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活都很苦,這是共業所感。在這一個階段當中,如果你覺悟,如果你真有智慧,是修福最好的機會。愈是艱難的時候愈修福,這福報真實,爲什麽?心不一樣。譬如你很有錢、很寬裕的時候修福,自己拿一點,好像不在乎,那個心真實的程度減弱很多。在現在這個災難,看到人家災難,自己雖然沒有,這個心的真純跟以前不一樣,所以你修的福跟以前也不相同。愈是在災難的時候,我們愈要懂得修福。我現前只有一碗飯,來餐就沒有了,遇到一個害餓,沒得吃的人,我能分一半給他,不希望這一半留到下一餐,這個功德大了。佛在經典裏面,這些事情講得太多太多了。我們全心布施,全心施舍,不顧自己的生活,你將來的果報不可思議。佛經上講得太多,很可惜世間人不相信,聽了點頭,叫他做,不行,靠不住,佛菩薩沒給我保證。所以我們對佛菩薩的信心,實在講經不起考驗;信佛,很虔誠信佛,一碰到事情,一考試,完了,原來信心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相信,真肯幹。你圓滿的布施,後頭決定有圓滿的福報,大福報。所以真正修福的人,決定是有智慧的人;沒有真實的智慧,修不了大福報,修一點小福而已。在佛家裏常講,六道裏頭有漏的小福報,大福報是要真實智慧。幫助一切苦難衆生,我們有多少能力盡多少能力,盡心盡力就是圓滿功德。可是我們確實有能力,但是沒有緣分,我們隨緣能做多少也叫做圓滿功德。這些理事都要通達,我們自己才真正知道如何修福修慧,如何能夠達到福慧圓滿。所以“光照十方”教我們這種方法,這種方法在今天來講非常契機。現在我們看到世間發生嚴重的災難,這個災難有很多同修都非常關心,常常遇到我,問我:什麽時候這個災難能夠結束?什麽時候我們生活環境能夠好轉?這個話很難講。災難的起源世間人不知道,我們跟他講,他不相信。什麽時候他能夠讀《華嚴經》,什麽時候他能夠了解《華嚴經》、明白《華嚴經》、通達《華嚴經》,這個問題就解決了。爲什麽一定要講《華嚴》?《華嚴》告訴我們盡虛空、遍法界是一體,如果沒有這個概念,什麽都難講,你說出來人家相信,憑什麽相信?所以契入華嚴境界,人家給我們講,我們點頭,爲什麽?盡虛空、遍法界是一體。古時候禅宗開悟的人,所謂“盡虛空、遍法界是沙門一只眼”,這話的意思就是盡虛空、遍法界跟我是一體。既然是一體,我們今天所講的自然災害,怎麽造成的?還不是自己造成的。掌握到這個前提,佛在經裏面講依報隨著正報轉,我們會點頭,我們也會同意。說到切身,相隨心轉,體質隨心轉,我們也能同意,這對自己身體有很大的好處。身體本來衰弱可以轉變成剛強,本來衰老可以恢複年輕,相隨心轉。你能轉自己的相貌,轉自己的體質,怎麽不能轉環境?所以環境是大家共業所感。佛在經上講這些道理,我們要能體會,不可以打妄想,打妄想是決定不能夠了解事實真相。用清淨心觀察,逐漸逐漸你就能夠明了,你才能夠懂得,不可以通過思惟,思惟想像是意識,意識是迷,不是悟。所以小乘人不能開悟,權教菩薩不能開悟,原因是什麽?他用意識。不用意識的人容易開悟,用意識的人很難很難開悟,起心動念都落到心意識裏頭去了,所以宗門叫“參”。參什麽意思?離心意識叫參究,用心意識是研究。現在世間人,我研究研究,研究怎麽能通?佛法不叫研究,叫參究。佛法教你參學,用一個參就是不用心意識;換句話說,不用妄想、分別、執著。離妄想、分別、執著是什麽東西?真實智慧。你用的是真心,用的是真實智慧,你才能明了真實的事相,諸法實相。所以用妄心沒有辦法了解真相,用真心才能了解真相。了解真相才能解決問題,才能對於苦難衆生做出真實的貢獻。
譬如現在我們看到水災,中國有,其他地區也都有。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水從哪裏來的?水從貪心來的。地球上的水爲什麽這麽多?人的貪心太重了,所以感得這麽多水,這才是真正的因素。嗔是火,地獄,寒冰地獄都一片火光。火從哪裏來的?嗔心變出來的。愚癡是風災。不但眼前災難,這是根本原因,佛家講的“大叁災”,水、火、風大叁災,這個災難遍及叁禅天。只有四禅,四禅的福報大,四禅是福天,不遭叁災。福從哪裏來?貪嗔癡很薄了。雖有貪嗔癡,這個貪嗔癡很薄,不足以造成災難,道理在此地。我們今天世間人,實在講叁毒煩惱太重了。學佛的人貪佛法,你說糟糕不糟糕,還是貪。佛法教我們斷貪嗔癡,學佛的人錯會了意思,把貪嗔癡的對象換了。還是那麽貪,還是有嗔,還是愚癡,燒香要燒頭一香,燒第二香就不高興了,這是不是貪嗔癡?這怎麽得了?佛是教我們斷貪嗔癡的,而不是教我們換對象。所以佛法也不能貪,《金剛經》上說得好,“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法就是指佛法;佛法也要放下,佛法也不可以貪,何況世間法?爲什麽佛要說這句話?因爲佛法是緣生法,不是真的。真的是什麽?真的什麽都沒有,真的沒有法。佛說了法,那個法都不是真的。再給諸位說,佛現了相,現相是假相,不是真的。真的身沒有相,現的都是假相,都不是真的。真心離念,念都沒有,哪來的相?
我們每個人都有真心,真心就是真佛;現相就是菩薩,是起作用。那個現相,我們現在是隨業力現的,諸佛菩薩是隨願力現的,業力、願力都離不開感應。我們的業力現,佛在經上講你投胎來作人,你跟父母也有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總過去生中有這麽個關系,現在找到了,找到對頭了,這就是緣,緣生。釋迦牟尼佛叁千年前,示現我們這個世間來成道也是因緣,緣生之法。那個時代有一些衆生學佛的因緣成熟,應以佛身而得度之,佛自自然然到這兒就現佛身,所以要知道佛法也是緣生法。凡是緣生法,當體皆空,了不可得,佛法也不可得,你怎麽可以執著?不但不能執著,分別都不可以。所以佛說一切法,說而無說,無說而說;我們學這一切法,真的是有得學、有得說、有得解,你全錯會意思。我們吃了很多的辛苦,沒有契入佛的境界,道理就在此地。此地這經的好處,就是每一句每一個意思都重複幾十遍、幾百遍,讓我們有很深刻的印象。所以一定要離塵、要光照,離塵是自度,光照是度他,自他不二,自他是一不是二。度他就是度自己,關懷別人就是關懷自己,由此可知,要反過來說,害別人確實是害自己,利益衆生決定利益自己,這才是真理,這才是事實真相。所以一切諸佛菩薩,無不是全心全力幫助一切衆生,特別是遇到苦難的衆生,趕緊伸以援手。援手是跟他結緣,四攝法裏頭第一個布施,跟他結這個緣。有這個緣分,然後你才能夠真正幫助他脫離苦海、脫離叁界,有緣他就喜歡聽你的。你跟他沒有緣,你法說得再好、再純正,奈何他跟你緣薄,他不相信你,他不聽你的。這也是佛門常說的“佛不度無緣之人”,過去生中、現在世,緣結得不夠深。有些同修來問,在我們這裏修學一個時期,有一些別人說一些經法的時候,他一聽跑到那邊去了,來問我什麽緣故?這個緣故很簡單,他跟我們的緣薄,跟那個人緣深,所以跟他去了。那個人雖然是外道,雖然是個魔王,他跟他的緣深。雖然接受正法薰習,薰習一個時期,遇到他那個緣深的,他還是不相信這個正法,他還是要跟他走,就這麽個道理,所以佛不度無緣之人。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事實,心開意解,不會再分別執著,他去歡喜,點點頭,很好。等到他那邊的緣盡了,苦頭吃足了,他會回來的;不一定是在這一生,也許多生多世苦頭吃足了;這個苦頭是叁途果報。吃足苦頭,再遇到佛法,這個事情很平常。我們今天看到他們在做,我們自己過去生中做過了,我們也經曆叁途六道,這一世得人身遇到佛法,這麽樣的歡喜,跟他一樣。他走我們的老路子,我們在這一生成熟了,他大概再過多生多劫才像我們這個情形,才成熟。這個事情我們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有什麽好奇怪的。佛法契入之後,諸位知道,心開意解,法喜充滿,所以你的身體好、精神好,世間法也常講“人逢喜事精神爽”,學佛的人天天生活在法喜充滿之中。如果你學佛要不能生歡喜心,你那個佛法走偏差了,你的路走斜了,決定不是走正法的道路。如果走在正法的道路上,決定法喜充滿,遇到怎麽樣的挫折,還是法喜充滿。遇到一個惡人,就像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一樣,把身體肉一片一片的刮下來,忍辱仙人還是法喜充滿,爲什麽?他走的是菩薩道,正道。雖然遇到這麽大災難,他爲什麽法喜充滿?忍辱波羅蜜圓滿了,他怎麽不歡喜。割截的時候有沒有痛苦?有我就有痛苦,無我,誰痛苦?人家功夫真正到那個階段,無我,割了不痛。爲什麽我們今天割了就痛?有我,這是我。真正破了我執的,沒有了,割他,他也不痛。所以佛法給我們講的是絕對的真理,它不是相對的。下面第六尊∶
【大力光明主山神。】
“力”是講能力,這個能力非常偉大。大到什麽程度?大到能夠超越六道輪回、能夠超越十法界,大力。大力從哪裏來的?從光明來的、智慧來的。沒有智慧,你哪有能力?所以這個能力是從智慧來的。諸位必須要曉得,世間人對於煩惱,稍微修行人是有一點修養、有一點涵養能忍耐,大家也聽說過忍耐是有限度的,可見得這個不能解決問題。佛法裏面提出禅定,定怎麽樣?定能伏煩惱,定不是忍。但是忍是定的前方便,六度的順序,忍辱、精進、禅定,你要不能忍,決定不能得禅定,所以忍辱是禅定的前方便。我們修淨土,我們要想念佛得一心不亂,要忍;你要不能忍,你決定不能得一心。在什麽地方忍?在生活當中樣樣都要忍。比如我們剛才講吃東西,這個好吃,那個不好吃,那就是不能忍。我們在這裏學,好吃的也不貪,不好吃的也不嫌棄。這是什麽?在飲食裏頭修忍辱波羅蜜。還有一些同修,特別是從外地來的,居士林這裏供養是自助餐,自助餐現在用的這些餐盤…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