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是连起来,不能够分开的;说三世里面一定有十方,说十方里头一定有三世。“宫殿如须弥山”,如须弥山是比喻,须弥山是一个世界最高的山、最大的山。宫殿如须弥山,这个主火神我们就可以能想像得到,他的威德是多大,福报是多大,他居住的宫殿像须弥山一样。可是我们重要的要看他表法的意思。“宫殿”表慈悲,表护念一切众生。这个名号里面实在就是显示大慈大悲,对於十方三世一切众生布施大慈大悲。我们要问,我们现在苦难太多,诸佛菩萨好像都没有慈悲来护念我们,没有慈悲来保佑我们,让我们遭这麽多苦难。这一些事实我们凡夫很难体会,诸佛菩萨确确实实是布施慈悲、布施无畏,诸佛菩萨来现身是大慈大悲,诸佛菩萨不来现身也是大慈大悲,他的慈悲真的是遍覆十方三世。为什麽说他来不来都是慈悲?佛菩萨来是感应而来,众生有感,他就有应,来的时候是成就一切众生。众生没有感的时候,他不能来,来了之後不但众生得不到利益,众生反而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为什麽?众生不认识佛菩萨,会谤佛、谤法、谤僧,不是加重他的罪业吗?所以他不来,不来还是大慈大悲,避免你造业,是这麽个道理。
我们要很冷静的去观察,细心去体会,才知道什麽叫做慈悲。它是理性的,它不是感情的,决定没有感情用事,它是圆满智慧。可是诸佛菩萨,虽然不以佛菩萨的身分出现在世间,他会以种种差别的身分,诸如人天的身分、鬼神的身分,乃至於变现动、植物的身分,还是没有离开众生。所以诸佛菩萨示现也许就在我们的周边,我们肉眼凡夫不认识。这些事、这些理,理不必说,就是事古今中外典籍里面所记载的很多很多,我们稍稍留意去体会、去读诵,然後再细心观察我们的周边,虽不认识有感触,确实佛菩萨没有离开我们。这是“十方宫殿如须弥山主火神”名号的意义。第八尊:
【威光自在主火神。】
“威”是说威德,“光”是讲光明。威光有自受用、有他受用,自他受用都得自在。如果这两个字我们要分开来看,威德就是属於善巧方便,光是属於智慧光明。这里面所谓的实智、权智,根本智、後得智圆满具足,所以自受用、他受用都得大自在。我们要怎麽样学习?也就是说这一尊菩萨的德号,怎样落实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上?威不是很威风,不是叫别人害怕我们,不是这个意思。威是令人景仰,这是威德。能令人景仰一定要有德行,这个德行一定是为世间大多数人所肯定的,你才能得大众景仰。古人所谓“诚於中而形於外”,威德的根本就是真诚。佛的教育,这是大圣的教学。世间圣贤教育,我们中国两千多年来多数人肯定的孔子、孟子,多数人肯定孔、孟是世间的圣贤,他们没有私心,一片真诚,教导一切众生。教导的内容是叫你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教学的目的是叫你知道人与人如何相处,这是教育的目的。人与一切万物如何相处,人与天地鬼神应该如何相处,教育的目的在此地。人与人能相处,人际关系搞好了,无论在生活、在事业上你一帆风顺,你得到许许多多人的帮助;你肯帮助别人,别人也肯帮助你,人事关系比什麽都重要。然後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我们现在,现在就是很糟糕,对於古圣先贤的教育完全反其道而行之,所以社会大乱。社会之乱就是人际关系坏了,每一个人只求自己的利益,破坏别人的利益,这怎麽得了?乃至於治国的人,他也是有这个观念,只顾我自己国家的利益,不顾别人国家的利益。这个世界能和平吗?能安定吗?不可能的。一定要懂得我们顾全自己的利益,同时也要想到别人的利益;我要知道顾全自己国家的利益,也要顾及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利益。我们共同来发展,共同来繁荣,互助合作,这个世界才能和平,社会才能安定,才能够繁荣兴旺。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後果是不堪设想。这是讲我们今天不懂人际关系,造成许许多多的摩擦,制造出许许多多的矛盾。与大自然的关系也违反了原则,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大自然生态平衡。你破坏了,破坏整个地球,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灾变,带来了许多的灾害,这是你不知道跟大自然相处,你不懂得。这几天报纸,我们看到中国大陆有一些讯息,他们现在在反省,发现到长江上游大规模的砍伐,与这一次的大水有密切的关系。所以现在才下命令,一棵树都不准砍。这是什麽?人跟树木的关系没处好,现在教育不讲求这些了。更深一层的,现在人认为是迷信,其实一点都不迷信。真有天地鬼神,不是假的,举头三尺有神明,哪里是假的?如何跟天地鬼神的关系搞好,我们才真正享太平的日子,这是教育的目的。你都能够通达、都能够明了,你就知道自己应该怎麽去做了。
佛教给我们的原则,这个原则是最高的原则,教我们看破、放下,才真正得到圆满的威德光明。释迦牟尼佛真放下了,他老人家一生在世三衣一钵,彻底放下。换句话说,过一种最基本的生活,一丝毫奢侈都没有,他真放下了。当然我们不能够学释迦牟尼佛,为什麽?我们生的时代不相同,生活环境不相同。他那个时候,当年在那个地区,他们的气候,自然生活环境,许可他们过这种生活。每一天托钵,吃一餐饭,日中一食。他们那个气候三衣就够了,晚上睡觉三衣展开就是盖的。卧具,诸位晓得现在把卧具都拿来垫着拜佛,不是的,不是拜佛用的;卧具是铺在地底下睡觉用的,所以称为卧具,它不是拜佛用的。过那麽简单的生活,我们要晓得这个原则原理,修行人无论在家、出家,要想真正得到自在解脱,要过最简单的生活。给诸位说最简单的生活,就是最健康的生活。为什麽?因为心清净。心清净就身清净,身心清净就境界清净,所以是最健康的生活。没有忧虑、没有牵挂,这放下了,放下一定看破。什麽叫看破?对於一切万事万物,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智慧,是放光。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人家讲经说法没有预先准备,什麽人来问,当时问,当时就解答。答完之後,还不是当时记载的,佛灭度之後弟子门开会来集结经藏。我们看释迦牟尼佛没有带一本书在手上,没有;释迦牟尼佛身上也不会有一支笔,找不到。智慧如海,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从哪来的?从看破来的,从放下来的。所以你真放下、真看破,你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就现前,无尽的,永远用不完的,哪里要去准备,哪有这个道理。哪像我们现在学经学得这麽辛苦,不但佛看到好笑,佛的弟子看到我们也好笑。当时佛的这些学生,佛的学生听佛讲经没有带笔记,为什麽人家一听都能记住?而且能够永远不忘。佛灭度之後集结经藏,还能把佛当时讲的话能够背诵出来,他决不是有意去背诵的,而是自性流露。他的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诸位在经上常常读到,也可以说是我们相当熟悉,这些人身分都是小乘人。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他们都是诸佛菩萨、法身大士示现的,不是真的小乘。所以在大乘经里面,我们都常常看到皆是“大阿罗汉”。大阿罗汉,“大”字就已经给我们很明显的标示出来,他不是小乘,大乘。大乘阿罗汉是什麽人?法云地的菩萨称大乘阿罗汉,第十地的菩萨。因为阿罗汉这个名词的意思叫“无学”,就是他毕业了,他的修学毕业了。小乘法里面毕业称阿罗汉,大乘法里面毕业叫大阿罗汉,是法云地的菩萨。由此可知,这两千五百五十个人里面,最低的位子都是第十地的菩萨来示现的,古佛倒驾慈航里头有不少,世尊没给我们说出来,只说出几位而已。像大家知道舍利弗、目犍连都是古佛再来,哪里是普通人?都是帮助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的。佛灭度之後,他们来负责集结经藏,将佛的遗教传之於後世,做这样的工作,我们要清楚、要明白。他的总纲领就是看破、放下,我们要在这上下功夫。
佛法叫“内学”,内就决定不能向外,向外求不到东西,要向自性当中求。真正是为佛弟子,佛给我们讲读诵大乘。大乘经要不要读?要读。怎麽个读法?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离文字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这样子读诵。我常常读诵经典,我要不要记?不要记。要不要思惟?不要思惟。每天读诵,从来不去记它,从来不去想它,恭恭敬敬的读,这修行,我们干的是这桩事情。为大家讲解的时候怎麽讲?看你们的表态讲,看你们的眼神讲,不是准备,没准备,这个东西活的,不是死的。字字句句可以深讲、可以浅讲,可以长讲、可以短讲。如果要是短讲,这一部《华严经》三个月可以讲圆满的,很快,一天讲很多章。细讲两个小时讲几句,这还不是很细。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我们学教如何能学活,你就成功了;学死的,难!不能成就。一定要学活的,活学活用,你就得大自在,“威光自在”。第九尊:
【光明破骐主火神。】
这个好懂。“光明”是智慧,“骐”是比喻烦恼、无明。智慧开了,转烦恼为菩提,光明破骐的意思。火神,火是光明的,火能够照破黑暗,取这个意思。所以唯有真正的智慧才能破无明。无明这个名词不好懂,实在说我们常常读、常常听,也只是含糊笼统,问你懂不懂?好像有些懂;再一问的时候,实在是不懂。无明的样子是什麽?那就比较上容易理解,妄想、分别、执着就是无明的样子,无明的现相。你有这些东西,你看无明在起作用,无明在现相。由此可知,真正用功,会用功的人,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尽可能减少妄想、分别、执着。用什麽方法减少?哪一个人不希望减少?不希望把这个东西断掉?它断不了,愈想断是愈多;不想断的时候好像还没有,愈想断愈多。所以佛家八万四千法门,就是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门径,都是断这个东西的。我们今天所采取的持名念佛,我们用这个方法来断。心里面常常缘着一句阿弥陀佛,用这一句阿弥陀佛,把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打掉,这是念佛的原理。念佛的好处你要是明白,你就懂得了,好处就是把自己的妄想、分别…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