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念佛功德,虔誠爲他們回向,求諸佛菩薩、護法龍天冥顯加持,保佑這些罪苦衆生,我們今天只能盡到這一點。今天李會長告訴我,大陸的災難非常嚴重。這些災難的業因,我們不要去管它,不要去想,災難已經形成了,救難要緊,應當盡我們一點綿薄之力。沒渠道。他今天找到一個渠道,我們可以捐助一點物資,請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轉到災區,這很好。我們只要有渠道,就應當要做,不論多少。一塊錢也是圓滿功德,我身上只有一塊錢,一塊錢捐出來,我全部都拿出來了,那個功德怎麼會不圓滿?我們總是全心全力去支援。這是舉一個例子,在物質上普散衆寶。諸位要知道,散財是大福,反過來斂財是最沒有福報的人。只知道積聚財寶,積了一輩子,到臨命終時一樣也帶不去,不知道給誰去享福。自己每一天節省刻苦,積下來財寶不知道給誰去享受去了;當然享受的人也有因緣。要知道散財是大福,散財給多少衆生結了善緣。特別是學佛,學佛的同修一定要知道,講經要法緣,建立道場也要有法緣,領衆念佛還是要有法緣。緣從哪裏來?緣從普散衆寶結來的。我們要不與衆生廣結法緣,你的緣怎麼可能殊勝?我自己這一生,前世雖然不清楚,學了佛之後懂得用比量,從比量當中也能夠略爲知道過去生中所幹的。過去生中我大概是修慧不修福,所以對于經教我感到沒有困難,接觸了聽聽就能夠明了,就能夠體會裏面的意思。可是一生沒福報,一生當中一個道場也沒有,這是沒福。諸位現在看到我,好像也滿有福報的樣子,這個福是從哪裏來?這一生修的,現修的。學佛以後才懂得修福,沒學佛之前也很吝啬。自己的東西看得很牢,別說不肯布施,人家碰一下、摸一下心裏都難過,就吝啬到這個程度。我是章嘉大師教導我,把我這個毛病習氣改過來了,所以這麼多年來,好像有一點福報了,在物質生活沒有欠缺。雖然自己沒有道場,住別人的道場,住得很自在。別人喜歡處處作主,我喜歡處處作客,作客比作主好,客人受到主人的禮遇、受到主人的優待;主人家的家業,他操心,我不操心,反而得自在了。因此福報小,也小有供養。我把所有的供養,在過去只做一樁事情,印經布施,修法布施。有多少供養就印多少經書,印經書、印佛像,與大家廣結法緣,這就是普散衆寶。所以我的法緣比一般法師要來得殊勝,殊勝道理在哪裏?我是肯散財,我這個來了馬上就散,愈散愈多,法緣就愈來愈殊勝,就這麼個道理。如果你要不肯散財,你的緣就不廣,將來作佛講經說法度衆生,看看底下沒幾個人。爲什麼?沒有緣分。看別的人成佛講經說法,度無量無邊衆生,緣結得深。十方一切諸佛如來都贊歎阿彌陀佛,爲什麼?一切諸佛裏面,跟衆生結緣,阿彌陀佛是第一。一切諸佛如來在因地裏面發心度衆,可以說都有限量。我們發個心,要度這一個地區的衆生;或者發心更大,我要度全國的衆生;心發得更大,我要度世界的衆生,這如此而已。學了菩薩道,知道這個世界並不大,我們現在所接觸到的範圍,六道裏的人道,除了人道之外,還有天、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于是心放得更大了,我要度六道衆生。六道外面還有四法界,還有聲聞、緣覺、菩薩,我要發心度九界衆生,這心大不大?還是不大。爲什麼?每一尊佛國土都有九法界。經上告訴我們,諸佛刹土無量無邊,每一尊佛都有九法界,所以九法界無量無邊。你只發心度一個九法界,你不超越這一個大千世界。諸佛如來因地上發心,多半都是這一個大千世界,他所關懷的、所護念的。唯獨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心量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個都沒有漏。所以他的緣就無比殊勝,緣就太殊勝了,也就是說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衆生,跟阿彌陀佛都有緣,阿彌陀佛是普散衆寶。阿彌陀佛的寶是什麼?名號。名號是阿彌陀佛第一寶,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使一切衆生都能夠見阿彌陀佛的形像,聞阿彌陀佛的洪名,跟阿彌陀佛結了緣。只要有緣,緣成熟一定接受阿彌陀佛教誨,將來往生不退成佛,這個寶起了最大的效用。這是第四尊普散衆寶主地神教導我們的。第五尊:
【淨目觀時主地神。】
“時”是講時節因緣,我們一般講觀機。機,我們把它歸納有叁大類∶第一個是人,我們現在面對的是人道,廣大的人群,你要知人;第二知時,時節因緣;第叁要知處,處所。然後講經說法、教化衆生你才能夠契機,契機契理衆生才能得真實利益。這一位主地神教我們觀機,觀機要遵守的原則是“淨目”,這個意思是清淨眼觀察時節因緣。說一個“時”,諸位要記住,把人跟處所都包括在其中。所以這一句裏頭最重要的是淨,清淨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好惡,用清淨心、清淨目來觀機。如果自己的心不清淨,不清淨就是有好惡,有喜歡的、有討厭的,這個心是染汙的心、不清淨的心,你觀機的能力就差很多,往往把衆生的根機看錯了。你所選擇的法門多半不適合大衆修學,這樣子反而給大衆帶來了困惑、帶來了迷惘,不但信心不能夠生起,反而令大衆在佛法裏面退失了信心,這都是由于觀機的過失,觀機錯誤。第六尊:
【妙色勝眼主地神。】
這一個名號跟前面的名號很接近,前面著重在心,清淨心你才有清淨眼;這一尊著重在外面的境,外面的境界。“色”是物質,是色法,包含的境界非常的廣大,凡是我們眼根所接觸到的都是色法。這個地方用的文字很簡單,意思很深。這一個“色”字就圓滿含攝了六塵,也就是說色、聲、香、味、觸、法,用這一個字作代表。換句話說,色法在法相裏面講,總共歸納爲十一法,五根六塵。五根是眼、耳、鼻、舌、身;意不算,意是心法。所以在我們這個身體上,眼、耳、鼻、舌、身是色法,外面六塵境界也是色法,就包含這十一法在其中。這十一法都叫妙色,爲什麼叫妙色?相有體無,事有理無,所謂是緣起性空,這十一法都是因緣生法。佛在經上說得很好,凡是因緣生法,“當體皆空,了不可得”。如果你要是明白事實真相,你當然不會執著,不但不執著,分別的念頭都不會起,這叫妙色。底下就是勝眼,由此可知,“勝眼”什麼意思?學經教的同修能不能會得過來?經上講的五眼圓明,你說殊勝不殊勝?所以勝眼就是五眼圓明,或者也可以把它說之爲佛眼,佛眼這五眼全包括在其中了。五眼圓明對妙色,哪裏會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完全是諸法實相,全是實相的境界。也許同修要問,于一切法不分別、不執著,這樣的人與白癡有什麼兩樣?難道學佛都教給我們學白癡嗎?當然不是。你看看諸佛如來、諸大菩薩,他是不是白癡?他在這個社會,爲一切大衆作師作範,種種說教有條有理,絲毫都不亂,他不是白癡。種種示現、種種言說,這裏頭有沒有分別、執著?給諸位說沒有。永嘉答覆六祖惠能大師的話,六祖問他:你還有沒有分別?這是永嘉明心見性,六祖惠能大師給他印證,證明他確確實實明心見性。證明之後,六祖又問他,又問一句:你還有沒有分別?他答說:分別亦非意。六祖首肯,告訴他:你如是,我也如是。一切衆生的分別是意識,第六意識;一切衆生的執著是第七,末那識。佛菩薩教化衆生有沒有分別、有沒有執著?有,但是不是第六識、不是第七識。是什麼?他們已經轉八識成四智,他不是意。意有障礙,意有礙,智沒有障礙,智就是《華嚴》裏面講的無障礙法界。你分別沒有障礙,執著也沒有障礙,這奇怪了,所以叫不思議解脫境界。我們凡夫分別、執著統統有障礙,造作一些罪業;他們分別、執著沒有障礙,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他爲什麼分別沒有障礙?他分別即是不分別,他真的沒有分別。沒有分別爲什麼分別?隨順衆生的分別而分別,不是自己分別。執著?隨著衆生的執著而執著,自己確實沒有執著。這個說法諸位如果聽了還聽不明白,還不能夠體會,我們舉個比喻來說。我們一般人說話分別執著,自己的意思,順著自己的意思就歡喜,不順自己的意思就生煩惱,所以你分別、執著是造業。佛菩薩分別、執著爲什麼不造業?佛菩薩像舞臺表演的演員,像個唱戲的。他要表情、要說話,是不是自己說的?不是。誰說的?劇本上寫的;叫你這個時候手動一下你就動一下,叫你說哪個你就說哪個,叫你哭你就哭一下,叫你笑你就笑一下,都不是自己的,與自己毫不相幹,這就是分別亦非意,他是表演的。所以你看到他也有分別、也有執著,沒有出自自己的心,他的心清淨,從來沒有動過。心裏頭確實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有一切分別、執著順著衆生,決不是自己的意思,所以說“分別亦非意”。這一個本事我們要學到了,那就好了!那個受用就真的快樂,真的會離苦得樂,你就跟佛菩薩示現在人間沒有兩樣,遊戲神通。我們這一生來幹什麼?來唱戲的、來表演的,完全沒有自己的意思。完全是看到社會廣大這些的衆生,他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我們自自然然的反應,決沒有一絲毫的意思在裏面。這是妙色勝眼裏面所含的深廣之義。第七尊∶
【香毛發光主地神。】
這一位護法神的德號是從行德上建立的,這名號的建立。“毛”就是我們講的汗毛,正報裏面最小的,佛在經上常常用毛端或者用毛孔。毛端跟毛孔都能放光,都能放出香氣。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香光是從什麼地方發出來的?從毛端跟毛孔裏面放出來的。香光是怎麼來的?香跟光都是性德,自性本具的智慧光明,經裏面常講的本具般若智慧放光。自性本具的功德,功德就放香。由此可知,見性的菩薩,《華嚴經》上全是法身大士。我們不要看到這些神,好像是鬼神道的衆生,看到地神、山神,下面看到主林神,他們的地位並不高,是屬于鬼神道裏面的神衆,要比天神那差遠了,天神比他們高。可是他有資格參加世尊華嚴法會,這個不簡單。華嚴法會是世尊初成佛道,二七日中在定中開的會。我們凡夫看到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打坐,…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