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子住”,也称为“法师住”,道理在此地。末後这一位主药神,我们刚刚念过的,这含义很深。主药神代表第十住“灌顶住”,这是在这一个阶段当中达到颠峰。灌顶就是成佛,我们现在讲毕业,这一个阶段毕业,十住里面他毕业了。这一段里面,它的内容我们看得非常明显,所有一切业障习气都淘汰尽了。业障习气是病,菩萨示现在这个地方作药王,主药神。在我们佛法里面还有一尊药师如来,许多同修生病的时候都念《药师经》,去拜药师如来。拜能拜好吗?靠不住。一定要懂得经典里面所讲的这些原理原则,你要去做到,你的病才会好。像这一段经文里面所说,这里面最重要的是仁慈、清净。清净心不受病毒的感染,你当然会健康,仁慈可以解毒,再剧的毒物,仁慈可以能把它化解、把它分解掉。在佛法里面讲,最毒的病毒就是贪嗔痴,叫三毒。仁慈能把三毒化解,清净心、智慧心能把病根断掉。所以在灌顶住里头,特别着重於清净、光明,仁慈佑物,我们在这个地方要学这些东西。以上这一大段的经文,我们讲到这个地方做这麽一个总结,希望我们读诵修学一定要落实在生活上。《华严》里面教给我们,任何一位都摄一切位,虽然是初住位,初住菩萨所修学的十住全修。不但十住位菩萨所修的,他统统都修、统统都学,乃至於往後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统统修,统统都学。证到等觉位了,等觉位菩萨对於发心、治地他们所学的,他也不舍弃,在日常生活当中还是修学,这才叫做“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圆融是圆修,一法都不舍;行布是次第;有次第、有圆融,这才叫佛华严。不是在一个位次上只修他这一部分课程,不是的,他统统都修,圆修圆证,我们在这里要深深去体会。不但要体会,一定要落实,我们得的受用真正是无比的殊胜。念佛往生净土,哪有没有把握的道理?信心十足,决定得生,当生成就的法门。《华严》是大本《无量寿经》,所以不能通达《华严》,《无量寿经》要讲得好,很难。你能够契入《大华严》,讲《无量寿经》就好比吃冰淇淋一样,不费事,自然会讲得很圆满。长说、短说、深说、浅说,得大自在。也难怪过去弘一大师劝导知识分子,学佛从哪里学起?他老人家的介绍,从《华严疏钞》学起。非常有道理,从这上奠定基础,以後无论学哪一个宗派的经论都轻而易举,一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这也是过来人所说的话,也不是普通人能够说得出来的。我们知道弘一大师一生勤学,他做事情、读书都非常认真,这是普通一般人比不上的。所以虽然是中年出家,他的成就,也是为佛门里面大家都肯定的,为世间人所赞叹的,绝非偶然。所以他的建议、他的教诲,我们应当要顺从。今天我们将这一段介绍出来了,向下的经文是第二个段落,是表十行位的菩萨。这是让我们体会到十住里面的因果。
〔十八〕 主稼神
第十“主稼神”。从这一段开始,到第十九主昼神,一共也是十位,这十类是表十行位。前面讲过十住,十住是住佛之所住,十行是行佛之所行,都是我们一定要认真去学习的。我们从这十段经文里面,细细的去体会行位菩萨的因果。请看经文:
【复有无量主稼神。所谓柔软胜味主稼神、时华净光主稼神、色力勇健主稼神、增长精气主稼神、普生根果主稼神、妙严环髻主稼神、润泽净华主稼神、成就妙香主稼神、见者爱乐主稼神、离垢净光主稼神,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莫不皆得大喜成就。】
这表法的意思很深。在十行位的菩萨,初行用主稼神来表法。“稼”我们中国人称为五谷杂粮,称之为稼。可以说是一切动物,维持他的生命决定不能够缺少的。用现代的话来说,以我们人做一个例子,人要活在这个世间,所谓活动,他每天运动一定要有能量来支持他,我们今天讲的能源,能源就是能量,推动这个机器。人的身体实在讲就是一部机器,这部机器要靠能量来维持他的运作。能量的来源就是饮食,饮食里面最重要的就是米麦,这一个人生命才能够维持得下去。所以行门里面,初行位的菩萨用这个来表法。他表的是万行的法味,能够滋养自他的法身慧命,取这个意思。与会的这些神众,数量也跟前面一样无量无边。前面一开端给我们讲佛刹微尘数,在此地我们看到“无量”,无量跟前面佛刹微尘数意思是相同的。显示法会确确实实是突破了时空的界限,显示出一真法界,没有彼此、没有自他,尽虚空、遍法界无非佛菩萨示现,为我们初学人作榜样,所以这个意义很深很广。
行门里面最重要的,我们常讲得法喜。如果你修行,无论修哪一个行门,实在说行门是没有障碍的,任何一个行门都能通一切行门,正是佛在经上教给我们,“一一位中,遍含一切位”,就是这个意思。这里是说明菩萨五十一个位次,任何一位都能包含其他的五十个位次。初位菩萨包括後面,後位的菩萨也包括前面,这样的行门才真正达到究竟圆满。由此可知,我们对於整个《华严经》的看法,一定要懂得它是一个整体,决定不是某一个部分,任何一个部分都代表整体。行门当中最重要的是得法喜,这个位放在第一。法喜也通常称之为欢喜心,常生欢喜心。从什麽地方生欢喜心?从你生活里面生欢喜心,从你工作里面生欢喜心,从你处事待人接物当中生欢喜心;换句话说,无时无处不欢喜,一切境缘当中都生欢喜心,你才入门,我们常讲修学的功夫才得力。如果说欢喜心生不起来,说明你功夫不得力,你学佛没有入门;学佛入门的话,一定生欢喜心。前面这一大段,从海月菩萨一直到主药神,他表的是住佛之所住,我们讲生如来家,住佛之住。既生如来家,住佛之住了,住佛住是心安住在如来之住,就是海月菩萨所表,发菩提心,前面给诸位报告过了。心发了之後,一定要行佛之行,能行佛之行,哪有不快乐的道理?哪有不自在的道理?诸位要晓得忧悲苦恼,六道凡夫有,佛菩萨没有。佛菩萨真正得到法味,此地这十尊菩萨都是代表修行契入之後得到法味,法喜充满。我们知道这表法的原则,下面这十尊菩萨的德号,大概都能够想像得到。但是要怎样落实在我们生活里面这才重要,也就是说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菩萨给我们示现一个标准,我们必须要达到这个标准才是行佛之行。如果没有达到这个标准,那不是佛行,应当自己勉励自己、警策自己,认真努力修学。第一尊:
【柔软胜味主稼神。】
心地慈悲,言行上才柔软,佛在这经里面一再劝我们柔和忍辱。世间的善人都懂得忍让,孔夫子教学要求学生要建立德行,他自己作师作范、作模范,也在日常生活当中做出来,表演给大家看;学生们都能够体会、赞叹夫子之德有五种∶温、良、恭、俭、让。柔软就是这五德里面的两项∶温和,末後忍让。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无论对什麽人,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真正学佛的人,一定要把一切众生要看作真佛。凡夫、学生只有自己一个,我们在五十三参里面看到,善财是凡夫、善财是学生,只有一个人,没有同学。为什麽善财不找一个同伴,结伴一起去参学?在我们想像当中不是很好吗?如果有个伴,他这一生就成不了佛;不但成不了佛,菩萨也成不了,这意思很深。学生只有我一个人,我一个人以外,都是诸佛如来化现的。像《华严经》,我们一展开总共一百七十多个团体,一百七十多类都是诸佛如来化身化现的。我们面对这些大众,他是不是诸佛如来化现的?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你说是那就是,你说不是那就不是。我这个答覆你们满意吗?我说真话,你不懂,你要真懂得了,你就晓得我说这话没错。为什麽?境随心转,这境不是真的,是个幻相而已,确确实实随心转。你要是以佛心观照一切众生,他怎麽不是佛境界?他当然是佛,是真的,一点都不假。就跟我们读《华严经》一样,这一百七十多众都是诸佛如来化身,虽然示现的种种不同,实际上都是诸佛如来。如果你要以轮回心来看,就没有一个是佛。
这话要说得浅显一点,我们把水平往下降,降到最低,大家比较容易体会。着相不见性,没有一个是佛。凡夫着相,分别执着,决不肯承认这是佛菩萨化现的,所以凡夫看外面境界有六道、有十法界。为什麽一真法界的这些菩萨,我们通常称法身大士,他看十法界是一真法界?诸位要知道,一真法界跟十法界不是离开的,不是两个境界,一个境界,每一个人看法不一样。你有妄想、分别、执着,你的看法就是十法界,就是六道三途;如果你离开一切分别、执着,你看十法界是一真法界,十法界的界限没有了。再说得深一点,时空的界限没有了;由此可知,时空、十法界从哪里来?从妄想、执着里面生的,离开妄想、执着就没有了。离开妄想、执着,十法界的现象有没有?有。相有,相是妄相,相是诸佛如来示现的。你怎麽知道是诸佛如来示现的?相是性变现出来的,性是诸佛如来,这不是假的。哪一个相离开性?离开性没有相可得。《华严》说得好,所有一切相“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能现的心是真心、是真如、是本性、是如来。我们要问,哪个相不是如来示现的?我要把他看作是诸佛如来,你错了。你说“看作”,还是有分别、还是有执着,他真的是诸佛如来示现的。
所以你要真正懂得《华严经》上佛说的这两句话,“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你就觉悟了。经上又告诉我们,“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界性是讲一切万物的体性,我们今天讲性质;一切唯心造,那个心是真心、是本性。前面那个性可以看作习性、习气,应观法界性,那个“性”是习性;一切唯心造,那个“心”是真性,真如本性,真心。你要明白这个道理,你才晓得一切万法,动物、植物、矿物,哪一法不是如来显现的?你从这上面去体会,法味就生起来了,这个味才浓。我对一切众生跟对释迦牟尼佛、跟对阿弥陀佛没有两个心,平等恭敬,这种恭敬是自性性德的流露。性德是柔软…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