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助雙修與理事雙修
——1996年秋季佛七總結講話
釋昌臻
這一期念佛七明天就圓滿了。爲了便于大家討論,今天提前總結一下。
通過幾天的念佛,大家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獲。對于淨土法門,“十六字”綱領,學佛是爲了生死,要發部提心,以及念佛的方法和要領也基本掌握了。普遍反應,在這裏集中念佛一天,甚過平常念佛一個月。一般的都做到了人在佛堂,心在佛堂,身、口、意“叁業”比較清淨,妄念大在減少,許多人達到了功夫成片;不少人感應道交,流下熱淚,決心這一生一定要了脫生死。
但是,回了家以後,怎樣鞏固收獲繼續用功呢。怎查把這些東西落實一日常生活當中,完成修行的任務。今天,想就個問題談談我的看法和意見。分叁個問題講:
第一、 要“正助雙修”
正,就是正行。淨土法門以信願持名念佛爲往生的正行。是成的親因種子,又叫“親因”。助,就是助行,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等六度萬行及諸善法皆爲往生的助行,又叫“助緣”。
爲什麼說持名念佛是往生的正行?根據《阿彌陀經》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無量壽經》說,十方衆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觀無量壽佛經》雖然前十叁觀講的是觀,但最後第十六觀還是歸結到念佛。所以唐代善導和尚(彌陀化身,淨土宗二祖)說,念佛,持名念佛,是釋迦牟尼佛所說救度末法時期衆生的唯一法門,應以念佛爲正業,他還說:“八萬四千法門皆是助行,唯有念佛法門一項是正行。”善導和尚領導大衆以念佛爲主。他的感化力科不可思議。他上殿念佛,非念到聲嘶力竭不可,念得渾身濕。他打佛七,堅持七天不睡覺,站著念,也要念一,二萬聲佛號。他每念一句佛。口出道白光。
由此可知,持名念佛是往生的正行,我們應該堅信不疑。
念佛是正行,但也要助行幫助。持名念佛是往生的親因,但也不可忽視助緣。淨空法師說:“無量無邊法歸納之,不外四攝六度,六度萬行皆是助道法,助道很重要,無助道,正道無從下手。”
所以,我們要“正助雙修”,當然要緊緊把握信念佛是正行,在日常的修行中應該怎樣落實呢?提兩點建議和看法:
(一) 在每天的功課中,要相當重視念佛,尤其是要重視專念。專念,就是排除一切幹擾,清清靜靜地專心念佛。當然,行、坐;住、臥散念,也是成佛的因,便這是“遠因”。專門安排時間專念,才更爲得力,更能感應道交,受用才更大。我建議每天晚功課的內容,不要太多太雜。修淨土法門的更不必按照僧人的《早晚課誦集》的內容進行。每天要把念佛名號列在第一位,專念的時間至少要保證一小時以上,通夠有更多的時間最好。一個小時可以分次完成。要下決心在這一生中“真爲生死”,真正懂得“念佛是正行”,專念的時間要靠自已擠呀,比如養活一點日常事務,少作一些應酬來往,或者少看電視等。專念的時間無如何也會安排得出來的。
(二) 正 確處理利人與利已的關系,這個問題在講“發菩提心”時已講過。現在再強調一下。菩提心就是自利利他的心。菩薩的精神就是“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得離苦。”迷主要貫徹了利他和精神。修淨土法門的人,應該發菩提心,因爲淨土門是大乘法門,就是修菩薩行,決不能當自了漢。
淨空法師說:“學不是自了漢。自己一個人關起門來修就就能成就,沒有這回事情。要認真修福,修慧呀,這樣才能求生淨土。不是說別人的事我都不管。你一個人修往生淨土,沒有這個道理。淨土法門是大乘佛法,不是小乘不,示是自了漢能感應到淨土的。你要想求生淨土,你要跟阿彌陀佛的願力相應。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是要度盡一切衆生的,絕不是自了漢。所以,佛法的修學自始至終就是叫人修福,修慧,而且把修福擺在修慧的前面。因爲沒有福報,這個修行就會有很大的障礙。所以叫福慧雙修,而不是慧福雙修,你就曉得修福的重要了。福慧的修學絕對是自己得到的。許許多多的人對這些話聽得耳熟了,也都4能說得出,但是他做不到,原因是業障太重了,障礙你修福慧。,所以要明了修是爲自己修的,也爲一切衆生修的。大空不懂得修,就認爲我跟別人是兩樁事情,這樣就把福報漏掉了。”淨空法師這段計相當重要.只有在利人當中才通夠修福,如果只考慮利已,修不到福。我們要把修福落實到日常生活時,多做弘法利生工作,多爲衆生做事情,這就是修福。有人爲了自己修行,生怕幫別人做事,耽誤了自己的功課,這還是不懂得只顧自己,自私自利的人是不可能往生的。有一個根本的道理,利人就是利已。佛教一再強調自他不二。菩薩的心叫做“:同體大悲”。我們與菩薩同體,因爲法身是一樣的。菩薩的法身就是我們的人人本具的佛性。當然肉體不是一致的,肉身是假的。法身無形無相,盡虛空,遍法界,是永恒的。我們的佛性就是佛菩薩的法身,是一回事,所以說“自他不二”。在利他當中,就包含了利已,因爲,利他本身就是一種功德,是在爲往生積累資糧。要正確處理好利人利已的關系,首先必須牢固地樹立利他的思想。學習菩薩的利他精神,這是基本的。我們作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從利他的出發,甚至做自我犧牲,根本用不著去考慮個人,在“利他”中自然就包括利已了,當然,我們在起心動念上,不能認爲“我利人就我的利益”,這樣出發實際上還是爲了利已。我們應當把“小我”溶入到“大我”中去考慮,如果不樣做,就會把利人的善事、好事變成人天福報,又把自己修到人天乘去了。
平時在家修行,堅持完成每天的功課,當然是正確的。但是,也不宜過份的強調,如果爲了做一些弘法的利生,幫助別人的事情,也有可能耽誤自己的功課,不要感到厭煩,甚至反感,這樣你就把利人,利已對立起來了。我們應該“隨級度日”也就是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當然,隨緣,是指善緣。
有人問,印光在師一段開示中有這麼兩句:“只管自己,不管別人”,應如何理解?這兩句話主要是對個人反省、修持而言的。我們修持應當是針對自己的缺點。修行,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錯誤言行,淨化自己的身、口、意“叁業”。當然,如果看到別的人有錯處,出于善心,也不妨真誠地規勸他, 也是應該的。對印光大師這兩句話,不能誤解爲“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決不是這個意思。我們常常說:“未成佛道,先結人緣。”這精神也是“隨緣度日”應該注意的。我們對于佛言祖語,骊于在師的開示,不能只從字面去理解,要看他講話的針對必,要全面地領會其精神實持。這樣,才不至于片面地甚至曲解他們的開示,有的同修對宣化上人的一個開示:“承認自己錯,不論他人非”,也誤認爲:凡是別人毛病, 也不是,那也不是,到處散播, 背後議論,這個很不好。有同修有這種現象,所造的口業,你那點念佛的功德抵不住呀!但是,如果出于真誠的幫助別人,或者在時機成熟的時候,或者在一定的條件下,真誠地、委婉地當面指出他的缺點、毛病,關心他,希望他改正。我相信,別人也會接受的,這也是我們應當做的。宣化上人這個偈語,後面還有兩句:“他非即我非,同體名大悲。”並不是不管別人,他的錯處,就是我們錯處,因爲“同體”呀,同體大悲,這是以菩薩精神一看待這個問題,我們凡夫沒有證悟到這一點。但是,道理應該明白,而且,必須以這種精神來指導我們的言認論、行動和思想。
以上講的是一個問題,“正助雙修”的問題
第二個問題,理事雙修。
理,就是道理;事,就是事相(事情的事,名相的相)從淨土法門來說,理,就是要明白淨土法門的“十六字”綱領,應該明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唯心淨土,自性彌陀這些理論。說事,就是持名念佛。理,是用來指導行動的,所以,必須理事雙修,既要明白念佛的教理,原理,弄明白爲什麼念佛可以往生淨土,念佛可以成佛,這是有高深理論依據的;又要至誠懇切地持名念佛。當然,要防止兩種偏向,一方面,既不應該執理廢事,抓住道理,只談理,不談事相,片面的理解,“自性彌陛,唯心淨土”。不肯念佛不求往生極樂,致遭落空的後果。另一方面,也不可執事廢理,就是抓住事相,不管教理,認爲我一天念佛就對了,用不著去弄清教理,這也是錯誤的,容易走入盲修瞎練。現在想著重講念佛必須要明理。淨空法師說:“教理不明,修行就不得力,說個不好聽的話,就是盲修瞎練,一定要懂理,否則不能成就。凡夫終日忙碌,應酬既多,回家又不報心靜慮。雖然每日早晚兩課,而心中未曾一刻安甯,盡管念佛,妄今依然壓倒正念(就是念佛的心);也從不體會到離一切相(就是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修一切善法等道理。因之,修行多年,仍然心隨意轉,自己做不了主,得不到佛法的益處”。確實如此。爲什麼有人修學佛法多年以的, 竟去學邪門歪道?就是不懂得“心外無法”,而去想“心外有法”,追求神能,這主要就是不明理造成的。
比如,對“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要完全弄清楚,除非你證悟了。但是,這個道理,我們必須深信不疑。這個就是宇宙、人生的奧秘,這是真理,兩千多年來,不少大德也是親證了的,才有那種成就。我們必須明白,我們的自性,就是衆生的本具的佛性,就是常住真心,永遠不壞,其它一切都是假的,因爲都是因緣所生法,有生就有滅的,不是永恒的。這很重要,必須了解。所以說:“萬緣皆假(萬事萬物都是假的)性爲真(只有這個本性才真的),智者(聰明的人)愚人失真…
《正助雙修與理事雙修(1996年秋季佛七總結講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