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下)▪P43

  ..續本文上一頁就是遠離塵垢,大徹大悟了。在教下講叫大開圓解,我們淨土宗裏面叫理一心不亂,名詞不相同,意思是一樣的,都是達到轉煩惱成菩提的境界,都達到這個境界。這個時候知道不但外面境界是不可得,《般若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外面境界是夢幻泡影;我們能夠覺察外面境界的六根,六根也不是真的。《金剛經》上給我們講“叁心不可得”,能得的不可得,能得這個心不可得,所得的一切物都是因緣所生,緣起性空,了不可得,能所都不可得。我們要問誰知道不可得?般若智慧照見。般若智慧在哪裏?六根的根性。六根的根性是真的,六根的六識是虛妄的,那個不是真的。六根的根性是真的,楞嚴會上世尊就是爲我們發明這個事實真相。所以佛教菩薩,用見性見一切色。我們今天用的是什麽?用眼識,你所見到外面的境界相叫色塵,眼識只能見到色塵,眼識是假的,色塵也是虛妄的。佛教菩薩用見性見,見的外面是什麽?見外面是色性,這就叫明心見性。明心是說你用的是見性,你所見的是色性,那叫見性,明心見性是這個意思。我們聞聲,我們用聞性聞聲性,凡夫是用耳識聞聲塵,六識對六塵。你曉得這個事實真相,遠離塵垢的意思你就明白了。要怎樣遠離?真的像交光大師所說的“舍識用根”,這不容易。《楞嚴經》上所說,觀音菩薩會用“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觀音菩薩用耳根,他用耳根的根性聞聲性,這叫做“反聞聞自性”,觀音菩薩用這個法門修成無上道,修成正果,在楞嚴會上稱之爲《耳根圓通章》。也有不少同學讀了《楞嚴經》很想學這一招,我遇到不少人來問我,問我怎樣用見性見色性,用聞性聞聲性。我老老實實告訴他,我會講這部經,我不會用這個方法;這個道理方法我都懂,我不會用。不會用怎麽辦?我們還是找大勢至菩薩,《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他那個法子好學,“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個法子我們有辦法下手。觀音菩薩那個調太高了,好是很好,我們沒法子下手。怎麽沒法子下手?你來問我從哪裏下手,你已經落在意識裏面去。我給你講,講得再清楚、再明白,你聽進去依舊落在意識裏頭,不管用。還是念佛這個方法好,念佛這個方法也是特別法門,千萬不要看輕了。許多人讀《楞嚴經》,二十五圓通只知道觀世音菩薩這個法門特別,不曉得大勢至這個法門特別,這是粗心大意;兩個特別法門,不是一個。特別法門不按順序排列,這是特別法門。《楞嚴經》上這二十五位菩薩,如果按順序排列,他是六根、六塵、六識、七大,按照這個排列的。觀世音菩薩要按這個順序排列,應該排第二位,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第一個是眼根,第二個應該就是觀音菩薩的耳根。他沒有按順序排列,他擺在最後,排在最後去,這叫特別法門。這排到最後太明顯了,從第二位把他放到第二十五位去,太明顯了。《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在七大裏面是根大,照七大的順序排列:地、水、火、風、空、見、識,根大就是見,按照順序排列他應該排在第二十叁,最後一位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是識大;地水火風空見識,他在彌勒菩薩的前面,按照順序排。但是楞嚴會上彌勒菩薩擺在前面,他擺在彌勒的後面。兩個特別法門,我們要留意到,不是一個特別法門,兩個特別法門。也許同修要問,爲什麽不把大勢至菩薩擺在最後?擺在觀世音菩薩後面不是更好嗎?而我們看起來不是更清楚、更明白嗎?不行,不可以這個排法。觀音菩薩排到最後是契我們娑婆世界衆生的根機,我們現前根機。觀音菩薩在他方世界也許就排在第二位,就不會排在最後了。文殊菩薩揀選圓通說得很清楚,“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所以他排在最後,道理在此地。大勢至菩薩這個法門遍契虛空法界一切諸佛刹土,他不是契一個世界,所有一切諸佛世界他統統適合,所以他排在第二十四。我們要是把這個意思看出來之後,你才曉得念佛法門不可思議,念佛法門比耳根圓通還要殊勝。這是說到遠離塵垢的方法,真正了解不可得,真正明白一切法無所有,你在一切活動之中自然就不會著相,不著就是遠離。遠離不是躲避,躲避他遠遠的,不是這個意思;心裏頭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還要加一個沒有妄想。爲什麽?因爲這個經所講的全是法身大士。在我們凡夫,我們能夠不執著就遠離了,再能夠不分別就更了不起。你要不離一切法當中不執著,給諸位說,你就離開六道輪回;你要是再一切都不分別,你離開十法界;再妄想統統都離開的時候,都沒有了,你就證得如來圓滿的果位,所以遠離意思就很深。此地諸佛如來示現的,他那個遠離是連四十一品無明都斷盡了。我們把這個意思總結起來說,心跟境界是不能夠離開的,爲什麽?心能現,境界所現,能所是一不是二,它怎麽能離得開?遠離塵垢就是看破、放下。看破幫助你放下,放下幫助你看破,這兩種方法相輔相成。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功夫爲什麽不得力?你要把原因找出來。真正不得力的原因,我們讀經聞法明白一點,明白怎麽樣?不肯去做。也就是說聽經聞法看破一點,看破一點不肯放下,你功夫就止於這個地方,不能再向上提升了,原因在此地。你懂得一點,你立刻就做,就做到,你就放下了;這個放下又會幫助你更深入一層的去體悟,所以這兩個方法相輔相成,不可以執著在一邊,執著在一邊就壞了。看破多少就放下多少,放下多少一定幫助你更深一層的看破,這樣輾轉相輔,一直到如來究竟果位。你要說菩薩用什麽方法修行,就是用這個方法,這是從總的原理原則上來說;放下由於看破,看破由於放下。第四尊:

  【普水宮殿主海神。】

  這一尊菩薩德號裏面,“水”是潤澤的意思,“宮殿”是慈悲加持的意思。這一部經上前面宮殿說得很多,宮殿的意思是慈悲覆育。覆是什麽?蓋覆。我們住在宮殿裏面可以遮蔽風雨,這是覆蓋,保護我們身心的安穩;育是養育,宮殿有覆育的意思。“水”當然是法水,法水滋潤。“普”是清淨平等。這一尊主海神以清淨平等心廣施法水,覆育衆生,取這個意思。所以名號裏面完全是度化衆生的意思,這也是我們應當要學習。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自他不二,所以度化衆生就是真正度自己。如果沒有利益一切衆生的心,自己是決定不能得度的。原因在哪裏?我執破不了。一切時、一切處起心動念我的利益擺在第一,總想著自己,你就想這個我執是多麽的堅固,我執不破決定不能夠出離輪回。縱然你一生斷惡修善,你所感得的果報也不過是叁善道而已,不能超越六道。你要是造惡業,決定墮叁惡道。所以佛菩薩教我們念念想一切衆生,不要想自己,起心動念都是利益廣大衆生。這個名號裏頭就是這個意思。第五尊:

  【吉祥寶月主海神。】

  “吉祥”前面曾經多次讀到這個名號,也許同修當中有新來的,前面沒有聽過。吉祥這兩個字中國人常常挂在口邊,吉祥這兩個字怎麽講法一定要清楚。簡單的說,你應該得到的福你得到了,這是吉祥;不應該得到的你要得到的話,就不吉祥,就不是吉祥。換句話說,我們在一生當中所獲得的、所享受的,都是我們本分應該得到的,這叫吉祥。凡是非分,你想獲得,必定有災禍在後。古時候人見面的時候,恭維的話都是吉祥。從佛法裏面來說,與因果相應的就吉祥,善因一定得善果,惡因要得善果就不吉祥;善因一定得善果。“寶月”都是性德的比喻。“月”,光明,光是清涼的,能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吉祥寶月,這個意思就深,意思就廣。我們自己不能違背這個原則,教化別人也不能離開這個原則。這一句話裏面簡簡單單的說,就是善因一定得善果,反過來惡因一定有惡報。善因善果,這是吉祥寶月。所以德號裏面是勸勉我們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你所享受到的果報就像清涼寶月一樣。第六尊:

  【妙華龍髻主海神。】

  這個名號我們一看就明了,菩薩以無礙的辯才應機說法,能度一切不同根性的衆生。“妙華”就是妙法,唯有佛法才稱妙。“龍”是表變化,這個變化在菩薩身分裏面來說,隨類現身是變化,隨機說法是變化,都是龍表這個意思。“髻”比高顯的意思。古時候女子梳頭發都梳得高高的,稱爲髻;在一個人的身分上,這是最高的地方。用這個字來比喻、來形容菩薩教化衆生的善巧方便,我們今天講高明極了,就是這個意思,非常高明。第七尊:

  【普持光味主海神。】

  “持”是保持,永遠不會失去;“光”在此地是智慧,“味”是法味,“普”是平等。在四弘誓願裏面第叁句說“法門無量誓願學”,普持就是得無量法門。現在我們在學習過程當中,總是提倡一門深入。一門深入跟廣學多聞這裏面有沒有矛盾?特別是對於初學的同修,尤其是初學的知識分子,今天聽到我們講一門深入,他搖頭。這一部經怎麽能成就?這一句名號怎麽能成功?他懷疑,他不相信,他想到佛法也應該同世法一樣要廣學多聞。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佛說得那麽多,我們當然要多學。這話說得沒錯,是應當要廣學多聞,現在爲什麽不准你廣學多聞,叫你一門深入?這個道理你懂嗎?廣學多聞的條件是智慧開了才行。你智慧有沒有開?你沒有開智慧。沒有開智慧怎麽辦?斷煩惱。四弘誓願順序不是這樣嗎?先叫你發心,要你發度衆生的心,“衆生無邊誓願度”,要發這個心。爲什麽要發這個心?這個心是菩提道上勇猛精進的動力。你沒有這個心,你修行會懈怠懶散,不能成就,所以那是個動力。世間人的勞動,推動他的是名利。佛法裏面,名聞利養統統舍棄掉,什麽力量在推動他?願力。什麽願力?普度一切衆生的願力。所以這個一定要先發,不發這個心決定不會有成就。我們這個道場,居士林跟淨宗學會這一些領導人都是虔誠的佛弟子,他們不要名聞利養。爲什麽一天到晚全心全力在這裏推動佛法?就是願力。所以願力推動你,頭一個要…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叁歸依的真實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