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個字,“學問”,你們要學著問。你要真的學會問,在公共場所裏面,我們遇到有學佛的人,無論他是在家、出家,就向他請教,歡喜請教、樂意請教、喜歡請教,你們就能夠把佛法的水平提高。爲什麽?每一個學佛人都要認真,說不定在路上遇到這些人一問,答不出來多難爲情。大家有問的風氣,特別是出家人總要多念一點書,多看看,否則的話出去被人問,問倒了很難爲情,所以這就能把水平提升。希望大家喜歡發問,隨時隨地都問,就能把整個社會佛教育提升起來,這就叫海潮雲音。我們學了之後,一定要把它做到,落實在我們生活之中,時時要問。問的時候要人愈多愈好,不要說沒有人的時候我再問;沒有人的時候問,你一個人得利益,這個利益很小;很多人在一起的時候你問好,那個利益無量無邊。第叁尊:
【妙色輪髻主水神。】
這德號裏面含的意思非常好。“妙色”,前面“海潮雲音”是用音聲說法,博攝機緣,這個地方是現相,妙色是現相,也就是表演給人看,以身教化衆生。“輪”是講叁輪,叁輪不空。叁輪是講身、語、意,身要表演,口說法,意是智慧慈悲,諸佛菩薩以身語意叁輪利益一切衆生。一切衆生很著重外表的形象,外表形象不好,他的興趣就沒有了。現在商業裏頭非常注重外表的形象,內容好壞還在其次,包裝一定要很漂亮,裏面未必是好東西;但人家一看包裝就喜歡,買回去上當那是以後的事情,賣家他的目的達到了。佛不欺騙衆生,但是外表的包裝也很重要,所以道場爲什麽要建立得富麗堂皇,就是外表的包裝。我們講堂爲什麽也要布置得這麽莊嚴?花這麽多錢、花這麽多心力?這樣一布置,每一位同修到這裏來聽經,坐在這裏跟從前感觸就不一樣,“妙色輪髻”,這是不能不注意的。是不是爲自己?不是的。如果爲自己就錯了,這裏面你就增長貪嗔癡慢。不是爲自己,是爲接引衆生,爲令一切衆生接觸之後生歡喜心,這就對了。是度衆生的一種手段,度衆生的一種方式,佛法裏面講的善巧方便。講到最基本處就是要包裝自己,我們自己這個色相,要能令衆生接觸到之後生歡喜心,他就願意接受佛法了。
諸位同修必須要記住,大乘跟小乘不一樣,小乘是保守的,依照佛的戒經老老實實去修學,樣樣都很拘謹、都很樸素,給諸位說適合於古時候封建時代,那個社會大衆看到你尊敬你,生歡喜心。現在是什麽時代?現代的人心跟過去人的心理、看法、想法不一樣,現在你要是那種樸實、老老實實態度接觸大衆,大衆有善根的人對你合掌恭敬,但是理都不理你。爲什麽?不合時代,你是古人,我們是現代人,你已經落伍了,不適合時代了。所以佛在《法華經》上講,末法時期要弘揚大乘,什麽道理?大乘很適合於現代人的思想,大乘是開放的,雖開放不失規矩,這就叫善巧。小乘是善而不巧,凡夫是巧而不善,菩薩是既善又巧。巧是跟社會大衆和光同塵,善是不離規矩,這是善;也就是說決定沒有破戒、沒有犯戒,嚴持戒律,但是表現在外面活活潑潑。如果像菩薩這個高一個階層來講,他們這個戒不是斤斤計較戒條裏面,不是執著這個,他們是定共戒、道共戒。有定有慧決不會做錯事情,決定沒有過失,戒律的精神就是防非止過,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他有定功、有清淨心、有智慧,他怎麽會作惡?不但身口不作惡,念頭裏面都沒有惡,沒有惡念,所以他的戒是圓滿的。他的行持表現在外面是開放的,這是很適合現代衆生的根性,我們用這種方法來幫助衆生、接引衆生,就是海潮雲音、海潮妙色。
說到這個地方,我們現在的感觸尤其是深,也感覺得我們作佛弟子使命更重,如何能把社會大衆這些觀念誘導到正確的方向。今天世間人審美的觀念,乃至於價值的觀念都有很大的偏差,我們怎樣把他喚醒?怎樣幫助他回頭?諸如美術、音樂、舞蹈、戲劇,乃至於雕塑,包括建築,大家都很重視美觀,這些都在“妙色”範圍之內。如果這些色相能夠令一切衆生,接觸到之後生起感情,這裏面就有善惡了。使人接觸,聽到唱歌、看到跳舞,你動了感情;感情是一念善,這是善法,如果是一念嗔恚、一念嫉妒、一念貪愛,這是惡法。今天的藝術,今天一切色相表現的,是叫人家起什麽樣的念頭?善念少,惡念多,與德行相應的少,與邪惡相應的多。我們如何把它糾正過來?這不是一個人的力量,一定要有許多人真正覺悟、真正明白,我們從本身做起,做一個好樣子,做一個好的形象,也能令這些人接觸到之後生歡喜心。這是正面的,是善的,是清淨的,是沒有汙染的,才能挽救世道人心。這是佛家叁輪教化的落實,而不是僅僅在經典上講這句空話,一定要把它做到。
“髻”這意思是很明顯的表達出來,能令一切衆生回頭是岸。在事相上說,無論是哪一種行業,無論是某一樣的工作,一定要幫助他了解事實真相,明白事實的道理,他就知道應該怎樣去做。譬如說我們要建一個道場,爲什麽要建這個道場?現在有這麽多人共修,場地不夠,這是有理由,這是應當要建立的。有一些人發心建道場,並不是有很多人共修,沒有人來共修,他也建很大的道場。我在臺灣看過很多,道場建得富麗堂皇,宮殿式的,裏面住幾個人?叁、四個人,五、六個人,每一天清潔打掃都做不完。於是乎有法會的時候,一年做幾次法會很熱鬧,不做法會的時候門都關起來、都鎖住。這種道場可建可不建,爲什麽?沒有這個必要。一年做個幾天法會,盡可以租借場地來做。像我們講經,如果不是天天在這裏講經,就不需要這個講堂。偶爾講個一天、兩天,講個一個星期、十天,都可以租借講堂來用,不需要花這麽多冤枉錢。所以你要懂得是不是必要,不是必要不應該做。我們建立一尊佛像,現在到處都喜歡建大佛,就像建大樓一樣,我的樓要比你高一點,再過幾天又有個人再建一個新的,又比你高了,大家在比高,是不是真的高?不見得。真的高,要德行高才是真高,樓蓋得高不行。
大的佛像有沒有價值?有沒有必要?如果沒有必要,我們把建道場、建大佛種種這些建築,不是眼前迫切需要的,爲什麽不把這個錢拿去救災?這麽多衆生在遭難,如果我們在沒有必要的情況之下建立一個大佛像,我看那個大佛像看到許多災民受苦受難他都流眼淚。你要把這些錢拿去救濟這些苦難,這個好,菩薩舍身救人,這是多麽大的功德。諸佛菩薩曾經舍身救苦,這些受難的衆生,對佛菩薩有真正感恩戴德之心。災難過去了,經濟複蘇了,生活條件好了,這些人一定會想到菩薩當年舍身救我們,我們要跟菩薩做一個大像。別說造一尊像,造十尊像、造一百尊像都不難。那是感恩戴德,那個時候是時節因緣成熟應當做的。現在舉世都有災難,所以我們一切經營都要仔細的去想想,應不應當做,有沒有必要去做,這非常非常重要。第四尊:
【善巧漩氵複主水神。】這個名號特別是教導我們現在的衆生,意義就很深了。“漩氵複”,要落實到我們生活上就是應變。現在這個世間
大家都曉得,確確實實就像在險灘上行船一樣,處處都是急流、都是漩渦,小船在裏面通過非常危險。新加坡地區沒有見過這種狀況,在中國大陸來的印象就很深了,你親眼所看到的。比喻社會的險惡,在複雜的社會裏面,你有善巧方便,能夠應付。這一個德號跟四大天王的西方天王表法意思很接近,西方是廣目天王。我們看到天王手上拿的是一條龍,也有造形是一條蛇,蛇跟龍意思都一樣;左手拿的是一個珠子,右手是個龍。龍跟蛇都表變化,善變。代表什麽?代表社會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變化無常。這顆珠是表示在一切變化裏面,你掌握一個不變的原則,你才能夠控製這個局面。跟這個意思一樣,“善巧漩氵複”,漩
氵複是變化,善巧就是你有智慧、有定力、有能力應付複雜變化的局面。不但你能夠應付,更重要的你能夠誘導,使他能夠恢複到正常,這才叫善。如果你能夠應付,不能夠改變他,你是有巧沒有善。一定要有能力幫助這個社會,中國古人所講的“移風易俗”,如何能把風俗習慣誘導到淳厚善良。有主水神救護一切衆生,你才真正在做救護一切衆生的工作。
這個工作的項目無量無邊,社會上任何一個行業都包括在其中。它的總綱領、總原則就在教育,古來這些大德,中國人常講古聖先王,這是有大智慧、大福報的人,他們能掌握到這個機緣,能掌握到這個原則,教化一切衆生。所以真正的教育,我們在講席當中也常常提起,一再的重複;世尊當年在世講經說法重複的很多,一百次的重複、一千次的重複、一萬次的重複、無數次的重複,爲什麽要這樣說法?看看大家還沒有聽懂、還沒有做到,重複就不算是病,是應該的。幾時大家統統都做到,就不必再說了,沒做到就得要說。教育教的是什麽?教育一定要從家庭教起,家庭教育。教育的內容是教他做人,小朋友一開端就教他學禮,學規矩、學禮貌。至於爲什麽要這樣作法,等到他開了智慧的時候再給他講解,先教他做,強迫他去做,他能做得到。智慧開了再跟他講解,講解爲什麽要這樣做,說明這個道理。教他明了人與人的關系,人與人應當如何互助合作,如何共同創造繁榮興旺;人與大自然的關系,人與天地鬼神的關系,這是教育,基本的教育。像一個國家建設,就是基礎建設。像我們蓋楝大樓,這是整個結構的架子,最重要的部分。其他的教學,是慢慢再填充、再美化,這是基礎教育。我們今天把基礎教育疏忽、失掉,所以社會才動亂,世間才有這麽許許多多的自然災害。今天實在講非常困難,難在什麽?難在已經沒有人知道了。今天你再提起古聖先賢的教育,人家說你已經落伍,你不合時代,你忽略現實了。拿這些帽子套在你頭上去,你還敢開口嗎?可是我們曉得,這些事情又勢在必行,所以你就有善巧了。如何把古聖先賢這種教誨的精神方法,能夠在今天把它變成現代化、本…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