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病住院,在從前沒有,從前生病都在自己家裏。醫生很遠,請的醫生到家裏來治病,路途遙遠,有的時候要走一、兩天的路。在從前代步的只是馬、驢,用這東西代步,交通非常不方便。病重的要請醫生,要在家裏住幾天,哪有這麽方便?醫生只要遇到病人來請,沒有理由說不去的;不能說路太遠了、太辛苦了,不可以的,治病要緊,所以確實“叁業不空”。在行業裏面,主藥神表哪一個行業?表出家這個行業。佛是大醫王,學佛就得學醫王。世間這些醫生大夫是給人治身病的,出家人是要治衆生心病的,所以“叁業不空”意思就非常圓滿、非常明顯。出家的佛弟子,念念要發度衆生的願,衆生無邊誓願度。你要度衆生,你要成就自己的德行能力。德行是先斷煩惱,自己煩惱不斷,你怎麽能幫助別人斷煩惱?你自己要成就自己的德行,一定要斷煩惱。煩惱裏面最重的是貪嗔癡,佛要求的是“息滅貪嗔癡,勤修戒定慧”。我們在生活當中,點點滴滴要跟戒定慧叁無漏學相應,決定不能跟貪嗔癡相應,這是成就自己的德行。德行成就之後,還要學一套本事,才能幫助人。本事是“法門無量誓願學”,你還得學法門。法門,學哪些法門?一定要看自己的根性,要看自己的能力,要看自己現實生活環境,你去選擇法門。還要了解這一個時代衆生的需要,我們學這個法門才能契機,這是智慧的選擇。佛在滅度之前跟我們講“四依法”,非常重要的開示。四依法裏頭,有一條教我們“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一條重要。什麽叫了義?什麽叫不了義?這個法門不能令人在這一生了生死、出叁界的,就是不了義。如果真的能幫助一個人在這一生當中,穩穩當當超越叁界、了生死的,了義。這是教給我們選擇法門頭一個要考量的。哪一個法門能幫助衆生了生死、出叁界,很有把握的?照原理上來講,哪一個法門都可以。你要觀察現在一切衆生的根機,想一想自己,我自己修學其他的法門,能不能了生死?佛說,了生死一定要斷見思煩惱,見思煩惱不斷,決定不能夠離開六道輪回,六道輪回是見思煩惱變現出來的。如果不能夠斷塵沙煩惱,你決定不能出十法界,這要知道。無量法門,方法不相同,依據的理論不相同,但是它達到的效果決定相同,都是斷見思煩惱、斷塵沙煩惱,破無明煩惱。我們今天想想,我們能夠斷得了見思嗎?實在說,一品都斷不了。怎麽辦?想想了義法門裏頭只有一門,念佛往生淨土,帶業往生,煩惱不斷行,可以成就。其他法門煩惱不斷是決定不能成就,唯有念佛法門煩惱不斷可以成就。但是煩惱雖然不斷,要有能力伏住,才能往生。如果連伏住的能力都沒有,就沒有法子,這一定要懂得。所以這個法門是伏煩惱,不是斷煩惱,就是你有能力把煩惱控製住,不讓它發作,煩惱確實沒斷。佛教給我們什麽方法?教給我們用念佛的方法。我們天天想阿彌陀佛,天天念阿彌陀佛,雖有煩惱,煩惱不起作用。這個辦法用熟了,到臨命終時有效果,臨命終時心裏頭還是想佛、還是念佛,不念煩惱。所以對於世緣要看淡,不能太濃,將來往生的時候沒有障礙。經教理論愈透徹愈好,愈明了愈容易放下,對於一切事物你就不會執著,你也不會去分別,這是念佛法門的殊勝。世尊也是這樣勸導我們,他在《大集經》裏面說得很清楚,正法時期戒律成就。那個時候人心淳厚,嚴持戒律就能夠超越叁界。像法時期衆生根性就差;換句話說,妄想多了,煩惱重了,單單靠持戒不行,要修定,禅定成就。末法時期衆生每況愈下,妄想煩惱比過去人不知道要多多少,修禅不能得定,別說開悟,修禅都不能得定。所以佛才開這個法門:念佛,末法時期淨土成就。我們今天生在末法時期,想一想自己的根性不是上根利智,我們是中下根性的人,聽佛的話決定不錯,我們選擇淨土法門。淨土法門的經論不多,古時候叁經一論,現在則五經一論,分量不多。又何況五經一論當中,六種當中隨便取一種,一門深入,老實念佛,都決定往生,這方便太多了。我們得人身,遇到佛法,又能遇到往生的法門,真正是《彌陀經》上所說的,無量劫來的善根福德因緣,在今天成就。只要我們锲而不舍,真的明白這個事實真相,認真努力修學,我們這一生就作佛了。真的作佛,作究竟圓滿佛,世間這一切太渺小了,不值得我們再去顧念,我們作佛要緊。你真正有這個認知,你智慧開了,這才叫真實的智慧。
【複有無量主藥神。所謂吉祥主藥神、檀林主藥神、清淨光明主藥神、名稱普聞主藥神、毛孔光明主藥神、普治清淨主藥神、大發吼聲主藥神、蔽日光幢主藥神、明見十方主藥神、益氣明目主藥神,如是等而爲上首,其數無量。性皆離垢,仁慈佑物。】
醫藥是治病的,這是一切衆生,可以說是日常生活當中,而不能夠缺少的。世尊對於出家弟子們的教誡,也是只能夠接受在家信衆的四種供養,這是如法的。這四種供養裏面就有醫藥,由此可知,這對我們生活的關系是非常密切,跟飲食沒有兩樣。四種供養第一個就是飲食,第二個是衣服,第叁臥具,人需要睡眠休息,我們今天講的鋪蓋臥具,第四就是醫藥。這是說一個人在世間最低生活的水平,這四種東西不能夠缺乏,有這四樣東西身心就安穩了。所謂“身安而後道隆”,才能夠安心修道,也常說“*輪未轉,食輪先”,也就是要想學佛,必須先有個基本生活的條件,讓生活能過得去,沒有憂慮,這樣才能夠安心修學,可見得醫藥對我們人身實在是無比的重要。疾病從哪裏來的?我們應當要有這種知識。佛法將疾病概略的分爲叁大類,病是很複雜很複雜,叁大類包括盡了。第一類是生理的病,中國諺語所謂的“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這是講生理上的毛病,大多數是與飲食有關系,所以對於飲食不能夠不謹慎、不能不講求,講求的是衛生。再有就是風寒感冒之類。如果對於飲食、對於寒暑衣服的增減,能夠調繕得很好,就能夠避免生理上的毛病。世間人飲食講求衛生,諸位要知道,衛生就是保衛生理的健康。佛法裏面說我們這個身叫色身,色身就是物質,物質的色身保養就要懂得衛生的這些常識,減少疾病的感染。第二種的疾病是屬於情緒的,這個常識許多同修也能夠理解。情緒不好容易生病,所以情緒之調和也非常重要,世出世間的教學對這個都注意到。儒家的教學,它教學的手段用禮樂,用禮來調身,生活起居都在禮裏面。現在人已經不讀古禮,讀古禮的人知道,一年二十四個節氣,每一個月兩個節氣,哪一個節氣吃些什麽東西,對生理上健康有幫助,古人講究。東西不是隨便吃的,不是亂吃的,想吃什麽就吃什麽容易得病,所以現在人奇奇怪怪的毛病,從哪裏來的?多半都是從飲食跟情緒上來的。情緒不安,容易煩躁,都是得疾病的根源。這一類的病,儒家是用樂,用音樂,讓音樂歌唱能夠發泄你的情緒,使你的情緒能得到中和,那是最健康的。儒家講中和,佛法講中道,這才是最健康的。情緒裏面包括這些煩惱,煩惱是屬於情緒。佛法也是用這個方法,佛法用戒律來調身,佛家的飲食起居也包括在戒律之中。儒、佛非常接近,儒重視樂教,佛法也重視樂教。佛法裏面有梵呗,它重視音樂,不但重視音樂,在大乘法裏面還有歌舞。爲什麽?調和性情,它是屬於教育,並不是以娛樂爲主,它是以教育爲主。教育跟娛樂結合成一體,主要的是在教育,用娛樂作爲手段,這個理念儒佛都相同。所以我們要知道疾病的根源。在情緒裏面最重要的根是貪嗔癡,佛法稱這叁樣叫叁毒。叁毒,要用現在的話就是叁類的病毒,這是給我們帶來疾病真正的因素。叁毒煩惱重的人容易生病,而且容易生很嚴重的病、很難治的病,這是我們講疾病的根源要找到。另外一類是冤家債主,找到身上來了,就有這種疾病。這個疾病很麻煩,過去是冤家債主。像諸位學佛的同修,你們都曾經聽過佛門忏悔法裏面有“叁昧水忏”,叁昧水忏從唐朝時候悟達國師而來的。悟達國師得了個人面瘡,要他的命。這個病不是生理的,也不是屬於心理的,是屬於冤家債主,這一類的病只有用調解。悟達國師運氣算不錯,遇到迦諾迦尊者,這是一個阿羅漢,由他出面來調解把怨結化開,冤家債主離開走了,他的病就好了。所以我們要知道疾病的根源有這叁種。如果是生理上的病,醫藥可以治得好;冤親債主的病醫生治不好,超度就有這個力量,超度就是調解。假如超度佛事對方要接受,想想恩怨的報償,彼此互相報來報去沒完沒了,總不是一樁好事情。如果他一覺悟就算了,就接受調解,這個病就能好。假如碰到對方非常頑固,不接受調解,就沒有法子了。不過一般來講,大多數是會接受調解,不接受調解少數,這是這一類病的治法。第二類煩惱習氣的病就麻煩了。這一類的病,要在佛法裏面講修學的功夫,斷煩惱、斷習氣、破無明,靠功夫,不是別人能夠幫你治得了的。叁毒是真麻煩,諸位要曉得,六道衆生的病根,這叁樣東西要不舍掉,永遠不能夠脫離六道輪回。在六道當中,你要是生到叁善道,享人天福報,那是什麽原因?叁毒煩惱暫時潛伏住了,沒起作用;不是沒有,有,暫時潛伏住。什麽東西把它伏住?定能夠伏住。天人從夜摩天以上就修定,定能夠伏煩惱。愈往上面去,到色界天、到無色界天,他定功愈深,定力愈強,伏煩惱的時間愈長,他這一段時間不會發作。而欲界層次低一點的天,像四王天、忉利天,乃至於夜摩、兜率,還有一種力量:福報,他修的有福,福也能夠把病毒暫時控製住,他有福報,病毒暫時不會發作,就這麽個道理。所以人不能不修定,不能不修福,佛教給我們福慧雙修。定只能夠控製,不能夠斷根。怎樣才能夠斷根?要開智慧。慧能夠斷根,慧能夠把叁毒煩惱轉變成菩提;慧才能轉,定不能轉,定只能控製而不能轉變。開慧叫開悟,明心見性,大徹大悟,這個時候就轉了,轉煩惱成菩提,轉生死爲涅槃。轉煩惱成菩提是轉因…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