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人啊。這句話真地很對!
色拉寺曾經有個人叫榻比堅岑,大約年長我一代,最初他爲人很不好,脾氣暴躁,喜歡打架,人也很懶惰,從不學法,別人因此送他一個外號叫“牛頭”。後來他自己改變了,變得用功修行,結果閉關後取得了成就。他閉關的地方現在成了人們朝拜的地方。他曾經在下密院的一次結夏安居的法會上,有很多哈達做的旗子。他和大家一起打坐,那時他已經可以神通變化,結果打坐時不小心變成一只烏鴉飛到旗子上!當時下密院的糾察師也有神通,馬上舉手把他趕了出去。下密院的規矩很嚴格,不可以顯示神通。他知道自己違反了規矩,就飛走了,飛到一個山洞去閉關了。
十八羅漢裏的小路尊者,他母親以前生的孩子都先後死了,後來有人告訴她求佛陀,他母親求了佛陀,便生了小路尊者。剛出家後他很笨,剛學的東西馬上就忘記。後來佛陀讓他打掃大殿,觀想灰塵是貪嗔癡,掃帚是智慧。他不斷地掃,而塵土又不斷地回到他剛掃過的地方,但他沒有灰心,後來他也成就了。現在我們聽到的成就者,好像男衆多,所以女衆也許容易因灰心而放棄。實際也有不少不爲人所知的女衆有成就。我們要放棄的應該是惡業,而做善業,哪怕一小時,或者半小時,也不應放棄。
73,在家人修什麼法可以兼顧世間事業和出世法,不至于太爲生活奔波?
回答:修度母法比較好。度母可以幫助衆生解決生活方面的困難,使事業變得順利,並令今生和未世不至爲生活奔波。修行時發心最爲重要。只爲這一世的衣食無憂而修行,這樣的發心不很對,很難修好,對暇滿的人身也是一種浪費。如果僅爲後世的安樂,亦不夠。應發心從現在直到成佛,爲了救度一切衆生解脫而修行。以前釋迦佛的弟弟難陀,貪戀妻子的美貌,不願意出家修行。後來佛陀帶他去天上,他看到天女的美貌,爲了後世能生到天上而出家修行。因此佛陀其他的弟子都不理他,因爲他僅僅爲後世的安樂而修行。我們不能僅爲了此世或者後世的安樂,而應發心爲一切衆生成佛而修行。
74,在家人工作忙碌競爭激烈,但佛法卻要求舍棄現世一心修行。該怎麼辦?
回答:如果你是一位真正的修行人,不論出家在家,有沒有父母妻子兒女,你都應放棄一切,像宗喀巴大師、米拉日巴祖師那樣進山閉關專修。但這樣的情況是很少的,幾萬修行人裏也許才有一個。現在的時代就更少了。現在在家的居士,該有的暇滿條件都有了,雖然並非很優越,但也並不缺少什麼,這樣修行便已經很好了,心裏不應再過分追求現世的享樂,比如與別人攀比更好的房子和車子,這樣過分的心應該遮止。但也並不需要把家裏所有的東西都送給別人,自己什麼都不要了,而是自己夠用便可,不必攀比別人。對現有的條件知足的基礎上,能努力修行,做到這樣便很好。努力工作學習也是應該的,比如現在大學學費很高,每個家庭都應爲小孩子攢些錢,或者努力工作以多供養叁寶,這些發心都可以,但對過分追求生活享受的心應該斷除。
75,有人說修行不結婚好,因爲結婚後有家庭拖累沒時間修行,在家人不出家的話,結婚好還是單身好?
答:此問題並沒有確定的答案,因爲好與壞均有可能。單身的人,不用操心很多,會有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學修,這是好處。但輪回的衆生隨時會生病,甚至臥床不起,這時如果沒有家人,只靠朋友有時無法照顧你。成家的人,可以有丈夫或妻子,以及兒女的照顧,單身的人雖然有朋友,但是長時間生病的話,朋友也可能無法照顧。可以把這些利弊權衡清楚,然後自行選擇決定。
76,發心不結婚的人,尤其是女衆,出家好還是在家好?
答:在沒有很好的寺廟出家時,單身會比較自由,可以到處去聽經,也可自行安排自己的學修。出家衆在寺院裏需遵守很多規矩,比如不可隨便走動,出家以後再違反規矩反而不好。出家後也有很多戒律,女衆的戒律更多,如果出家後不能遵守,犯戒的惡業會很大。在家人雖然做善業功德不如出家人大,但可以避免出家後因犯戒而有大的惡業,從這點看也很好。如果有好的女衆寺廟,也有好師父,可以如法地學修,那麼去寺院出家也很好。在沒確定之前,可以仔細考慮清楚再做決定。
77,思維無常精進修行,但會容易影響工作或導致失業,家人也不高興,該如何處理?
回答:作爲希求後世解脫成佛的修行人,我們都應觀修佛法難得、死亡無常。作爲在家居士,家裏有父母妻子孩子,並不一定方便每時每刻都這樣做,我們也要生活。可以除了工作以外,利用空閑的時間,爲了後世解脫成佛而好好修行。平時跟平常人一樣做生意、工作賺錢便可以了,畢竟沒辦法像出家人那樣修行。以前也有人遇到這樣的問題,有些學菩提道次第的人,做生意時心很軟,不敢向對方要價,結果賺不到錢,爲此家人都很痛苦。修行人的確應該一心精進修行,但是對于有家庭妻子孩子的人,如果沒辦法這樣做,可以利用空閑時間修行。出去工作時和普通人一樣便可以,否則很難生活下去。
78,如果想出家,應怎麼決定是否該出?
回答:一個孩子入學前,要先了解學校有什麼規矩,要學哪些課程。決定出家前,也應了解出家的各種規矩。比丘戒,沒受之前是不可以知道的,可以先了解沙彌戒和其他寺廟的規矩。如果認爲基本可以做到,適合自己,便可以考慮出家。反之,如果了解後認爲很多做不到,那暫時就不要出家了。
79,佛經裏說女人有種種不好,但密法卻倡導男女平等,那我可以後世發願轉世爲女人嗎?
回答:密法與顯教都認爲男女平等,是指男身、女身皆可成佛,這並非只有在密法裏才這麼說。但密法也並不否認佛經裏說的女身的煩惱比男身的重。很多佛經講女身有比較多的煩惱和痛苦,因此盡量不要轉成女身。女身經常生病,體質較弱,這些往往造成修行的障礙。不僅修行,平時的工作生活有時也會有影響,佛經所說的不轉成女身就是這個原因。如果對于女身的痛苦你很清楚,但不怕這些痛苦,那你發願轉成女身也可以。
80,一些有名氣的出家人講法的時候可能有一些不正確誤導人的地方,我們作爲在家人該指出嗎?
回答:如直接批評指出問題,則會産生爭鬥與不團結的後果,故不應直接說這位法師講得不對。可以采用這種方式說:我們看過另外的一部經論有這樣的說法,似乎更正確些。我們所知道的正確的道理,可多向別人解釋,但最好不要直接指出對方師父的錯誤,否則別人不會接受。不但幫助不了別人,甚至産生反效果。不提對方師父的對錯,而直接將正確的方面予以解釋,這樣會更有利益。不管是出家衆或是在家居士,皆不應隨便講別人不好或不對,大家需要互相尊重。有時看到一個人或許外表很壞,但說不定是已成就之人,因我們的業障卻看不清楚,從而産生很多誹謗的口業。故最好不要隨便批評別人,不論對方是出家衆或是在家居士。西藏一位成就者曾比喻:木頭燒後會留下一層白色的灰燼,人們誤以爲火已經熄滅,但摸上去卻很燙手。同樣有人外表看起來雖然普通或有缺失,但卻可能是具有菩提心的成就者。當然並非所有的人都是如此。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不應隨便批評他人,以免不小心造下口業。佛陀曾說過:見到惡人,不必反對他,而要自己努力不做惡人;見到好人,亦不必羨慕,而應自己努力做個好人。
81,現在一些學佛人爲了各自名利派別見解爭鬥,讓人頭疼,該怎麼樣辦?
回答:現在的時代,很多人認爲只有自己最正確,別人都不對,這樣自然會有爭鬥而無法團結。如果大家都認識到各宗各派皆爲佛說,無論信修哪一個,都沒問題,心裏能放得下,自然就團結了。比如中醫或是西醫,均爲救人。不論信奉藏傳或漢傳佛教,亦不管修習甯瑪或是格魯,大家都不互爭而是隨喜對方,自然便和諧了。這點做起來既簡單亦很難。因爲現在的時代改變了,人都很固執,往往都認爲是自己對別人不對。修行人的業力不同,有人與藏傳佛教較易相應,有人更易接受漢傳。這並非哪個教派的法好與不好,皆因個人業力的取向不同。如同有人看西醫容易治病,有人則看中醫比較好。不論別人修何宗派,我們都應隨喜他,自己不要隨便批評以造口業。如果自己也沒好好修行,只是每天在教派的見解裏鬥來鬥去,那就不好了。如果我們遇到這樣的爭鬥,也最好遠離。有人喜歡指責別人的見解錯誤或教育別人不該如此等,對方聽不進去,不但幫不了對方,也許還會有反效果。所以能心裏隨喜別人,不造口業,幹幹淨淨的便很好了。
82,把生活中遇到的所有人都觀想成佛菩薩和本尊對嗎?
回答:這樣用處不大,應該有些分別。佛經裏有一位常不輕菩薩,可以將所有人都視爲佛陀一樣尊敬,能這樣做消除慢心當然是很好的,但這是菩薩境界,我們凡夫不一定有能力做到且有好的效果。比如看到很壞很殘忍的人,你內心自然很難接受他是佛菩薩。你長時間地觀想他是佛菩薩,用功很久之後,卻發現他又傷害了很多衆生,那你的心裏無法接受可能生了後悔之心,這樣以前的觀想就不再有什麼功德了。因此我們凡夫可以不必這樣做。
83,對于憂郁症、恐懼症等心理疾病,佛法中有什麼方法嗎?
回答:如果是佛教徒,平時多念叁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
《永嘉仁波切答疑精粹100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