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下)▪P55

  ..續本文上一頁、執著打掉。妄想、分別、執著沒有了,你的清淨心現前,自性本具般若智慧現前了。然後你讀經、你修學,甚至於你生活,處事待人接物都有智慧了。就跟惠能大師所謂的“常生智慧”,否則的話,我們一天到晚就“常生煩惱”,所以這個道理要懂。末後這一尊:

  【雷音電光主火神。】

  “雷音”是比喻說法,這是淺而言之。如果深說,所有一切音聲無一不是雷音,這是我們現在達不到這個境界。像《楞嚴經》裏面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他那個聞,耳根對聲塵就不一定是說法了;所有一切音聲都是說法,所有一切色相也是說法。這在平常講席裏頭,這種說法很不好懂,華嚴會上講這些話大家多少能體會到一點。《華嚴經》毗盧遮那佛說法,塵說刹說、無間說,六塵統統都說法,這才是“雷音電光”。電光也說法,電光跟我們說什麽法?給我們說“一切法不可得”,《金剛經》上說“如露亦如電”,給我們講事實真相不可得;不但不可得而且是無所有,給我們說這些話。所以會的人,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沒有一樣不開悟,能幫助你開悟的統統是佛法,所以說哪一法不是佛法?問你會不會?禅宗祖師常常勘驗學人,問你會麽?你會不會?會了是頭頭是道,左右逢源,哪一法不是佛法?不會,《大方廣佛華嚴經》也不是佛法,參禅、念佛都不是佛法。爲什麽?你在裏面生分別、生執著、生煩惱,那怎麽叫佛法?佛法是清涼自在法,你在這個法裏頭得不到清涼、得不到自在。所以會的人沒有一法不是佛法,不會的人看到阿彌陀佛、毗盧遮那現在他面前也不是佛法,就這麽個道理。這“雷音電光”所表的意思。

  【如是等而爲上首,不可稱數。】

  這個是總結,這一個團體人數也是不可思議。末後歎德,歎德裏面的義趣很深很廣。

  【皆能示現種種光明,令諸衆生熱惱除滅。】

  這一句是贊歎主火神的德行。德中有兩個意思,一個是能夠利益衆生,水與火都可以利益衆生;一種是損害衆生。在經文裏面所說的全是屬於利益衆生的,對於損害衆生的就沒有說,表法裏面也是這個意思。“皆能示現”,我們看到這兩個字,就知道他們不僅是法身大士,實實在在說都是諸佛如來倒駕慈航來示現的。“種種光明”就是種種智慧、種種權巧方便,才能夠利益一切衆生。一切衆生種類非常複雜,念頭無量無邊,他們的身口造作也是無量無邊。如果沒有種種智慧,不但不能夠幫助衆生斷惡修善,往往還成就衆生造罪業,那就錯了,就好比水火損害衆生的意思。這個用意很微妙,我們要細心去體會,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我們常講對人、對事、對物要有真實智慧,才能夠令衆生得利益。否則的話就損害衆生,讓他不知不覺當中造作許許多多的罪業,特別是在佛門裏面。

  佛門裏面最常見的盜叁寶物,這個罪過很重,《地藏經》上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佛菩薩告訴我們,你破戒墮阿鼻地獄,佛菩薩都有能力來救你;盜叁寶物,佛菩薩沒有能力救你;可是盜叁寶物是太容易犯。剛才李居士告訴我,跟我們大家說寺廟常住情形,有很多人不明因果,利用種種機會做偷盜的行爲。李居士也能示現種種光明,把這些作奸犯科的人他都能抓到,我們一般凡夫粗心大意看不出來。盜叁寶物裏面包括侵損常住,侵是侵犯,損是損耗,這是尤其容易犯的,不知不覺會犯。所以嚴持戒律這樁事情很不容易做好,真正做好、做圓滿談何容易,要很明道理,深信因果,他才能夠做得到。我們舉個小例子說,過去李炳南老居士在世的時候,他在機關服務,他是公務員,機關裏面公事上用的信紙、信封很多。那個信紙、信封是給你辦公的,可是許多人把它拿來寫私人的信件,或者是自己有一些必須要的東西,用這些信封來包裝,把它當作紙袋子來用,這很平常。這算不算盜叁寶物?算,就是盜叁寶物。所以他每一次去領信紙、信封,當然他是一個佛教徒,不會領得很多,決定不會浪費,浪費都有罪過。他領了一定要向他的長官報告一下,我今天領信紙、信封,有一些我要寫私人信件;長官嫌他羅嗦,每一次領都要講一句,嫌他羅嗦。他說,我不能不羅嗦,你不答應,我就犯了偷盜戒。這是普通機關,侵損偷盜罪還小,輕!沒有叁寶常住物來得重。可是今天幾個人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對於常住物一般講不愛惜。對自己來講,淺而言之折福,你的福報就這麽樣報掉了;深遠的觀察,將來一定墮惡道,你修得再好,你也抵不過這個罪業。經典裏面佛菩薩苦口婆心的教導我們,我們看了、讀了,耳邊風,沒在意。常住物是十方供養的,四衆布施的,來得容易,所以愛惜的心很難生起來。在近代,我也曾經跟諸位報告過,我過去有一個老師,周邦道先生。晚年學佛,在臺灣,他那個時候做考選部政務次長,就是相當第一副部長。公家配給他有汽車、有司機,家裏面給他裝電話,他的兒子、媳婦、孫子跟他住在一起。他自己如果不是公事,他不坐公家的轎車,公家給他車他不坐,他去坐巴士,從臺灣來的同修都知道,他乘公共汽車,辦公家的事情才用公家的車子。電話,不是公事決定不用公家的電話,外面朋友打給他可以,他不可以打給別人。爲什麽?浪費國家的財力。這樣的公務人員,我們在這個世界裏頭,大概找不到第二個。生活非常節儉,收入養活一些窮困的親戚朋友,他一生幹這個事情。今天上午臺中蓮社有兩個同修來看我,給我談到周先生的女婿,在他周年紀念的時候夢見老先生,老先生告訴他,他現在在西方極樂世界,看看娑婆世界這些人苦不堪言,勸他念佛求生淨土。他女婿也沒有皈依,對佛教相當的陌生,經過幾次夢到之後參加追悼,誠心誠意的跟著大衆念佛,現在逐漸進入狀況。所以真正明了因果的人少之又少,我們看看出家人造這些罪業,實在講不忍心看,也不忍心說,果報各自去承擔。

  我過去在臺北也常常勸勉大家,現在大衆最常犯的,就是用常住的電話聊天,一聊半個小時、一個小時,太過分了,哪有那麽多廢話說?如果是國際電話,那就更可怕,這都是屬於偷盜,都是屬於侵損常住。所以我勸大家盡可能利用傳真,傳真比電話好,你有很多事情,你就是寫上五張紙、六張紙,傳真的時間不過兩、叁分鍾,它的計算費用傳真跟打電話完全相同。電話裏面辦事有的時候說不清楚,對方還産生誤會,傳真有文字,不會産生誤會,盡可能利用傳真,不用電話。你能夠替常住節省一分你修福,你浪費一分你造罪,諸如這一類的事情就太多太多了,不勝枚舉。總要自己提高警覺,知道修福、知道惜福、知道積功累德,經上講自己修分分自己得。

  前面一句“示現種種光明”,就是示現種種善巧方便,目的是末後這一句,“令諸衆生熱惱除滅”。熱惱就是煩惱,心煩全身都發熱。這一句就是講惑業苦,智慧光明可以斷惑,惑是迷惑,智慧能斷惑,方便能斷貪嗔,這是兩種利益都具足,都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覺。學佛,不僅是出家人,在家人都懂得修福、惜福。李木源居士告訴我,他日常生活當中,一個月他用多少錢?比小學生用的還少,他一個月只用十二塊錢。我們出家人要用的超過他,就不叫出家人了。我過去在臺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學佛的期間,那是十年那麽長的時間,李老師規定,一個月包括我自己吃飯、生活所有的費用,他說你決定不能夠超過一百五十塊錢,那是臺灣錢。那個時候臺灣錢跟新加坡錢比較,在那個當時大概是一比十二,就是新加坡的一塊是臺灣的十二塊。他給我限製不可以超過一百五十塊錢,他說如果你超過一百五十塊錢,你就不是出家人。我們過最低的生活水平,決定不敢浪費。自己過去生中沒修福,沒有福報,這一生如果再不懂得惜福修福,福從哪裏來?現在大家看到我有這麽一點福報,學了佛以後才懂得這個道理修的。我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夠省的決定節省,決定不會浪費。講經的時間久了,認識人多了,當然供養也就多了,我把這些供養拿去印經書。我在早年的時候,這些供養做叁樁作用,大概百分之九十用在印送經書,另外有百分之十,一部分放生,一部分布施醫藥,我只做這麽叁樁事情。經書印得很多,跟大家結的緣很廣,法緣殊勝是這麽來的。早年,大概是在二、叁十年前,我第一次印《華嚴經》,那個時候一套成本是臺灣錢二十四塊,我印的是小本的,六十四開的小本,袖珍型的,平裝十二冊,一冊兩塊錢。我在平常用錢的時候,我用兩塊錢我都會想一想,這兩塊錢如果能省下來就多印一本書,所以怎麽敢浪費?希望我們的法寶普遍的流通。現在除了經書之外,我們做的有錄音帶、有錄像帶、有 CD 、許許多多東西都在流通。最近發展的網路,都用在弘法利生上。把自己的生活約束到最低的水平,我們這個日子過成習慣,就過得很舒服。我們看到別人在享福,我在種福,我現在不要享,我要種福。福報什麽時候享?古大德教導我們,也不是來生享,這一生臨命終時候享,那是真的福報。臨命終享什麽福?沒有病苦,預知時至,自在往生,臨命終時享這個福,不要害病,才是真正的福報。只要有福的人,縱然一生當中沒有接觸過佛法,只要臨命終時候有福報;這個福報就是神志清楚,沒有病苦;如果遇到善知識勸他念佛往生,他就是一念、十念就決定得生。這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第十八願說的,決定得生,只要他肯念,只要他肯願意去就行。所以一個人能不能往生極樂世界,就是他最後那一念。有人念一生的佛,到最後那個念貪圖世緣,反而不能往生,這種人很多。或者是臨終病苦昏迷不醒,別人幫他助念,他都聽不見,這不能往生。還有一類業障很重的人,一生念佛,臨命終時聽到念佛就討厭、就排斥不能接受,當然不能往生。凡是不能往生,決定隨業流轉,這我們要曉得。所以道理不明、方法不清楚,這一生得度的機緣很不容易抓住,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叁歸依的真實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