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究,你写成博士论文,将来可以拿到博士学位,在欧洲可以做一个汉学家、一个名教授,你得不到三昧,你智慧不开。换句话说,今天社会问题你解决不了,道理就在此地。
中国人自古以来求智慧不求知识,有智慧的人知识自然懂得。为什么?他一接触就明了了,不需要学,一看就懂,一听就懂,一接触就懂。智慧重要,智慧是自性里头有的,本体常寂,智慧是从清净心生的。你们现在一天到晚动脑筋,心不清净。心不清净生什么?生烦恼,不生智慧。我说得他哈哈大笑。真的,本体常寂,要知道,什么是真心?如如不动是真心,寂是真心。惠能大师讲的,「何期自性,本无动摇」,没有动,没有摇晃,那就是真心,真心是不动的。妄心就是一秒钟一千六百兆的频率,妄心是动的,真心不动。这一句话很深,不动妙用无穷;一动,动的时候,那个作用就有限了。就是前面讲的有量诸相,有量就是有限量的,动是有限量的,不动是无限量的,所以不动叫妙用。
于是乎我们就明白,佛法的修学,无量法门,都不出戒定慧三学,总纲就是戒定慧,戒定慧下面无量无边法门,统统是属于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寂就是定,它是枢纽,得到了寂,寂起作用就是照。所以佛常常用水做比喻,一个池塘的水,很静,不动,水清净一点污染没有,像一面镜子一样,外面风景统统照在里头,但是一动就不能照了,就支离破碎了。动是妄心,寂是真心。那个照就是智慧,就是此地讲的光。光从哪里来的?光从寂来的,从定来的。定从哪里来的?定从持戒来的。所以持戒,持戒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得定。今天持戒人,我见到一些,没有定。不但没有定,造业,自己持戒,批评别人不持戒,憎恨别人不持戒。看到不持戒的,好像就脾气很大,要批评人,那个定怎么能成功?持戒的目的是得定,不是教你拿着这个批评人,自己以为不得了了,别人都错了,把持戒的意思都搞错了,这叫盲修瞎练。
所以一定要懂得,戒律是一门大学问,在三藏里头独立一藏,那不是小事,很重要。如果不从这里入门,佛教就会消失掉。所以我们心里有数,佛教能不能复兴?难。佛教真能保存在世间只有净土宗,因为它带业往生,它能够禁得起大风大浪,其他的任何宗派都不行。为什么?它戒是根基,就像盖房子一样,你没有地基,你怎么能盖房子?净宗殊胜,它不需要地基。只要你真信,真愿意往生,真肯念这句阿弥陀佛,其实戒定慧都在这当中,你真信真愿就是戒,你一心专念就是定。李老师教给我方法,那不就是定吗?把心里面善跟不善统统放下、统统请出去,阿弥陀佛请进来,妙绝的方法,这妙用无穷,自在无碍。
自在是什么境界?自在是定,定就自在。为什么?烦恼没有了,有烦恼就不自在。烦恼没有了、妄想没有了、杂念没有了,你就自在无碍了。这个时候什么?真心现前,真心现前是光明遍照。这遍照是什么意思?一般宗教里头对神的赞叹,全知全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光明遍照就这个意思。这个光明就是自性智慧现前,这个智慧不是学来的,智慧学不到。从书本上学不是智慧,知识,这个一定要知道。如果把知识当作智慧,那个误会可就大了。知识是凡夫,智慧是圣人。智慧人人都有,知识人人未必有,你要去学你才有,你不学你没有。但是智慧是人人本有,现在是什么?烦恼障碍住了。烦恼三大类,无明烦恼、尘沙烦恼、见思烦恼,这三大类。这三大类烦恼统统放下了,自然就出来了。
放下烦恼的方法是戒律,戒律的效果是禅定,得到了禅定就放光明,禅定是清净心,清净心一现前,智慧光就出来了。看经教看不懂,智慧光出来就懂了,就能在一句一字里头看很多意思,无量义,说不完。看人看事统统生智慧,不生烦恼,妙用,妙用无穷!没有智慧的人他都属于情执,所以他生烦恼。看到人事物,顺自己意思的,欢喜,欢喜也是烦恼。七情五欲,喜、怒、哀、乐、爱、恶、欲,都不是真的,都是情绪在波动,那都是风浪,不是平静,都起波浪了。小的欢喜小浪,大的欢喜是大浪;小的瞋恚是小浪,大的瞋恚是大浪,反正统统都是风浪,你的心不平。这才教你要修定,道理在此地。要修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执著,我们一般讲,没有控制的念头、没有占有的念头,也没有分配的这些念头,这都是属于执著,我们的心就清净了。这些念头愈强,烦恼就愈重,烦恼在造业,业有善恶,就感得善恶果报。这种造作念念都不间断,很麻烦,它为什么?习气。不想造,到时候它就会发作,自然发作,这是什么?养成习惯了。
净宗里面这个方法就是念佛,念佛在什么时候念?起心动念。顺境,欢喜心起来了,阿弥陀佛,归到阿弥陀佛那里去,把那个欢喜心打掉;不称心的,厌恶的念头生起来,阿弥陀佛,统统把念头归到阿弥陀佛。古大德所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一定要起,念不起你是圣人,你不是凡夫,凡夫哪有不起念头的道理?要觉悟得快,第一个念头起来了,第二个念头阿弥陀佛,不要让第二个念头跟第一个念头相续,这叫真功夫,这叫会念佛。念久了,养成习惯,这妄念就不生了,纵然有这个念头,很淡薄,不严重了,对往生不会造成妨碍。这个东西很浓、很严重,往生最后那一念你还要起心动念,那怎么办?麻烦在此地。所以送往生真的要注意,送往生的时候,决定不许可他的家亲眷属在旁边,他走的时候。为什么?动感情,一动感情就去不了,就搞轮回了。所以要靠念佛的同参道友替他助念,家人离远一点。家人什么时候来?断气十二个小时之后再进来。为什么?他神识走了,离开了。八个小时是决定不可以的,十二个小时,大概神识一般离开了,这个时候可以,我们不能不知道。
一切有碍,有情,情执,皆蒙光益,这是讲,一切有碍就是包括一切有情众生,都得到如来无碍光的利益。前面说的无量光、无边光,无边也就是平等,无碍,真正回归到清净平等的境界,所以说「难思议」,不可思议。学佛最重要的是要把学的东西用在生活上,真用上了,我真学会了。如果学了与生活不相关,那等于没有学。所以这个光,十二光,实际上全是智慧。为什么十二种名称?十二种不同的作用。这个十二种一展开,无量无边的德用,举十二个例子,让我们在此地学习,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这才管用。学一样只知道一样,那要什么时候才能学得会?所以一通一切都通,这就好教了。
惠能大师那个天分,老和尚只需要两个钟点教他就行了,就全通了,他就毕业了。为什么?心清净,他的心本来就清净,所以一点就通了,就差那么一点点。这不是凡人,从什么地方看来?从他的恭敬、从他的谦虚。我们在《坛经》上看到,六祖在黄梅八个月,对待任何一个人恭恭敬敬,那个恭敬不是装出来的,真心里头流露出来,自己谦卑。没有念过书,没有上过学,其实智慧比谁都高,他看、听、接触,理解得深广,只有老和尚晓得,别人不知道。印证了中国古人所说的「学问深时意气平」,愈是有学问,愈是有德行的人,愈温和,愈没有脾气,心平气和。说有学问、有德行,脾气很大,那不是真的。《论语》上有一句话说,孔子讲的,说假设有个人,「有周公之才之美」,周公是圣人,孔子一生最佩服的人,有他的才华、有他的德行,但是有两个毛病,一个是骄,骄傲,一个是吝啬。他说「使骄且吝,其余则不足观也」,那是假的不是真的。如果真的,决定没有骄慢的习气,决定没有吝啬的习气,那是什么?小气,肯定他是大方,心胸广大,一定是这样的。孔子用这个标准看人,真有德行、真有学问从这看。好,今天我们就学到此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八六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