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下)▪P51

  ..續本文上一頁來無二無別,真的是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當前的問題如何把自己的煩惱障礙除掉,這是我們現前的問題,我們有煩惱、我們有業障、我們有習氣。因爲自己的煩惱、習氣、業障重,不但道業不能成就,連世間想做一點事業都相當困難,往往都不能成就;不能成就的原因自己總要曉得、總要明了。所以佛法的修學最重要的斷煩惱、除習氣,使我們自性般若光明能夠現前。這是主火神從利益衆生這一面來說的,這個德號完全是利益一切衆生。我們自己想成就,也要幫助一切衆生成就,雖然德號裏面只說這一面,利益這一面,另外一面包含在其中,文字上表面沒有,意思有。你想想看你要不斷貪嗔癡,普光焰藏如何能現前?這裏面斷貪嗔癡字面上意思沒有,決定包含在其中。說這一面離不開另一面,說斷煩惱那一面,決定有包括開智慧這一面。第二尊:

  【普集光幢主火神。】

  “普”是普遍,“集”是結集。我們從這德號裏面看,決定是講後得智,不是根本智;前面說的是根本智,“普光焰藏”是根本智,這是講後得智。後得智是廣學多聞,四弘誓願裏面教給我們,“法門無量誓願學”就是“普集光幢”的意思。名號很有義趣,它排列決定不會顛倒,它有順序的。第一句是般若無知,第二句是無所不知,無知而無所不知;第一句是講性德之體,第二句是講性德的作用。無所不知從什麽地方學來?只要根本智成就,廣學多聞就在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從早到晚天天見、年年見,無時無刻不見;見的時候,見了生智慧不生煩惱,就叫廣學多聞。我們要曉得這個意思,然後你才能體會到《華嚴經》經上講,一切諸佛如來塵說刹說,無間說,一切諸佛講《華嚴經》從來沒有中斷過,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要是會的人,你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就是六祖惠能大師講常生智慧,就是入華嚴境界,不入華嚴境界怎麽可能常生智慧?所以從“普光焰藏”這個基礎就“普集光幢”,就常生智慧了。從根本智的基礎上,決定生後得智,後得智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生智慧,這叫做法門無量誓願學。我們不要搞錯,法門無量誓願學一定是很多經典,一樣一樣去學習,我們把佛的意思完全搞錯了。真的叫依文解義,叁世佛怨,過去、現在、未來叁世佛都喊冤枉,佛不是這個意思,你把意思錯解了。如果是一部一部經典學,現在我們中文《大藏經》裏面,總共算得經典也不過叁千多部,哪裏能叫無量?有量的。無量是講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真正是無量無邊,點點滴滴都生智慧。你要爲人講解,記錄下來就是經典,所以經典是無量無邊。我們明白這個道理,然後才曉得今天落實在自己修學上從哪裏下手?還是要從根本智下手。可是我們求學時節因緣錯過了,古時候求學,訓練根本智是在年輕的時候,一般來講,佛家講是二十歲之前。出家是在沙彌的時代,在家接受教育是小學的時代,古時候的小學是八歲到十二歲,這個時代訓練根本智。沒有經過這個訓練,你要想去聽經、研教,非常困難。不但沒有好處,說實在的話還有害處。你要問什麽害處?宗門祖師講“堵塞悟門”,你永遠不會開悟,你說這個損害多大?禅宗爲什麽不給你講經說法,大慈大悲,他教你悟入,他不給你說,說了之後你就不會開悟了。有一些同修問,佛家講無始無明,他就問,無始總有一個開始,到底什麽原因起無明的?無明從哪一天開始起來的?說修行證果,成了佛無明斷了,斷了無明之後什麽時候還再起來?教下給你講,禅宗不講的,禅宗叫你自己去悟。你要能夠悟到了,禅宗祖師給你證明,沒錯,給你證明;他不給你講,他只給你做證明。但是你在修學過程當中,他幫你修正,你念頭稍微有錯,他幫你修正,他也不跟你講,一定要叫你自己去領悟。他用什麽方法來修正?香板來修正,禅宗是打人出了名。你起念頭了,打你,把念頭打掉;沒有念頭了,打你。爲什麽?沒有念頭是無明。沒有念頭打無明,有念頭打妄想,所以有念也打,無念也打,一直打到你覺悟爲止。真的那個棒下,不少人被打覺悟了。不過祖師眼光很厲害,如果不是這個根性,打死都不會覺悟,他不打你,他對你很客氣,不會打你的。他要打你,他瞧得起你,看到打你,你會覺悟,打你不覺悟就不打了;很慈悲,他不是隨便打人的。教下的方式就不一樣,教下講解。但是講解你也要悟入,你才能得真受用。講解要不肯真正去悟入,你得的是皮毛,那個利益很小很小、很有限。換句話說,得一世的利益,來生得不到。教下如何才能真得利益?一定要去做到。教你不要貪,你真的一切都不貪才行,你真的幹。嘴裏說不貪,心裏還是有貪,就沒有用處了,就沒法子教了。教你不妄語,你還是打妄語,那有什麽法子?說老實話,世出世間學問要想真正成就,司馬光說得很好,從哪裏開始?從不妄語開始。他說的這個話,實在講也正是善導大師教給我們的義趣。善導大師教給我們“一切從真實心中作”,真實心就不妄語,妄語心就不真實了,不真實你怎麽會求到法?別說是佛法,連世間法你也得不到。所以要懂得從真實心中作,從不妄語入門。自己有過失不怕,造罪業也不怕,要真正忏悔,要真正能改過。有罪業、有業障,自己能夠覺悟就很難得了。你自己曉得自己有業障,曉得自己造罪業,這個人就有悟處。悟了以後要修,悟了以後不修等於沒有悟。修是什麽?修是改正過來。不肯改正過來等於沒悟,就是李炳老講,該怎麽生死,還是怎麽生死,依舊還是搞六道輪回,這一生還是會空過,沒法子了。一定要做到,世緣都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有一絲毫的貪著都給自己帶來大麻煩。所以要放下,要徹底放下,心地清淨,真正是一塵不染,徹底放下。如果要幫助衆生,勢必要在事相上做一個好樣子,做一個真正放得下的樣子給人看。出家人如是,在家人也不例外。唐朝的龐蘊居士,這是宗門裏面授記的菩薩,是一位相當富有的在家居士。他參禅開悟了,不但他開悟,他一家人都開悟了,真正是上根利智。悟後表演給社會大衆看,還不是表演斷貪嗔癡嗎?世間人放不下的第一個就是財寶,世間人不肯放下的。他就做給別人看,他家裏面有的是財寶,把這些金銀財寶裝上一條大船,船劃到長江的當中,砸個洞讓船全部沈下去。表演給人看,告訴大家這個東西有害,沒有好處。所以別人看到他這個作法就向他請教,你這些金銀財寶既然你不要了,爲什麽不拿到社會上去做一點好事,救濟貧苦?實在說他這個舉動、這麽作法,就是叫人提出這個問題來。他留一句話給後世,“好事不如無事”,無事才是真正的好事。這是爲人演說,表演給人看,教人真正成就清淨心,真正成就真實智慧,“好事不如無事”。

  也有同修們聽到這些故事他也學,把自己工作也辭掉了,財産統統都布施掉了,到後來沒飯吃,苦不堪言,寫信問我怎麽辦?我說你搞錯了。你要想學龐居士,龐居士後頭留了一手,爲什麽?生活沒問題。你就沒有想到這個事情,他生活沒有問題。他靠什麽生活?編草鞋。在中國古代編草鞋,編織的草鞋拿到市場上去賣,賣幾文錢他的生活就沒有問題,所以他生活有著落。你要學他,一切財産統統布施掉,工作也不幹了,你有沒有想到你將來靠什麽生活?你要把這一條想好,再去學龐居士,去表演那一套。龐居士是開了悟,你沒有開悟,糊裏糊塗就布施掉,所以後果就不堪設想了。人家有智慧,過去、未來他都通達、他都知道。所以學人家的行爲,不可以盲目的學,盲目的學我們要吃很大的虧。人家是圓滿智慧的表現,我們只是感情用事,怎麽可以?決定不可以的。如果說在新加坡,新加坡有居士林、有念佛堂,你可以學龐居士,你統統舍掉。爲什麽?生活不成問題,這一邊居士林可以養你老,一直送你到往生,你還有什麽憂慮?你比龐居士還放下得多,他還要打草鞋,你都不要打草鞋。你在念佛堂裏頭一聲佛號,上報四重恩,下濟叁途苦,這個功德真是無量無邊,殊勝莊嚴。所以這兩尊菩薩的德號合起來看義味無窮,深廣無盡。如果能體會得幾分,應用在我們生活當中,就有很大的受用。《華嚴》這才是個開端,還沒有說到熱鬧之處,才開端,開端我們就很有受用了,可想這一部經內容真的是無比的豐富。人家問你,《華嚴》說的是什麽?《華嚴》說我們的生活,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真的是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世間社會大衆沒有一個人脫離《華嚴》範圍之外的,統統包含在其中。無論是什麽人,機緣很難遇到,遇到之後要能夠來聽,歡喜來聽,一定得殊勝的利益。這個利益要用世俗的話來講,得幸福美滿的生活,我們講其他的利益他不懂,講現前的,現前的幸福美滿都在《華嚴經》上。如果他曉得有這麽樣的好處,他一定歡喜來研究,因爲他希望眼前能夠得到利益。第叁尊:

  【大光普照主火神。】

  “大光”是形容自性本具的智慧,唯有自性般若才能普照虛空法界;“照”的作用就是起感應道交。十方叁世一切衆生起心動念,一切的造作都在佛光注照之中,不但現前衆生的心念佛知道,即使是無量劫前,我們微細的念頭也在般若智光之中。我們聽了這些話,讀了這些文字感到很希奇、感到不可思議。實際,十方叁際是一體,沒有前後、沒有廣狹、沒有淺深。這在自性般若光明才看到這個現象,這個現象就是大乘經上所講的一真法界,因此它有這麽大的德能,與一切衆生起感應道交的作用。主火神所表的是幫助一切衆生破迷開悟,迷關破除之後,業障、煩惱、習氣才能夠斷除,而後覺悟了,悟了之後才真正得樂。衆生煩惱習氣還沒有除的時候,這個時候與諸佛如來就不能産生感應,在前面我們都將這個道理給諸位報告過了;是我們的心、境跟如來果地上不相應。

  大乘經上常講,衆生一念微善都能感動諸佛菩薩;一念是講時間短促,一刹那,時間很短;微善,極其細微的一個善念。我們想想這…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叁歸依的真實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