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佛的四众弟子,出家二众、在家二众都是佛菩萨再来,不是凡人,才能成就度化众生的事业。而度化众生的事业,是一切诸佛菩萨的本愿,所以哪一个人示现作佛没有关系,自他不二。不一定要自己作佛,不一定,任何人作佛都行,都是一样,心都是那麽清净、都是那麽平等。我们这里是看到佛、菩萨、法身大士。可是有同学问我,佛弟子当中菩萨示现,为什麽还有作恶的,还有专门跟释迦牟尼佛捣蛋的,还想种种方法障碍的?障碍的两种人∶一种是大权示现,迹象上是障碍,实际上是帮释迦牟尼佛的忙。譬如六群比丘,这是佛弟子很不听话、顽皮,天天在外面造作一切罪业,都是大菩萨。他为什麽这麽做?让大家看了,到释迦牟尼佛那里告状,“你的学生在外面干杀人的事情,在那里干犯罪的事情”,释迦牟尼佛听到之後,制订戒律。所以说没有他们造罪业,戒律怎麽制法?他们故意造作许许多多的过失,让释迦牟尼佛一条一条订戒律,大权示现。另外一个障道的是魔,魔王眷属,他为什麽障道?嫉妒、嗔恚,从嫉妒、嗔恚里面生的这是魔,魔障道。魔不希望大家道业成就,魔喜欢看到人受罪受苦,他就欢喜,看到人离苦得乐他就不高兴。我们自己要想想,我们是魔、还是佛?如果我们是佛弟子,看到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会生欢喜心,看到一切众生遭难受苦,我们会有怜悯心,不忍心见到,这是佛弟子。如果看到别人受苦受难欢喜,看到别人得福、得利益心里起嫉妒心,我们是魔一类,不是佛一类。魔一类的也不怕,魔会回头,不再当魔,我再作佛弟子,那就对了。所以佛法长时间的薰习,魔也会觉悟,也会回心转意来拥护佛法。我们读了这句经文应当怎麽学习?今天这个地方道场,诸位知道是个希有难逢的道场,最难得的上下一心一德,不为自己,为利益众生、利益社会,全力以赴,这是一个正法道场。现在四楼的念佛堂,每天上午九点到十二点,下午两点到五点半,天天不中断。现在念佛的人数,才开始没有几天,已经有两百五十人到三百人,每天这个样子,比一般佛七还殊胜。星期六、星期天,四、五百人。今天下午李木源居士告诉我一个好消息,我再告诉你们,隔壁大楼买下来了,弥陀村落实了。弥陀村落实,将来那边要住三百八十四个人,大家住在这个地方,我们念佛堂晚上就开放,日夜不断。我们遵从谛闲老和尚的教诲,谛老教他的学生念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赶紧接着念,决定不懈怠,你会念得法喜充满,你会念得跟阿弥陀佛相应,跟诸佛如来相应。这个是世间希有的选佛场。“一切如来得菩提处”在哪里?就在此地。你在这个地方念佛往生成佛,那你就不是在这个地方“得菩提处”吗?所以你想念佛到哪里念?到此地来念。我今天下午打电话到美国,通知达拉斯、休士顿那边的同修,赶快组团到这儿来念佛。因为这个地方是一切如来得菩提处,我们应当“常在其中,亲近不舍”,这一句我们这样学就如法了。所以同修,你们在家里念佛,决定没有在此地念佛殊胜;家里念佛固然不错,但是此地念佛就是示现给没有学佛的人看。这个念佛堂这麽多人念佛,天天都在念佛,日夜不断,大概念佛有好处,他就来了。如果这麽大的一个念佛堂,只有三个、五个在那里念,人家一看,这个法门没什麽,这不来了。诸位晓得,我们到这个地方来念佛是自他二利,你自己在家里念佛,只有自利不能利他。来这个地方念佛利他,上诸佛接引,帮助佛接引众生;第二是利益一切众生,不仅是自利,利益一切众生、利益社会,确实能把这个世间的灾难减轻、减缓。现在灾难太多太多,一些同修们来跟我见面的时候,都给我看他们是在哪里看到电视,在什麽地方看到的消息来告诉我,到处都是灾难。我们应该要有高度的警觉心,如《无量寿经》上所说善护三业,要端心、要端身。佛教给我们做的,我们一定要认真努力去做,要懂得经上给我们讲的,教我们是些什麽事情,不是说念了就算,念了没用处,念了要晓得怎麽做。我们念这句经文就晓得,有时间到这个地方来念佛,到这个地方来听经,这就是常在其中,亲近不舍。末後这一句:【恒以所得普贤愿海,令一切众生,智身具足。】这一句是明白的告诉我们,以大慈大悲帮助一切众生,决不是给众生小利益。昨天我们这一边现场网路的开放,昨天开始了,所以我们现在在此地讲经,大家不要看到我们这个讲堂只有这麽多人,不止,全世界现场听到;不在这个道场,电脑网路上,连手提的电脑都能接收我们讲经的音声。有一些同修告诉我,电脑里面所听的比现场听的还要清楚,我问他什麽原因,现场有扩音器有回音,电脑里头没有杂音,全世界听到。这是佛法在我们这个世界、这个地区,这个地区是这个地球,弘法方式上一个新的纪元、一个新的开端,过去没有的。这个开端之後,实在讲对弘法利生方便太多,而且省了许许多多的费用。将来我们要不要印书?不要印书,CD、卡带都不必做,全都在电脑里面。而且每一次所讲都储存在电脑里面,去年讲的、前年讲的,往年所讲的,你都可以收听。今天我们就发了一百多封信,把网址告诉大家,以後不要寄书,省了很多邮费,省了很多的麻烦,那麽笨重。以後诸位要真正想学教、真正想听经,买一个小电脑就可以,什麽都不需要,行李就很简单,几件换洗衣服,小电脑就像书包一样,多自在,旅行多潇洒。哪里还要去寄行李,还要大包小包,还要付超重的费用,那麽麻烦。这是科技给我们带来的方便,我们要会用。所以对众生我们帮助他,决不是以小乘帮助他,决不是以权教帮助他,这里佛告诉我们要以普贤大愿帮助他;普贤的愿行是真实究竟圆满。海是比喻,普贤大愿是什麽?诸位听了这一句话,一定又想到十大愿王,那又叫打妄想,又着了相。普贤行愿无量无边,这一部《华严经》自始至终所说的字字句句,都是普贤行愿,给诸位说,不止是末後十大愿王,不止是《离世间品》所讲的两千法门,不止。两千法门是归纳,後面十大愿王是总归纳,每一愿里面所摄的行门都是无量无边。普贤行跟一般大乘菩萨行差别在哪里?这一点非常重要,不能不知,差别是心量不一样。普贤的心没有障碍,是尽虚空遍法界,他是清净心、平等心,所修任何一个法门,功德都是遍虚空法界。大乘菩萨没有到这个境界,依旧还有分别、还有妄想,这就是比不上普贤菩萨。普贤菩萨的心与自性是圆满的相应,大乘菩萨与自性是部分的相应。佛在经上举的例子举得好,佛用月光来比喻菩萨的境界。初发心的菩萨,这是大乘圆教初住菩萨,发心住,就像月芽一样;初二、初三,我们看月亮弯弯的,像月芽。虽然是月芽,你要晓得那是真月,不是假的;那是真的月光,不是假的。等觉菩萨就像十四的月亮,快圆满了。普贤菩萨的光明是满月,十五的月亮。普贤菩萨是满月,等觉以下其馀的大乘,是十三、十四、十二的月亮,光明不能跟满月相比。诸位从这个比喻里面去体会,什麽叫普贤行。由此可知,大乘菩萨,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上品上生那一段经文里面,给我们开导注解,他老人家举例子给我们说:这个世间大善知识,有修持、有智慧、有德行来告诉你,净土法门是世尊的方便教,不是究竟教,劝你舍弃这个法门,你去修别的法门,你听了动不动心?听说这个人是名气很大,真善知识,你心动摇,你错了。世尊在入灭之前,知道末法时期的众生没有慧眼,没有能力辨别真妄、没有能力辨别邪正,特别怜悯给我们开示四依法。告诉我们依法不依人,法是什麽?法是经,佛经上没有这个说法。依法不依人还要注意到,你修学是依哪一部经。一切经都是佛说的,佛说的这一切经意思都是圆满的。可是凡夫不行,凡夫的心不圆满,凡夫有偏陋执,偏见、陋执,孤陋寡闻,执着自己的成见,往往坏事;你误了你自己没话说,你再要误导别人,你的罪过就是阿鼻地狱,这个不能不知道。法法是圆融的,但是世间人没有这种真实智慧,往往看到佛法是冲突的,互相矛盾的,互相抵触的。我初学佛的时候,也常常往来,不算是亲近,常常见面,台湾大学一位教授:严一平先生,他是教考古学的,人也很聪明。我初学佛,他告诉我佛法没什麽,矛盾;我说什麽地方矛盾?他说不说别的,他说他读过《金刚经》,《金刚经》从头到尾就像两桶水一样倒过来倒过去,一会儿说空、一会儿说有,自相矛盾。你看看大学教授,还是有名的教授,我听了只笑笑,他是长辈;我那个时候二十几岁,他四十多岁,不好意思跟他辩。大学教授,知识分子,尚且是这样的知见,何况等而下之的人?说到这个地方师承重要,我只相信一个老师的话,我跟定这个老师,什麽事情我要向老师请教,有疑惑问老师,决定不肯轻易相信别人的话。我要听了别人的话,相信别人的话,那问我到底是跟哪个学?老师有智慧、老师有德行,所以对於我们防范非常严格。现在师道没有了,你们大家跟到我,我们是朋友,我不敢称老师,我没有这个德行;我们是朋友、我们是同学,我比你早学几天。如果是师生的关系,那就完全不一样。现在有没有师道?没有了。师道是学生对老师百分之百的服从,没有二话好说。我这个年龄在这个时代,还沾到一点师承的边缘,我非常幸运。我学哲学,跟方东美先生,一个老师,他老人家有善巧方便防范,不准我亲近别的这些老师,不准我接近他的学生。他在台大教书,我想听他的课,他每一个星期天拨两个小时的时间,在家里给我上课,他不让我到学校去。什麽原因?到以後才明白。老师对我很爱惜、很重视,重视什麽?我是一张白纸,没有被污染过。我对哲学有兴趣,很想学,没有读过哲学书,没有接受过任何哲学家指导过,所以是一张白纸。他对我这麽爱护,怕我到学校里面去听他的课,一定会认识其他的教授,认识很多同学,跟这些同学、教授混在一起,我们知见…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