出來的無二無別,味道就出來了,所謂“法隨自蘊”。第七尊【潤澤淨華主稼神。】
這意思很深很廣,前面雖然說了,依舊未盡其意。名號雖然只有幾個字,學佛的同修我想多半都聽過,所謂“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彌陀名號如是,諸佛菩薩的名號一樣都是不可思議。這一點我們不能夠疏忽,要細細的去體會、去契入,再自利利他。用什麽來潤澤,滋潤自己的法身慧命,滋潤一切衆生的菩提種子,我們想到這些事自然就能體會到,要有高度的智慧,要有深廣的慈悲。如果只有慈悲沒有智慧,會産生不善的副作用,佛家常說,“慈悲爲本,方便爲懷”。可見得諸佛如來教化一切衆生,決定離不開慈悲,慈悲就像主稼神一樣,五谷雜糧滋潤我們的身體,滋潤色身。可是單有慈悲而沒有智慧,就是所謂“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這種沒有智慧的慈悲是什麽?世法裏面感情的染愛。諸位要曉得,慈悲跟愛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爲什麽佛要給它換一個名稱?依於高度智慧的愛就叫慈悲,如果依感情,完全沒有理性的就叫做愛。從事相上講沒有兩樣,但是從依據上講是迥然不同。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六道凡夫只有愛沒有慈悲,換句話說,感情用事。感情用事産生的效果是什麽?還用得著說嗎?今天世界災變這麽多,究竟的原因是什麽?感情用事,所以才招來這麽多的災難。
然後我們就能夠體會到,此地“潤澤淨華”它最重要的意義,就是智慧的教育。我們能夠實施智慧的教育,推行智慧的教育,就是潤澤淨華。教育裏面包含的科目衆多,尤其是現代教育分科非常的微細,就好像一個花園許許多多這些品種齊放,不止一百種。百花齊放,百是形容多,不是數字,所有的品種統統都有。無論什麽樣的品種,它都依一個原則,這個原則“淨”;淨就是高度的智慧,這樣才能夠潤澤自己的法身慧命,潤澤一切衆生。所以世出世間法根本的一個大問題,就是要把教育辦好。智慧的教育,佛法是排在第一位,佛法就是智慧的教育,確確實實是九法界一切衆生至善圓滿的教育,能令一切衆生平等成佛,這是講智慧達到了極處。所以名號裏面含的意思很深很廣。李長者在《合論》裏面,他對於這些經文的解釋,完全依照菩薩十波羅蜜來說。十波羅蜜一交互就變成一百個法門,每一個法門裏面都具足十波羅蜜。這個解釋當然也很好,但是我們看起來顯得範圍太局限,不如清涼大師說得好,所以道霈禅師他作《纂要》,他采取清涼的,這是有慧眼。清涼解釋得很簡單,但是這個意思既深又廣,確確實實我們掌握這個原則,真正能夠做到契機契理。第八尊:
【成就妙香主稼神。】
五谷雜糧都有一股香氣,香氣也是滋養我們身體的。這德號裏面,香加上了一個妙香。佛法對於香非常重視,我們常常聽到“戒定真香”,戒香、定香、慧香、解脫、解脫知見,這就叫五分法身香。大小乘經論裏面都說,這就是成就我們的法身,也成就一切衆生的法身慧命,這是佛家教學重要的科目;用現代的話來說,大小乘佛法裏面必修的科目。這五個科目叫五分法身香,是佛家教學的內容。掌握到這個原則,你就不會迷失學佛的方向,你在佛法修學一定能有成就。所以佛法的修學從哪裏學起?從成就戒香學起,戒是第一步。戒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守法…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