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中)▪P38

  ..續本文上一頁爲佛的四衆弟子,出家二衆、在家二衆都是佛菩薩再來,不是凡人,才能成就度化衆生的事業。而度化衆生的事業,是一切諸佛菩薩的本願,所以哪一個人示現作佛沒有關系,自他不二。不一定要自己作佛,不一定,任何人作佛都行,都是一樣,心都是那麽清淨、都是那麽平等。我們這裏是看到佛、菩薩、法身大士。可是有同學問我,佛弟子當中菩薩示現,爲什麽還有作惡的,還有專門跟釋迦牟尼佛搗蛋的,還想種種方法障礙的?障礙的兩種人∶一種是大權示現,迹象上是障礙,實際上是幫釋迦牟尼佛的忙。譬如六群比丘,這是佛弟子很不聽話、頑皮,天天在外面造作一切罪業,都是大菩薩。他爲什麽這麽做?讓大家看了,到釋迦牟尼佛那裏告狀,“你的學生在外面幹殺人的事情,在那裏幹犯罪的事情”,釋迦牟尼佛聽到之後,製訂戒律。所以說沒有他們造罪業,戒律怎麽製法?他們故意造作許許多多的過失,讓釋迦牟尼佛一條一條訂戒律,大權示現。另外一個障道的是魔,魔王眷屬,他爲什麽障道?嫉妒、嗔恚,從嫉妒、嗔恚裏面生的這是魔,魔障道。魔不希望大家道業成就,魔喜歡看到人受罪受苦,他就歡喜,看到人離苦得樂他就不高興。我們自己要想想,我們是魔、還是佛?如果我們是佛弟子,看到一切衆生離苦得樂會生歡喜心,看到一切衆生遭難受苦,我們會有憐憫心,不忍心見到,這是佛弟子。如果看到別人受苦受難歡喜,看到別人得福、得利益心裏起嫉妒心,我們是魔一類,不是佛一類。魔一類的也不怕,魔會回頭,不再當魔,我再作佛弟子,那就對了。所以佛法長時間的薰習,魔也會覺悟,也會回心轉意來擁護佛法。我們讀了這句經文應當怎麽學習?今天這個地方道場,諸位知道是個希有難逢的道場,最難得的上下一心一德,不爲自己,爲利益衆生、利益社會,全力以赴,這是一個正法道場。現在四樓的念佛堂,每天上午九點到十二點,下午兩點到五點半,天天不中斷。現在念佛的人數,才開始沒有幾天,已經有兩百五十人到叁百人,每天這個樣子,比一般佛七還殊勝。星期六、星期天,四、五百人。今天下午李木源居士告訴我一個好消息,我再告訴你們,隔壁大樓買下來了,彌陀村落實了。彌陀村落實,將來那邊要住叁百八十四個人,大家住在這個地方,我們念佛堂晚上就開放,日夜不斷。我們遵從谛閑老和尚的教誨,谛老教他的學生念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趕緊接著念,決定不懈怠,你會念得法喜充滿,你會念得跟阿彌陀佛相應,跟諸佛如來相應。這個是世間希有的選佛場。“一切如來得菩提處”在哪裏?就在此地。你在這個地方念佛往生成佛,那你就不是在這個地方“得菩提處”嗎?所以你想念佛到哪裏念?到此地來念。我今天下午打電話到美國,通知達拉斯、休士頓那邊的同修,趕快組團到這兒來念佛。因爲這個地方是一切如來得菩提處,我們應當“常在其中,親近不舍”,這一句我們這樣學就如法了。所以同修,你們在家裏念佛,決定沒有在此地念佛殊勝;家裏念佛固然不錯,但是此地念佛就是示現給沒有學佛的人看。這個念佛堂這麽多人念佛,天天都在念佛,日夜不斷,大概念佛有好處,他就來了。如果這麽大的一個念佛堂,只有叁個、五個在那裏念,人家一看,這個法門沒什麽,這不來了。諸位曉得,我們到這個地方來念佛是自他二利,你自己在家裏念佛,只有自利不能利他。來這個地方念佛利他,上諸佛接引,幫助佛接引衆生;第二是利益一切衆生,不僅是自利,利益一切衆生、利益社會,確實能把這個世間的災難減輕、減緩。現在災難太多太多,一些同修們來跟我見面的時候,都給我看他們是在哪裏看到電視,在什麽地方看到的消息來告訴我,到處都是災難。我們應該要有高度的警覺心,如《無量壽經》上所說善護叁業,要端心、要端身。佛教給我們做的,我們一定要認真努力去做,要懂得經上給我們講的,教我們是些什麽事情,不是說念了就算,念了沒用處,念了要曉得怎麽做。我們念這句經文就曉得,有時間到這個地方來念佛,到這個地方來聽經,這就是常在其中,親近不舍。末後這一句:【恒以所得普賢願海,令一切衆生,智身具足。】這一句是明白的告訴我們,以大慈大悲幫助一切衆生,決不是給衆生小利益。昨天我們這一邊現場網路的開放,昨天開始了,所以我們現在在此地講經,大家不要看到我們這個講堂只有這麽多人,不止,全世界現場聽到;不在這個道場,電腦網路上,連手提的電腦都能接收我們講經的音聲。有一些同修告訴我,電腦裏面所聽的比現場聽的還要清楚,我問他什麽原因,現場有擴音器有回音,電腦裏頭沒有雜音,全世界聽到。這是佛法在我們這個世界、這個地區,這個地區是這個地球,弘法方式上一個新的紀元、一個新的開端,過去沒有的。這個開端之後,實在講對弘法利生方便太多,而且省了許許多多的費用。將來我們要不要印書?不要印書,CD、卡帶都不必做,全都在電腦裏面。而且每一次所講都儲存在電腦裏面,去年講的、前年講的,往年所講的,你都可以收聽。今天我們就發了一百多封信,把網址告訴大家,以後不要寄書,省了很多郵費,省了很多的麻煩,那麽笨重。以後諸位要真正想學教、真正想聽經,買一個小電腦就可以,什麽都不需要,行李就很簡單,幾件換洗衣服,小電腦就像書包一樣,多自在,旅行多潇灑。哪裏還要去寄行李,還要大包小包,還要付超重的費用,那麽麻煩。這是科技給我們帶來的方便,我們要會用。所以對衆生我們幫助他,決不是以小乘幫助他,決不是以權教幫助他,這裏佛告訴我們要以普賢大願幫助他;普賢的願行是真實究竟圓滿。海是比喻,普賢大願是什麽?諸位聽了這一句話,一定又想到十大願王,那又叫打妄想,又著了相。普賢行願無量無邊,這一部《華嚴經》自始至終所說的字字句句,都是普賢行願,給諸位說,不止是末後十大願王,不止是《離世間品》所講的兩千法門,不止。兩千法門是歸納,後面十大願王是總歸納,每一願裏面所攝的行門都是無量無邊。普賢行跟一般大乘菩薩行差別在哪裏?這一點非常重要,不能不知,差別是心量不一樣。普賢的心沒有障礙,是盡虛空遍法界,他是清淨心、平等心,所修任何一個法門,功德都是遍虛空法界。大乘菩薩沒有到這個境界,依舊還有分別、還有妄想,這就是比不上普賢菩薩。普賢菩薩的心與自性是圓滿的相應,大乘菩薩與自性是部分的相應。佛在經上舉的例子舉得好,佛用月光來比喻菩薩的境界。初發心的菩薩,這是大乘圓教初住菩薩,發心住,就像月芽一樣;初二、初叁,我們看月亮彎彎的,像月芽。雖然是月芽,你要曉得那是真月,不是假的;那是真的月光,不是假的。等覺菩薩就像十四的月亮,快圓滿了。普賢菩薩的光明是滿月,十五的月亮。普賢菩薩是滿月,等覺以下其馀的大乘,是十叁、十四、十二的月亮,光明不能跟滿月相比。諸位從這個比喻裏面去體會,什麽叫普賢行。由此可知,大乘菩薩,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佛經》上品上生那一段經文裏面,給我們開導注解,他老人家舉例子給我們說:這個世間大善知識,有修持、有智慧、有德行來告訴你,淨土法門是世尊的方便教,不是究竟教,勸你舍棄這個法門,你去修別的法門,你聽了動不動心?聽說這個人是名氣很大,真善知識,你心動搖,你錯了。世尊在入滅之前,知道末法時期的衆生沒有慧眼,沒有能力辨別真妄、沒有能力辨別邪正,特別憐憫給我們開示四依法。告訴我們依法不依人,法是什麽?法是經,佛經上沒有這個說法。依法不依人還要注意到,你修學是依哪一部經。一切經都是佛說的,佛說的這一切經意思都是圓滿的。可是凡夫不行,凡夫的心不圓滿,凡夫有偏陋執,偏見、陋執,孤陋寡聞,執著自己的成見,往往壞事;你誤了你自己沒話說,你再要誤導別人,你的罪過就是阿鼻地獄,這個不能不知道。法法是圓融的,但是世間人沒有這種真實智慧,往往看到佛法是沖突的,互相矛盾的,互相抵觸的。我初學佛的時候,也常常往來,不算是親近,常常見面,臺灣大學一位教授:嚴一平先生,他是教考古學的,人也很聰明。我初學佛,他告訴我佛法沒什麽,矛盾;我說什麽地方矛盾?他說不說別的,他說他讀過《金剛經》,《金剛經》從頭到尾就像兩桶水一樣倒過來倒過去,一會兒說空、一會兒說有,自相矛盾。你看看大學教授,還是有名的教授,我聽了只笑笑,他是長輩;我那個時候二十幾歲,他四十多歲,不好意思跟他辯。大學教授,知識分子,尚且是這樣的知見,何況等而下之的人?說到這個地方師承重要,我只相信一個老師的話,我跟定這個老師,什麽事情我要向老師請教,有疑惑問老師,決定不肯輕易相信別人的話。我要聽了別人的話,相信別人的話,那問我到底是跟哪個學?老師有智慧、老師有德行,所以對於我們防範非常嚴格。現在師道沒有了,你們大家跟到我,我們是朋友,我不敢稱老師,我沒有這個德行;我們是朋友、我們是同學,我比你早學幾天。如果是師生的關系,那就完全不一樣。現在有沒有師道?沒有了。師道是學生對老師百分之百的服從,沒有二話好說。我這個年齡在這個時代,還沾到一點師承的邊緣,我非常幸運。我學哲學,跟方東美先生,一個老師,他老人家有善巧方便防範,不准我親近別的這些老師,不准我接近他的學生。他在臺大教書,我想聽他的課,他每一個星期天撥兩個小時的時間,在家裏給我上課,他不讓我到學校去。什麽原因?到以後才明白。老師對我很愛惜、很重視,重視什麽?我是一張白紙,沒有被汙染過。我對哲學有興趣,很想學,沒有讀過哲學書,沒有接受過任何哲學家指導過,所以是一張白紙。他對我這麽愛護,怕我到學校裏面去聽他的課,一定會認識其他的教授,認識很多同學,跟這些同學、教授混在一起,我們知見…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