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空、相續不空,我們起心動念要向善,斷惡修善,對自己決定有利益。別人怎麽作法,我們沒有權力幹涉,也不必去幹涉,幹涉你不是自找苦吃嗎?人家未必接受你,不接受還給你作冤家,那又何苦?佛教給弟子們,最要緊不與一切衆生結冤仇,佛這一句話講得好。過去世的冤仇,宜解不宜結。人家加諸於我們,我們曉得,這是報複。過去我對他不好,現在他對我不好,我就認了,要把它當作我命裏頭應該要受這個報,不怨天不尤人。對加害我們的人、陷害我們的人,何況是侮辱,我們只有感恩,決定沒有一念惡意去報複,結就解開,沒事了;下一生、下一世再遇到,好朋友了。否則的話,要有一念怨恨之心,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個是愚癡到了極處。人生苦短,哪一個人在世間不死?年老死,年輕人死的很多。你每天看到報紙,展開訃文,年輕人多少?黃泉路上無老少,生命不值得留戀,生命並不是很可貴。可貴的是智慧,可貴的是法身慧命,這個要知道。一切諸佛所在國土,諸佛是隨類化身。前面我們講過,佛沒有身,菩薩也沒有身,而是隨類現身。《楞嚴經》上講得很好,“隨衆生心,應所知量”,這就是佛身。《普門品》裏面講,“應以什麽身得度,就現什麽身”,這是佛身。如果你再冷靜一點、你再精細一點,你就會體會到我們現在也沒有身,諸佛菩薩現身是應衆生之感,衆生有感,佛就有應。身怎麽來的?感應變現出來。我們現在這個身,給諸位講,也是感應變現出來。不過佛菩薩的身是衆生有感,我們現在這個身不是衆生有感,是自己業力之感,我們造作的善惡業。你善的業力現前就現善境界,叁善道;惡的習氣,惡的念頭現前,你就現叁惡道,所以我們這個身也是感應之身。要知道這身是假的,不是真的,不必執著,一場空,夢幻泡影。你要把這個身當作真的,你錯了,那個知見叫邪思,邪知邪見。身尚且是假的,不是真的,《般若經》上所講“無所有,不可得”,何況身外之物?既然這麽說,我們活在這個世間幹什麽?佛教給我們,積功累德。聰明人利用這個假身,利用這個假境界,依假修真。真是什麽?積功累德是真的,只有功德是真的,福德都是假的,這個我們要曉得。所以這一句就是如佛隨類化身,我們總結就這一句。佛化身,十法界都化身,阿鼻地獄也化身,地藏菩薩就是一個很好的榜樣,“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誰是地藏菩薩?凡是跟地獄衆生相感應,到地獄去度衆生,統統叫地藏菩薩,所以地藏菩薩不是一個人,好多好多地藏菩薩。你跟地藏菩薩同心同願、同德同行,你就是地藏菩薩。你跟觀音菩薩同心同願、同德同行,你就是觀世音菩薩。剛才我在二樓會客室,有一位同修來問我。他說,聽說乾隆皇帝是觀世音菩薩化身來,爲什麽還要興文字獄,造這個罪業?他問得很好。乾隆皇帝是觀世音菩薩化身,他是哪一個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有初發心的觀音菩薩,一直到等覺觀音菩薩,哪一種觀音菩薩才不做錯事?法身大士的觀音菩薩不做錯事了。那是誰?圓教初住。由此可知,十信位的觀音菩薩還會做錯事。我們就曉得,如果乾隆真是觀音菩薩化身來,十信位的,決不是初住位的。十信位沒有見性,依舊還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他還會辦錯事;不過在他一生當中,他辦的錯事不多,辦的好事很多,好事超過他的惡事。可是我們要曉得,出不了叁界,不能脫離輪回。不能脫離輪回的觀世音菩薩,那是哪幾種?如果從小乘算,叁果以下,是這個位子。如果在《華嚴經》上來講,初信位到六信位這個階段、這個等級的菩薩來應化,不是深位的菩薩。深位的菩薩,那個情形完全就不一樣。我們在經上看到,像《地藏經》上講,兩個小國王以十善業道治理國家,那個地位比乾隆高太多。乾隆在曆代帝王當中,確實是很了不起的一個人。【已曾供養一切諸佛,無邊際劫,歡喜無倦。】這是講供佛,積功累德,集福。諸位要知道,福報可以變成功德,都在心。怎樣把修福變成功德?不著相就變成功德。《般若經》上講“叁輪體空”,你修積一切善法都是功德;如果著相,功德都變成福德。中國人特別尊重《金剛經》,特別歡喜《金剛經》,不是沒有道理。《金剛經》確確實實是《般若》的核心,真實智慧。如何把所有一切點點滴滴的小福報,轉變成無量無邊的功德?《金剛經》上四句話你要是能常常記住,依教奉行,就成功了。哪四句?“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真正能離四相,芝麻粒的小善事,都是稱性的功德,稱性就無量無邊。這個地方經文上說,“已曾供養”,這句話好,我們看到是無限的歡喜。你們歡不歡喜?我看到你們歡喜心沒生起來。爲什麽?你不知道。我們這一生沒有供養諸佛,過去生中供養過。已曾供養,過去供養的,現在都可以拿來用。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阿阇王子跟五百大長者,他們在聽經,聽佛講《無量壽經》,他非常歡喜,也以金花供佛。佛給他們說,這一幫人,那個小團體五百個人,小團體。佛講他們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這就是已曾供養一切諸佛。我們過去有沒有供養四百億佛?給諸位說,大概都有這個數字。爲什麽?如果你沒有這樣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緣,你今天遇不到這個法會,你今天在這個地方聽這個經,不會生歡喜心。你能夠有這個緣,能夠聽經生歡喜心,證明你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供養這麽多佛,要拿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善根還不夠。他們那些人,只發了個願,希望將來我作佛也跟阿彌陀佛一樣,求生淨土這個念頭沒生起來。所以我們才真正明白,《彌陀經》上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那就說明,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的善根還少、還不夠,往生西方淨土這個念頭生不起來。由此可知,今天我們這邊的念佛堂,每天都差不多有叁百人念佛。有很多同修著急,找李居士,人將來愈來愈多沒地方念,怎麽辦?李居士告訴他,五樓可以念,叁樓可以念,舊大殿那邊可以念,所以居士林有四個念佛堂,不怕人多。人再要多了,李居士講,我們把附近的房子統統買下來。先有彌陀村,然後變成彌陀區,最後變成彌陀市。好!能不能做到?能。怎麽知道能做得到?阿彌陀佛願力不可思議,怕的是你沒有堅定的意念,你沒有這分真誠,你有真誠,就有感應。這個道場感應,我相信每一個同修都能夠感覺得出來。今天臺灣團回去了,他們念了七天,無比的歡喜。寬道法師今天也回去了,我到機場送他們大家。他們在機場告訴我,不再請我回臺灣了,本來一定都是要找我回臺灣,現在看到這個樣子,應當在新加坡,他們自己說的。新加坡的緣具足。我告訴他,你們在這個地方念了七天佛,生大歡喜,一生當中沒有這種感受過。我說:爲什麽你曉不曉得?他們不知道。我們念佛堂有佛在念佛,有菩薩在念佛,有龍天善神在念佛,無形的比有形的多,所以磁場不一樣,我們一般人講氣氛不相同。這是世間唯一,諸佛護念的正法道場,怎麽會一樣?我鼓勵他們常常組團來念佛,一年當中能念一個月,那就了不起。十二個月當中,能到這兒來念一個月,無量功德。每年都來念一個月,一生當中都不欠缺,都不缺課,也是淨念相繼,所以淨念相繼這個說法的意思很廣。看你有沒有時間?沒有時間,工作太忙了。我們在美國見到,他確實沒有時間念佛,他用什麽辦法?假期,星期天,一個星期念一天佛,一年到頭每個星期都念,從來不間斷,也叫淨念相繼。他到時候,他就念了。還有同修一個月念一次,也念得很認真,念叁天叁夜;每一個月找一個假期,念叁天叁夜。平常不念佛,沒有時間,也沒有時間看經,忙著他的工作。每一個月抽叁天的時間,把一切放下念叁天佛,月月不缺,也叫淨念相繼。佛法實在是廣大,通情達理,合情、合理、合法,不勉強人。這個都是把福德變成功德。我們無量劫中供佛修善這些福德,我們現在不但可以把現前的福德轉變成功德,把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的善行,都可以把它變成功德,問題是你會不會變?你要會變,積功累德在這一生當中,不但是念佛往生,跟諸位說,上上品往生,這是真做得到,不是假做到。上上品往生,我們凡夫可能,善導大師講的。他老人家在《觀經四帖疏》裏面所說,“叁輩九品總在遇緣不同”,我們今天遇的緣太殊勝了。誰在一生當中能遇到這個法緣,把無量劫的福德轉變成功德,誰知道這個訊息?誰知道這個道理?誰知道這個方法?我們今天遇到的時候,緣太殊勝了。法緣殊勝、人緣殊勝,這麽多好的同參道友,諸上善人聚會一處。處所殊勝,佛菩薩建立的,不是人力,佛菩薩建立的道場。境界殊勝。每一個人到這個地方聽經、念佛,法喜充滿。這個道理,現在人講資訊,這個資訊得來不容易。十方是無邊,叁世是無際,這兩句話是盡虛空遍法界。過去生中,這一切諸佛我們都供養過,我們曾經遇到過。爲什麽今天還落得這個模樣?著相修福;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我相是什麽?執著這個身是我,自私自利,滿足自己的欲 、滿足自己的私心,壞了。人相,跟我相對的,相對立的,這人相。衆生相是一切萬事萬物,執著萬事萬物這些境界相以爲是真有。壽者相是執著時間,有過去、現在、未來。完全變成凡夫知見,完全變成輪回知見。所以佛教給我們,你把它翻過來就超越輪回,超越叁界、超越十法界了。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凡夫成佛,凡夫作究竟圓滿佛,一念之間。這種說法,佛門裏叫頓教,圓頓大教就是這種說法。給諸位說,真的不是假的,問題就是你能不能轉過來。我們再問爲什麽轉不過來?你知道的不徹底、不究竟,所以你轉不過來。知與行是大問題,我在初學佛的時候親近章嘉大師,就跟他老人家討論過這個問題。一般人的概念當中,知容易,行太難了。知易行難,所謂是看破容易,放下太難了。這話真的嗎?錯了,錯得太離…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