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佛通戒偈》淺釋
釋昌臻
這首偈語是過去七佛教化衆生用的,非常重要。實際上只有四句話“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前叁句話就概括了很多內容,把佛教的基本教理都包括進去了,這也可以說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教化衆生的綱領。作爲佛教徒,我們應該很好的學習、領會、信受奉行。我也理解得敷淺,和同修們一起學習。
先把這四句話作個簡單的介紹:“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諸惡莫作,這個諸就是一切。惡:就是壞事都不應該做。衆善奉行,衆善:一切好事都應該認真做。自淨其意就是我們應當經常自我反思,去掉自己的種種妄念。這個“意”是妄念,淨化我們的妄想執著,佛所說的一切法門都是解決這個問題,就是自己淨化自己的思想。“是諸佛教”就是說明前面說的這叁句話就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教化衆生的綱領,也可以說是一切戒律的根本原則。
什麼是戒?戒就是諸惡莫作,戒就是止惡防非,戒就是禁止作,不許作,作了就是犯戒。比如說殺生,你殺了就是犯戒!戒的含意就是偏于止惡,所以叫做“止持”,就是禁止作。
律就是“衆善奉行”,就是提倡作,叫做“作持”,提倡作你不作也是犯戒,比如說護生,就是提倡做的,你不作,還是犯戒,所以戒與律嚴格的分起來就有這個不同。
這首偈語看起來簡單,但是它實際上把佛法的精髓﹑諸佛的心傳都概括進去了,說具體一點,它從世間法到出世間法,從人天道,一直到出世法,它包括了修福修慧;它包括了五乘共修的綱領,它概括了叁無漏學。所以這首偈語非常重要,它非常概括的把佛法的一些基本的東西都包括進去了。
下面我們講這首偈語的內容。
諸惡莫作就是一切惡業都不應該作,當然世間上的惡業也是無量無邊的,佛法爲我們概括了一下稱爲十惡,爲十惡包括什麼呢?殺生,偷盜,邪淫,爲叫身叁業,殺盜淫都是行爲。
口業有四種:
第一,妄語。妄語中特別是大妄語,大妄語比如,你沒開悟,你對別人說你開悟了,亂給人家說我看得見觀音菩薩,可以和觀音菩薩對話,這是大妄語,說這種妄語,命終之後必然墮地獄,這是不通忏悔的罪業,你要忏悔,沒用處,非墮地獄不行。其次就是一般的妄語,爲了個人的目的,個人的利益說假話﹑欺騙別人,這個也要受惡報,但沒有大妄語那麼嚴重。還有一種方便妄語,方便妄語就是指在某些情況下爲了別人的利益,爲了其他衆生的利益不得不說假話,這個叫方便妄語。這裏有個界限:動機是爲了利人,利物,而不是利己,利己就不行。舉個例子:比如我們在山上走,看見一只野免跑過來了,你明明看見野免往西跑來的,你卻告訴獵人往東跑了,這還是說的假話,但這個假話的動機是爲了保護生命,所以這種妄語不但不犯戒,而且是功德,因爲你保護生命嘛。除此之外不該講假話,特別是我們了解了妄語戒裏面的大妄語,可以使我們認識到佛所說的絕無妄語!那大妄語是要墮地獄啊!佛經上講的如果是假話,那佛都要墮地獄的,所以從反方面我們可以了解並建立信心,知道佛所說的絕無妄語!
第二,惡口。用很惡毒的語言來咒罵別人,這個問題很易犯。我們一天到晚都在講話,說老實話,我們犯的口業實在不少的,自己冒了火用很惡毒的語言來咒罵別人,比如說我們聽到別人罵架說:“你上街去給汽車碾死!”那麼別人會不會受此惡報呢?自種因自受果嘛,他沒有種那個因,就不會受那個惡報,不是咒罵得倒的,因果規律就是這樣嘛。有的同修不懂得這個道理,他說別人天天在咒我,我說你是相信外道嘛,他咒你都把你咒得到受惡報嗎?沒那回事,你沒種惡因決不會受惡報。惡口傷人了,自己就種了惡因,自己會受相應的惡報。
第叁種兩舌。兩舌就是撥弄是非,說那種兩面挑撥的話,害人也害己。害人,你給別人增添了矛盾,製造了煩惱;害己,你自己種了惡因自己必然要受惡報,這是第叁種。
第四種绮語。就是講那些花言巧語,也包括黃色的,下流的,不正經的話。汙染了別人的心靈,自己也種了惡因,自己要受相應的惡報。妄語,惡口,兩舌,绮語就是四口業。
意念上有叁種惡業,第一就是貪欲。什麼是貪?于一切順境,于一切利益求取無厭永遠沒有止境,越多越好。第二就是瞋恨,就是瞋恨心,對一切有違自己心意的人事,起瞋怒心,發脾氣,生怨恨等。第叁種就是愚癡。愚癡不是指沒有文化,好多人知識很豐富,這叫世智聰辯,但沒有般若智慧,一樣愚癡。愚癡,就是不相信宇宙人生的真理,不相信客觀存在的叁世因果,不相信這些真理,這種人就叫愚癡。這就是意叁業,思想上造的叁種業。
身作殺盜淫,口出妄語、兩舌、惡口、绮語,意生貪瞋癡。合起來就叫十惡,這十惡裏意叁業是主要的,這意業是統帥,身業,口業是士兵,我們之所以作壞事,這所以造口業,是因爲你那個意念不清淨,意念支配你,比如說一個經常想通過盜竊來發財的人,他的意業不清淨啊,他沒有去偷是沒有緣法(條件),只要有緣法他就要幹那個事。如果一個思想上清淨的人,沒有偷盜念頭的人,他就有機會也不會幹偷盜的事。所以說意業是關鍵,是統帥。這就是告訴我們,修行要針對自己的意業來修行,在起心動念上來下功夫。這十惡就是概括了諸惡在內,我們把這十惡製止了,那就是諸惡莫作了。
十惡的反面就是十善。我們只要能停止作惡,奉行十善就不難了,十善中叁業,行爲上的殺盜淫我們就把它變了,反過來第一條就是不殺生還要護生、放生。這一條的推廣不僅是對動物應該保護它們,而且包括了我們在社會上尊老愛幼,扶持傷殘、病人、貧窮,以及扶持受到災難的人,如此種種,都是這條戒的推廣。所以說不殺生這個戒有積極的意義,推廣這種悲憫心就會憐憫一切衆生,積極作慈善事業,救濟事業,公益事業。
第二條是不偷盜,推廣施舍,從因果規律上講,偷盜是種貧窮困苦的因,有的人不懂得,以爲我偷了別人的東西裝在自己的包包裏,我就發財了,完全錯了﹗你種了貧窮困苦的因,難逃貧困的惡報。反過來說,要發財靠什麼?靠施舍。種布施的因,得財富的果報。這個道理絕對真實,但是很多人不相信,也不懂得。采取其他手段希望得到財富,即使你得到了也不可能長久,我們要希望得到財富就是靠施舍。佛經上說布施是“舍一得萬”,什麼叫舍一得萬?就是一本萬利嘛,你施舍出去的是一個,得到的一萬個,這叫做因小果大,春天下一粒種,秋天收萬顆籽。布施的道理就是這樣。
第叁條不邪淫而修梵行。梵行就是修清淨的行。合法夫妻以外的淫穢行爲叫邪淫。合法夫妻非時非地行淫也是邪淫,這要特別注意。什麼是非時?大致說來,凡有損對方身心健康的時間(如對方有病未愈,或生理因素等,)凡屬菩薩及一切賢聖善神誕忌日等,叫非時。什麼叫非地?如郊野露地,神廟佛寺等地,叫非地。詳見《壽康寶鑒》一書。人無邪淫,心則易淨。
不绮語而說樸直的真摯的有益的語言。我們給別人講的語言都是有益于別人的身心,使別人受益,這樣你內心清淨了,自己也種了善因,別人也得到了好處了,這就是口業四種,我們把它改變過來,不造惡而行善就可以等到很多好處,自己在談話中就種了很多功德。
另外意念上的叁業,第一是我們不貪五欲:財、色、名、食、睡,我們不去貪求這些東西,我們認清楚這些東西會使自己造罪業,使自己種地獄因。“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都是拖我們下地獄的啊!我們有了這個認識,就自然會遠離五欲它就害不到我們。這樣我們的貪欲自然會減少,這是對治貪欲。
第二是對治瞋恨心,就應該修慈悲觀。慈悲觀就是建立在一切衆生都和我有密切的關系,進一步我們認識到人我一體的道理,你才會培養出同體大悲的思想。因爲一切衆生同我們一樣,無始以來在六道裏頭轉來轉去,他們與我們都有父母等六親眷屬的關系,只不過你迷在裏頭不曉得,你哪一天開悟了你就會明白,這些衆生在過去生中和我們都有很深很密切的關系,在無量的未來時間裏,他們惡業滿了也會得人身,他也可以聞佛法,修菩薩行而最後成佛。從未來來看他們都是未來的菩薩,未來的諸佛。我們懂得這個道理,當然就不敢起瞋恨心,就要豎立慈悲觀,用慈悲觀來看待一切衆生,這也是修忍辱波羅密的一個根本觀點。不建立這個觀點,忍辱就沒有基礎。
對治愚癡就要修因緣觀。因緣觀就是要知道一切事情都是因緣所生,因緣和合而生,因緣分散而消滅,一切都決定于因緣,也就是一切脫不了叁世因果,我們懂得這個道理,就不會作那些愚癡的事情,用因緣觀來看待問題,比如人人都喜歡的金錢財富,這還是因緣問題,所以說人生有幾種東西,比如金錢,強盜搶得起走,但是你帶不起走,臨命終時一個錢也帶不起走。《參考消息》上刊凳的一個美國人叫湯姆遜,他有很多財富,他要死了,在臨命終時,要律師給他做個證明並留下遺囑:他死了之後,要求把這些錢取出來放在棺材裏面,他的墳墓用鋼筋混凝土來修造,並請兩個保安來守墳墓。這個就叫愚癡!當然這個人不是沒有文化,但他表現出來的行爲就是愚癡,因爲他不相信因緣觀,金錢是不能用這種方法帶走的,你硬要帶走,就是下世再能投胎變人但你迷了,你怎麼能知道你的墳在何處?這是不可能的事嘛。
有一種東西,強盜搶不起走,你也帶不起走的就是知識,學問,你死了一個都帶不起走。還有一種東西是強盜搶不起走,你必然要帶起走的,那就是你所造的善業,惡業。不是你願不願意的問題,它是緊緊地跟隨你走,也可以說它是支配你往那裏走,你死了以後到那裏?是業力支配啊!所以說“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這兩句話很重要啊!萬般就是一切東西,包括金錢,親屬種種,將不去就是帶不去,唯有業隨…
《《七佛通戒偈》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