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折服現行煩惱爲修心要務
釋昌臻
我們今天講的題目是:“以折服現行煩惱爲修心要務。”
“以折服現行煩惱爲修心要務”是淨土士宗第十二代祖師清初的徹悟禅師提出來的,對我們的修行很有幫助,現分四個問題來講。
第一,修行爲什麼重在修心。
修行,也可以說修正我們的叁業,關鍵就是修心,就是要消除妄想執著,所以我們說修行應該修到起心動念頭。這也是當年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的時候說的:“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正得。”所以,佛說種種法,都是爲了對付妄想執著,一切法門都是解決這個問題。淨土法門也很重視這個問題,直截了當地說念佛就是念心,就是針對這個問題。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們念佛就是是心作佛。《四十二章經》佛陀告戒說,修行是一個人與一萬個敵人作戰。哪來那麼多敵人?八萬四千煩惱,就是八萬四千個敵人。說一萬個敵人害沒有說夠。何況這些敵人不是今天才有的,而是無始以來的煩惱習氣。所以說這些敵人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我們必須十分重視,修行的關鍵就是修心,消除妄想執著。當代的淨宗大德淨空法師也說:“學佛是修心。修正行爲容易,修心難啦!我們無始以來煩惱習氣太重了,妄念從來沒有間斷過。心一動就是造業。《地藏經》上說:“閻浮衆生,起心起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所以,趕快要把這起心動念轉成阿彌陀佛,把我們的染業轉變爲淨業。你會轉,這就是修行,這是真正的修行。他還說:“修行不是一天到晚念經、念佛、磕頭,不是在形式上,哪是做的表面工夫,在起心動念處下工夫。念頭才起就轉成佛號,這叫做從更本修。”這說明了修行的下手出在這裏。我們平常注意了生業就是行爲,注意了語業就是語言,一般都沒有注意意業,所以我們往往滿足與每天功課完成了,認爲這個就是修行了。當然,不是說這樣做不對,而是說只做這些就不夠。因爲沒有抓住關鍵,沒有修心,沒有在起心動念處痛下工夫,這樣就不能改掉我們多生累劫的煩惱習氣,就不能消除貪嗔癡。
我們不要輕視這些種種的念頭,這個東西很細微,看不見,摸不著。有的同修認爲,我只是想一下,這個不要緊,我沒有做出來嘛!或者認爲我心頭想一下,有誰知道呢?其實不然,妄想這個字,下面一個心,上面一個相,它說明我們一動念頭,就會有形有相。凡起心動念,作爲信息貯藏起來了,這就是種子,就是業因。只要有這個種子,遇緣就起現行,就要受果報,要明白這個道理。古人說:“十目所視,十手所指。”那不只是十目十手呀!起心動念處逃不脫因果規律,逃不脫阿賴耶識比竊聽器還厲害,它用不著你說出來,你只要動一個念頭就記錄下來了。所以,我們千萬不要輕視這些細微的念頭,這是我們修行人尤其值得重視的問題。
另外,我們對身、口、意叁業還了解得不夠,“叁業”不是平列關系,意業是支配者,身業、口業是被支配者。《四十二章經》這樣比喻:意業是當官的,身業、口業是它手下的喽羅、士兵,它是受意業支配的。所以我們只是行爲上身業清淨了,語言上口業清淨了,還有意業不清淨,絕對不可能真正清淨。常言說:“擒賊先擒王。”你把意業抓住了,在意業上下工夫,意業真正做到清淨了,身業、語業自然清淨了。這個意業不可怕,有一首揭語說得很深刻:“毫厘系念,叁途業因。瞥爾情生,萬劫羁鎖。”就是說,念頭上有絲毫的牽挂,就是種下去叁惡道的業因。眨眼間起個念頭,就是萬劫輪回的枷鎖,你就出不來了。這十六個字,就把一切衆生生死輪回的根本原因全盤托出,我們出輪回很難,就是這個原因。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值得我們猛省!妄心這個心字,古人有幾句話來描述它,就是:“叁點如星象,彎鈎似月斜,披毛從此得,作佛業由它。”這就是說,心字的叁點好象是星宿一樣,彎鈎似月斜,就是心字的彎鈎象半邊新月一樣。它可以使我們披毛帶角,墜入惡道;它就可以使我們證得佛果成正黨。這幾句話證說明十法界不離一念心,作聖作凡都是這個心。所以,《六祖壇經》說:“前念迷是凡夫,後念覺是聖人。”聖人與凡夫就是一念之轉呀,一個覺,一個迷。梵文“佛陀”它兩個字的意思,就是覺悟了的人,那我們這些凡夫,就是沒有覺悟悟佛。我們的本性是佛,但是我們迷著的,什麼東西迷著我們?叁毒、五欲等這些無始以來的煩惱習氣把我們迷著的。所以我們就不斷地起惑、造業、受報,永遠出不了生死輪回。由此可見,修心是我們修行的關鍵所在,它是關系我們能不能了生死,出輪回的一個根本問題。
第二,爲什麼說折服現行煩惱是修心的要務。
佛法就是用來去妄想執著的,妄想執著就是煩惱,一切法門都要從斷煩惱下工夫。淨空法師說:“修學首先就是除煩惱,古德修學先從斷煩惱下手。”可見,出煩惱在學佛修行中占著首要的地位,要從解除煩惱下手,才能真正入得門,能不能認真解除煩惱,又是檢驗是否真正修行的金石,這也是修行中一個帶方向性的問題,因爲煩惱不斷,就不可能了生死,出輪回,成佛道,度衆生。當然斷煩惱很難,阿羅漢都要經得起七番生死,才能破除見思惑,還有沙塵惑還沒有斷,可見斷煩惱之難,那不是一生一世可以辦到的,所以說要修叁大阿僧祗劫。古人比喻說,要段煩惱如象切斷四十裏河流那樣,當然是很難的事。佛陀的大悲心,宣將了淨土法門,不要求斷煩惱,只要你伏住煩惱,也就可以帶業往生,這是淨土法門最殊勝的地方。所以,徹悟禅師提出“折服現行煩惱是修心的要務,”這真正抓住了要害。淨空法師也開示我們:“念佛一定要伏住煩惱,不能伏住煩惱,念得再多,那不叫功夫,喊破喉嚨也枉然。我們能伏住煩惱,念佛功夫才能成片,功夫成片就決定往生。”因此,能不能伏住煩惱,是檢驗我們功夫能否成片的一個標准。那麼,煩惱伏住時是什麼樣的狀態呢?就是說,當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心不被外境所轉;財、色、名、食、睡這些東西出現了,我們能夠不動心;對世間法也不被它轉移,能夠伏住煩惱。從出世間法來說,你選定了淨土法門,對于其它的法門不動搖。徹悟禅師舉了兩個例子,他說,如果達摩祖師自來對你說應該修禅,一定可以開悟。我向他說,我已經選定了淨土法門了,不動搖。如果釋迦佛來說,還有一個法門比淨土法門更好,我也不動搖了,我已經選定你老人家金口宣講的淨土法門,我不再動了。只要有你這個境界,對世出世間法心都定了,這才是功夫成片的境界,對世出世間法心都定了,這才是功夫成片的境界,這樣,往生當然就有把握了。從這個意義來說,我們不能只滿足于每天念了多少聲佛,這就要看你念的佛能不能夠伏住你的煩惱。我們應該明確,念佛是手段,不是目的。念佛的作用,就是以一念代萬念,我們要把千千萬萬的妄念,歸到一個念上,把一切妄念都歸到這一句佛號上去,這樣,才能把煩惱伏住,才能功夫成片;這樣,自然感應道交,臨命終時才能帶業往生。
第叁,這樣才能伏住現行煩惱。
首先,要弄清楚伏煩惱與斷煩惱的區別。比喻說,斷煩惱有如鏟草除根,伏煩惱有如石頭將草壓住;當然,伏住煩惱就容易得多了。李炳南老居士有一段開示很好,他說,修其它法門帶業絕不能了生死,只有淨土法門才能帶業往生。但是我們很多同修對于帶業往生缺乏正確理解。造業,尤其是造惡業。身口意所造的十惡業:身業殺、盜、淫;口業妄語、惡口、兩舌、绮語;意業貪、嗔、癡。這些業是從有體相,虛空都不能容納,既然造了罪業,就要在六道中還債,就債未了清,又造新業,怎麼能了生死呢?有人說,至心念佛一聲,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我們念了那麼幾年,爲什麼沒有消除呢?李炳南老居士說:你造業的時間好長,是無始以來,你念佛的時間好短,充其量念了幾十年。比如有一座房子起火了,靠你一個人提一兩桶水去救火,當然無濟于事。但是,有些同修因此就誤認爲念佛無效,甚至退失道心,乃至誹謗佛法,這是非常錯誤的。
專修淨土法門能伏住煩惱,可以了生死,自然煩惱還存在,怎麼辦呢?就要時時刻刻用佛名來壓服,時間久了,功夫純熟了,到了臨命終時能提得起正念,能伏得住妄想,自然就能帶業往生了,往生以後要斷煩惱就容易了,”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關鍵是你現在能夠與阿彌陀佛感應道交,這個是帶業往生的真實意義。絕不能有半點錯誤的理解,好象是我在念佛,就有保障了,一邊造點罪業沒有關系,這樣做就不能往生。你不能怪佛說得不正確,只能怪自己理解錯了。李炳南老居士有一首《佛惑偈》很好,對每個修行人都很有受用。他說:“一念毒心生,急壓一聲佛,惡言不出口,損人事莫作。久久成自然,往生可帶業。是名伏惑法,真實秘訣。”毒心,我們起得念頭都是超不出貪嗔癡和財色名食睡。叁毒是一切罪惡的根源。所以,“一念毒生心,急壓一聲佛,”趕緊壓一聲佛號,這是關鍵,你能這樣子做,下面就好解決了。“惡言不出口,”我們經常能將毒心伏住,煩惱就伏住了,當然就不會犯口業了。“損人事莫作,”行爲上當然就不會去做殺、盜、淫、妄那些事了。這說明意業伏住了,身業、口業自然就不會繼續做惡了。“久久成自然,往生可帶業。”經常用佛號來壓煩惱,久而久之就成自然了,隨時提正念,惡念就生不起來了。這樣,臨命終時就可以帶業往生。“是名伏惑法,”這個就叫做降伏惑業的方法。“真實秘密訣,”這是很真實的秘訣。
第四,用佛號怎麼伏住煩惱。
淨空法師說了一個念佛的秘訣,他說:“不怕念頭起,只怕覺悟遲。阿彌陀佛就是覺悟。我們不管是起的善念、惡念,只要念頭一起來,立刻換成阿彌陀佛,這要換得快。念頭一起,很快,第二個念頭就換成阿彌陀佛,不要讓第二個念頭仍然師…
《以折服現行煩惱爲修心要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