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下)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下) 淨空法師

  【皆於過去值無量佛,成就願力,廣興供養。】

  這一些道場的護法神,每一尊護法神都在過去,曾經遇到無量無邊的諸佛如來,他們遇到沒有一個空過,成就自己願力。願力通常講四弘誓願,大菩提願,所以能廣興供養;興是興起。今天以護法神出現在道場,就是供養道場,供養諸佛,供養大衆。我們今天怎樣成就願力,廣興供養?一定要把與會的一切大衆,不是把他們當作諸佛菩薩,把他當作,你的心不真誠,假設他就是,差遠了;他真的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我們見一切人、一切衆生就是這個念頭,他是真的,他決定不是假的,全程肯定他是真正阿彌陀佛的化身。他到底是不是真的?真的,我的心是真的,他就是真的,境隨心轉。我認爲他當作的,我的心就不真了,我把他當作,心不真、心不誠了,對面那個不是真佛。我是真心,一點虛假都沒有,他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他是真的,一點都不假。“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這個道場、這個念佛堂就是淨土,這個裏面每一個人都是阿彌陀佛的化身,是真的阿彌陀佛,決定不假。我們在這裏供養,供養阿彌陀佛,供養諸佛如來,這個功德無量無邊。

  〔十二〕 主城神

  【複有佛世界微塵數主城神。】

  這一句經文是說明這一個團體的類別,他們的數量與前面我們所看到的相等,都是無量無數。“主城神”,我們從這個名稱上就能夠想像得到,有如現在的縣市長,這是主這一個地區的地區首長,也能夠看作保安防禦護法神,兩個意思都通。在表法裏面也是表行德,如何防禦法城,如何防禦心城。防禦法城是護法,怎樣能夠預防魔外不能夠破壞佛法,這一類護法神他們的使命職責如是,這是護持佛法。另一個意思是我們自受用,我們如何防護自己的心城。佛在經上講“守意如城”,防守我們這個意,也就是念頭,就要像防守城池一樣,那麽樣的小心謹慎,不可以讓非法之徒、盜賊入侵到城市裏面來,使大家受到災害。意就是念頭,怎樣防護不起邪念,這是表法的義趣。名號裏面所表都不難懂,從名號的意思我們就能夠體會到主城神的使命,也能夠在這個地方學習,如何防止邪思、如何防止邪法,非常非常重要。在這個時代,世尊在《楞嚴經》上告訴我們,“邪師說法,如恒河沙”,確實如是。如果我們不懂得防護自己的清淨心,清淨心就像城池一樣,不能防護我們的正念,很容易被外面境界幹擾,很容易生起邪思惡念。這是由於自己無量劫以來習氣煩惱太重,外面所遇到的都是惡緣,遇到善緣少,遇到的惡緣多,都是破壞我們正念,都是增長我們的邪思,非常非常的可怕。修行人爲什麽不如古時候那一些大德們,叁年五載、十年八年就有很殊勝的成就。我們現在想想自己學佛一輩子,學佛十幾年、幾十年了,沒有成就,愈學煩惱愈多,愈學罪業愈重。什麽原因?不懂得防護自己的正念,不知道防範邪思的侵入。今天我們讀這一段文,介紹上首大德,此地也列了十位,《華嚴》是以十代表大圓滿。這十尊菩薩的名號裏面的含義,就是教給我們如何防護心城。

  【寶峰光耀主城神。】

  “峰”是山峰,這是說高顯之意。“寶峰光耀”四個字合起來看,就是金剛般若。所以沒有智慧,就沒有辦法抗拒惡念邪思。如果讓惡念不起,邪思不入,一定要高度的智慧,要真實的智慧。沒有智慧怎麽辦?一定要懂得求佛加持,求佛菩薩保佑。智慧,尤其是高度的智慧,表現的形式是什麽?這一點我們不能不知道。首先我們要真正能夠體會到師道,師道必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我們對於自己的父母,有沒有盡了孝心?換句話說,我們有沒有做出對不起父母的事情?這是孝道。裏面最重要的一個關鍵,父母希望自己的兒女在這個社會上頂天立地,做一個完美行善修德之人,受到社會廣大群衆的尊敬,這是父母希求兒女的。如果做兒女做了虧心的事情,做一些損人利己,實在講是損人不利己的事情,父母傷心。所以佛法,它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總是想到要給父母增光,叫父母歡喜,不能做昧著良心的事,讓父母聽到、見到難過,那就大不孝。所以這是孝道,這是世出世間一切法建立的根本基礎。佛經處處發揚孝道,處處提示孝道,從孝道這個地方再建道。我們做學生,一生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定要對得起老師,不能讓老師蒙羞,老師教出這麽一個壞學生來,在社會上沒有臉見人。這是世法、佛法的根本,我們講主城、護城,一定要從這個地方說起。父母親沒有話說,我們生身父母只有一個父母親。老師則不然,老師,在古時候自己沒有能力選擇老師,而老師什麽人來替你選擇?父母替你選擇。他的經驗比我們豐富,閱曆比我們深,他找一個真正有道德、有學問的人,送我們去親近求學,所謂是啓蒙的老師。到你年齡長了,智慧開了,有能力出去參學,這個時候你就要選擇一位,你自己真正敬仰的、佩服的、仰慕的這麽一個人,來做自己的老師,向他學習。這個人的德行、言行,可以做我們一生的標准、榜樣、模範,這叫師道,所以對於老師要慎重去選擇。選定了之後,要以最極恭敬心奉事師長,一心向他學習,這就成就了師資之道。這是我們一生,無論是求學或是求道,成功失敗的樞紐、成功失敗的關鍵。現在這個時代,可以說孝道衰沒,師道已經不存在,這是我們修學比不上古人的原因,也是我們這一生福德因緣不及古人。真正高明的人,有德行的人,有修有證的人,愈來愈稀少。爲什麽佛菩薩不來示現?佛菩薩應世,前面我們說得很多,是應衆生之感而來的。現在人起心動念是什麽?縱然佛菩薩來應世,佛菩薩也不能示現一個圓滿德行的人出現在世間。爲什麽?大家毀謗。看到有道德的人,毀謗你,不肯相信。你要做一個好人,他想這個世間哪裏會有好人?恐怕裝模作樣,後來我們會吃虧上當,他以疑心對待你。所以佛菩薩不是不出現,也出現,示現跟社會大衆沒有兩樣。讓真正有緣的人,他見到這個現象他明了、他覺悟,他肯回頭。一般人看到是,他跟我差不多,不至於生起嫉妒、毀謗、陷害之心。佛菩薩不會叫衆生造更重的罪業,這就是真正的慈悲,真實的智慧。所以我們在這個時代,遇到一個善知識,善知識實在講可遇不可求,遇到是多生多劫的緣分。遇到之後,就是一心要向他學習,親近一位善知識,到自己開悟;自己沒有開悟,決定不能離開老師。換句話說,世出世法真假邪正、是非利害,我們還沒有能力確切辨別的時候,就不能離開老師,決定不能用自己的意思。佛在經上講,對我們六道凡夫來說,千萬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我的看法如何,我的想法如何,我覺得如何,沒有不造罪業的。佛說了,到什麽時候你才可以能夠相信自己的意思?見思煩惱斷了以後,成正覺位;正覺位是阿羅漢、辟支佛。你要證得阿羅漢、辟支佛位,佛說你可以相信你自己的意思;你要沒有證到阿羅漢、辟支佛,如果相信自己的意思,恐怕沒有不造罪業的。佛講這個話道理很深,但是不難懂。佛講得很明白、很清楚,見思煩惱沒有斷,煩惱的念頭哪裏會正?隨順自己煩惱習氣,還得了嗎?阿羅漢爲什麽可以相信自己意思?見思煩惱斷了,叁界八十八品見惑斷了;換句話說,他是正知正見,他沒有邪見。貪嗔癡慢疑、惡見,煩惱障也斷了,心地真正達到清淨平等。我們在過去初學的時候,總以爲小乘人慧解,總是覺得不圓滿。雖然是我執破了,法執猶存,這也常在經上看到的。想想他們還是有分別,既有分別,怎麽能破得了執著?不過他們的執著比我們輕,比我們淡而已。我們總是有這麽一個想法,這個想法是隨順自己的意思,我的想法、我的看法,阿羅漢大概是這個樣子。其實我們一念《金剛經》就覺悟了,想錯了,看錯了。爲什麽?《金剛經》上講須陀洹,這不是阿羅漢,小乘初果已經不著四相了。經上講得很清楚,須陀洹已經決不會自己以爲我證得須陀洹果了,沒有這個念頭。說明須陀洹這個地位,已經是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這是我們想不到的。所以離四相功夫有淺深不同,差別很大。小乘初果見道位就離四相,就與般若相應,縱然不能圓滿相應,他有幾分相應。這是不讀大乘經,我們永遠沒有辦法理解,總是相信自己的想法,相信自己的看法,哪裏曉得全錯了!聽信善知識的勸告,善知識的講法,大概以爲對的。哪曉得那個善知識也是我的想法、我的看法,結果是像經上講的“以盲引盲,相牽入火坑”。這麽一來,依靠一個善知識做老師,這就非常非常重要。

  我們到哪裏去找老師?很難。有一些人常常想,也都是我自己怎樣個想法,大概有德行、有學問的人,很不容易接近,很難親近。我們這種想法錯了,完全錯了,所以這種妄想,往往真正善知識,有許許多多人不敢親近。我早年親近章嘉大師,章嘉大師自己很感慨的跟我說,因爲有許多人覺得他的地位很高,不敢親近。他說:其實我是一個很平常的人,任何人來看我,我一定接見。可見得不敢親近的人,都是自己觀念上産生了錯覺。我們有緣親近他老人家,老人是和藹可親,一點架子都沒有;跟他老人家坐在一起,真的是如沭春風。到章嘉大師圓寂了,火化之後撿出一萬多顆舍利,轟動了臺灣佛教界。有許多這些大法師,這一生當中沒有機會親近他老人家;沒有機會是你們不肯親近,不是他老人家拒絕,不是他老人家擺架子,他老人家一點架子都沒有。所以毛病都出在:我的看法、我的想法,都出在這裏,把大好機緣當面錯過了。

  我在臺中親近李炳南老居士,老居士也如此。無論什麽人到臺中去拜訪,他沒有不接見的道理,只是他工作很忙,要跟你安排時間。章嘉大師沒有那麽繁忙,隨時可以找他。更早期我親近方東美先生,這是當代的大哲學家,許多人對他都存敬畏之心,不敢親近;由此可知,許多的因…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叁歸依的真實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