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下)▪P23

  ..續本文上一頁,轉生死成涅槃是轉果,因果都轉。 我們學佛的人,對這個基本的常識、基本的道理一定要認識得很清楚,然後才知道爲什麽要修福,爲什麽要修定,爲什麽要修慧。福、定、慧對我們生活來說,關系太大了,你能修這叁種,你才真正有幸福美滿自在的生活。你這叁種都沒有,你的日子就過得很苦,這不可以不知道。所以這叁樣真正能夠治一切病,包括生理的病都能治,冤業的病也能治。你有大福報的人,冤家債主碰到他,他現在福報太大了,不要去碰他,等到倒黴的時候再找他。所以你有福的時候,冤家債主也讓你叁分,不敢來找你。你有定、有慧,更不必說了,諸位要曉得,這個力量才大。我們說修福,福到哪裏去修?這是我們淺而言之,從近處來講,世尊告訴我們,有叁類福田讓我們種福。第一個福田叫恩田,於我們有恩德的,那是指的什麽?父母,孝順父母是修福。孝順父母這一句裏面,意思無盡的深廣,如果你要不學,你怎麽會知道?你怎麽知道什麽叫孝?怎麽樣才叫盡孝?你不懂。平常給你說說,你只有一個很模糊的概念,所以你沒有辦法把它落實在生活上,原因在此地,沒人教你。我們偶爾在講經的機會裏面,給諸位略略的提一點,短短時間提示這一點,實在講是不夠的。你一定要去求學,要去問道,請教這些高明的人,向他請教什麽叫孝順?怎樣做到孝順?你真肯學,就像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到處去參學,你把這個道理搞清楚,然後就可以落實到生活上。首先要知道“孝”這一個字真正的含義,這個字真實的道理。中國的文字我們常常贊歎,是世界上最優美的文字,我們相信很多同修也都能夠體會到,中國文字是藝術,裏面的境界很高,文字的構造充滿了智慧。中國文字的構造是有六個原則,古時候稱作“六書”。“孝”這個字在六個原則裏面是屬於會意,讓你看到這個符號,你去體會裏面的意思。這個字仔細看看,上一半像個“老”字,下一半是“子”,你想想什麽意思?這意思很明顯,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體,不是二體,一體,孝的概念、孝的道理從這個地方建立的。你從這裏再往裏頭意思更深的去體會,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過去無始,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無始無終是一個自己。換句話說,如果不敬上一代就不尊重自己,人常常講你要自尊自愛。由此可知,這一個符號,它裏面真正的含義是包括虛空法界,豎的講無始無終,橫的講就是盡虛空、遍法界,所以這是一個符號。這個意思要是在佛法裏面,就是佛家常講的“大總持法門”,是一切法的總綱領。我們今天《華嚴經》經題上“大方廣佛華嚴”就是一個孝字,你能出得了這個範圍嗎?所以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是一個整體,決定不能夠分割。我善,全體就善;我造惡,全體就惡,這是孝字裏面所含的真實義。

  因此,落實在生活上我們要養父母,《觀無量壽佛經》叁福第一句,“孝養父母”。孝是講孝道的理論、含義;養就是落實在生活上,就是孝。養,範圍廣,不但是要養父母之身,父母的物質生活要盡心盡力去照顧;還要養父母的情緒,常講的養父母之心,心是講他的心情,要讓他心裏面快樂,你不能讓他煩惱。物質樣樣都照顧得很好了,父母不開心,天天憂慮,天天生煩惱,這不孝。你的父母爲什麽生煩惱?小時候上學不好好的用功讀書,父母生煩惱;品性不好,父母生煩惱;不聽老師的話,父母生煩惱;天天跟同學打架,父母生煩惱;真正懂得孝道孝親的人,這些事情都不能做。要好好念書,要修養品德,要和同學和睦相處,尊師重道,父母開心歡喜。學業完成踏進社會,在家裏面是好兒女,在學校是好學生,在社會是好公民,這才算叫養父母之心。有德行、有學問、有才幹,爲社會、爲國家、爲大衆服務,得到社會大衆的贊歎,你父母就有光榮,祖宗也就有光榮,榮宗耀祖,這是養父母的心。所以孝子,不但是不敢做一些危害社會大衆的事情,連念頭都不可以起,起這個念頭對不起父母,讓父母憂慮。

  第叁,養父母之志,父母對你的期望。當然古人跟今人對兒女的期望不一樣,純粹是一個教育的問題。古人讀書志在聖賢,所以父母對兒女的期望是什麽?期望他將來做一個聖賢君子,從前父母之志是如是。作聖人、作賢人、作君子,流芳百世,從前父母對兒女的期望。現在不對了,現在的父母對兒女的期望是能賺大錢就好了,你說這還得了嗎?甚至於做父母給兒女起名字起上外國名字,在古人要是看到的話,不可思議。爲什麽?希望他的兒子將來做成外國人,不要做中國人,這在古時候叫大不孝,數典忘宗,那還得了?從前父母給兒女命名意思很深,是父母對兒女的希望,希望你將來一生做到名副其實,那是父母之志。懂得佛法的人更殊勝,希望兒女怎麽?希望兒女作菩薩、作佛,他是佛菩薩的父母,怎麽會一樣?由此可知,儒家的教學,全體都不能離開一個孝字。再看佛法,十方叁世一切如來的教法,也只有一個孝字而已,還有什麽?所以儒、佛都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中國自古以來,國家立國教育的精神之所在就是一個孝字,所以中國古聖先王以孝治天下。曆代帝王,不管他是真的孝是假的孝,他死了之後嗣號裏都用一個孝字。帝王要做到孝道,給百姓作模範、作榜樣,這個意思多深。所以做兒女的、做子弟的,我們一生的生活行持;換句話說,盡孝而已。我這一生生活爲誰活著?決不是爲自己,是爲盡孝。從孝順父母,然後擴大,孝順一切衆生。佛是這樣教我們,儒家也是這樣教給我們。範仲淹先生所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一生爲誰活的?爲道統而活的。聖賢之道,爲這個而活的,我在表演這一套,爲一切衆生而生活。所以確確實實是“學爲人師,行爲世範”,你能把這八個字做到,孝道落實了。從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生活當中點點滴滴,能不能給大衆做好樣子,不能做好樣子,你就是不孝。孝道沒有做好,給諸位說,你就不忠,就不仁不義,孝是根。古時候諺語裏頭常講,“求忠臣於孝子之門”。國家選拔人才,古時候帝王任命地方的官吏,這些官員來幫助他治理國家,造福社會,他人才選拔的標准是什麽?漢朝奠定的製度,孝、廉兩個字。你是個孝子,國家用你放心,你一定會盡忠職守,你一定會把事情辦得很圓滿。爲什麽?你不盡心盡力,你對不起你的父母,對不起你的祖宗。廉潔就不貪汙,所以古時候選拔人才,這兩個標准。先看你是不是孝順父母,再看你是不是廉潔,如果有這兩個字,地方官員就把你選拔出來,保送給國家培養。讀書自己不要拿錢,國家來培養你,你的學業完成之後,你替國家服務。所以中國古時候不是沒有選舉,也是選舉,不過選舉不是民衆選舉,是地方官吏選舉。他的選舉就是私訪,穿上便服,到處去打聽孝子。在古代地方官員,特別是地方的首長,像現在講的市長、縣長,這些政務官,他們的政績最重要的就是替國家選拔人才,其他的政事辦得再好,如果叁年都沒有替國家保舉一個人才,他那個官就沒法子做了,就保不住了,所以國家是把選拔人才列入頭等的重要大事。古時候講“薦賢受上賞”,你替國家選拔賢人,國家最高的獎賞給你,最高的賞賜是替國家推薦賢人的。古時候很多製度非常好,在現在民主時代裏頭反而見不到。說老實話,我很喜歡生在帝王的時代,帝王講理,不講理他就亡國,他的政權就會被別人推翻,一定講理。

  由此可知,孝字就能治一切病。這是我們講到福田,第一個就是孝養父母,恩田,知恩報恩,這恩田,我們學佛的人一定要懂得,學佛的人一定要認真做到。現在社會把這個忘掉了,如何啓發他們,一定我們自己做一個好榜樣。提倡孝道最重要的要提倡祭禮,中國古禮裏面,祭禮是列在第一位,紀念祖先,春秋祭祀。帝王有家廟,百姓有宗祠,有祖宗的祠堂,那是代表孝道的法幢,孝道的樹立。中國這個民族幾千年能夠在世間還存在,沒有被滅亡,這是一個很大的力量,我們一定要懂得。所以紀念祖先、孝順父母,這是做人、修行、成佛的大根大本。第二種福田是敬田,恭敬的敬。敬田的對象是誰?是叁寶、是老師。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敬田。叁寶是教育,不是宗教。我們稱佛,稱“本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根本老師,是佛教育的創始人。我們修學佛教育,對於創始的老師感恩,永遠不忘。這個教育是世出世間至善圓滿的教育,我們要認識清楚。至善圓滿,諸位想想這四個字,我們對於這樣的老師怎能不感激?我們懂得孝道,老師教的,沒有老師教,我們怎麽會知道?我們怎麽會懂得這麽多?懂得這麽深刻?都靠老師,老師的恩德跟父母沒有兩樣。爲報答老師之恩,這叫敬田。報答老師的恩,跟報答父母的恩,在形式上又有一些不相同之處,一定要把老師的教誨、老師的教學,自己認真去做到,這叫奉事師長。佛在經上教我們要做的統統做到,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決定不做,這才叫奉事師長。決定不是塑一尊佛像在那個地方,天天給他燒香拜拜、磕頭作揖,求他保佑,沒這個道理。在他面前燒一炷香,表自己的敬意。香表什麽?我相信老師的話,相信老師的教誨,香叫信香,表信的。又表戒定真香,戒定是真幹,真正依教奉行,所以一炷香是表這個意思的,我要依教奉行。不是那一支香燒了,拜拜,他喜歡,讓他聞個好香,哪有這種道理?你想拿香去薰他?還有人燒香一大把一大把的,恨不得把他薰死,這還得了嗎?完全錯了,意思搞錯了。我們在房子裏面,香燒多了空氣都汙染,都很難過,這種態度能對老師嗎?能是恭敬心嗎?一定要明理,要懂道理,我們行持上才能如法,一定要懂得依教奉行。

  佛教給我們“建法幢,演慈辯”,這都是報老師恩的。古時候佛家的四衆弟子到處建立道場,勸化衆生,道場林立;道場就是學校,諸位要懂得,從前的道場是學校。我們今天居士林大家…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叁歸依的真實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