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是連起來,不能夠分開的;說叁世裏面一定有十方,說十方裏頭一定有叁世。“宮殿如須彌山”,如須彌山是比喻,須彌山是一個世界最高的山、最大的山。宮殿如須彌山,這個主火神我們就可以能想像得到,他的威德是多大,福報是多大,他居住的宮殿像須彌山一樣。可是我們重要的要看他表法的意思。“宮殿”表慈悲,表護念一切衆生。這個名號裏面實在就是顯示大慈大悲,對於十方叁世一切衆生布施大慈大悲。我們要問,我們現在苦難太多,諸佛菩薩好像都沒有慈悲來護念我們,沒有慈悲來保佑我們,讓我們遭這麽多苦難。這一些事實我們凡夫很難體會,諸佛菩薩確確實實是布施慈悲、布施無畏,諸佛菩薩來現身是大慈大悲,諸佛菩薩不來現身也是大慈大悲,他的慈悲真的是遍覆十方叁世。爲什麽說他來不來都是慈悲?佛菩薩來是感應而來,衆生有感,他就有應,來的時候是成就一切衆生。衆生沒有感的時候,他不能來,來了之後不但衆生得不到利益,衆生反而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爲什麽?衆生不認識佛菩薩,會謗佛、謗法、謗僧,不是加重他的罪業嗎?所以他不來,不來還是大慈大悲,避免你造業,是這麽個道理。
我們要很冷靜的去觀察,細心去體會,才知道什麽叫做慈悲。它是理性的,它不是感情的,決定沒有感情用事,它是圓滿智慧。可是諸佛菩薩,雖然不以佛菩薩的身分出現在世間,他會以種種差別的身分,諸如人天的身分、鬼神的身分,乃至於變現動、植物的身分,還是沒有離開衆生。所以諸佛菩薩示現也許就在我們的周邊,我們肉眼凡夫不認識。這些事、這些理,理不必說,就是事古今中外典籍裏面所記載的很多很多,我們稍稍留意去體會、去讀誦,然後再細心觀察我們的周邊,雖不認識有感觸,確實佛菩薩沒有離開我們。這是“十方宮殿如須彌山主火神”名號的意義。第八尊:
【威光自在主火神。】
“威”是說威德,“光”是講光明。威光有自受用、有他受用,自他受用都得自在。如果這兩個字我們要分開來看,威德就是屬於善巧方便,光是屬於智慧光明。這裏面所謂的實智、權智,根本智、後得智圓滿具足,所以自受用、他受用都得大自在。我們要怎麽樣學習?也就是說這一尊菩薩的德號,怎樣落實在我們自己的生活上?威不是很威風,不是叫別人害怕我們,不是這個意思。威是令人景仰,這是威德。能令人景仰一定要有德行,這個德行一定是爲世間大多數人所肯定的,你才能得大衆景仰。古人所謂“誠於中而形於外”,威德的根本就是真誠。佛的教育,這是大聖的教學。世間聖賢教育,我們中國兩千多年來多數人肯定的孔子、孟子,多數人肯定孔、孟是世間的聖賢,他們沒有私心,一片真誠,教導一切衆生。教導的內容是叫你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教學的目的是叫你知道人與人如何相處,這是教育的目的。人與一切萬物如何相處,人與天地鬼神應該如何相處,教育的目的在此地。人與人能相處,人際關系搞好了,無論在生活、在事業上你一帆風順,你得到許許多多人的幫助;你肯幫助別人,別人也肯幫助你,人事關系比什麽都重要。然後人與大自然的關系。
我們現在,現在就是很糟糕,對於古聖先賢的教育完全反其道而行之,所以社會大亂。社會之亂就是人際關系壞了,每一個人只求自己的利益,破壞別人的利益,這怎麽得了?乃至於治國的人,他也是有這個觀念,只顧我自己國家的利益,不顧別人國家的利益。這個世界能和平嗎?能安定嗎?不可能的。一定要懂得我們顧全自己的利益,同時也要想到別人的利益;我要知道顧全自己國家的利益,也要顧及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的利益。我們共同來發展,共同來繁榮,互助合作,這個世界才能和平,社會才能安定,才能夠繁榮興旺。只有自己沒有別人,後果是不堪設想。這是講我們今天不懂人際關系,造成許許多多的摩擦,製造出許許多多的矛盾。與大自然的關系也違反了原則,破壞自然生態的平衡,也是爲了自己的利益,不顧大自然生態平衡。你破壞了,破壞整個地球,産生了許許多多的災變,帶來了許多的災害,這是你不知道跟大自然相處,你不懂得。這幾天報紙,我們看到中國大陸有一些訊息,他們現在在反省,發現到長江上遊大規模的砍伐,與這一次的大水有密切的關系。所以現在才下命令,一棵樹都不准砍。這是什麽?人跟樹木的關系沒處好,現在教育不講求這些了。更深一層的,現在人認爲是迷信,其實一點都不迷信。真有天地鬼神,不是假的,舉頭叁尺有神明,哪裏是假的?如何跟天地鬼神的關系搞好,我們才真正享太平的日子,這是教育的目的。你都能夠通達、都能夠明了,你就知道自己應該怎麽去做了。
佛教給我們的原則,這個原則是最高的原則,教我們看破、放下,才真正得到圓滿的威德光明。釋迦牟尼佛真放下了,他老人家一生在世叁衣一缽,徹底放下。換句話說,過一種最基本的生活,一絲毫奢侈都沒有,他真放下了。當然我們不能夠學釋迦牟尼佛,爲什麽?我們生的時代不相同,生活環境不相同。他那個時候,當年在那個地區,他們的氣候,自然生活環境,許可他們過這種生活。每一天托缽,吃一餐飯,日中一食。他們那個氣候叁衣就夠了,晚上睡覺叁衣展開就是蓋的。臥具,諸位曉得現在把臥具都拿來墊著拜佛,不是的,不是拜佛用的;臥具是鋪在地底下睡覺用的,所以稱爲臥具,它不是拜佛用的。過那麽簡單的生活,我們要曉得這個原則原理,修行人無論在家、出家,要想真正得到自在解脫,要過最簡單的生活。給諸位說最簡單的生活,就是最健康的生活。爲什麽?因爲心清淨。心清淨就身清淨,身心清淨就境界清淨,所以是最健康的生活。沒有憂慮、沒有牽挂,這放下了,放下一定看破。什麽叫看破?對於一切萬事萬物,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智慧,是放光。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人家講經說法沒有預先准備,什麽人來問,當時問,當時就解答。答完之後,還不是當時記載的,佛滅度之後弟子門開會來集結經藏。我們看釋迦牟尼佛沒有帶一本書在手上,沒有;釋迦牟尼佛身上也不會有一支筆,找不到。智慧如海,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從哪來的?從看破來的,從放下來的。所以你真放下、真看破,你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就現前,無盡的,永遠用不完的,哪裏要去准備,哪有這個道理。哪像我們現在學經學得這麽辛苦,不但佛看到好笑,佛的弟子看到我們也好笑。當時佛的這些學生,佛的學生聽佛講經沒有帶筆記,爲什麽人家一聽都能記住?而且能夠永遠不忘。佛滅度之後集結經藏,還能把佛當時講的話能夠背誦出來,他決不是有意去背誦的,而是自性流露。他的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諸位在經上常常讀到,也可以說是我們相當熟悉,這些人身分都是小乘人。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他們都是諸佛菩薩、法身大士示現的,不是真的小乘。所以在大乘經裏面,我們都常常看到皆是“大阿羅漢”。大阿羅漢,“大”字就已經給我們很明顯的標示出來,他不是小乘,大乘。大乘阿羅漢是什麽人?法雲地的菩薩稱大乘阿羅漢,第十地的菩薩。因爲阿羅漢這個名詞的意思叫“無學”,就是他畢業了,他的修學畢業了。小乘法裏面畢業稱阿羅漢,大乘法裏面畢業叫大阿羅漢,是法雲地的菩薩。由此可知,這兩千五百五十個人裏面,最低的位子都是第十地的菩薩來示現的,古佛倒駕慈航裏頭有不少,世尊沒給我們說出來,只說出幾位而已。像大家知道舍利弗、目犍連都是古佛再來,哪裏是普通人?都是幫助釋迦牟尼佛教化衆生的。佛滅度之後,他們來負責集結經藏,將佛的遺教傳之於後世,做這樣的工作,我們要清楚、要明白。他的總綱領就是看破、放下,我們要在這上下功夫。
佛法叫“內學”,內就決定不能向外,向外求不到東西,要向自性當中求。真正是爲佛弟子,佛給我們講讀誦大乘。大乘經要不要讀?要讀。怎麽個讀法?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離文字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這樣子讀誦。我常常讀誦經典,我要不要記?不要記。要不要思惟?不要思惟。每天讀誦,從來不去記它,從來不去想它,恭恭敬敬的讀,這修行,我們幹的是這樁事情。爲大家講解的時候怎麽講?看你們的表態講,看你們的眼神講,不是准備,沒准備,這個東西活的,不是死的。字字句句可以深講、可以淺講,可以長講、可以短講。如果要是短講,這一部《華嚴經》叁個月可以講圓滿的,很快,一天講很多章。細講兩個小時講幾句,這還不是很細。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我們學教如何能學活,你就成功了;學死的,難!不能成就。一定要學活的,活學活用,你就得大自在,“威光自在”。第九尊:
【光明破骐主火神。】
這個好懂。“光明”是智慧,“骐”是比喻煩惱、無明。智慧開了,轉煩惱爲菩提,光明破骐的意思。火神,火是光明的,火能夠照破黑暗,取這個意思。所以唯有真正的智慧才能破無明。無明這個名詞不好懂,實在說我們常常讀、常常聽,也只是含糊籠統,問你懂不懂?好像有些懂;再一問的時候,實在是不懂。無明的樣子是什麽?那就比較上容易理解,妄想、分別、執著就是無明的樣子,無明的現相。你有這些東西,你看無明在起作用,無明在現相。由此可知,真正用功,會用功的人,要在日常生活當中,盡可能減少妄想、分別、執著。用什麽方法減少?哪一個人不希望減少?不希望把這個東西斷掉?它斷不了,愈想斷是愈多;不想斷的時候好像還沒有,愈想斷愈多。所以佛家八萬四千法門,就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門徑,都是斷這個東西的。我們今天所采取的持名念佛,我們用這個方法來斷。心裏面常常緣著一句阿彌陀佛,用這一句阿彌陀佛,把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打掉,這是念佛的原理。念佛的好處你要是明白,你就懂得了,好處就是把自己的妄想、分別…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