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種微細的善念,一念的微善我們哪個人沒有?可以說一切衆生都有。爲什麽我們不能感動諸佛菩薩來示現?不是佛講錯了,還是我們望文生義,曲解了“一念微善”。實實在在說,我們每一個衆生乃至於地獄衆生,善根福德都相當具足,哪裏只微善?爲什麽還墮在叁途?雖有善根、雖有福德,經上講的“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它不能現前,這個把它障礙住了,道理在此地。由此可知,經上所謂的是一念微善現前,沒有障礙,或者是有障礙,這個障礙很薄弱,好像很輕的雲彩,稍稍風一吹雲彩就吹掉了,這樣才能感得諸佛菩薩現前。又何以說他是一念微善?這一念微善是性德的光明。譬如釋迦牟尼佛在叁千年前,他怎麽降生到這個世間來?這個世間有一些,也就是一念微善現前,感得佛陀到這個地方來應化,應以佛身而得度之,所以現佛身來度衆生。雖示現佛身,這些有善根的人不認識佛,也不可能向佛請教,更不可能向佛學習。這就是說明他一念微善現行,佛來了。在這種情形之下,一定有諸佛菩薩來幫助這些善根福德成熟的衆生。在經上講,他們最初得力於五不還天裏面的淨居天人,淨居天人都是修行證果的,在一般經論裏面說叁果聖人,都是小乘叁果的聖人。他們看到了,看到佛應化到世間來了,世間這些衆生不知道向佛請法,他們來示現、來啓請,代我們啓請。不僅如此,我們在佛家常常聽說,“一佛出世,千佛擁護”,許許多多諸佛如來示現外道,示現爲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乃至於童男童女,各個階層普遍的示現,他們起帶頭的作用。聽說這個世間有這麽一個大智慧的人、大學問的人、大德能的人都來皈依,都來親近佛陀,做佛的弟子,帶動整個的社會,把那些一念善根成熟的衆生都接引到佛門來,這叫做一念微善,不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在佛法裏面,特別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的經題比我們這部經題更明顯,把修行的綱領給我們說出來:清淨、平等、覺。雖然這叁樁事情是一而叁,叁而一,它也有次第。次第從哪裏修起?從清淨心修起,這是對中下根性的人來說;如果是上上根人,他從覺門下手。清淨、平等、覺叁個門,上上根人可以從覺門進來,像中國的禅宗、性宗,他們從覺門。教下,他們從正門、從定門,從戒定這個法門。淨土宗是從淨門,從清淨心。由此可知,離開了覺、正、淨,違背了清淨、平等、覺,雖有善根福德現前,也沒有辦法産生感應道交的作用,這是一定的道理,我們不能不知道。這是說大乘佛法入門的一個訣竅,無論是在解門或是行門,不認真求學就不得其門而入,這是“大光普照”裏面起用的意思。第四尊:
【衆妙宮殿主火神。】
“宮殿”是表慈悲、表覆育,前面已經跟諸位報告過了。“衆”是衆多。衆多是從事相上說,事相無量無邊,這些境界相是由衆生性識所變現出來的。大乘經上籠統的說,十法界依正莊嚴,這就講的“衆”。不但事衆多,理也衆多,有事必有其理,理跟事都非常複雜。一尊佛陀教化一個大千世界,我們講叁千大千世界實際上是一個,叫一佛土。今天我們在經上看到,諸佛如來無量無邊,換句話說,佛國土就是大千世界也是無量無邊。每一個佛國土裏面都有十法界,十法界就太多了,不是數字能說得出來的,衆多。
“妙”,這個字的意思很深,《般若經》上常說“性相一如,理事不二”,這叫妙。誰能看得出來?覺悟的人看出來,太妙了,他看出什麽?看出來原來相就是性,性就是相,事就是理,理就是事。性清淨,相哪有不清淨的道理?理空寂,事哪有不空的道理?所以看出這個才知道萬法皆空。什麽個道理我們現在覺得樣樣都不空?這是什麽道理?給諸位說,這是迷情不空,除這一點之外,我們跟諸佛如來果地上境界有什麽差別?沒有差別。你們看到經上講諸佛如來無量壽,我們現前哪一個衆生不是無量壽?我說這話你們又不相信,明明看到這個身幾十年就有死,怎麽是無量壽?這是你沒把事情看清楚,你不曉得這個身是假的,身不是我。如果我們用個比喻來說,我們的身就好像身上穿的衣服一樣,把我們這個人比作清淨法身,衣服髒了天天換洗,你沒有感覺得這個衣服壽命好短,沒感覺到。在十法界裏舍身受身就像穿衣服、脫衣服一樣,那不是自己,這身不是“我”,“我”無量壽。所以你曉得諸佛如來無量壽,我們哪一個人不是無量壽?跟諸佛如來差在哪裏?差在諸佛如來是智慧當家,我們凡夫是情識作主,這個糟了,迷情作主。要用佛法的術語來說,諸佛菩薩用的是四智菩提,我們凡夫用的是八識五十一心所,差別在此地,除此之外實在講沒有差別,這才叫妙。
你如果真正明白、覺悟、契入境界了,你的心怎麽會不清淨?清淨心處衆生界,衆生界也是清淨的,決定不染著。禅宗裏面話所謂的“百花叢裏過,片葉不沾身”,就是這個道理,這才叫衆妙之門,這才是真正慈悲。我們佛門常講,“慈悲爲本,方便爲門”,這個兩句話就是此地“衆妙宮殿”的意思。但是佛家又常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這也是事實。爲什麽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與妄想、分別、執著相應的慈悲、方便就壞了。與覺正淨相應的、與清淨平等覺相應的慈悲就是本,就是慈悲是本,方便是門。所以要看跟哪個相應,與佛菩薩相應是佛法的根本、是佛法的入門;如果與煩惱相應就錯了,就變成造作無量的罪業,這是生佛凡聖差別之處。所以佛法修學,無論什麽法門,無論是哪一個宗派,大乘也好、小乘也好,顯教也好、密教也好,宗門教下,它有一個總原則,永遠不變的一個原則,就是戒定慧,就是覺正淨,這個不能變更。與這個相應,這是佛法;與這個不相應,那是魔法。佛同用一個魔字來說,魔是什麽?魔是折磨,你的身心受到折磨,心不安,心受折磨,身不安,身受折磨。與覺正淨相應,是決定會得到身心安穩。這是我們學佛同修一定要認識清楚,我們的修學才會得到真實的利益。真實的利益不是升官發財,不是得到五欲六塵的享受,不是的。真實的利益就是得到心地清淨,智慧增長,對於一切人、事、物的境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叫真實的利益。明了之後你才懂得修因證果,這個門徑自然清楚了。這是真正想在這一生當中,在佛法裏能得到殊勝的功德利益,不能不知道的。第五尊:
【無盡光髻主火神。】
“無盡”,無量的意思,也有無止境的意思。“光”是智慧,自性裏面所含藏的智慧,真正是無盡的。不但智慧無盡,德能也是無盡的,色相也是無盡的。他能夠在十法界隨類現身,色相無盡;有能力示現,德能無盡;又有能力隨機說法,顯示出智慧光明的無盡,幫助一切衆生開發他自性的智慧德能。他證果了,他成佛了,佛菩薩不居功,爲什麽?他的一切成就是他自性裏頭本具的,不是外來的。決不是佛菩薩給他的、佛菩薩幫助他得到的,不是的,自性本具的。我們現在曉得衆生很苦惱,衆生的煩惱也是無盡的,這一點也沒錯。衆生的苦難也是無盡的,爲什麽?迷了,把你無盡的智慧德能變成了煩惱災難。一下覺悟了,就把無盡的煩惱災難轉化爲智慧德相,轉變。所以學佛,特別是大乘法中,一定要懂得做一個大轉變。從哪裏轉起?從念頭上轉起。我們現在種種憂慮、種種煩惱、種種分別、種種執著,如何把它轉變成清淨、平等、覺?你就成功了。上上根人聞法,哪裏要天天聽經?我們在《六祖壇經》裏面看到永嘉大師,到達黃梅向六祖請教,幾句話之下很投機,佛家講很投緣,眼下大徹大悟,他老人家掉頭就走。六祖就問他,你怎麽走得這麽快?沒事了,沒事沒有在此地住的必要。六祖留他住一晚上,明天再走好了,所以他在曹溪道場有名的叫“一宿覺”。他親近師父一天,還是師父留他,不留他一天他都不待,哪裏像我們這樣天天聽經,聽上幾年都還迷迷糊糊的。
所以聽經要會聽,會聽是轉境界。讀經的時候,即使是在一些法會當中,乃至於超度法會,放焰口、蒙山施食這些佛事,古大德都教給我們隨文入觀,那就有真受用。什麽叫隨文入觀?隨著經文把我們的觀念改正過來,他就入境界。你讀《華嚴》,你讀《十住品》,你能隨文入觀,你就是十住菩薩;你讀《十行品》,你就是十行菩薩;你讀《十地品》,你就是十地菩薩;隨著經文就入境界,一部《華嚴經》念完成佛了,確實是如此。天天念,天天入境界,入了你要問還會退轉嗎?會退,退得很快。爲什麽會退轉?煩惱習氣太重,看看外面花花世界、五欲六塵又動心,又生煩惱,這就退轉了。明天再念又入境界,進進退退,到什麽時候不退了,你就成功了。到不退就叫證果,這裏面有位不退、有行不退、有念不退,最低的是位不退,位不退是絕對不會再退墮凡夫地。
我們要問,這個時候煩惱有沒有?見惑沒有了。見惑用現在的話來說,錯誤的見解決定沒有了;可是錯誤的思想還有,錯誤的見解沒有了。錯誤的思想是什麽?貪嗔癡慢,還有這些念頭,這些念頭是無始劫來的習氣沒斷。所以你見解正確,在這個境界你就證小乘初果,就證得位不退,小乘須陀洹果。煩惱雖然有,起不起作用?給諸位說,不起作用。爲什麽不起作用?他有定功,他有定慧,能把煩惱控製住,不讓它發作,他有這個能力。所以初果以上,還沒有證得四果羅漢之前,有微細的貪嗔癡慢,決定沒有貪嗔癡慢的事。可是偶爾也有貪嗔癡慢的習氣,絕對沒有這個事情,這就是說他的定慧能夠控製。一直到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習氣沒有了,完全轉過來了,就剛才講那是一個很大的轉變,轉煩惱成菩提,轉生死成涅槃。當然轉業報身成如《無量壽經》上講的金剛不壞身、無量相好身,轉穢土爲淨土,這是一個大的轉變。轉變在心,心裏一轉變之後,外面所有境界都轉變。我們有沒有這個能力?在理上講肯定的,我們哪有沒有能力的道理?爲什麽轉不過…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