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助双修与理事双修(1996年秋季佛七总结讲话)

  正助双修与理事双修

   ——1996年秋季佛七总结讲话

  释昌臻

  这一期念佛七明天就圆满了。为了便于大家讨论,今天提前总结一下。

  通过几天的念佛,大家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对于净土法门,“十六字”纲领,学佛是为了生死,要发部提心,以及念佛的方法和要领也基本掌握了。普遍反应,在这里集中念佛一天,甚过平常念佛一个月。一般的都做到了人在佛堂,心在佛堂,身、口、意“三业”比较清净,妄念大在减少,许多人达到了功夫成片;不少人感应道交,流下热泪,决心这一生一定要了脱生死。

  但是,回了家以后,怎样巩固收获继续用功呢。怎查把这些东西落实一日常生活当中,完成修行的任务。今天,想就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和意见。分三个问题讲:

  第一、 要“正助双修”

  正,就是正行。净土法门以信愿持名念佛为往生的正行。是成的亲因种子,又叫“亲因”。助,就是助行,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万行及诸善法皆为往生的助行,又叫“助缘”。

  为什么说持名念佛是往生的正行?根据《阿弥陀经》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无量寿经》说,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观无量寿佛经》虽然前十三观讲的是观,但最后第十六观还是归结到念佛。所以唐代善导和尚(弥陀化身,净土宗二祖)说,念佛,持名念佛,是释迦牟尼佛所说救度末法时期众生的唯一法门,应以念佛为正业,他还说:“八万四千法门皆是助行,唯有念佛法门一项是正行。”善导和尚领导大众以念佛为主。他的感化力科不可思议。他上殿念佛,非念到声嘶力竭不可,念得浑身湿。他打佛七,坚持七天不睡觉,站着念,也要念一,二万声佛号。他每念一句佛。口出道白光。

  由此可知,持名念佛是往生的正行,我们应该坚信不疑。

  念佛是正行,但也要助行帮助。持名念佛是往生的亲因,但也不可忽视助缘。净空法师说:“无量无边法归纳之,不外四摄六度,六度万行皆是助道法,助道很重要,无助道,正道无从下手。”

  所以,我们要“正助双修”,当然要紧紧把握信念佛是正行,在日常的修行中应该怎样落实呢?提两点建议和看法:

  (一) 在每天的功课中,要相当重视念佛,尤其是要重视专念。专念,就是排除一切干扰,清清静静地专心念佛。当然,行、坐;住、卧散念,也是成佛的因,便这是“远因”。专门安排时间专念,才更为得力,更能感应道交,受用才更大。我建议每天晚功课的内容,不要太多太杂。修净土法门的更不必按照僧人的《早晚课诵集》的内容进行。每天要把念佛名号列在第一位,专念的时间至少要保证一小时以上,通够有更多的时间最好。一个小时可以分次完成。要下决心在这一生中“真为生死”,真正懂得“念佛是正行”,专念的时间要靠自已挤呀,比如养活一点日常事务,少作一些应酬来往,或者少看电视等。专念的时间无如何也会安排得出来的。

  (二) 正 确处理利人与利已的关系,这个问题在讲“发菩提心”时已讲过。现在再强调一下。菩提心就是自利利他的心。菩萨的精神就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得离苦。”迷主要贯彻了利他和精神。修净土法门的人,应该发菩提心,因为净土门是大乘法门,就是修菩萨行,决不能当自了汉。

  净空法师说:“学不是自了汉。自己一个人关起门来修就就能成就,没有这回事情。要认真修福,修慧呀,这样才能求生净土。不是说别人的事我都不管。你一个人修往生净土,没有这个道理。净土法门是大乘佛法,不是小乘不,示是自了汉能感应到净土的。你要想求生净土,你要跟阿弥陀佛的愿力相应。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是要度尽一切众生的,绝不是自了汉。所以,佛法的修学自始至终就是叫人修福,修慧,而且把修福摆在修慧的前面。因为没有福报,这个修行就会有很大的障碍。所以叫福慧双修,而不是慧福双修,你就晓得修福的重要了。福慧的修学绝对是自己得到的。许许多多的人对这些话听得耳熟了,也都4能说得出,但是他做不到,原因是业障太重了,障碍你修福慧。,所以要明了修是为自己修的,也为一切众生修的。大空不懂得修,就认为我跟别人是两桩事情,这样就把福报漏掉了。”净空法师这段计相当重要.只有在利人当中才通够修福,如果只考虑利已,修不到福。我们要把修福落实到日常生活时,多做弘法利生工作,多为众生做事情,这就是修福。有人为了自己修行,生怕帮别人做事,耽误了自己的功课,这还是不懂得只顾自己,自私自利的人是不可能往生的。有一个根本的道理,利人就是利已。佛教一再强调自他不二。菩萨的心叫做“:同体大悲”。我们与菩萨同体,因为法身是一样的。菩萨的法身就是我们的人人本具的佛性。当然肉体不是一致的,肉身是假的。法身无形无相,尽虚空,遍法界,是永恒的。我们的佛性就是佛菩萨的法身,是一回事,所以说“自他不二”。在利他当中,就包含了利已,因为,利他本身就是一种功德,是在为往生积累资粮。要正确处理好利人利已的关系,首先必须牢固地树立利他的思想。学习菩萨的利他精神,这是基本的。我们作任何一件事情都要从利他的出发,甚至做自我牺牲,根本用不着去考虑个人,在“利他”中自然就包括利已了,当然,我们在起心动念上,不能认为“我利人就我的利益”,这样出发实际上还是为了利已。我们应当把“小我”溶入到“大我”中去考虑,如果不样做,就会把利人的善事、好事变成人天福报,又把自己修到人天乘去了。

  平时在家修行,坚持完成每天的功课,当然是正确的。但是,也不宜过份的强调,如果为了做一些弘法的利生,帮助别人的事情,也有可能耽误自己的功课,不要感到厌烦,甚至反感,这样你就把利人,利已对立起来了。我们应该“随级度日”也就是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殃。当然,随缘,是指善缘。

  有人问,印光在师一段开示中有这么两句:“只管自己,不管别人”,应如何理解?这两句话主要是对个人反省、修持而言的。我们修持应当是针对自己的缺点。修行,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错误言行,净化自己的身、口、意“三业”。当然,如果看到别的人有错处,出于善心,也不妨真诚地规劝他, 也是应该的。对印光大师这两句话,不能误解为“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决不是这个意思。我们常常说:“未成佛道,先结人缘。”这精神也是“随缘度日”应该注意的。我们对于佛言祖语,骊于在师的开示,不能只从字面去理解,要看他讲话的针对必,要全面地领会其精神实持。这样,才不至于片面地甚至曲解他们的开示,有的同修对宣化上人的一个开示:“承认自己错,不论他人非”,也误认为:凡是别人毛病, 也不是,那也不是,到处散播, 背后议论,这个很不好。有同修有这种现象,所造的口业,你那点念佛的功德抵不住呀!但是,如果出于真诚的帮助别人,或者在时机成熟的时候,或者在一定的条件下,真诚地、委婉地当面指出他的缺点、毛病,关心他,希望他改正。我相信,别人也会接受的,这也是我们应当做的。宣化上人这个偈语,后面还有两句:“他非即我非,同体名大悲。”并不是不管别人,他的错处,就是我们错处,因为“同体”呀,同体大悲,这是以菩萨精神一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凡夫没有证悟到这一点。但是,道理应该明白,而且,必须以这种精神来指导我们的言认论、行动和思想。

  以上讲的是一个问题,“正助双修”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理事双修。

  理,就是道理;事,就是事相(事情的事,名相的相)从净土法门来说,理,就是要明白净土法门的“十六字”纲领,应该明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这些理论。说事,就是持名念佛。理,是用来指导行动的,所以,必须理事双修,既要明白念佛的教理,原理,弄明白为什么念佛可以往生净土,念佛可以成佛,这是有高深理论依据的;又要至诚恳切地持名念佛。当然,要防止两种偏向,一方面,既不应该执理废事,抓住道理,只谈理,不谈事相,片面的理解,“自性弥陛,唯心净土”。不肯念佛不求往生极乐,致遭落空的后果。另一方面,也不可执事废理,就是抓住事相,不管教理,认为我一天念佛就对了,用不着去弄清教理,这也是错误的,容易走入盲修瞎练。现在想着重讲念佛必须要明理。净空法师说:“教理不明,修行就不得力,说个不好听的话,就是盲修瞎练,一定要懂理,否则不能成就。凡夫终日忙碌,应酬既多,回家又不报心静虑。虽然每日早晚两课,而心中未曾一刻安宁,尽管念佛,妄今依然压倒正念(就是念佛的心);也从不体会到离一切相(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修一切善法等道理。因之,修行多年,仍然心随意转,自己做不了主,得不到佛法的益处”。确实如此。为什么有人修学佛法多年以的, 竟去学邪门歪道?就是不懂得“心外无法”,而去想“心外有法”,追求神能,这主要就是不明理造成的。

  比如,对“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要完全弄清楚,除非你证悟了。但是,这个道理,我们必须深信不疑。这个就是宇宙、人生的奥秘,这是真理,两千多年来,不少大德也是亲证了的,才有那种成就。我们必须明白,我们的自性,就是众生的本具的佛性,就是常住真心,永远不坏,其它一切都是假的,因为都是因缘所生法,有生就有灭的,不是永恒的。这很重要,必须了解。所以说:“万缘皆假(万事万物都是假的)性为真(只有这个本性才真的),智者(聪明的人)愚人失真…

《正助双修与理事双修(1996年秋季佛七总结讲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林则徐学佛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