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來?還是心沒變得過來,很想變變不過來。不但變不過來,怕的是愈變愈糟,原因在哪裏?我很想變、很想作菩薩、很想作佛、很想往生極樂世界,那個“很想”就是個邪念,就錯了。清淨心裏頭還有一個“很想”,心就不清淨,你怎麽能成就?要怎麽樣才成就?不想,他就成就了。諸位要聽我這個話,要執著我這個“不想就成就了”,到哪裏成就?頂多無想天成就,還是到外道去。你才曉得說法多麽難,就怕大家聽了産生誤會。佛法裏面講“無想”,無想是無邪念,無錯誤的思想,他有正念,宗門常講“無念爲宗”。你要真的無念就變成無想定,那就錯了。無念是無邪念、無惡念,他有正念。所以這些話,從前的人講,講得簡單,大家聽了能懂。現在很麻煩,往往執著名言,産生錯誤的見解。所以馬嗚菩薩在《起信論》裏面教給我們,說聽的原則很好、很高明。他教我們聽經,“離言說相”聽,不執著講經人的言說,不執著;“離名字相”聽,不執著他所說的這一些名相術語,不執著這些;最後是“離心緣相”聽,根本不要去思想他這個話是什麽意思,不要去想,離心緣相;這樣聽經會開悟。我們今天聽經開不了悟,原因是著相,著了言說相、著了名字相、著了心緣相,我們壞在這個地方。離相才能見性,著相不能見性。所以要知道一切都是無盡的,不僅僅是智慧,樣樣都是無盡的。爲什麽?一切諸法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能變的無盡,所變的也是無盡。“光髻”,光在此地是一切無盡裏面用光來做代表;髻是高顯之意,就是它非常明顯、非常顯著,都是我們六根很容易覺察到的,很容易接觸到的。第六尊:
【種種焰眼主火神。】
“種種”是多,也是無量的意思,無量無盡的意思。“焰眼”,焰是光明,火焰光明。這兩個字裏面就把大乘法裏面所說的“五眼圓明”,圓明就是焰眼的意思。在《華嚴經》上講佛有十種眼,到後面經文都會講到。在此地他表法很明顯,我們要用智慧就是種種慧眼,來觀察一切依正莊嚴,你就不會看錯。諸佛菩薩有這個能力,我們凡夫沒有這個能力,往往我們看錯,人看錯、事看錯、物看錯,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常常遇到。所以我們讀菩薩的德號,我們會感到深深的慚愧,一定要認真努力去修學。如來的五眼,《華嚴》講的十眼怎麽成就的?它的根本還是智慧,所以他此地用焰眼。智慧從哪裏生起的?從禅定當中生起的。我們淨宗講清淨心,心淨則佛土淨,清淨心就是禅定,清淨心能生,無量智慧是所生。清淨心從哪裏來的?從持戒來的。所以它的根本總離不開戒定慧叁學。
什麽叫持戒?戒是佛菩薩對我們的教誨,對我們的教誡,所有一切經論裏面的理論、方法、境界統統都稱之爲戒。我們要讀誦,我們要明了,要依教奉行,這叫持戒。一切經太多了,我們這一生有限的時光,哪裏能學得了?這沒有關系。受持任何一部經論都行,因爲佛法是圓融的,佛法是互相貫通的,所以一經通一切經就通了。我們同學在一起共修,對於持戒這一條我們看得很重,沒有疏忽,這是我們修學的根本法。落實在生活當中一定要簡單,如果太繁瑣,條目太多,我們記不住,記不住等於是形式的句文而已,得不到利益,愈簡單愈好。淨宗學會當時成立,我們只提了五個科目,大家很容易記得,你一定要遵守。五個科目第一個是叁福,《觀無量壽佛經》佛告訴我們叁條十一句,第一條裏面四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很好記;記住了要做,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不違背佛的教誡。第二條有叁句∶“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第叁條也有四句∶“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好記。一切時、一切處,對人、對事、對物,起心動念決定不違背,這叫持戒。
第二個科目是六和敬。我們生活在社會裏面,決定不能夠離開人群。人是社會動物,沒有辦法離開人群獨自生活,不可能。與大衆相處,佛給我們定了幾個戒條,一定要遵守。第一條是見和同解,就是說要建立共識,我們大家想法看法都相同、都接近才能夠相處。如果彼此見解不相同,就決定不能在一起相處,這是很有道理的。佛法在中國爲什麽分成十個宗派?大家興趣不相同。喜歡參禅,決定是參禅那一幫、那一派去了,他們思想見解相同。喜歡念佛,這一些思想見解相同,大家進念佛堂。喜歡研教,有研教的道場。所以古時候中國的寺院道場,要用現代話來說都是專科學校。譬如在隋唐時代,我們想學《華嚴》,《華嚴》到哪裏學?到五臺山去。五臺山是華嚴宗,你想學這個到那邊去。你想學《法華》,《法華》在浙江,在天臺山。你想學法相唯識,法相唯識在長安慈恩寺。你想學戒律在終南山。都是專科大學,一點都不雜、都不亂,所以修學要懂得一門深入。爲什麽?你才容易得定,才容易開悟。你一定要守住這個原則,你要學多了、學雜了,你的心是亂的,你決定不能得定,你決定不能成就。
所以佛說無量法門是度無量不同根性的衆生,不是叫你統統都要學,哪有這種道理?像有的大學裏面,開了很多學院,幾十個學系,幾百種課程,不是叫你統統都要學;你統統都要學,學四百年你也念不完,哪有這個道理?只要你學一科,一個科目就行了,你就可以拿到學位,不是叫你樣樣都要學。同樣一個道理,佛法經論雖然衆多,佛並沒有要求你樣樣都要學,你只要在裏面選修一門,你就成就了。再說同樣學一門東西,譬如我們學《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在中國現在有九種不同的本子。我們很喜歡夏老居士的會集本,凡是喜歡這個本子,我們可以在一起學。有些人不喜歡這個本子,喜歡康僧铠的本子,他到那邊去學,都好,都能成就。這就是講見和同解。乃至於學《阿彌陀經》,大家都是學《阿彌陀經》,可是有些人喜歡藕益大師的注解,有些人喜歡蓮池大師的《疏鈔》,他們兩個人就談不來,又要分兩個道場。統統都是《彌陀經》,依據的注解不相同,跟的老師不是一個人,學《要解》的跟藕益大師學,學《疏鈔》的跟蓮池大師學,也要分成兩個道場。可見得見和同解重要,它是六和敬的基礎,決定要建立共識,這個道場才能興旺,這個道場才能夠成就大衆。所謂成就一定得戒定慧,念佛道場決定往生不退成佛,這叫成就。
第二條是戒和同修。這個戒不是廣義的,是狹義的,遵守團體的規矩。大家在一塊共住一定要定一套法規,這些法規決定是依據我們現實生活所需要而製訂的,而且可以時常來修改,我們在一塊共同生活才有規律。這是戒和同修。第叁是身和同住。口和無诤,意和同悅,這是完全落實在生活上,大家和睦相處,互助合作。真正做到六和敬,相當不容易。六和敬最後一條是利和同均。這是佛教給我們處衆,必須要遵守的六個原則。而在同住裏面,古來祖師大德提倡雲水堂,現在講睡統鋪,跟軍隊一樣。大衆晚上也睡在一起,都規規矩矩的,連睡覺也是彼此互相監督,你不能不守規矩。決定不可以一個人一個房間,一個人一個房間關起門來,在裏面幹什麽沒人知道,他就放逸、就懈怠了;換句話說,他退轉了。所以一定要像軍隊一樣,十幾二十個人睡在一個房間裏面,彼此互相監督,依衆靠衆,不讓自己懈怠、不讓自己墮落,非常重要。如果說現在人,物質條件比古時候富裕,每一個人有一個寮房,每一個人還有個套房,無論你怎麽修,你決定出不了六道輪回,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跟大衆在一起像個樣子,房門一關馬上就變了,又是一個樣子,你還能夠成功嗎?也許有人問,我房門關了還是規規矩矩的,你既然規規矩矩的,爲什麽不給別人做個好榜樣?你要關起來幹什麽?佛祖給我們訂的規矩好,都是爲了利益我們的,都是爲了成就我們的,決不是給我們找麻煩的。這個我們要懂,我們要感恩戴德,他不是找麻煩的。
第叁個科目是叁學,戒定慧叁學。第四個科目是六度,菩薩行爲的標准。第五個科目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那是高級菩薩所修的。我們只取這五個科目,好記,一說出來人人都能記得住。希望在一切時、一切處,對人、對事、對物,起心動念都要與五個科目所說的相應,這才叫持戒。持戒久了,自自然然你就定下來。初學的時候用這個東西來約束我們自己,好像感到很不方便,什麽原因?平時放逸慣了、隨便慣了,現在一下約束你,叫你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行,你就感到很不方便。這是一個關口,一定要突破你才能得定;你這個關口不能突破,你的清淨心不能現前。換句話說,你的煩惱伏不住,你有煩惱、你有雜念、你有妄想、你有分別執著。換句話說,你念佛都不能往生,沒有把握。這個事情愈想就愈可怕,往生沒有把握,依舊搞六道輪回。六道輪回以前我們不了解,懵懵懂懂,現在明白之後,才知道六道輪回的可怕,決定不能再幹了。要想在這一生當中,真正脫離六道輪回,你要不真幹,出不去,一定要真修。所以我們將這個綱領,寫在《淨宗同學修行守則》裏面。這本子印得很多,印成小冊大家攜帶方便。我們培訓班的同學也很慈悲,又將《無量壽經》裏面,重要的教訓節錄了六十條,又將《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裏面,也節錄了六十條,合印在一起。我們能把這個小冊子裏面所說的統統做到,這真正的持戒。這個小冊子是行經,日常生活行爲一定要依靠的標准,然後念佛求生淨土我們才有把握,我們這一生前途才真正是一片光明。心清淨了,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這個時候你對於十法界依正莊嚴,事事物物你都能看得清楚、都能看得明白而沒有錯誤,就是“種種焰眼”。此地這些神衆都是法身大士,都是諸佛如來倒駕慈航現身說法,所以他們境界高。第七尊:
【十方宮殿如須彌山主火神。】
這個名號裏面有八個字。“十方宮殿”,我們看到這個字樣,就知道這是從作用上講,不是從理上講,是從事上講。既說十方當然就包括叁世…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