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种微细的善念,一念的微善我们哪个人没有?可以说一切众生都有。为什麽我们不能感动诸佛菩萨来示现?不是佛讲错了,还是我们望文生义,曲解了“一念微善”。实实在在说,我们每一个众生乃至於地狱众生,善根福德都相当具足,哪里只微善?为什麽还堕在三途?虽有善根、虽有福德,经上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它不能现前,这个把它障碍住了,道理在此地。由此可知,经上所谓的是一念微善现前,没有障碍,或者是有障碍,这个障碍很薄弱,好像很轻的云彩,稍稍风一吹云彩就吹掉了,这样才能感得诸佛菩萨现前。又何以说他是一念微善?这一念微善是性德的光明。譬如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他怎麽降生到这个世间来?这个世间有一些,也就是一念微善现前,感得佛陀到这个地方来应化,应以佛身而得度之,所以现佛身来度众生。虽示现佛身,这些有善根的人不认识佛,也不可能向佛请教,更不可能向佛学习。这就是说明他一念微善现行,佛来了。在这种情形之下,一定有诸佛菩萨来帮助这些善根福德成熟的众生。在经上讲,他们最初得力於五不还天里面的净居天人,净居天人都是修行证果的,在一般经论里面说三果圣人,都是小乘三果的圣人。他们看到了,看到佛应化到世间来了,世间这些众生不知道向佛请法,他们来示现、来启请,代我们启请。不仅如此,我们在佛家常常听说,“一佛出世,千佛拥护”,许许多多诸佛如来示现外道,示现为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乃至於童男童女,各个阶层普遍的示现,他们起带头的作用。听说这个世间有这麽一个大智慧的人、大学问的人、大德能的人都来皈依,都来亲近佛陀,做佛的弟子,带动整个的社会,把那些一念善根成熟的众生都接引到佛门来,这叫做一念微善,不是我们能够想像得到的。在佛法里面,特别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的经题比我们这部经题更明显,把修行的纲领给我们说出来:清净、平等、觉。虽然这三桩事情是一而三,三而一,它也有次第。次第从哪里修起?从清净心修起,这是对中下根性的人来说;如果是上上根人,他从觉门下手。清净、平等、觉三个门,上上根人可以从觉门进来,像中国的禅宗、性宗,他们从觉门。教下,他们从正门、从定门,从戒定这个法门。净土宗是从净门,从清净心。由此可知,离开了觉、正、净,违背了清净、平等、觉,虽有善根福德现前,也没有办法产生感应道交的作用,这是一定的道理,我们不能不知道。这是说大乘佛法入门的一个诀窍,无论是在解门或是行门,不认真求学就不得其门而入,这是“大光普照”里面起用的意思。第四尊:
【众妙宫殿主火神。】
“宫殿”是表慈悲、表覆育,前面已经跟诸位报告过了。“众”是众多。众多是从事相上说,事相无量无边,这些境界相是由众生性识所变现出来的。大乘经上笼统的说,十法界依正庄严,这就讲的“众”。不但事众多,理也众多,有事必有其理,理跟事都非常复杂。一尊佛陀教化一个大千世界,我们讲三千大千世界实际上是一个,叫一佛土。今天我们在经上看到,诸佛如来无量无边,换句话说,佛国土就是大千世界也是无量无边。每一个佛国土里面都有十法界,十法界就太多了,不是数字能说得出来的,众多。
“妙”,这个字的意思很深,《般若经》上常说“性相一如,理事不二”,这叫妙。谁能看得出来?觉悟的人看出来,太妙了,他看出什麽?看出来原来相就是性,性就是相,事就是理,理就是事。性清净,相哪有不清净的道理?理空寂,事哪有不空的道理?所以看出这个才知道万法皆空。什麽个道理我们现在觉得样样都不空?这是什麽道理?给诸位说,这是迷情不空,除这一点之外,我们跟诸佛如来果地上境界有什麽差别?没有差别。你们看到经上讲诸佛如来无量寿,我们现前哪一个众生不是无量寿?我说这话你们又不相信,明明看到这个身几十年就有死,怎麽是无量寿?这是你没把事情看清楚,你不晓得这个身是假的,身不是我。如果我们用个比喻来说,我们的身就好像身上穿的衣服一样,把我们这个人比作清净法身,衣服脏了天天换洗,你没有感觉得这个衣服寿命好短,没感觉到。在十法界里舍身受身就像穿衣服、脱衣服一样,那不是自己,这身不是“我”,“我”无量寿。所以你晓得诸佛如来无量寿,我们哪一个人不是无量寿?跟诸佛如来差在哪里?差在诸佛如来是智慧当家,我们凡夫是情识作主,这个糟了,迷情作主。要用佛法的术语来说,诸佛菩萨用的是四智菩提,我们凡夫用的是八识五十一心所,差别在此地,除此之外实在讲没有差别,这才叫妙。
你如果真正明白、觉悟、契入境界了,你的心怎麽会不清净?清净心处众生界,众生界也是清净的,决定不染着。禅宗里面话所谓的“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就是这个道理,这才叫众妙之门,这才是真正慈悲。我们佛门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个两句话就是此地“众妙宫殿”的意思。但是佛家又常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这也是事实。为什麽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与妄想、分别、执着相应的慈悲、方便就坏了。与觉正净相应的、与清净平等觉相应的慈悲就是本,就是慈悲是本,方便是门。所以要看跟哪个相应,与佛菩萨相应是佛法的根本、是佛法的入门;如果与烦恼相应就错了,就变成造作无量的罪业,这是生佛凡圣差别之处。所以佛法修学,无论什麽法门,无论是哪一个宗派,大乘也好、小乘也好,显教也好、密教也好,宗门教下,它有一个总原则,永远不变的一个原则,就是戒定慧,就是觉正净,这个不能变更。与这个相应,这是佛法;与这个不相应,那是魔法。佛同用一个魔字来说,魔是什麽?魔是折磨,你的身心受到折磨,心不安,心受折磨,身不安,身受折磨。与觉正净相应,是决定会得到身心安稳。这是我们学佛同修一定要认识清楚,我们的修学才会得到真实的利益。真实的利益不是升官发财,不是得到五欲六尘的享受,不是的。真实的利益就是得到心地清净,智慧增长,对於一切人、事、物的境缘,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真实的利益。明了之後你才懂得修因证果,这个门径自然清楚了。这是真正想在这一生当中,在佛法里能得到殊胜的功德利益,不能不知道的。第五尊:
【无尽光髻主火神。】
“无尽”,无量的意思,也有无止境的意思。“光”是智慧,自性里面所含藏的智慧,真正是无尽的。不但智慧无尽,德能也是无尽的,色相也是无尽的。他能够在十法界随类现身,色相无尽;有能力示现,德能无尽;又有能力随机说法,显示出智慧光明的无尽,帮助一切众生开发他自性的智慧德能。他证果了,他成佛了,佛菩萨不居功,为什麽?他的一切成就是他自性里头本具的,不是外来的。决不是佛菩萨给他的、佛菩萨帮助他得到的,不是的,自性本具的。我们现在晓得众生很苦恼,众生的烦恼也是无尽的,这一点也没错。众生的苦难也是无尽的,为什麽?迷了,把你无尽的智慧德能变成了烦恼灾难。一下觉悟了,就把无尽的烦恼灾难转化为智慧德相,转变。所以学佛,特别是大乘法中,一定要懂得做一个大转变。从哪里转起?从念头上转起。我们现在种种忧虑、种种烦恼、种种分别、种种执着,如何把它转变成清净、平等、觉?你就成功了。上上根人闻法,哪里要天天听经?我们在《六祖坛经》里面看到永嘉大师,到达黄梅向六祖请教,几句话之下很投机,佛家讲很投缘,眼下大彻大悟,他老人家掉头就走。六祖就问他,你怎麽走得这麽快?没事了,没事没有在此地住的必要。六祖留他住一晚上,明天再走好了,所以他在曹溪道场有名的叫“一宿觉”。他亲近师父一天,还是师父留他,不留他一天他都不待,哪里像我们这样天天听经,听上几年都还迷迷糊糊的。
所以听经要会听,会听是转境界。读经的时候,即使是在一些法会当中,乃至於超度法会,放焰口、蒙山施食这些佛事,古大德都教给我们随文入观,那就有真受用。什麽叫随文入观?随着经文把我们的观念改正过来,他就入境界。你读《华严》,你读《十住品》,你能随文入观,你就是十住菩萨;你读《十行品》,你就是十行菩萨;你读《十地品》,你就是十地菩萨;随着经文就入境界,一部《华严经》念完成佛了,确实是如此。天天念,天天入境界,入了你要问还会退转吗?会退,退得很快。为什麽会退转?烦恼习气太重,看看外面花花世界、五欲六尘又动心,又生烦恼,这就退转了。明天再念又入境界,进进退退,到什麽时候不退了,你就成功了。到不退就叫证果,这里面有位不退、有行不退、有念不退,最低的是位不退,位不退是绝对不会再退堕凡夫地。
我们要问,这个时候烦恼有没有?见惑没有了。见惑用现在的话来说,错误的见解决定没有了;可是错误的思想还有,错误的见解没有了。错误的思想是什麽?贪嗔痴慢,还有这些念头,这些念头是无始劫来的习气没断。所以你见解正确,在这个境界你就证小乘初果,就证得位不退,小乘须陀洹果。烦恼虽然有,起不起作用?给诸位说,不起作用。为什麽不起作用?他有定功,他有定慧,能把烦恼控制住,不让它发作,他有这个能力。所以初果以上,还没有证得四果罗汉之前,有微细的贪嗔痴慢,决定没有贪嗔痴慢的事。可是偶尔也有贪嗔痴慢的习气,绝对没有这个事情,这就是说他的定慧能够控制。一直到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习气没有了,完全转过来了,就刚才讲那是一个很大的转变,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成涅槃。当然转业报身成如《无量寿经》上讲的金刚不坏身、无量相好身,转秽土为净土,这是一个大的转变。转变在心,心里一转变之後,外面所有境界都转变。我们有没有这个能力?在理上讲肯定的,我们哪有没有能力的道理?为什麽转不过…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