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下)▪P22

  ..续本文上一页生病住院,在从前没有,从前生病都在自己家里。医生很远,请的医生到家里来治病,路途遥远,有的时候要走一、两天的路。在从前代步的只是马、驴,用这东西代步,交通非常不方便。病重的要请医生,要在家里住几天,哪有这麽方便?医生只要遇到病人来请,没有理由说不去的;不能说路太远了、太辛苦了,不可以的,治病要紧,所以确实“三业不空”。在行业里面,主药神表哪一个行业?表出家这个行业。佛是大医王,学佛就得学医王。世间这些医生大夫是给人治身病的,出家人是要治众生心病的,所以“三业不空”意思就非常圆满、非常明显。出家的佛弟子,念念要发度众生的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你要度众生,你要成就自己的德行能力。德行是先断烦恼,自己烦恼不断,你怎麽能帮助别人断烦恼?你自己要成就自己的德行,一定要断烦恼。烦恼里面最重的是贪嗔痴,佛要求的是“息灭贪嗔痴,勤修戒定慧”。我们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要跟戒定慧三无漏学相应,决定不能跟贪嗔痴相应,这是成就自己的德行。德行成就之後,还要学一套本事,才能帮助人。本事是“法门无量誓愿学”,你还得学法门。法门,学哪些法门?一定要看自己的根性,要看自己的能力,要看自己现实生活环境,你去选择法门。还要了解这一个时代众生的需要,我们学这个法门才能契机,这是智慧的选择。佛在灭度之前跟我们讲“四依法”,非常重要的开示。四依法里头,有一条教我们“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一条重要。什麽叫了义?什麽叫不了义?这个法门不能令人在这一生了生死、出三界的,就是不了义。如果真的能帮助一个人在这一生当中,稳稳当当超越三界、了生死的,了义。这是教给我们选择法门头一个要考量的。哪一个法门能帮助众生了生死、出三界,很有把握的?照原理上来讲,哪一个法门都可以。你要观察现在一切众生的根机,想一想自己,我自己修学其他的法门,能不能了生死?佛说,了生死一定要断见思烦恼,见思烦恼不断,决定不能够离开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见思烦恼变现出来的。如果不能够断尘沙烦恼,你决定不能出十法界,这要知道。无量法门,方法不相同,依据的理论不相同,但是它达到的效果决定相同,都是断见思烦恼、断尘沙烦恼,破无明烦恼。我们今天想想,我们能够断得了见思吗?实在说,一品都断不了。怎麽办?想想了义法门里头只有一门,念佛往生净土,带业往生,烦恼不断行,可以成就。其他法门烦恼不断是决定不能成就,唯有念佛法门烦恼不断可以成就。但是烦恼虽然不断,要有能力伏住,才能往生。如果连伏住的能力都没有,就没有法子,这一定要懂得。所以这个法门是伏烦恼,不是断烦恼,就是你有能力把烦恼控制住,不让它发作,烦恼确实没断。佛教给我们什麽方法?教给我们用念佛的方法。我们天天想阿弥陀佛,天天念阿弥陀佛,虽有烦恼,烦恼不起作用。这个办法用熟了,到临命终时有效果,临命终时心里头还是想佛、还是念佛,不念烦恼。所以对於世缘要看淡,不能太浓,将来往生的时候没有障碍。经教理论愈透彻愈好,愈明了愈容易放下,对於一切事物你就不会执着,你也不会去分别,这是念佛法门的殊胜。世尊也是这样劝导我们,他在《大集经》里面说得很清楚,正法时期戒律成就。那个时候人心淳厚,严持戒律就能够超越三界。像法时期众生根性就差;换句话说,妄想多了,烦恼重了,单单靠持戒不行,要修定,禅定成就。末法时期众生每况愈下,妄想烦恼比过去人不知道要多多少,修禅不能得定,别说开悟,修禅都不能得定。所以佛才开这个法门:念佛,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今天生在末法时期,想一想自己的根性不是上根利智,我们是中下根性的人,听佛的话决定不错,我们选择净土法门。净土法门的经论不多,古时候三经一论,现在则五经一论,分量不多。又何况五经一论当中,六种当中随便取一种,一门深入,老实念佛,都决定往生,这方便太多了。我们得人身,遇到佛法,又能遇到往生的法门,真正是《弥陀经》上所说的,无量劫来的善根福德因缘,在今天成就。只要我们锲而不舍,真的明白这个事实真相,认真努力修学,我们这一生就作佛了。真的作佛,作究竟圆满佛,世间这一切太渺小了,不值得我们再去顾念,我们作佛要紧。你真正有这个认知,你智慧开了,这才叫真实的智慧。

  【复有无量主药神。所谓吉祥主药神、檀林主药神、清净光明主药神、名称普闻主药神、毛孔光明主药神、普治清净主药神、大发吼声主药神、蔽日光幢主药神、明见十方主药神、益气明目主药神,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性皆离垢,仁慈佑物。】

  医药是治病的,这是一切众生,可以说是日常生活当中,而不能够缺少的。世尊对於出家弟子们的教诫,也是只能够接受在家信众的四种供养,这是如法的。这四种供养里面就有医药,由此可知,这对我们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跟饮食没有两样。四种供养第一个就是饮食,第二个是衣服,第三卧具,人需要睡眠休息,我们今天讲的铺盖卧具,第四就是医药。这是说一个人在世间最低生活的水平,这四种东西不能够缺乏,有这四样东西身心就安稳了。所谓“身安而後道隆”,才能够安心修道,也常说“*轮未转,食轮先”,也就是要想学佛,必须先有个基本生活的条件,让生活能过得去,没有忧虑,这样才能够安心修学,可见得医药对我们人身实在是无比的重要。疾病从哪里来的?我们应当要有这种知识。佛法将疾病概略的分为三大类,病是很复杂很复杂,三大类包括尽了。第一类是生理的病,中国谚语所谓的“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是讲生理上的毛病,大多数是与饮食有关系,所以对於饮食不能够不谨慎、不能不讲求,讲求的是卫生。再有就是风寒感冒之类。如果对於饮食、对於寒暑衣服的增减,能够调缮得很好,就能够避免生理上的毛病。世间人饮食讲求卫生,诸位要知道,卫生就是保卫生理的健康。佛法里面说我们这个身叫色身,色身就是物质,物质的色身保养就要懂得卫生的这些常识,减少疾病的感染。第二种的疾病是属於情绪的,这个常识许多同修也能够理解。情绪不好容易生病,所以情绪之调和也非常重要,世出世间的教学对这个都注意到。儒家的教学,它教学的手段用礼乐,用礼来调身,生活起居都在礼里面。现在人已经不读古礼,读古礼的人知道,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每一个月两个节气,哪一个节气吃些什麽东西,对生理上健康有帮助,古人讲究。东西不是随便吃的,不是乱吃的,想吃什麽就吃什麽容易得病,所以现在人奇奇怪怪的毛病,从哪里来的?多半都是从饮食跟情绪上来的。情绪不安,容易烦躁,都是得疾病的根源。这一类的病,儒家是用乐,用音乐,让音乐歌唱能够发泄你的情绪,使你的情绪能得到中和,那是最健康的。儒家讲中和,佛法讲中道,这才是最健康的。情绪里面包括这些烦恼,烦恼是属於情绪。佛法也是用这个方法,佛法用戒律来调身,佛家的饮食起居也包括在戒律之中。儒、佛非常接近,儒重视乐教,佛法也重视乐教。佛法里面有梵呗,它重视音乐,不但重视音乐,在大乘法里面还有歌舞。为什麽?调和性情,它是属於教育,并不是以娱乐为主,它是以教育为主。教育跟娱乐结合成一体,主要的是在教育,用娱乐作为手段,这个理念儒佛都相同。所以我们要知道疾病的根源。在情绪里面最重要的根是贪嗔痴,佛法称这三样叫三毒。三毒,要用现在的话就是三类的病毒,这是给我们带来疾病真正的因素。三毒烦恼重的人容易生病,而且容易生很严重的病、很难治的病,这是我们讲疾病的根源要找到。另外一类是冤家债主,找到身上来了,就有这种疾病。这个疾病很麻烦,过去是冤家债主。像诸位学佛的同修,你们都曾经听过佛门忏悔法里面有“三昧水忏”,三昧水忏从唐朝时候悟达国师而来的。悟达国师得了个人面疮,要他的命。这个病不是生理的,也不是属於心理的,是属於冤家债主,这一类的病只有用调解。悟达国师运气算不错,遇到迦诺迦尊者,这是一个阿罗汉,由他出面来调解把怨结化开,冤家债主离开走了,他的病就好了。所以我们要知道疾病的根源有这三种。如果是生理上的病,医药可以治得好;冤亲债主的病医生治不好,超度就有这个力量,超度就是调解。假如超度佛事对方要接受,想想恩怨的报偿,彼此互相报来报去没完没了,总不是一桩好事情。如果他一觉悟就算了,就接受调解,这个病就能好。假如碰到对方非常顽固,不接受调解,就没有法子了。不过一般来讲,大多数是会接受调解,不接受调解少数,这是这一类病的治法。第二类烦恼习气的病就麻烦了。这一类的病,要在佛法里面讲修学的功夫,断烦恼、断习气、破无明,靠功夫,不是别人能够帮你治得了的。三毒是真麻烦,诸位要晓得,六道众生的病根,这三样东西要不舍掉,永远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在六道当中,你要是生到三善道,享人天福报,那是什麽原因?三毒烦恼暂时潜伏住了,没起作用;不是没有,有,暂时潜伏住。什麽东西把它伏住?定能够伏住。天人从夜摩天以上就修定,定能够伏烦恼。愈往上面去,到色界天、到无色界天,他定功愈深,定力愈强,伏烦恼的时间愈长,他这一段时间不会发作。而欲界层次低一点的天,像四王天、忉利天,乃至於夜摩、兜率,还有一种力量:福报,他修的有福,福也能够把病毒暂时控制住,他有福报,病毒暂时不会发作,就这麽个道理。所以人不能不修定,不能不修福,佛教给我们福慧双修。定只能够控制,不能够断根。怎样才能够断根?要开智慧。慧能够断根,慧能够把三毒烦恼转变成菩提;慧才能转,定不能转,定只能控制而不能转变。开慧叫开悟,明心见性,大彻大悟,这个时候就转了,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为涅槃。转烦恼成菩提是转因…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三归依的真实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