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命感悟▪P3

  ..續本文上一頁緣!沒有人家的不是,只有自己的不足!

  應該在有限的人生歲月裏完善自己!你想想,爲何和別人同樣遇到的同一人,同一物,同一境界,爲何你煩惱,別人沒有你的這種反應呢?說明是你的福報不夠,處處有不順心的事,不要對外界充滿你的錯誤情緒,應以智慧指導你的人生,感恩別人,敬畏上蒼!

  在公司和同事也一樣,不要每天悶悶不樂,愁眉不展,這樣只能給你帶來更多的不順心,日子照樣過,歲月匆匆流,爲何不開心一點呢?你的痛苦只有你自己解決,別人無法爲你承擔,如果你充滿情緒,別人還有可能對你産生負效果,誰也不願意每天和生活過意不去的人爲伍;雖然生活對你所不公平,或者有突如其來的痛苦,但你能保持一顆樂觀的心,向上的精神,只要我坐著,我絕不爬著,能站著,絕不坐著的鬥志精神,生活肯定會爲你改變,朋友肯定爲你喝彩,爲你開心,給你增添無窮的力量。

  這種境界像什麼?

  敦珠仁波切常說:好像一個人在田野中辛勤工作了一天回到家,坐到火堆前心愛的椅子裏。他已經工作了一整天,該做的事都已經完成;沒有什麼好擔心的,諸事已畢,他可以完全放下所有的牽挂,自在而滿足。

  若你的心保持虛空,則隨時都可以接納任何東西;它是開放的。初學者的心靈蘊含著無限的可能;但專家的心卻只有少許的可能性。

  日本佛教學者鈴木大拙說:什麼是慈悲?慈悲不只是對受苦者表達同情心或關懷;也不只是向他表達你心中的溫情;或清清楚楚地認知到他們的需要和痛苦;它也是一種持續不斷的決心,願意付出一切,實際行動幫助他們減輕痛苦。

  如果我們能與萬事萬物相互依存,那麼,甚至連最微細的意念、語言和行爲,都會影響整個宇宙。

  把一顆小石頭丟入池塘裏,水面就會興起陣陣漣漪:一個漣漪吞沒另一個,形成新的漣漪。萬事萬物都是相互糾結關聯的。因此我們學習到,要對自己的所做、所說、所想的一切負責任;也要對自己、每個人、每件事,甚至整個宇宙負責。

  因爲業報是不可逃避、真實不虛的,所以當我們傷害他人時,其實是在傷害自己;當我們帶給別人快樂時,就是儲備了自己未來的快樂。

  達賴喇嘛說:

  如果你能消除自私的出發點(如嗔怒等),培養慈悲心,最後你會獲得更大的利益。所以,有時候我會說,聰明的自私者應該照這樣做。愚笨的自私者,老是顧著自己,最終招來惡果。聰明的自私者會想到別人,盡量幫助別人,結果獲得大利益。

  有時候,我會開玩笑地問別人:“爲什麼你那麼不相信沒有輪回?你有什麼證據?萬一你死後才發現有輪回,你要怎麼辦?”

  當然我們不要像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一樣,對信仰抱滿功利心,站在等價互換來和上帝說話。他說,爲何不信上帝呢,如果有地獄怎麼辦?那不是一件很糟糕無可奈何的事嗎?如信了上帝,來生,有地獄也無所謂;即使沒有地獄,也沒事啊,反正信上帝也不會虧本,丟失東西!只不過信他是給自己買了一項無形的保險!

  當然這樣的話只有像他那麼聰明的人才能說出來的!

  不管你做什麼,不要逃避痛苦,要接納它並保持敏銳。不管你多麼絕望,都要接受你的痛苦,因爲事實上它賜給了你無價的禮物:讓你透過修行,了悟憂傷背後的實相。

  路米寫道:悲傷,可以成爲慈悲的花園。

  若你的心能對任何事保持開放,在你追求愛和智慧的一生中,痛苦會成爲你最大的盟友。

  

  

生命感悟之七

  

  禅定時的負面經驗很容易誤導人,因爲我們習慣將其視爲壞的象征,但其實它卻是幸福僞裝而成的。不要厭惡它,而要認清它的真面目——只是一種經驗而已,如夢幻泡影。

  了悟經驗的真面目,能讓你免于經驗本身的傷害和危險。因此,負面的經驗也可能是大福報和成就的來源。曾經有無數的大師,運用此負面的經驗,轉成覺悟的催化劑。

  古人說,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正是這個道理。

  利用生命給我們的創傷和痛苦讓它們變成我們追尋真理和完美生活的助道緣。

  羅曼羅蘭說啊,累累創傷是生命給我們最好的禮物,因爲在每一個創傷背後都代表有我們前進的腳步!

  我們常想知道,要如何面對和處理負面的情緒和煩惱。

  不妨建議大家去禅坐,但我們應明白禅坐並不是如枯木般地坐在那兒一動不動,不用去想什麼,而是讓我們追尋那顆浮躁的心,讓他呈現本有的智慧和美麗。

  如果禅坐時像他們說的一樣,會在那兒不去思考什麼,還有什麼作用,還有什麼意義?

  曾經有人咨詢我,禅坐是不是像出家的修行人一樣,每天坐在那兒禅思靜慮,一動不動!

  我說,錯了,出家人是那樣的嗎?如果那樣,他們這麼解脫生死,這麼發現真理,這麼完美僧格?

  禅坐任何時,任何地都可以,禅的意思是心不亂,坐的意思是外不惑!比如在公司裏,遇到棘手的問題時,先冷靜下來,追尋問題的弊端出現在那兒,不要以狂亂的迷惑,撓頭搔耳,要靜其心,平其氣,這就是簡單的禅坐,就這麼簡單易明啊!

  在禅定的無垠廣闊中,你可以用一種完全客觀的態度來看待你的思想和情緒。當你的態度改變時,心的整個氣氛就會改變,甚至思想和情緒也徹底改觀了。當你越來越愉悅時,它們也會越來越愉悅;若你對它們沒有什麼意見,它們也不會造成你的障礙。

  佛法告訴我們必須了解的真理,但要成就個人悟道,還是要先靠自己修行。經由修行,我們將能度過各種艱難、痛苦和懷疑,而這些艱難和痛苦,即成爲我們最偉大的老師。

  經由它們,我們學到謙恭;認知到自己的局限;發覺到從習氣和舊有框架中跳脫出來的內在力量和無畏;也領受到了修行開展出真正自由的廣闊視界。

  我們如此地沈溺于追逐外界的一舉一動,卻完全忽略了親近自己的內在心靈。

  我們恐懼于探索內在,因爲我們的文化並沒有告訴我們,探索內在能夠得到什麼。我們甚至認爲這樣做可能會讓人瘋狂。這是自我最狡猾的詭計,讓人無法發掘內在真實的本質。

  于是我們忙碌度日,以免冒險去探索自我,甚至連禅修的觀念都會把人們嚇著了。當他們聽到“無我”或“空”的字詞時,馬上聯想到好像是要被擲出太空艙,永遠在黑暗、寒冷的虛空中漂流。

  沒有什麼東西比追求真理更重要了,但在這個追逐享樂、害怕沈默的世界,我們卻以喧鬧和瘋狂的忙碌來自我保護。

  探索自性,已成爲我們年輕人甚至是所有人最害怕的一件事

  困難和障礙如果可以被正確地了解和運用,可以出人意料地轉變爲力量的來源。

  西藏國王格薩爾是偉大的戰士,他的流亡曆程,是西藏最偉大的文學史詩。格薩爾是“永不屈服”的意思,是永遠不敗的人。

  自他出生以來,他的叔父洛東就用盡各種手段想殺死他,但一次次的陰謀卻讓他越來越堅強。

  對于西藏人而言,格薩爾不僅是勇敢的戰士,也是精神的戰士。做爲精神戰士,必須具備特殊的勇氣,天生擁有睿智、溫柔和無畏。精神戰士仍會恐懼,但盡管如此,他們還是有勇氣去面對痛苦,認清楚恐懼的根源,毫不逃避地從困難中汲取教訓。

  終其一生,你的內心中存活著二個人:一個是自我,它總是喋喋不休、要求苛刻、歇斯底裏並精于計算;另一個是隱藏深處的精神生命,它智慧堅毅的聲音,你幾乎很少聽見或注意到。

  當你越接觸教法,觀想並將其融入生活,你的內在聲音、內在智慧(就是佛教所說的“覺察心”)將會覺醒及強化。這時候,你可以開始辨別出覺察心的引導,和自我的喧嘩迷惑聲的不同;你真性的光輝和自信,也開始重返回來。

  事實上,你已經在自我之中發掘了智慧的向導。因爲它智慧的指引,你的覺察力越來越強烈而清楚,你將可以開始分辨真理和自我詐騙的真相,而能以洞察力和信心聆聽它。

  要想得到幫助,只要祈求就可以。

  基督不是說:“只要祈求,我就賜給你;只要尋找,就會找到;只要敲門,我就替你開門。每個人只要祈求,就能獲得”嗎?

  然而,祈求是一件很難的事。我發覺多數人不懂得祈求。有時是因爲自大傲慢,有時是因爲不想請求幫助;有時是因爲我們懶惰;有時是因爲心忙于懷疑;散亂和困惑,而連最簡單的祈求都無法辦到。

  治療酗酒和毒瘾病人的關鍵在于,只要他承認自己的病症和請求幫助。從另一種觀點來看,我們都是輪回的上瘾者,當我們承認上瘾和祈求幫助時,就是我們得到協助的時刻。

  慣性的力量是很大的,所以要解脫這種輪回的痛苦和想得到真理的人,要返觀內心,深信佛法(真理), 信爲能入,智爲能度!

  

  

生命感悟之八

  

  瀕死經驗最重要的啓示是,它徹底轉變了這些人的生命。

  可是茫茫大千界有幾個人會有這樣的機會呢?能直視面對自己的生命!

  記得有一個人說:

  我原是個迷失的人,終日行屍走肉,只想享受,沒有目標。現在我徹底轉變了,變成有強烈的企圖心,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堅信生命必有報應。我對追求物質財富的渴望也消失了,反而渴求了解精神層面的東西,並且希望這個世界能夠越來越好。

  大部分人要等到臨死那一刻才開始珍惜生命,這多麼令人傷悲啊!我常想起偉大的佛教大師蓮花生大士的話:

  那些相信他們擁有充裕時間的人,等到臨終才開始准備死亡。然後,就滿心懊悔,這樣不是已經太晚了嗎?

  今天的世界雖然危機重重,卻也令人鼓舞。現代的心靈慢慢地接觸到各種不同的實相。在電視上可以看到星雲大師、達賴喇嘛、甘地、德蕾莎修女等偉大的導師;許多東方的大師也到西方傳法;比如越南的一行禅師在法國,奔波一生,爲了不忍衆生…

《生命感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