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苦,不忍圣教衰!介绍神秘传统的书籍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注意。地球所面临的绝境,唤醒更多的人进行全球的改造运动。
比如现在的印度中观导师克里希那穆提就是我们心灵的导师,教我们如何认识生命,如何面对世界的一切假象,从而使我们走上心性解脱之路。
开悟是绝对真实的事,而且世上也还有开悟的大师活着!
只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五浊的世界,被一切支离破碎的东西把我们如月的慧眼遮蔽住了,今天的大多数书店摆满了琳琅满目地陈词滥调的所谓“经典之作”,一切让我们迷惑不解,眼花缭乱,我们浑浑噩噩,虚度年华,追随那些流行的世俗,把本有的真理忘得一干二净,当我们听到世界有开悟的大师,我们顿时目瞪口呆,不会吧,会有这样的人?这是我们对真理怀疑习惯的反应!
被轮回之苦,把我们的智慧的生命变成的虚生浪死!
但你真正遇到了他,你会打从内心深处受到震撼和感动,你会明了过去你以为是观念性的字词,如“光明”和“智慧”等,其实是真的。
把别人想像成和你一模一样的人,可以促进你的人际关系,带给它崭新而丰富的意义。
如果每个国家社会也同样这样看待其他国家社会,则世界和平及人类快乐融洽的日子就不远了。
禅坐时,你可能会经验到一个混浊的、半意识、飘浮的境界,就像有一条头巾盖在你头上;梦纪般的迟钝。这只是个混沌未明、无神的沉滞而已。
要如何脱离这种境界?要保持清醒,背部挺直,呼出肺部污浊的空气,把你的觉醒力导向清明的虚空,清醒你的心。
如果你继续停留在这沉滞的境界,你就无法进入禅定。所以当此阻碍发生时,你必须一一清除,尽量保持警醒,这是很重要的
佛陀说:
我们的存在就像秋天的云一样虚幻短暂,
看着众生的生死,就像看着舞步的变换,
生命就如空中的闪电,
就像山涧冲写而下,奔腾不已。
在我们活着的时候,要当下正视改变;这是为死亡作准备的最好方法。
生命也许充满痛苦、悲伤和艰难,但这也是帮助我们面对死亡的大好时机。当我们相信万物是永恒时,就无法从改变中学习。
轮回过程的相续存在,并不像珍珠项链上的珍珠,被一根灵魂的线串在一起;好像一堆骰子互相堆叠在一起。每个骰子都是分开的,却要支撑着上面的骰子,所以在功能上是相互联接的。每个骰子之间并无实体存在,只有因缘条件的和合。
如果你发现自己在尘世中不易修行,可发挥创意,走入大自然。大自然永远是灵感的泉源。要让你的心灵宁静,可以在清晨到公园散步,或欣赏花园里玫瑰花上的露珠。你可躺卧地上,仰望苍穹,让心延伸到无垠的天际。让外在的天空唤醒你内在的天空。你可以伫立在溪前,让心与奔腾的流水交相融合,与潺潺的水声合而为一。
你可以站在瀑布旁边,让它具有疗效的笑声净化你的心灵。你可以散步在沙滩上,让海风亲密地吹袭着你的脸庞。你可以高声欢庆,让美丽的月光抚慰你的心。你可坐在湖边或花园中,静静地呼吸。当月亮自无云的夜空中优雅地缓缓升起时,让你的心灵平静下来。
生命的每次失落和迷惑,都在教导我们无常的道理,让我们更接近真理。
当你从极高处掉落时,只会掉在地上——真理之地。如果你的修行有所成就,那么从高处跌下就不是灾难,而是内在皈依的发现处。
一切关键在于你如何对待你的生命,不是外界如何对待你!发现真理是靠日常生活的积累和修行,内在的省察和不变的恒心!
生命感悟之九
刚开始禅坐的人常说,他们的妄念纷飞,比以前更乱。
我说很正常,一再向他们保证,这是好的征兆。这绝不是你的心念比以前乱,反而是变得安静,而能察觉到以前的心念多么杂乱。千万不要绝望或放弃。不管什么念头生起,只要保持当下的觉醒,即使在纷乱中,也要回归呼吸。
想想看:我们生活在扰攘的尘世中,心性被烦恼所覆,生活被欲望所牵。有的人从生至死,都是为了身外之物奔波一生,而忙碌,追逐如梦如幻的水中花,镜中月;无暇去顾及自身真正的价值,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不知真理为何物,到临终时才感慨无事无常,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只剩下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对于这样的人,是多么无可奈何的啊!所以我们常常反省自己,照顾一下自己的心性!
人生难得,佛法(真理)更难闻!
试问大千世界有几个人能闻到佛法,即使闻到了佛法,有几个人能生起真正的信心,趣向真理;有几人能真正的了解佛法,又能不被世俗所转,达入佛之正知正见!?
要证得解脱和获得觉悟的智慧,只有一个方法:遵循真正的精神之师(佛陀:buddha)。他是帮助你渡过生死轮回苦海的向导。
太阳和月亮的光芒,即刻就照射在清澈澄净的水面。同样的,诸佛的加持总是加被在有强烈信心的人身上。阳光照射一切处,却只有放大镜聚焦之处才能引火燃草。当诸佛的慈悲通过你信心和恭敬心的放大镜时,加持的火焰就在你心中燃起
当有人正在受苦,而你却不知如何帮助他时,你要勇敢地把自己放在他的位置去想。想像你正遭受同样的痛苦,而你要怎么度过。问你自己:“我会有什么感觉?我希望朋友怎么对待我?我最希望他们给我什么?”
当你用这种方式把自己的角色与别人交换时,你就把你所爱的对象——你自己,直接转换成别人。所以,这种方法是解决我爱和我执,及启发慈悲心最好的法门。
开悟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每个人,不管是谁,只要处于适当的环境,和经过正确的修炼,就可以了悟自性,了解我们内在之中就有不死和永恒的纯净。这是世界所有神秘传统对人的承诺,也已有无数的人完全实践了它。
这个诺言最美妙之处在于:它不是身外之物,不是空想的,也不是精英专有的,它是所有人类都有的。佛陀告诉我们,当我们证悟它时,才明白它是出乎意料的平凡!
真理并不是刻意造做,也不是深奥的,事实上它完全是常识。当你证悟自性时,你的困惑被层层剥掉了。你并不是真的成佛,只是慢慢不再迷惑而已。我们本来是佛啊!
成佛并非成为全知全能的精神超人,而是终于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有位奉献一生给那些病人和临终者,放射出施与受的喜悦的人,她就是德蕾莎修女。我认为她下面的这段话,最能表现施与受的真义:
我们都希望进入神的天堂,但在此刻,我们就可以与他同在天堂。现在与他快乐同在的意义是:
如他一般地慈爱
如他一般地助人
如他一般地给予
如他一般地服务
如他一般地拯救
二十四小时都与他同在
在他苦难的化身中接触他
佛教提出六道: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牲道、饿鬼道和地狱道。每一道分别由六种执着所造成:骄傲、嫉妒、欲望、愚疑、食欲和嗔恨。
看看我们周遭的世界,再看看我们的内心,就知道六道是真实不虚的。他们存在的方式,是我们下意识地将烦恼投射出去,六道因此具体成形,而界定了各道的形式、样貌、气氛和内容。
六道也存在于我们的内心里。在我们的身心系统之中,存在各种烦恼的种子和习性,只看环境的影响和我们选择的生活方式,就随时准备好发芽成长。
所以不要等到临终时再后悔莫及,到那时谁也救不了你!把握当下,认识自己,趋向解脱!
生命感悟之十
在对抗你最强大敌人(我执和我爱)的战争中,再没有比慈悲更好的盟友了。
我执和我爱是与生俱来的烦恼,根深蒂固。有时不易觉察,在境界不现之前。
比如我们执著这个虚幻的生命,有时很狂妄的对自己说,死,有什么了不起!但一当境界现其前(比如突如其来的车祸或者是地震灾害),我们会不顾一切的保护自己,有时甚至连自己的亲人的生死安危也忘了,为了自己的生命!是否还像那样,铿锵有力地说,无畏无惧呢?
慈悲,把我们奉献给别人,不追求自己的享乐却去承担他人的痛苦;就是慈悲与无我智慧的联手,彻底摧毁让我们生生世世流浪轮回苦海的虚幻执着。所以,我们的传统把慈悲视为觉悟的来源和要素,及觉悟行为的核心。
有时候,我们要清醒地问自己:“如果我今晚就去世,该怎么办?”我们不知道明天是否会醒来,或在何处。如果你呼出一口气,再也无法吸进来时,你就死了。就是这么简单。
就如西藏谚语所说:“明天或来生,哪一个先到,我们从不知道。”
据说,佛陀证悟时,他想要让大家了解,众生皆有佛性,并完全分享他的证悟。但他也带着无限的慈悲和遗憾,清楚地知道:要我们了解他所证悟的境界,是何其困难。
因为,虽然我们与佛陀一样具有自性,但我们却未认出它,因为它已被我们的凡夫心层层包裹缠绕住了。
想像有一只空花瓶,其内外在的空间完全一样,只有脆弱的瓶壁阻隔其中。我们的佛心被拘禁在凡夫心的瓶壁中,当我们开悟时,就像花瓶裂成碎片,内外在的空间融合为一。那时,我们突然了解到:它们从未分割,也从未相异;它们始终相同。
所有的精神导师都告诉我们同样的事:活在世上的目的,就是要与我们根本的、觉悟的自性相结合。就如印度的《奥义书》所说的:
有智慧之路,也有无明之路。它们遥遥相隔,且尽头各异……愚人陷入无明当中,还以为自己有智慧和博学,事实上却像盲人被盲人从此端牵到彼端,漫无目的地走来走去。那个超越生命的世界,是不会对幼稚的、不专注的、迷恋钱财的人闪耀的。
什么是伟大的修行者?就是时时活在真我的当下,并不断挖掘和运用深刻启示的人。就如当代英国作家路易斯·汤姆森所写的:
基督,无上的诗人,热切地活在真理当中,他的一举一动,都是清净的行为和圆满的象征,展现超越的真理。
展现超越的真理,就是我们存在这里的原因。
在修行的路上碰到一点阻碍时,真正的修行者不会丧失信心而起怀疑;反之,他会洞察障碍的真面目——只是障碍而已。当你认清“障碍只是障碍而已”时,障碍就自然消除了。
同样地,如果你无法认清障碍的真面目,而严肃地看待它,那么它就会更加强化坚固,最后变成真正的障碍。
我们甚至会半相信地说,慈悲真奇妙,但实际上却一点也不慈悲,只会造成自己和别人的挫败和悲伤,而非我们一直想要的快乐。
这不是很荒谬吗?我们一直苛求快乐,然而我们的行为和情感却让我们隔绝了快乐。
究竟什么才会使我们快乐?我们都知道,精明的自我追求、机智的自私、自我利己的保护,有时候会让我们失去理智。当你真正看清楚我执和我爱时,你会明白它们是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的根源。
要学习如何死,就要学习如何生;要学习如何生,就要知道生命不只有今生,还有来生。真正地转化自己,及学习如何投生为觉者以助益众生,是裨益世界的最有力方法。
现在让我们想像:有许多人把握学习佛法的机会,致力于庄严的修行,证悟了自性,并运用死亡的机会更接近成佛,为了服务和利益众人而诞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中,会是怎样的光景呢?
同样的真理为何别人能发现,而我们却浑浑噩噩呢,虚度年华呢?
慈悲远比怜悯还要伟大和高贵。
怜悯的本源是恐惧、傲慢和施舍,甚至沾沾自喜的感觉:“幸好不是我。”就如史帝芬·李文所说的:“当你害怕碰到别人的痛苦时,就成了怜悯;当你勇于面对别人的痛苦时,就成了慈悲。”
要培养慈悲心就是要了解众生都是相同的,拥有相同的苦痛,尊敬受苦的人,并了解你既与众生不可分割,也不优于一切众生。
所以,在修行的道路上成就伟业(发现真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修行是和我们的死亡面对面的对话,和烦恼直视,和愚痴无明拚搏!他们是一直伴随我们,从生到死,从迷惑至觉醒,对我们不离不弃。
所以我们要依世界的觉悟的大师,和圣教量,指导我们,挖掘我们的心性,让他们呈现原有的光明和智慧。
谢谢大家一直关注风的《生命感悟》系列,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在修学的道路上成为同志伴侣,助学益友。为完美人生而绝学!
预祝大家新年快乐!
《生命感悟》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