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八六集▪P4

  ..續本文上一頁究,你寫成博士論文,將來可以拿到博士學位,在歐洲可以做一個漢學家、一個名教授,你得不到叁昧,你智慧不開。換句話說,今天社會問題你解決不了,道理就在此地。

  中國人自古以來求智慧不求知識,有智慧的人知識自然懂得。爲什麼?他一接觸就明了了,不需要學,一看就懂,一聽就懂,一接觸就懂。智慧重要,智慧是自性裏頭有的,本體常寂,智慧是從清淨心生的。你們現在一天到晚動腦筋,心不清淨。心不清淨生什麼?生煩惱,不生智慧。我說得他哈哈大笑。真的,本體常寂,要知道,什麼是真心?如如不動是真心,寂是真心。惠能大師講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沒有動,沒有搖晃,那就是真心,真心是不動的。妄心就是一秒鍾一千六百兆的頻率,妄心是動的,真心不動。這一句話很深,不動妙用無窮;一動,動的時候,那個作用就有限了。就是前面講的有量諸相,有量就是有限量的,動是有限量的,不動是無限量的,所以不動叫妙用。

  于是乎我們就明白,佛法的修學,無量法門,都不出戒定慧叁學,總綱就是戒定慧,戒定慧下面無量無邊法門,統統是屬于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寂就是定,它是樞紐,得到了寂,寂起作用就是照。所以佛常常用水做比喻,一個池塘的水,很靜,不動,水清淨一點汙染沒有,像一面鏡子一樣,外面風景統統照在裏頭,但是一動就不能照了,就支離破碎了。動是妄心,寂是真心。那個照就是智慧,就是此地講的光。光從哪裏來的?光從寂來的,從定來的。定從哪裏來的?定從持戒來的。所以持戒,持戒的目的是什麼?目的是得定。今天持戒人,我見到一些,沒有定。不但沒有定,造業,自己持戒,批評別人不持戒,憎恨別人不持戒。看到不持戒的,好像就脾氣很大,要批評人,那個定怎麼能成功?持戒的目的是得定,不是教你拿著這個批評人,自己以爲不得了了,別人都錯了,把持戒的意思都搞錯了,這叫盲修瞎練。

  所以一定要懂得,戒律是一門大學問,在叁藏裏頭獨立一藏,那不是小事,很重要。如果不從這裏入門,佛教就會消失掉。所以我們心裏有數,佛教能不能複興?難。佛教真能保存在世間只有淨土宗,因爲它帶業往生,它能夠禁得起大風大浪,其他的任何宗派都不行。爲什麼?它戒是根基,就像蓋房子一樣,你沒有地基,你怎麼能蓋房子?淨宗殊勝,它不需要地基。只要你真信,真願意往生,真肯念這句阿彌陀佛,其實戒定慧都在這當中,你真信真願就是戒,你一心專念就是定。李老師教給我方法,那不就是定嗎?把心裏面善跟不善統統放下、統統請出去,阿彌陀佛請進來,妙絕的方法,這妙用無窮,自在無礙。

  自在是什麼境界?自在是定,定就自在。爲什麼?煩惱沒有了,有煩惱就不自在。煩惱沒有了、妄想沒有了、雜念沒有了,你就自在無礙了。這個時候什麼?真心現前,真心現前是光明遍照。這遍照是什麼意思?一般宗教裏頭對神的贊歎,全知全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光明遍照就這個意思。這個光明就是自性智慧現前,這個智慧不是學來的,智慧學不到。從書本上學不是智慧,知識,這個一定要知道。如果把知識當作智慧,那個誤會可就大了。知識是凡夫,智慧是聖人。智慧人人都有,知識人人未必有,你要去學你才有,你不學你沒有。但是智慧是人人本有,現在是什麼?煩惱障礙住了。煩惱叁大類,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這叁大類。這叁大類煩惱統統放下了,自然就出來了。

  放下煩惱的方法是戒律,戒律的效果是禅定,得到了禅定就放光明,禅定是清淨心,清淨心一現前,智慧光就出來了。看經教看不懂,智慧光出來就懂了,就能在一句一字裏頭看很多意思,無量義,說不完。看人看事統統生智慧,不生煩惱,妙用,妙用無窮!沒有智慧的人他都屬于情執,所以他生煩惱。看到人事物,順自己意思的,歡喜,歡喜也是煩惱。七情五欲,喜、怒、哀、樂、愛、惡、欲,都不是真的,都是情緒在波動,那都是風浪,不是平靜,都起波浪了。小的歡喜小浪,大的歡喜是大浪;小的瞋恚是小浪,大的瞋恚是大浪,反正統統都是風浪,你的心不平。這才教你要修定,道理在此地。要修到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執著,我們一般講,沒有控製的念頭、沒有占有的念頭,也沒有分配的這些念頭,這都是屬于執著,我們的心就清淨了。這些念頭愈強,煩惱就愈重,煩惱在造業,業有善惡,就感得善惡果報。這種造作念念都不間斷,很麻煩,它爲什麼?習氣。不想造,到時候它就會發作,自然發作,這是什麼?養成習慣了。

  淨宗裏面這個方法就是念佛,念佛在什麼時候念?起心動念。順境,歡喜心起來了,阿彌陀佛,歸到阿彌陀佛那裏去,把那個歡喜心打掉;不稱心的,厭惡的念頭生起來,阿彌陀佛,統統把念頭歸到阿彌陀佛。古大德所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一定要起,念不起你是聖人,你不是凡夫,凡夫哪有不起念頭的道理?要覺悟得快,第一個念頭起來了,第二個念頭阿彌陀佛,不要讓第二個念頭跟第一個念頭相續,這叫真功夫,這叫會念佛。念久了,養成習慣,這妄念就不生了,縱然有這個念頭,很淡薄,不嚴重了,對往生不會造成妨礙。這個東西很濃、很嚴重,往生最後那一念你還要起心動念,那怎麼辦?麻煩在此地。所以送往生真的要注意,送往生的時候,決定不許可他的家親眷屬在旁邊,他走的時候。爲什麼?動感情,一動感情就去不了,就搞輪回了。所以要靠念佛的同參道友替他助念,家人離遠一點。家人什麼時候來?斷氣十二個小時之後再進來。爲什麼?他神識走了,離開了。八個小時是決定不可以的,十二個小時,大概神識一般離開了,這個時候可以,我們不能不知道。

  一切有礙,有情,情執,皆蒙光益,這是講,一切有礙就是包括一切有情衆生,都得到如來無礙光的利益。前面說的無量光、無邊光,無邊也就是平等,無礙,真正回歸到清淨平等的境界,所以說「難思議」,不可思議。學佛最重要的是要把學的東西用在生活上,真用上了,我真學會了。如果學了與生活不相關,那等于沒有學。所以這個光,十二光,實際上全是智慧。爲什麼十二種名稱?十二種不同的作用。這個十二種一展開,無量無邊的德用,舉十二個例子,讓我們在此地學習,能夠舉一反叁,聞一知十,這才管用。學一樣只知道一樣,那要什麼時候才能學得會?所以一通一切都通,這就好教了。

  惠能大師那個天分,老和尚只需要兩個鍾點教他就行了,就全通了,他就畢業了。爲什麼?心清淨,他的心本來就清淨,所以一點就通了,就差那麼一點點。這不是凡人,從什麼地方看來?從他的恭敬、從他的謙虛。我們在《壇經》上看到,六祖在黃梅八個月,對待任何一個人恭恭敬敬,那個恭敬不是裝出來的,真心裏頭流露出來,自己謙卑。沒有念過書,沒有上過學,其實智慧比誰都高,他看、聽、接觸,理解得深廣,只有老和尚曉得,別人不知道。印證了中國古人所說的「學問深時意氣平」,愈是有學問,愈是有德行的人,愈溫和,愈沒有脾氣,心平氣和。說有學問、有德行,脾氣很大,那不是真的。《論語》上有一句話說,孔子講的,說假設有個人,「有周公之才之美」,周公是聖人,孔子一生最佩服的人,有他的才華、有他的德行,但是有兩個毛病,一個是驕,驕傲,一個是吝啬。他說「使驕且吝,其余則不足觀也」,那是假的不是真的。如果真的,決定沒有驕慢的習氣,決定沒有吝啬的習氣,那是什麼?小氣,肯定他是大方,心胸廣大,一定是這樣的。孔子用這個標准看人,真有德行、真有學問從這看。好,今天我們就學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八六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