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譜。前面我告訴大家,能知必能行,能行未必能知,哪有能知不能行?沒有這回事。你說知而不能行,你沒有知,你那種知是皮毛的知,不是真知,沒有懂得。真懂得,真的透徹,真的深入,那個行是太容易了。然後我們才體會到,釋迦牟尼佛示現在世間,爲什麽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知難,所以講四十九年。爲什麽不領導大家打個七天佛七?經上沒有記載。釋迦牟尼佛沒有領導大衆打一天佛七,念一天佛,沒有;也沒有聽說釋迦牟尼佛領大家參一天禅,沒有。世尊當年在世修行是個人的事情,他老人家不管,他只教你,他只著重知,行你自己的事情。你知道的愈透徹,你的行愈相應,你的行不相應,你沒有知,你一知半解。而且你知裏頭有錯誤,願解如來真實義,你是錯解如來真實義,曲解如來真實義。所以佛說後世人看佛經依文解義,佛都喊冤枉,叁世佛都喊冤枉。爲什麽?佛的意思不在文字裏面,佛的意思也不在言說裏頭。馬嗚菩薩說得好,在《起信論》告訴我們,教我們怎樣去學教、怎樣去聽法。他教給我們叁個原則∶離言說相,不要執著言說;離名字相,不要執著名詞術語;離心緣相,不能用自己的心去想什麽意思,一想就錯了。爲什麽?你想的是第六意識,不是真實智慧,你沒有能轉八識成四智,我們自己要曉得,所有一切知見都是錯誤的。用錯誤的知見來講解佛經,誤導衆生,罪過就無量無邊。現在人膽大,不怕,不怕因果、不怕報應,古人沒有這個膽量。古時候百丈大師度野狐,錯轉一個字轉語,說錯一個字,墮五百世野狐身,你才曉得因果可怕。第五百世的時候遇到百丈大師,聽百丈大師講經說法。百丈大師很了不起,聽衆當中他老人家一看,就曉得那不是一個人,那是個狐狸精變成一個老人,天天來聽經。百丈知道,認識他了。有一天他起來請法,就是把他這樁事情,把這個原委說出來。他過去是法師,講經說法的時候答覆人家問題,錯答一個字,所以搞得這麽淒慘,求老法師救他。老法師說:可以,你明天來,照你從前問你那個人的話,你來問我。這是從前那個人,曾經請教他,請教的問題是∶大修行人,還落不落因果?他答覆:不落因果;這答覆錯,誤導別人,墮五百世畜生身。在百丈大師面前,他又把這話來問:大修行人,還落不落因果?百丈大師改了一個字,不昧因果。這個老人明白了,回去之後,第二天就圓寂,死了。百丈大師帶著一些徒弟,到後山告訴徒弟,那個老狐狸精死了,生天了,我們去替它收屍。到後山一看,一只白狐狸死在那個地方,再把它埋起來;就是昨天問話的這個老人。一個字!所以要知道誤導衆生,這個罪過太重太重。現在人實在講膽大,連佛菩薩都佩服,不能不佩服他,膽子太大了,他不怕地獄。可是墮落地獄之後,後悔莫及,那個苦難夠他受的。我們讀這個經文,要懂得這個道理,怎樣把自己無量劫的善根福德,轉變成無量功德。轉變的秘訣是在《金剛經》這四句,好極了。你要修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就轉過來。這個話說得很容易,真正落到你的身上,你又不會了,起心動念還是我。所以我們還要求最初方便,最初方便怎麽個求法?起心動念想別人,不要想自己,用這個方法來破我相。念念利益衆生,念念利益社會,念念想著整個世界,整體的利益,不要想自己,這是一個好方法。這個方法也是世尊在《般若經》上教給我們的,教給我們什麽?大而化之,把這個心量擴大。念念想自己,心量很小,非常窄小,你修什麽樣的功德,說老實話都變成福德,你的功德決定不能成就。功德是什麽?功德是定慧。定裏面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你才叫做定,所以定叫伏煩惱。定功深的人,他知道過去、知道未來,這就是我們今天講,時光隧道這個障礙,他打通了。我們世間人講六種神通,他得神通,他有特異功能。是什麽?他有定,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但是他不是真的沒有,他是把妄想、分別、執著控製住、伏住,讓它不起作用。世間禅定,四禅八定都是這個功夫,只是功夫淺深不相同。真正的功夫,那真的叫成功德。所以世間四禅八定都不是功德,不是真正的功德,相似的功德。爲什麽?他會退轉、他會失掉,四禅八定會失掉。要到第九定才算是功德,不會失掉。第九定是阿羅漢證的,辟支佛證的。他證到這個果位,絕對不會再退轉到六道,真正超越六道輪回,所以才叫功德。六道裏面只有福德,沒有功德,四禅八定都是福德,都不是功德,我們要辨別清楚。爲什麽?四相沒破,只是伏,沒有斷。能夠把四相斷掉,真實功德,不但你這一生做的點點滴滴的善事,無量劫之前所積的一切善業,統統變成功德。這給你講因果的轉變,轉變不空。這個時候歡喜,初住菩薩是發心住,初地菩薩是歡喜地,初地是歡喜地。別教的歡喜地就是圓教的發心住,初住,所以歡喜無倦。他歡喜不著相,如果歡喜著相,那就壞了。這個話好難講,我們說歡喜,你們馬上就想個歡喜的相;如果說佛菩薩歡喜,沒有歡喜的相,你又不懂了。我們要問佛菩薩有沒有歡喜這個相?有,跟我們一樣,好歡喜的相,不執著。在大歡喜當中,還是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這是《華嚴經》上講的理事圓融,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事事無礙圓教初住菩薩就證得,就是事事無礙。因此他才能夠保持無邊際劫不疲不厭,才有這個能力。像我們讀《普賢菩薩行願品》,普賢菩薩每一願後面,都說“盡未來際,無有疲厭”,他爲什麽能?就是這一句,你把這一句的意思參透,你就曉得,他真的能。他能,我們也能;他究竟能,我們可以做到隨喜能、相似能,我們的功夫就真正得力。功夫得力,跟諸位說決定得生淨土。我們念念與阿彌陀佛感應道交,怎麽會不生淨土?我可以做到,你們諸位同修人人都可以做到。問題你肯不肯做?你會不會做?你要問從哪裏做起?舍己爲人,從這做起。今天在這個道場:居士林,從他們領導的同修,到所有的工作人員,一心一意,這個難!乃至於所有的林友,李居士告訴我,在林友大會當中,宣布我們講經、念佛、彌陀村,得到全體林友的擁護支持,皆大歡喜。這個緣你說多麽殊勝,這個力量多大。所以感得諸佛護念,龍天善神守護,不是偶然的。我們全心全力來協助,他們能夠舍己爲人,我們出家人再要做不到,那就慚愧之至了。全心全力配合他,完成佛家的事業,如來事業,普度衆生。沒有爲自己想,沒有爲自己利益想,沒有爲自己生死想,全部的付出。我們能這樣做就相應了,能這樣學與法就相應,漸漸與破四相相應了。四相一破,就入境界。
【一切如來得菩提處,常在其中,親近不扌舍。】這一段經文是贊歎菩薩的行德。經文裏面每一個字的意思我們都要清楚,然後才能學到東西,經才不至於白念。讀經最重要的是要解義,解義之後要有觀行,我們才真正能得到佛法的利益。如果不解其義,不知道觀行,經讀了之後,不能說沒有利益,利益很少。要是以佛家通常來講,只是種善根而已,這一生當中得不到受用。如果這一生當中得受用,一定是解其義,有觀行,就是隨文入觀。也就是說真正能夠隨著經文,隨著文字,或者你聽講經,隨著音聲你能夠契入境界,那是你真正得利益。像這一段第一句,菩薩有能力將一切諸佛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昨天已經跟諸位詳細說過了。像這些地方我們一定要懂得學習,他能,我們爲什麽不能?如果把不能的原因找出來,把這個原因消除,換句話說,我們也能。第四句,“一切如來得菩提處”。我們看了這一句經文,會不會聯想到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豁然大悟?隨文入觀。給諸位說,這個不叫隨文入觀,叫隨文打妄想;這不是入觀,這隨文打妄想,你想起釋迦牟尼佛的故事了。怎樣才叫隨文入觀?記得前面講過,前面講到維摩居士講道場,維摩居士所說的道場就是諸佛如來得菩提處。不得菩提怎麽叫道場?所以菩提是覺悟,只要能幫助你開悟,處處都是道場、時時都是道場,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幫助你證道的增上緣。維摩居士一番開示,很值得我們玩味,一定要在其中細心去體會。這一句我們要怎樣學習?“常在其中,親近不舍”,這句話什麽意思?幫助佛教化衆生,菩薩不離開佛,佛在什麽地方,菩薩一定在那個地方。我們如果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應當如何學習。佛是示現的,菩薩也是示現的,誰作佛、誰當菩薩?“總在遇緣不同”,善導這句話很有味道。我們這一會,這一會不是說現在這一會,釋迦牟尼佛這一會。這一會的法運一萬二千年,釋迦牟尼佛作會主,他以佛的身分出現,作會主、作主席;一切諸佛示現爲菩薩來擁護他、來贊歎他,大家都來捧他。爲什麽這樣作法?做給衆生看,這個意思深了。什麽人能在一生當中,聞法修行而能夠證果?證果就是入佛的境界。諸位要曉得,第一個是信心。你對這個老師沒有信心,你什麽成就都沒有,這是一定的道理,世出世法沒有例外的。你的成就跟你對老師的信心,決定是成正比例。老師再高明、再有學問、再有德行,你對他沒有信心,你跟他一輩子聽他講經說法,你什麽都得不到。所以《華嚴經》上才說“信爲道源功德母”,道是什麽?成佛之道,成佛之道的根源。前面我們講過,一切如來功德大海,功德之母,母是比喻能生的意思,能生無量無邊的功德,就在一個信心。世尊示現成佛,誰認識他?誰能對他産生信心?這一定要許許多多菩薩來作榜樣,這才所謂是“一佛出世,千佛擁護”。他要沒有千佛,千不是個數字,實在講是無量佛菩薩擁護,不止一千,千是說多;許許多多佛來擁護,讓這些衆生看到這麽多人都來聽釋迦牟尼佛教誨,大概釋迦牟尼佛是一個有學問的人,是個有德行的人。如果沒有這些人來擁護的話,釋迦牟尼佛雖有學問德行,沒有辦法讓一切凡夫對他生起景仰之心。所以這一些諸佛如來、諸大菩薩示現…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