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八七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八七集)  2012/4/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8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六百三十二页,第一行看起:

  这是第四尊,『无等光佛』,「见唐、宋译」。五种原译本里面,称无等光的只有这两个本子,其他的本子,像《魏译》的,它叫「无对光佛」,这就是翻译的不同。「净影曰」,净影大师注解里说,「他光不敌,名无对光」。敌就是敌对,就是没有能跟他相对的,没有能跟他相比的,这个才叫无对光。无对跟无等的意思相同。憬兴大师说:「非诸菩萨之所及,故无对。」弥陀证得妙觉果位,这是究竟圆满的佛果,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不能比的。法身大士们,这四十一个,从初住到等觉,都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他们确确实实,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他不会起心动念。如果起心动念就不是法身菩萨,那是什么?那是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起心动念。一真法界里头不会起心动念,但是他们的无明习气还在,所以有四十一个等级。所以不能跟妙觉如来相等,跟妙觉如来比,他就是无等、无对,等是同等,不能跟他同等,妙觉才真正到究竟圆满。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可以说证得究竟,还不圆满,圆满还差一点。所以这个诸菩萨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之所不及,才称之为无对。

  「昙师赞曰」,这是昙鸾法师他的赞颂,这首偈子说,「清净光明无有对」,无有对就是讲的法性本具的,我们真心里头本来有的。一切众生平等的,为什么现在比不上?因为我们有烦恼、有障碍。法身菩萨的障碍是无始无明的习气,可以说是非常微薄的障碍,但是它障碍你的光不圆满。光,是不错,十法界里头没有人能跟他相比,但是他跟妙觉如来比他就差了。所以他还是有对,他还是有等,真正无等是法性本具的。「故佛又号无对光」。因为昙鸾法师所读的本子是《魏译》的,就是康僧铠翻译的,康僧铠翻译的是无对光佛,所以他这里用无对光。无对与无等意思相同,「无有等对」,没有跟它相等、没有跟它相比的,对是对待,平等对待,这个没有。无等、无对就是绝对,这里讲「绝待」。

  光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光明,人只要修到初住的地位,就是明心见性的地位,这个光自然就出来。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无事不办,智慧,真实智慧。所以十二光是从体上说、从相上说、从作用上说,把它归纳为十二类,说明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微妙无极,人人都有,就是烦恼盖覆了。佛教人没有别的,你能把烦恼放下,统统现前,一句话都不必说。在中国,惠能大师给我们做出来的样子,让我们看到了有非常深刻的体会。只不过是几个小时的时间,他就从一个凡夫成佛了。经教里头,《华严经》上有这么一句话,「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能大师做了样子给我们看,他就放下了,放下他就成佛。成佛就是自性里头本具的智慧、德相现前,这就叫成佛。因为你本来是佛,所以你放下就是。真要放下,没有留恋的,为什么?全是假的,放下来才见到真相。真相是什么?全体是心,全体是自性,全体是法性,真正不可思议!自性是平等的,自性是放光的,自性是遍照万法的。

  这一句用得好,无有等、无有对,那就是绝待,绝待的光是自性般若光,照一切法皆如。在这个地方,一切法是绝待的,为什么?一切法就是自性,自性现在现一切法相。法相不是从外面来的,是自性变现出来的。于一切法上,佛教给我们修十善业。无等光照的时候,十善业就是无等,十善业就是绝待,提升了,光一照就提升了。十善如是,六和亦如是。六和在这个光明遍照之下,六和也成绝待,六度也成绝待,普贤十愿也成绝待,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也成了绝待,乃至一切法,无有一法不绝对。绝对是什么?纯真无妄,就是自性,就是性德的妙用。这个意思非常之深。

  念老举《楞严经》的例子,他说「《首楞严经》曰:我真文殊」,这文殊菩萨,在世尊面前说,我是真的文殊,「无是文殊」,这就是绝对的,没第二个。所以这「显无等无对绝待之义」,这个就是绝对之心。绝对的智慧观照之下,绝对之法,一一法皆是绝对的,没有相对的,就是没有对立的。这是世尊为什么教我们学佛起步要破边见,边见就是对待的。真跟妄对待、性跟相对待、是跟非对待、大跟小对待、善跟恶对待、祸跟福对待,这对待化了。对待是第二义,第一义里头没有对待,万法一如,真妄一如、是非一如、善恶一如、祸福一如。为什么会一如?皆不可得,都是假的。《般若经》总结四句话,「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就是现在数学里面所说的归零。善归零,恶也归零,零跟零找不到对待的,就是这个意思。这是事实真相,众生不知道。众生为什么不知道?众生有分别、有执著,一有分别执著,这个东西起来了。分别执著也不是真的,能分别的心不是真的,所分别的法也不是真的。

  在真实的世界里头,有没有能现的心?有。有没有所现的法?有。他们是怎么对待?他不起心、不动念,万法一如。你说它是、你说它不是,你说它对、你说它错,佛在旁边笑笑,点点头。点点头是什么?你的知见,不是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什么?弥勒菩萨所说的,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这一弹指,它生灭三百二十兆,你怎么能掌握到?所以菩萨说,「念、识极微细,不可执持」,不可执持不就是假的吗?不就是一场空吗?像梦幻泡影一样。你今天作个美梦,他今天作个恶梦,美梦跟恶梦平等,都是梦,都是不可得,就这个意思。所以这个光,就是这种智慧告诉我们,我们运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心平气和,一切随缘不攀缘,有很好,没有也很好。心定下来了,真的,清净心现前,平等心现前。

  「故知无对光佛」这个名号,「其义甚深」。我们要常常能够想到,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没有相对的、没有对立的,这是事实真相。万法没有对立,我跟这些人还对立吗?他跟我对立,他不了解事实真相,我不跟他对立。一边对立不起来,必须二边它才能对立起来,我一边对立不起来。那怎么样?最后让了,你进我退、你争我让。让吃不吃亏?不吃亏,愈让,后头海阔天空,这是智慧光明,真正懂得。让里头什么?让里头有爱、让里头有恩德。对方这个人,争夺的人,将来他一觉悟的话,他感恩戴德。永远没有冤家、没有对头,你这一生多快乐,鬼神都尊敬你、都拥护你,这是真的。所以中国古人有一句讲得非常好,叫吃亏是福。吃亏不是祸害,是福报,肯吃亏的人后福无穷,古人是这样判断的。现在肯吃亏、肯让,这个人后福无穷。

  我们在典籍里面看到,孔老夫子的外公,就是孔老夫子母亲的爸爸,他把他的女儿嫁给孔家,是他观察孔家五代都积德。这一家人行善积德,一定有好果报,他们家里一定会出圣人。把女儿嫁他家去,生孔子。孔子的德行,学生们所称赞的,夫子有五德,温良恭俭让。夫子温和,没有一点点浮躁的态度;夫子善良;夫子恭谨,对什么事情小心谨慎,我们讲很细心、很谨慎;节俭,生活没有奢侈,省吃俭用;最后一个字,夫子忍让,处处让别人,真正做到了于人无争,于世无求。这孔子的五德。这个五德变成以后儒家,学儒的人一定要遵守。可是学儒的人都知道、都会讲,真正做到的人不多。真正做到的,历史上就是称为贤人,大贤,大圣大贤,君子之风。现代人不但没人做,这五个字都忘干净了,知道这五个字的人不多。我们知道了要向往,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是不是这五个字的标准?这五个字的标准是世间的善人,是学佛真正的基础。如果这五个字做不到,学佛就很难,佛的水平比这个高,就是标准比这高。

  我们再看下面一段,『智慧光』。「净影曰:于法善照,名智慧光」。这句话关键的一个字是善,这个善的意思很深。照是普遍的,善就是妙用,它起作用的时候用得恰到好处。用在哪里?用在断烦恼、用在开智慧。我们要知道,这十二道光就是阿弥陀佛的德号,南无阿弥陀佛。人家要问我们,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用十二光来答覆他,阿弥陀佛是无量、阿弥陀佛是无边、阿弥陀佛是无碍、阿弥陀佛是无等、阿弥陀佛是智慧,用这个跟他讲。阿弥陀佛的体是无量,阿弥陀佛的相是无边,十二光前面两个,后面都是讲阿弥陀佛的起用,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说十个;要给你细说,无量无边说不尽。所以这个智慧起来了,你看用这个名号,烦恼起现行,心里一不高兴,一心念阿弥陀佛,那个烦恼就不见了。佛光照了,佛光一照就没有了。喜怒哀乐爱恶欲起来了,古来祖师大德教我们的方法,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这种念头起来,立刻第二个念头「阿弥陀佛」,这叫善照。念头起来,把佛忘掉了,随着念头加深,那就造业了。第一个念头起来,第二个念头阿弥陀佛,还没造业,没造业就把它消掉了,这就是善照。我们学了要会用。

  憬兴大师说,「光从佛无痴善根心起。复除众生无明品心」,这个品是个错字,他这里注解了,应该是垢,无明垢心,垢是染污。众生心无明,就是没有光,垢是不清净,严重染污。这个光一照,光明了,染污没有了,所以称它为智慧。无明就是愚痴,对什么事情,真相都不知道,这叫无明,也就是糊涂,这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无明如果一破,一切烦恼全没有了。你看,佛在大乘教里面讲烦恼的生起,第一个是无明,一念不觉,无明生出来,对一些事实真相不清楚了。为什么不清楚?智慧光没有了,智慧光变成无明。从无明生尘沙烦恼,尘沙是比喻,无量无边、无数无尽。这个烦恼是什么?《华严经》上讲了一句话,就是分别。从分别生执著,执著是最严重的,执著里头特别重的叫情执。因为有这样严重的执著,才变现出六道轮回。一定要晓得六道轮回是假的,如果情执放下、断掉了,六道轮回就没有了。如果它要有的话,它真存在,没有了。就像一场梦,梦醒…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八七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