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下)▪P5

  ..續本文上一頁走到那裏報信,再等谛閑法師回來,往返叁天,替他辦後事。一句阿彌陀佛成就。所以這個世間生活過不下去,生活太苦了,到這個地方作佛,你看多好!學鍋漏匠,我們真供養。你只要真肯作佛,我們就真供養。二六時中決定不離開念佛堂,念累了趕緊去休息一會兒,休息好了立刻回到念佛堂來念佛,我們就真供養你,樂意成就你去作佛。這就是離憂清淨主城神教給我們的這些事,我們明白之後一定要認真去做,要把它做得很圓滿、做得很有效果,我們這一段經文就沒有白念。這十尊主城神的介紹,真的落實在我們生活當中,落實在我們的道場,落實在我們的修持。

  【華燈焰眼主城神。】

  這是第五尊。從名號裏面都顯示出智慧光明,與菩薩的六度萬行,這是保安護法主城神他們所護持的。“華燈”表外面的境界,六塵境界;“焰眼”是表智慧的六根。根塵相即,無不充滿智慧,如同經中所講“如來全身歡笑”,這個意思相同。何以全身能夠歡笑?一般笑容歡喜表現在面孔裏面,我們不知道全身每一個細胞都充滿了歡悅,全身歡笑。這個地方是依正莊嚴,花燈焰眼表依正莊嚴,真正是盡善盡美。

  第六位:【焰幢明現主城神幢。】

  “幢”在此地當然是法幢,法幢高樹,光明遍照,這就是有焰的意思;“焰”表光明放出來的意思。“明現”,明是明了,現前。即使世間愚昧的衆生,他都能夠清楚的了解,這個地方有正法的法幢。實在說法哪有邪正?邪正在人心。人心正,一切法無不是正法;人心邪,《大方廣佛華嚴經》也不是正法;邪正之分是在一念之間。你明白這個道理,才真正體會到佛給我們講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個法門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廣到什麽程度?世出世間無有一法不含攝在其中,不一定是佛所說的。如果說這個法是佛菩薩所說的,這狹義的。正是大經裏面所說,“圓人說法,無法不圓”,那個法是世出世間一切法。我們怎麽曉得,他說法說得那麽圓滿?《華嚴經》上就看到,《華嚴經》上所說的世出世間一切法,諸佛如來、諸大菩薩,乃至於祖師大德,他能夠將每一法都會歸到自性,都跟自性密切相連,融會成一體,怎麽不圓?爲什麽他能夠會歸,我們不能會歸?這個道理也不難懂。他能會歸,是他沒有成見就會歸;我們沒有辦法會歸,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一切法不能圓融。他離妄想、分別、執著,沒有一法不圓融,沒有一法不是自性。要知道世出世間一切法,從一真法界到阿鼻地獄,都是唯心所現,都是唯識所變。所以任何一法會歸到心識就圓融,哪有一法不圓?會歸到心識就沒有障礙了。《華嚴經》上講四無礙法界,無礙就是大涅槃,諸佛所證的大涅槃境界就是四無礙的境界。所以一一法圓融稱性,沒有一樣不是明顯的展示在我們眼前。這些護法的主城神,他們是護這個法。我們自己修學,修學包括我們的生活,諸位一定要曉得,生活是修行、工作是修行,乃至於一切應酬也是修行。我們每一天從早到晚,跟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相接觸之處,無處不是修行。所以維摩居士說,無處不是道場,無時不是道場。道場有兩個意思∶一個意思是你修行證道的處所;另外一個意思就是你修行六度萬行的處所,你行道的處所。所以道有修道、行道、證道,哪個地方不是道場?如果你不懂得,修道、行道、證道哪個地方是道場?沒有一處是道場。會的則“頭頭是道,左右逢源”;不會的那真是“踏破鐵鞋,也無覓處”,也找不到。第七尊:

  【盛福光明主城神。】

  “盛”是茂盛、盛大,這是講大福德。大福德一定是有真實智慧做基礎,沒有智慧縱然修福,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必定是叁界六道裏面有漏的福報,不是大福;盛福是大福。真實的福報世間人往往見不到,也就是說,他們觀念當中想像的福報,跟真實的福報不一樣,差距很大。諸位如果細讀《了凡四訓》你就知道,袁了凡他觀察一些讀書人,他觀察得很仔細,看到這個人今年一定能夠考取功名,這一些人都有福相。他看到這些人的福相,他就能夠判斷,這個人今年去應試一定會考中,而且他的判斷非常准確,我們在《了凡四訓》裏面看到很多。真正的福相,這個人穩重,遠離惡法,一心向善,能忍讓、能節儉,真正做到無故加之而不怒,這是大福德相。了凡先生說這一些事情,《華嚴經》上佛也說,大福德相是什麽?打你不還手,罵你不還口;不僅如是,心平氣和,沒有一絲毫怨恨的意念,這個人是大福德相。他能感動諸佛護念,能感動一切善神尊敬。善神尊敬他,哪有不保佑他的道理?諸位要知道,稍稍受一點不如意的事情,心裏面就怨恨,怨天尤人,幾天都不能平息。給諸位說,這個人縱然是大富大貴,也是薄福之相,沒福。他那個大富大貴是前世修來的,很快就消完了。爲什麽?他這個相不是一個有福德的相。特別是容易發怒,輕易造業,這是沒福之相。這些世出世間的典籍,裏面講得太多太多,希望我們稍稍留意就能明了,自己要認真修學。自己有福,菩提道上就沒有障礙;自己沒有福報,菩提道上障礙重重。我在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導我,我們自己沒有福報,一切要求佛菩薩,他一再囑咐我不要求人,以後我深深體會到這個意思。求人非常困難,人家幫助你,你得看人家臉色辦事,與道心完全相違背,那就大錯特錯了。所以他老人家教我,一生都要靠佛菩薩,一切順逆境緣,我們一生的遭遇,有順境、有逆境,我們一生所遇到的人,有善人、有惡人;他老人家講,這一些事全都是諸佛菩薩給你安排的,既然是佛菩薩安排的,一切都要順受。善人、善境界,當然容易順受;惡人、逆境界,不好受。如何能在善惡境界裏面,你能夠學到平等受,你的功夫就得力,你就能在一切境界裏面常生歡喜心。常生歡喜心就是法喜充滿,就是你的福德現前。如何能平等受?善惡都不計較,知道順境善緣性空,緣起性空;逆境惡緣還是緣起性空。決定不可以把它放在心上,決定不可以在境界裏面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那就更錯了。這樣我們才明了,修行人要把自己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要把它修掉,到哪裏去修?到哪裏去磨練?就是一切境緣當中。然後你不但遇到惡緣、惡人,你不生氣,反而感激。爲什麽?沒有這個境界現前,怎麽知道自己到什麽境界?自己的功夫到什麽程度?不知道。這個境界一現前,自己就清楚了,我有沒有達到這個水平?我在這個境界裏面有沒有定力,有沒有智慧?我應付這些境界如不如法?這個如法與戒學相應。一切都如法,與戒定慧相應,與佛陀教誨相應,與性德相應,他怎麽不歡喜?法喜充滿。縱然沒有見道,距離見道位應當不遠了。小乘的見道位是須陀洹果,大乘的見道位是圓初住菩薩,逐步逐步接近了。所以修行人最重要的,是要把凡夫知見淘汰掉。以往我們都是凡夫知見,順自己意思生歡喜心,不順自己意思就生嗔恚、生煩惱,諸位要曉得這是凡夫知見,這是輪回心。我們要漸漸把凡夫知見、輪回心遠離,逐漸靠近佛知佛見,要靠近自性相應,這就對了,我們所走的路方向目標就純正。在過去跟諸位說過,我們不怕距離遠,只要方向目標對准,就能一步一步接近,最後必定達到這個目標;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淨宗也不例外。所以一定要注重修福,決定不能把這個疏忽。確實有許多修行人重視修慧,疏忽了修福,固然也好,但是不圓滿。佛在經上有個比喻說,“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羅漢天天出去托缽,沒有人供養。他因爲修慧,證到阿羅漢果;因爲沒有修福,沒人供養。沒有人供養,很苦的事情,自己苦倒無所謂,沒有辦法弘法利生。弘法利生要福報,你要真正有人供養清淨莊嚴的道場,才能接引廣大的衆生,沒有福怎麽行?可是你要是專修福不修慧,那更糟糕,所謂是“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纓絡”。他不修慧,所以他來生墮落到畜生道,變成大象;因爲他有福報,這個大象是皇帝所養的,照顧得很周到、伺候得周到,出去的時候滿身都挂著纓絡,金銀珠寶,它畜生。佛稱二足尊,二就是福慧,福慧兩樣都圓滿,足就是圓滿。所以佛法決定不是勸你別修福,實在講是叫你福慧雙修,一定要懂這個道理。你在生活方面、在修持方面才能夠免除一切障緣。第八尊:

  【清淨光明主城神。】

  這德號裏面的意思非常鮮明。“清淨”,一定要心清淨,心清淨之後,你的身就清淨;身心清淨,你所居住的環境就清淨,清淨就放光明。這是我們學佛人,特別是修淨土的同修要特別注意到。佛告訴我們,入道的門徑,入道就是明心見性,方法很多很多,無量無邊,說之不盡。可是到最終極的時候,到最接近心性,這一總歸納叁個門,覺、正、淨這叁門。叁門當中任何一門進去,都是得大圓滿;覺、正、淨,一即是叁,叁即是一,無論從哪一個門進去都得大圓滿。所以我們修學,對於不同的宗派、不同的法門,一定要尊敬、一定要贊歎,如同諸佛菩薩在五十叁參裏面所示現的,這是教我們學習。沒有進去,也就是說你沒有見性的時候,確實有叁門,見了性之後,這叁門就融合成一門。實在講連一門這個意念都沒有,才是真正究竟圓滿。我們在因地,因地沒入門,清淨心,諸位想想他覺不覺悟?當然覺。清淨心,他知見正不正?當然正。可見得一門在因地上已經含攝叁門,果地上當然是圓融無礙。清淨心在哪裏修?在生活裏面修,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當中修。怎麽修法?修不著相就清淨了。一著就被汙染,就不清淨,一著就迷了。諸位要曉得,不著就沒有障礙,無礙;一著障礙重重,沒有不造業的,造業都是爲著相。諸佛菩薩示現在六道裏面,跟六道衆生和光同塵,跟六道衆生過同樣的生活、做同樣的工作,六道衆生染汙、造業、受報,他們在這裏面清淨、不造業;不但惡業不造,善業也不造。他們在六道裏面,自受用與一真法界無二無別,就是經上常講的不思議境界。可見…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叁歸依的真實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