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苦,不忍聖教衰!介紹神秘傳統的書籍也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注意。地球所面臨的絕境,喚醒更多的人進行全球的改造運動。
比如現在的印度中觀導師克裏希那穆提就是我們心靈的導師,教我們如何認識生命,如何面對世界的一切假象,從而使我們走上心性解脫之路。
開悟是絕對真實的事,而且世上也還有開悟的大師活著!
只是我們生活在這個五濁的世界,被一切支離破碎的東西把我們如月的慧眼遮蔽住了,今天的大多數書店擺滿了琳琅滿目地陳詞濫調的所謂“經典之作”,一切讓我們迷惑不解,眼花缭亂,我們渾渾噩噩,虛度年華,追隨那些流行的世俗,把本有的真理忘得一幹二淨,當我們聽到世界有開悟的大師,我們頓時目瞪口呆,不會吧,會有這樣的人?這是我們對真理懷疑習慣的反應!
被輪回之苦,把我們的智慧的生命變成的虛生浪死!
但你真正遇到了他,你會打從內心深處受到震撼和感動,你會明了過去你以爲是觀念性的字詞,如“光明”和“智慧”等,其實是真的。
把別人想像成和你一模一樣的人,可以促進你的人際關系,帶給它嶄新而豐富的意義。
如果每個國家社會也同樣這樣看待其他國家社會,則世界和平及人類快樂融洽的日子就不遠了。
禅坐時,你可能會經驗到一個混濁的、半意識、飄浮的境界,就像有一條頭巾蓋在你頭上;夢紀般的遲鈍。這只是個混沌未明、無神的沈滯而已。
要如何脫離這種境界?要保持清醒,背部挺直,呼出肺部汙濁的空氣,把你的覺醒力導向清明的虛空,清醒你的心。
如果你繼續停留在這沈滯的境界,你就無法進入禅定。所以當此阻礙發生時,你必須一一清除,盡量保持警醒,這是很重要的
佛陀說:
我們的存在就像秋天的雲一樣虛幻短暫,
看著衆生的生死,就像看著舞步的變換,
生命就如空中的閃電,
就像山澗沖寫而下,奔騰不已。
在我們活著的時候,要當下正視改變;這是爲死亡作准備的最好方法。
生命也許充滿痛苦、悲傷和艱難,但這也是幫助我們面對死亡的大好時機。當我們相信萬物是永恒時,就無法從改變中學習。
輪回過程的相續存在,並不像珍珠項鏈上的珍珠,被一根靈魂的線串在一起;好像一堆骰子互相堆疊在一起。每個骰子都是分開的,卻要支撐著上面的骰子,所以在功能上是相互聯接的。每個骰子之間並無實體存在,只有因緣條件的和合。
如果你發現自己在塵世中不易修行,可發揮創意,走入大自然。大自然永遠是靈感的泉源。要讓你的心靈甯靜,可以在清晨到公園散步,或欣賞花園裏玫瑰花上的露珠。你可躺臥地上,仰望蒼穹,讓心延伸到無垠的天際。讓外在的天空喚醒你內在的天空。你可以伫立在溪前,讓心與奔騰的流水交相融合,與潺潺的水聲合而爲一。
你可以站在瀑布旁邊,讓它具有療效的笑聲淨化你的心靈。你可以散步在沙灘上,讓海風親密地吹襲著你的臉龐。你可以高聲歡慶,讓美麗的月光撫慰你的心。你可坐在湖邊或花園中,靜靜地呼吸。當月亮自無雲的夜空中優雅地緩緩升起時,讓你的心靈平靜下來。
生命的每次失落和迷惑,都在教導我們無常的道理,讓我們更接近真理。
當你從極高處掉落時,只會掉在地上——真理之地。如果你的修行有所成就,那麼從高處跌下就不是災難,而是內在皈依的發現處。
一切關鍵在于你如何對待你的生命,不是外界如何對待你!發現真理是靠日常生活的積累和修行,內在的省察和不變的恒心!
生命感悟之九
剛開始禅坐的人常說,他們的妄念紛飛,比以前更亂。
我說很正常,一再向他們保證,這是好的征兆。這絕不是你的心念比以前亂,反而是變得安靜,而能察覺到以前的心念多麼雜亂。千萬不要絕望或放棄。不管什麼念頭生起,只要保持當下的覺醒,即使在紛亂中,也要回歸呼吸。
想想看:我們生活在擾攘的塵世中,心性被煩惱所覆,生活被欲望所牽。有的人從生至死,都是爲了身外之物奔波一生,而忙碌,追逐如夢如幻的水中花,鏡中月;無暇去顧及自身真正的價值,沒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宇宙觀。不知真理爲何物,到臨終時才感慨無事無常,生不帶來,死不帶走,只剩下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幹淨!對于這樣的人,是多麼無可奈何的啊!所以我們常常反省自己,照顧一下自己的心性!
人生難得,佛法(真理)更難聞!
試問大千世界有幾個人能聞到佛法,即使聞到了佛法,有幾個人能生起真正的信心,趣向真理;有幾人能真正的了解佛法,又能不被世俗所轉,達入佛之正知正見!?
要證得解脫和獲得覺悟的智慧,只有一個方法:遵循真正的精神之師(佛陀:buddha)。他是幫助你渡過生死輪回苦海的向導。
太陽和月亮的光芒,即刻就照射在清澈澄淨的水面。同樣的,諸佛的加持總是加被在有強烈信心的人身上。陽光照射一切處,卻只有放大鏡聚焦之處才能引火燃草。當諸佛的慈悲通過你信心和恭敬心的放大鏡時,加持的火焰就在你心中燃起
當有人正在受苦,而你卻不知如何幫助他時,你要勇敢地把自己放在他的位置去想。想像你正遭受同樣的痛苦,而你要怎麼度過。問你自己:“我會有什麼感覺?我希望朋友怎麼對待我?我最希望他們給我什麼?”
當你用這種方式把自己的角色與別人交換時,你就把你所愛的對象——你自己,直接轉換成別人。所以,這種方法是解決我愛和我執,及啓發慈悲心最好的法門。
開悟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每個人,不管是誰,只要處于適當的環境,和經過正確的修煉,就可以了悟自性,了解我們內在之中就有不死和永恒的純淨。這是世界所有神秘傳統對人的承諾,也已有無數的人完全實踐了它。
這個諾言最美妙之處在于:它不是身外之物,不是空想的,也不是精英專有的,它是所有人類都有的。佛陀告訴我們,當我們證悟它時,才明白它是出乎意料的平凡!
真理並不是刻意造做,也不是深奧的,事實上它完全是常識。當你證悟自性時,你的困惑被層層剝掉了。你並不是真的成佛,只是慢慢不再迷惑而已。我們本來是佛啊!
成佛並非成爲全知全能的精神超人,而是終于成爲一個“真正”的人。
有位奉獻一生給那些病人和臨終者,放射出施與受的喜悅的人,她就是德蕾莎修女。我認爲她下面的這段話,最能表現施與受的真義:
我們都希望進入神的天堂,但在此刻,我們就可以與他同在天堂。現在與他快樂同在的意義是:
如他一般地慈愛
如他一般地助人
如他一般地給予
如他一般地服務
如他一般地拯救
二十四小時都與他同在
在他苦難的化身中接觸他
佛教提出六道:天道、阿修羅道、人道、畜牲道、餓鬼道和地獄道。每一道分別由六種執著所造成:驕傲、嫉妒、欲望、愚疑、食欲和嗔恨。
看看我們周遭的世界,再看看我們的內心,就知道六道是真實不虛的。他們存在的方式,是我們下意識地將煩惱投射出去,六道因此具體成形,而界定了各道的形式、樣貌、氣氛和內容。
六道也存在于我們的內心裏。在我們的身心系統之中,存在各種煩惱的種子和習性,只看環境的影響和我們選擇的生活方式,就隨時准備好發芽成長。
所以不要等到臨終時再後悔莫及,到那時誰也救不了你!把握當下,認識自己,趨向解脫!
生命感悟之十
在對抗你最強大敵人(我執和我愛)的戰爭中,再沒有比慈悲更好的盟友了。
我執和我愛是與生俱來的煩惱,根深蒂固。有時不易覺察,在境界不現之前。
比如我們執著這個虛幻的生命,有時很狂妄的對自己說,死,有什麼了不起!但一當境界現其前(比如突如其來的車禍或者是地震災害),我們會不顧一切的保護自己,有時甚至連自己的親人的生死安危也忘了,爲了自己的生命!是否還像那樣,铿锵有力地說,無畏無懼呢?
慈悲,把我們奉獻給別人,不追求自己的享樂卻去承擔他人的痛苦;就是慈悲與無我智慧的聯手,徹底摧毀讓我們生生世世流浪輪回苦海的虛幻執著。所以,我們的傳統把慈悲視爲覺悟的來源和要素,及覺悟行爲的核心。
有時候,我們要清醒地問自己:“如果我今晚就去世,該怎麼辦?”我們不知道明天是否會醒來,或在何處。如果你呼出一口氣,再也無法吸進來時,你就死了。就是這麼簡單。
就如西藏諺語所說:“明天或來生,哪一個先到,我們從不知道。”
據說,佛陀證悟時,他想要讓大家了解,衆生皆有佛性,並完全分享他的證悟。但他也帶著無限的慈悲和遺憾,清楚地知道:要我們了解他所證悟的境界,是何其困難。
因爲,雖然我們與佛陀一樣具有自性,但我們卻未認出它,因爲它已被我們的凡夫心層層包裹纏繞住了。
想像有一只空花瓶,其內外在的空間完全一樣,只有脆弱的瓶壁阻隔其中。我們的佛心被拘禁在凡夫心的瓶壁中,當我們開悟時,就像花瓶裂成碎片,內外在的空間融合爲一。那時,我們突然了解到:它們從未分割,也從未相異;它們始終相同。
所有的精神導師都告訴我們同樣的事:活在世上的目的,就是要與我們根本的、覺悟的自性相結合。就如印度的《奧義書》所說的:
有智慧之路,也有無明之路。它們遙遙相隔,且盡頭各異……愚人陷入無明當中,還以爲自己有智慧和博學,事實上卻像盲人被盲人從此端牽到彼端,漫無目的地走來走去。那個超越生命的世界,是不會對幼稚的、不專注的、迷戀錢財的人閃耀的。
什麼是偉大的修行者?就是時時活在真我的當下,並不斷挖掘和運用深刻啓示的人。就如當代英國作家路易斯·湯姆森所寫的:
基督,無上的詩人,熱切地活在真理當中,他的一舉一動,都是清淨的行爲和圓滿的象征,展現超越的真理。
展現超越的真理,就是我們存在這裏的原因。
在修行的路上碰到一點阻礙時,真正的修行者不會喪失信心而起懷疑;反之,他會洞察障礙的真面目——只是障礙而已。當你認清“障礙只是障礙而已”時,障礙就自然消除了。
同樣地,如果你無法認清障礙的真面目,而嚴肅地看待它,那麼它就會更加強化堅固,最後變成真正的障礙。
我們甚至會半相信地說,慈悲真奇妙,但實際上卻一點也不慈悲,只會造成自己和別人的挫敗和悲傷,而非我們一直想要的快樂。
這不是很荒謬嗎?我們一直苛求快樂,然而我們的行爲和情感卻讓我們隔絕了快樂。
究竟什麼才會使我們快樂?我們都知道,精明的自我追求、機智的自私、自我利己的保護,有時候會讓我們失去理智。當你真正看清楚我執和我愛時,你會明白它們是傷害別人,也傷害自己的根源。
要學習如何死,就要學習如何生;要學習如何生,就要知道生命不只有今生,還有來生。真正地轉化自己,及學習如何投生爲覺者以助益衆生,是裨益世界的最有力方法。
現在讓我們想像:有許多人把握學習佛法的機會,致力于莊嚴的修行,證悟了自性,並運用死亡的機會更接近成佛,爲了服務和利益衆人而誕生。活在這樣的世界中,會是怎樣的光景呢?
同樣的真理爲何別人能發現,而我們卻渾渾噩噩呢,虛度年華呢?
慈悲遠比憐憫還要偉大和高貴。
憐憫的本源是恐懼、傲慢和施舍,甚至沾沾自喜的感覺:“幸好不是我。”就如史帝芬·李文所說的:“當你害怕碰到別人的痛苦時,就成了憐憫;當你勇于面對別人的痛苦時,就成了慈悲。”
要培養慈悲心就是要了解衆生都是相同的,擁有相同的苦痛,尊敬受苦的人,並了解你既與衆生不可分割,也不優于一切衆生。
所以,在修行的道路上成就偉業(發現真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修行是和我們的死亡面對面的對話,和煩惱直視,和愚癡無明拚搏!他們是一直伴隨我們,從生到死,從迷惑至覺醒,對我們不離不棄。
所以我們要依世界的覺悟的大師,和聖教量,指導我們,挖掘我們的心性,讓他們呈現原有的光明和智慧。
謝謝大家一直關注風的《生命感悟》系列,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在修學的道路上成爲同志伴侶,助學益友。爲完美人生而絕學!
預祝大家新年快樂!
《生命感悟》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