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沒有看到類似的。海,它很深很廣,所以用它來代表我們的性德,本性裏面本來具足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才藝,一一都是深廣無際。這個意思在這部經裏面有很清楚的顯示,所以他是比喻法性大海。接著我們看上首的德號,一共有十位,每一位裏面都是說性德。
【所謂出現寶光主海神。】
唯有自性才能稱得上真正的是寶。世間人往往將希有之物看作珍寶,貴重的金屬、貴重的寶石人人都願意收藏,都希望擁有,這是代表財富,也代表在社會上尊貴的地位。實在說這些寶物它的用途依舊是非常有限,充其量你一生得其受用,來世之後就不見得能得到,所以世間有形的這些寶物決定帶不走的。佛給我們講自性裏面有叁寶,佛教給我們皈依叁寶,叁寶諸位一定要清楚是指自性叁寶,不是自性之外的。自性叁寶,世尊給我們說第一個是自性覺,自性本來就覺悟,不覺是錯誤的,你迷了,自性本覺就稱之爲佛寶。佛是印度梵語音譯過來的,意思就是覺,覺就不迷,覺而不迷,這是寶。第二自性本來具足正知正見,對於宇宙之間,在佛法裏面講虛空法界,一切萬法,一一法中,無論是大、是小,大是經上講的世界,小在經上講的微塵,一一法你都徹底明了,這叫正知正見,正知見本有的,這是寶。第叁種是自性清淨,真如本性從來沒有染著,淨而不染。所以自性裏面的覺、正、淨是本來具足的。現在我們要問,我們是不是不覺?是不是不正?是不是染汙?給諸位說沒有,決定沒有。我們現在,佛在經上也常講,我們迷惑顛倒、邪知邪見,不但汙染,而且還變成五濁惡世,染汙到了極處。諸位必須要知道,迷邪染是意地上面的,不是本性,性上面決定沒有迷邪染,稱之爲叁寶。迷邪染是意地裏面的,我們講意識、意根,這是迷邪染。自性怎麽會有迷邪染?自性要有迷邪染,事情可麻煩了,我們什麽時候才能夠明心見性?自性裏頭沒有,只有覺正淨,沒有迷邪染。可是意裏面就有,意裏面有迷邪染,也有覺正淨,這要知道。覺悟了之後,意就是覺正淨,迷惑的時候意就是迷邪染。永嘉大師說“分別亦非意”,我們細細玩味他這一句話,這稱之爲叁寶。從這個叁寶出現寶光,“寶光”是什麽?如果我們具體來說,就是“大方廣佛華嚴”,這是出現寶光。大方廣佛華嚴是什麽?就是一真法界,就是我們講盡虛空、遍法界的依正莊嚴,這是從自性叁寶裏面變現出來的。佛在這部經上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就是心性,自性能現,自性是覺正淨;識是能變,心性是能現,識是能變,把一真法界又變成了十法界。一真法界爲什麽會變成十法界?識變的,識就是意,意變的。因爲意有迷邪染,迷邪染的程度不相同,變出來的境界就不一樣,要細說說不盡,無量無邊;境界都是衆生妄想、分別、執著變化出來的,覺悟了之後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從這個地方我們可以體會得到,如果你要是用心,法界是一真,心是真心;如果你要用的是意,就是十法界、百法界、千法界、無量無邊法界。十法界、百法界都是從綱領上講,細分法界無量無邊。爲什麽?我們每一個人就是一個法界,你的法界跟我的法界不相同,我的法界跟他的法界又不相同。楞嚴會上佛說得很清楚,“同分妄見,別業妄見”,一般大乘法裏面講共業、別業也是這個意思。我們今天在這一個講堂,張開眼睛我們看講堂現前的狀況,每個人都看得很清楚,我所看的決定不是你所看的,你所看的決定不是他所看的,個人是個人的法界。每個人看都差不多,說出來都一樣,但是那叫同分妄見,我們叫共業。共業就是我這個業跟你那分業相似,還是個人個人的;共並不是完全相同,不是的,只可以說相似而已。譬如這個講堂有幾十盞燈,每一盞燈放的光,光與光融會起來很明亮,光光交互就好比是共業。而實際上每一支燈光跟其他的燈光混不混雜?不混雜。你熄一盞它燈就沒有了,這一盞就沒有了,你這一盞燈熄掉沒有幹涉別的燈,你這一盞燈開亮了也沒有幹涉別的燈,各個不同。然後才知道法界無量無邊,迷的時候有,覺的時候就沒有,覺的時候才知道盡虛空、遍法界是一體,那是真正覺了。所以用心,心是一心,一心就能夠破一切的障礙;二心障礙就生起來了,一生一切生,無量無邊的障礙統統都生。這道理很深很深,世間人想不透。實在想不透,宇宙從哪裏來的?生命從哪裏來的?人從哪裏來的?第一個人又是誰?這都叫胡思亂想。能不能把事實真相想出來?決定不能。爲什麽不能?這個複雜的現象就是從妄想生的,妄想怎麽能夠了解事實真相?所以佛告訴我們,什麽都不想,真相大白,你就統統明了。什麽都不想,你用的是真心,真心是本有的,真心是不生不滅,妄心是有生有滅,真心是不生不滅,我們要明了這個道理。所以佛時時刻刻提醒我們,教我們用真心,不要用妄心,真心是清淨心,真心是一念不生。可是我們凡夫習慣了用妄心,一切時、一切處都有自己主觀的觀念,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看法,這個麻煩就來了。這也是我們學佛不能開悟的第一個因素,就是沒有辦法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在生活當中、在修學當中統統還用妄想、分別、執著,寶就沒有了,光也沒有了。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你真心現前,你心性裏面的德能現前、智慧現前,這就是放光。所以“出現寶光”這四個字裏面含的意思無量無邊,都在一個真實,唯有真實才能夠大放光明,遍照法界,這個道理我們要明了。佛說得一點都不錯,我們要細心體會,要認真努力去學習。第二尊:
【成金剛幢主海神。】
“成”是成就,“金剛”是般若智慧,自性裏面本具的智慧,“幢”是表高顯的意思。從這一個德號裏面我們就體會到,這是佛法裏面所講的兩種智:根本智與後得智,成就兩種圓滿的智慧。金剛是根本智,幢是後得智,根本智也叫做實智,真實的智慧,後得智也叫做權智,我們常常說權巧方便,或者說善巧方便,都是屬於權智。顯示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顯示在教化一切衆生之中,你沒有權智不能夠度衆生,沒有權智自己的生活得不到幸福。可是權智從哪裏來的?權智從實智裏頭來的,實智叫根本智。實智是什麽?《般若經》上所說的“般若無知”,無知是真正的智慧,真智;無知起作用無所不知。“無”很有意思,給諸位說,無很難懂,無不是什麽都沒有;什麽都沒有叫無,誰不懂?叁歲小孩他也懂。佛法裏面講無、講空,意思很深。我們在這經上讀到,諸佛如來、法身大士無相,無相能現一切相,無知他能無所不知,他都在“無”上。我們今天的麻煩在哪裏?我們樣樣想有,我們從來不懂得無的作用這麽大,以爲無了,什麽作用都沒有了,我們把無的意思錯解。無知能無所不知,無相能現一切相。名號裏面權實二智,因爲海是表性德,性德裏面最重要的就是智慧。大乘經上講叁德密藏∶法身、般若、解脫,這叁樣是以般若爲樞紐,般若智慧現前,法身才能證得,解脫也能證得;法身無相,解脫能現一切相。這個名號裏面關鍵在“成”字,成就,顯示這一些神衆圓滿成就二智,出現寶光。從這裏看他哪裏是普通的水神?主海神、主水神、前面主河神,在我們中國統稱爲龍王,海龍王,江有龍王,湖有龍王,甚至於說井都有龍王,龍王大小不一樣,水神的通稱。從這個名號裏面來看,他們都是諸佛如來應化的身相,應以什麽身得度,他就現什麽身;應以主海神得度,他就現主海神而爲說法。第叁尊:
【遠離塵垢主海神。】
“塵”、“垢”都是煩惱的代名詞,“遠離”就是我們常講斷煩惱。這一些名詞術語當中,我們要用智慧去觀察,這個煩惱能不能斷?煩惱不能斷,不能斷而說斷,這個斷不是一刀兩斷的斷,不是斷絕那個斷,你要那個看法你就完全錯掉。煩惱斷掉了,自性也斷了,哪有這個話?這個斷是轉換,大經裏頭有說,“轉煩惱成菩提”,煩惱有沒有?煩惱沒有了,煩惱變成菩提。所以煩惱沒有就說煩惱斷了,菩提現前就說菩提生了。菩提是印度話,照中國的意思就是覺悟,菩提是覺。由此可知,菩提跟煩惱是一樁事情,煩惱斷掉了菩提也就沒有了,這我們要懂得。把煩惱轉變成菩提叫遠離塵垢。塵是從境界上說的,塵境;垢就是煩惱。怎麽個轉變法?怎麽個斷法?這要智慧。戒定慧叁學,功夫淺深不相同。斷煩惱是修行人最重要的一個課題,從哪裏下手?從持戒下手。持戒很勉強,佛教給我們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一定要遵守,不可以違犯。初學人是用一種石頭壓草的方法控製住,天天接受佛菩薩的教誨,對佛菩薩生起恭敬心,願意接受佛菩薩的教導,我們這樣去做。做久了就得定,不做也不犯,也不會毀犯,就漸漸得定。定可以把煩惱完全控製住,那就容易,在佛法裏面叫做定共戒。這就說明定裏面有戒,得定的人決定不會破戒,不會犯戒。持戒的人不一定有定功,有定的人決定不會破戒。但是煩惱沒有轉,沒轉成菩提,佛法裏面有個比喻,這是除草沒有斷根,定要失掉了,煩惱又起現行。六道裏面凡夫的定功是四禅八定,初禅以上那個人決定不會有惡念,不會有惡的行爲。得到禅定他們所表現的決定是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現前,決不會有一個惡念,叫定共戒。可是縱然他能夠達到非想非非想天,第八定,這最高了,壽命八萬大劫。這個壽命是說什麽?他的定功,他有這麽深的定,能夠支持八萬大劫。八萬大劫之後他定會失掉,失掉之後煩惱又起現行,所以他是凡夫,他不是聖人。非非想天人還墮阿鼻地獄,世俗裏頭常講“爬得高,摔得重”。諸位如果要想明白這些事實真相,你去讀《楞嚴經》,佛在楞嚴會上講得很清楚,爲什麽原因他會墮落阿鼻地獄。到什麽時候煩惱才不會起現行?智慧開了,煩惱就轉變。轉煩惱成菩提,把煩惱統統轉變成智慧,無量的智慧。無量的煩惱一變成爲無量的智慧,就是從定裏面開悟,禅家講明心見性、大徹大悟;…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