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如果做得有效率,一定要大家都去做,靠一、两个人还是不行,每一位同修都肯认真发心努力去做,挽救劫运的大事业,这不是小事。
怎麽个作法?要从两方面去做:第一个自己要依教奉行,第二要把佛法介绍给广大的群众,这两方面都做就行了。现在要做得快,迟了就来不及了,我们眼看着灾难就在现前。所以要不快速去做,那无济於事。凡是接触到,真正了解明白,没有不生欢喜心的。社会大众对佛法误会歧视,甚至有意无意侮辱破坏,我们不能怪他。我们看到了要自己责备自己,他的举止是正当的,没有人教他,他不知道。我们做佛弟子的人,无论在家、出家表现形象是迷信,是我们自己做错了,他没有错,我们没有依教奉行,这才是真正明白人。实在讲,佛在《无量寿经》上也说,“先人无知,无足怪也”,前面人没好好的教他,没有给他说清楚,他的误会,他的这种举止,我们怎麽能怪责他?佛菩萨都不怪他,我们更没有理由去怪他了。我们自己要做出一个好样子来给人看,要在一切时、一切处懂得机会教育。讲清楚、讲明白,让大家都认识、都欢喜,佛教育就能普及一方、普及世界,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第八尊:
【广德胜幢主河神。】
“德”是讲德行,德行无量无边,世出世间的圣人都教我们抓纲领,掌握着原则,这样就好。儒家的标准是“伦常八德”,这是基础,古代小学教育教学的内容就是这个,就是伦理道德,一定要从小培养。伦理是讲人与人的关系,常是讲做人的原则,必须要遵守的基本条件。常道五个字∶仁、义、礼、智、信,跟佛法里面五戒的宗旨相当;不杀生是仁慈,不偷盗是大义,不邪淫是礼,不妄语是信,不饮酒是智,儒、佛在基础教育科目里面完全相同。从这个基础上再发扬光大,才是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八德;另外也有个说法∶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两个说法都好。人人都遵守这个原则,社会祥和,天下太平。在佛法里面,大乘法德行的纲领是菩萨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最高的法身大士们所修学的普贤大士之德,那真正是“广德”,所以此地的广德,确确实实它所指的就是普贤大士之德,本经末後讲的十大愿王,这是广德。可是十大愿王一定要以六波罗蜜做基础,而六波罗蜜又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这才殊胜。
“幢”是高显。德高,智慧就显了,就称为“广德胜幢”。我们学佛的人从哪里下手?一定要先从五戒十善做起,要认真的去做。每一天以五戒十善来反省,你是个真正修行人。我们净宗同学编了一个小册子,《净宗同学修行守则》,好像印得很多。这里面是从《无量寿经》节录出来的,将佛陀最重要的教诲节录出来,总共节了几十条,不多;又从《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里面,也节录了几十条;合起来大概有一百多条,要做,这是“广德胜幢”。印成小册便利大家携带,常常带在身上,常常翻开来看看,把它当作戒经来读。出家人半月诵戒,那个戒未必能做到,实在讲每一条戒条里面的含义,你也未必清楚,你也不晓得从哪里做起,所以半月诵戒都流於形式了。不但诵戒是形式,传戒也是形式了。明朝末年,藕益大师对於戒律很有研究;民国初年,弘一大师也很有研究,可以说弘一大师在戒学是继承藕益大师的。藕益大师告诉我们,中国从南宋以後就没有比丘了。没有比丘,怎麽能得比丘戒?这不可能。比丘戒最低限度要有五个比丘传戒,你才能得戒,不能少过五个。藕益大师当时,根据他的研究已经没有比丘,中国没有比丘了,这个戒都是形式上的戒,不是真的。所以藕益大师受了戒之後,在佛菩萨面前退戒,他一生持沙弥戒、菩萨戒。所以看他许多著作,他称菩萨戒沙弥,不称比丘,这很有道理。沙弥戒跟菩萨戒没有比丘传,自己在地藏菩萨面前发愿,用《占察业报经》里面讲轮相的方法可以得戒,这是佛在经上说的。沙弥戒、菩萨戒,在家居士受戒,用这个方法都可以得戒。弘一大师秉承遗教,我们在他著作里面看到很多,他讲得很清楚。我们出家人还要不要受比丘戒?要受,但是自己决定不可以称比丘,你要称比丘叫大妄语;不是比丘而称比丘,这个罪过很重。为什麽要受形式戒?受形式戒之後好去研究戒经,免得别人说闲话,戒经没有受过大戒不可以阅读的;你去形式上受一下,然後你去读戒经。我早年学佛,那个时候好像还没有皈依,章嘉大师教给我,教我学戒。他怎麽教?做到一条算一条,你真正做到了,你就受了一条。形式上受戒,受了又做不到,那是假的,那个有罪。菩萨戒受了,受了一条也做不到,变成什麽?冒充菩萨。冒充菩萨,这就有罪了;你不是菩萨,冒充菩萨,你还得了吗?不受戒,没事,没有罪过;这一受,罪名来了,冒充菩萨,冒充菩萨犯法的,何必去干这种傻事情?所以应当怎麽做?应当先去持戒,我真正能做到,我再去受,再去形式上受。其实形式上有没有都无所谓,形式上没有受戒,世间人不承认你,不承认你是菩萨。诸佛菩萨承认你,你真做到了,诸佛菩萨看你是真正受了菩萨戒的菩萨。诸佛菩萨重实质,不重形式;我们世间人重形式,不重实质,错了。
所以我们要晓得自己从哪里做起,我们自己真正的身分是什麽?出家优婆塞。我们能够做到的,说老实话,也是五戒十善而已;沙弥戒我们都做不到,别说比丘戒了。头一个自称出家优婆塞的,更早的我不晓得了,我所看到的是成时法师。成时是藕益大师的弟子,对藕益大师很有贡献,藕益大师的著作能够流传给後世,都是成时整理的,成时给他刻版流通。因为他的老师藕益大师,师父是藕益大师,自称菩萨戒沙弥;他就低一级,他自称菩萨戒优婆塞,出家的,出家的菩萨戒优婆塞。这种称呼名副其实,我们要晓得,一定要认清自己的身分,要认真修行,广积功德。第九尊:
【光照普世主河神。】
这个名称我们一看,跟前面对比,前面是着重在自行,这个名号着重在化他。化他一定要用平等心、清净心,才能做到普照;心里面有分别、有执着,普就做不到了。佛法之弘扬推广,我们对於一切人、一切事只辨别邪正,不辨别彼此,这一点非常重要。他是正法,正法是利益社会、利益众生,我们都赞叹、都礼敬。他要是邪法,我们对他礼敬不赞叹,这是普贤菩萨教给我们的,我们有礼敬没有赞叹。《华严》末後五十三参有很好的榜样,这是我们跟社会大众接触的时候,一定要遵守的原则,这才是“光照普世”。我们是以理智,不是感情用事,我们辨别邪正是非,不分彼此。末後一尊:
【海德光明主河神。】
主河神里面以“普发迅流”开端,用“海德光明”总结,这个意思很深。十个名号都讲流通之德。佛法要流通,实在跟诸位说,所有一切万事万法都要流通,要不流通就生病,麻烦就出来了。流通是活的,不通是死的,平常一般讲话大家都没有注意到,现在我们办的叫活动,活了就动,不动就不活了,不动就死了。生活,生才是活的,死了就不活了,平常这些术语里面意思都很深。所以动决定是活的,不动就是死的。主河神教给我们一切都要动,动起来。今天我们这个道场从上到下,从林长一直到底下作义工,我们全体都动起来了,道场兴旺。如果不动了,不动就死气沉沉,谁还到这儿来?念佛堂要动,天天要有人在念佛。主河神重要的第一个意义,就是教我们要流通德行。十个名号,德行的十个纲领纲目,我们要记住如何去修。“海德”,海是比喻,比喻大、比喻深。海既深又广,形容我们的行德。今天我们的行德不要说得太高,我们只讲到五戒十善,只讲到世法里面的伦常八德,我们只要把这一点认真去做到、彻底去做到,在我们现前这个阶段也算是“海德光明”。当然就《华严》来说,海德是十大愿王愿愿具足,那是真正的海德。这个德行尽虚空、遍法界,这个意思到以後还给诸位细说。上首就介绍到此地。
【如是等而为上首,有无量数。】
从经文这一段前面的标示,後面的总结,都很清楚、很明白显示出尽虚空、遍法界,这是讲华严法会。末後这一句叹德∶
【皆勤作意,利益众生。】
叹德里面说得好,真正是教我们凡夫要作意,也就是说不是无意的,有意的,一定要发心去利益一切众生。这八个字文字很简单,我们读起来没有生字,可是它的意思非常之深广。在我们日常生活里面如何去作意,如何利益众生,这个事情很广、很复杂,一定要有智慧,随机、随缘才能把利益众生的事情做得圆满。总而言之一句话,你时时刻刻要存利益众生的心,时时刻刻有勤於做利益众生的事业。所以这一句话里头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存心;一个是常常遇到有这个机缘,自己一定要去做,不能够懈怠懒惰。懈怠懒惰就像河流一样,这个水不流了。要勤於作意,常存这个心,常存哪些心?十位上首德号里面所标明的就是纲领,纲领只举出十条,每一条里面也是无量无边。我们现在没有高度智慧,看不到微细的境界,你能够守住这十条就不错,掌握到这个原则,常存此心,常勤此行,我们这一段经文就没有白念了。当流通的时候要发心流通,当救护的时候要发心救护,经论里面我们常常读到“应机说法”,要懂得这个原则。在一切时、一切处,比如说在生活里面,生活每个人不能离开家庭,在家庭里面怎麽样修法;你每一天还要去工作,工作里头如何修法;乃至於在交际应酬里头怎麽样修法?要在这个里头去体会、去学习。〔二十〕 主海神
【复有无量主海神。】
经文里面告诉我们这一类的神众,人数也是无量无边。像这一些词句我们都要细心去体会,它超越了所有的界限,显示出一真法界,都在“无量”两个字当中。主海神,要用我们现代行业里头来说就是航运家,我们从前讲航海家,做航运工作的。过去只有航海,现在还有航空,看看到後面我们有…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