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八七集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八七集)  2012/4/1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28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六百叁十二頁,第一行看起:

  這是第四尊,『無等光佛』,「見唐、宋譯」。五種原譯本裏面,稱無等光的只有這兩個本子,其他的本子,像《魏譯》的,它叫「無對光佛」,這就是翻譯的不同。「淨影曰」,淨影大師注解裏說,「他光不敵,名無對光」。敵就是敵對,就是沒有能跟他相對的,沒有能跟他相比的,這個才叫無對光。無對跟無等的意思相同。憬興大師說:「非諸菩薩之所及,故無對。」彌陀證得妙覺果位,這是究竟圓滿的佛果,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不能比的。法身大士們,這四十一個,從初住到等覺,都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他們確確實實,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他不會起心動念。如果起心動念就不是法身菩薩,那是什麼?那是十法界裏面的佛、菩薩,起心動念。一真法界裏頭不會起心動念,但是他們的無明習氣還在,所以有四十一個等級。所以不能跟妙覺如來相等,跟妙覺如來比,他就是無等、無對,等是同等,不能跟他同等,妙覺才真正到究竟圓滿。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可以說證得究竟,還不圓滿,圓滿還差一點。所以這個諸菩薩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之所不及,才稱之爲無對。

  「昙師贊曰」,這是昙鸾法師他的贊頌,這首偈子說,「清淨光明無有對」,無有對就是講的法性本具的,我們真心裏頭本來有的。一切衆生平等的,爲什麼現在比不上?因爲我們有煩惱、有障礙。法身菩薩的障礙是無始無明的習氣,可以說是非常微薄的障礙,但是它障礙你的光不圓滿。光,是不錯,十法界裏頭沒有人能跟他相比,但是他跟妙覺如來比他就差了。所以他還是有對,他還是有等,真正無等是法性本具的。「故佛又號無對光」。因爲昙鸾法師所讀的本子是《魏譯》的,就是康僧铠翻譯的,康僧铠翻譯的是無對光佛,所以他這裏用無對光。無對與無等意思相同,「無有等對」,沒有跟它相等、沒有跟它相比的,對是對待,平等對待,這個沒有。無等、無對就是絕對,這裏講「絕待」。

  光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光明,人只要修到初住的地位,就是明心見性的地位,這個光自然就出來。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無事不辦,智慧,真實智慧。所以十二光是從體上說、從相上說、從作用上說,把它歸納爲十二類,說明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微妙無極,人人都有,就是煩惱蓋覆了。佛教人沒有別的,你能把煩惱放下,統統現前,一句話都不必說。在中國,惠能大師給我們做出來的樣子,讓我們看到了有非常深刻的體會。只不過是幾個小時的時間,他就從一個凡夫成佛了。經教裏頭,《華嚴經》上有這麼一句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能大師做了樣子給我們看,他就放下了,放下他就成佛。成佛就是自性裏頭本具的智慧、德相現前,這就叫成佛。因爲你本來是佛,所以你放下就是。真要放下,沒有留戀的,爲什麼?全是假的,放下來才見到真相。真相是什麼?全體是心,全體是自性,全體是法性,真正不可思議!自性是平等的,自性是放光的,自性是遍照萬法的。

  這一句用得好,無有等、無有對,那就是絕待,絕待的光是自性般若光,照一切法皆如。在這個地方,一切法是絕待的,爲什麼?一切法就是自性,自性現在現一切法相。法相不是從外面來的,是自性變現出來的。于一切法上,佛教給我們修十善業。無等光照的時候,十善業就是無等,十善業就是絕待,提升了,光一照就提升了。十善如是,六和亦如是。六和在這個光明遍照之下,六和也成絕待,六度也成絕待,普賢十願也成絕待,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也成了絕待,乃至一切法,無有一法不絕對。絕對是什麼?純真無妄,就是自性,就是性德的妙用。這個意思非常之深。

  念老舉《楞嚴經》的例子,他說「《首楞嚴經》曰:我真文殊」,這文殊菩薩,在世尊面前說,我是真的文殊,「無是文殊」,這就是絕對的,沒第二個。所以這「顯無等無對絕待之義」,這個就是絕對之心。絕對的智慧觀照之下,絕對之法,一一法皆是絕對的,沒有相對的,就是沒有對立的。這是世尊爲什麼教我們學佛起步要破邊見,邊見就是對待的。真跟妄對待、性跟相對待、是跟非對待、大跟小對待、善跟惡對待、禍跟福對待,這對待化了。對待是第二義,第一義裏頭沒有對待,萬法一如,真妄一如、是非一如、善惡一如、禍福一如。爲什麼會一如?皆不可得,都是假的。《般若經》總結四句話,「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就是現在數學裏面所說的歸零。善歸零,惡也歸零,零跟零找不到對待的,就是這個意思。這是事實真相,衆生不知道。衆生爲什麼不知道?衆生有分別、有執著,一有分別執著,這個東西起來了。分別執著也不是真的,能分別的心不是真的,所分別的法也不是真的。

  在真實的世界裏頭,有沒有能現的心?有。有沒有所現的法?有。他們是怎麼對待?他不起心、不動念,萬法一如。你說它是、你說它不是,你說它對、你說它錯,佛在旁邊笑笑,點點頭。點點頭是什麼?你的知見,不是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什麼?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彈指叁十二億百千念。這一彈指,它生滅叁百二十兆,你怎麼能掌握到?所以菩薩說,「念、識極微細,不可執持」,不可執持不就是假的嗎?不就是一場空嗎?像夢幻泡影一樣。你今天作個美夢,他今天作個惡夢,美夢跟惡夢平等,都是夢,都是不可得,就這個意思。所以這個光,就是這種智慧告訴我們,我們運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心平氣和,一切隨緣不攀緣,有很好,沒有也很好。心定下來了,真的,清淨心現前,平等心現前。

  「故知無對光佛」這個名號,「其義甚深」。我們要常常能夠想到,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沒有相對的、沒有對立的,這是事實真相。萬法沒有對立,我跟這些人還對立嗎?他跟我對立,他不了解事實真相,我不跟他對立。一邊對立不起來,必須二邊它才能對立起來,我一邊對立不起來。那怎麼樣?最後讓了,你進我退、你爭我讓。讓吃不吃虧?不吃虧,愈讓,後頭海闊天空,這是智慧光明,真正懂得。讓裏頭什麼?讓裏頭有愛、讓裏頭有恩德。對方這個人,爭奪的人,將來他一覺悟的話,他感恩戴德。永遠沒有冤家、沒有對頭,你這一生多快樂,鬼神都尊敬你、都擁護你,這是真的。所以中國古人有一句講得非常好,叫吃虧是福。吃虧不是禍害,是福報,肯吃虧的人後福無窮,古人是這樣判斷的。現在肯吃虧、肯讓,這個人後福無窮。

  我們在典籍裏面看到,孔老夫子的外公,就是孔老夫子母親的爸爸,他把他的女兒嫁給孔家,是他觀察孔家五代都積德。這一家人行善積德,一定有好果報,他們家裏一定會出聖人。把女兒嫁他家去,生孔子。孔子的德行,學生們所稱贊的,夫子有五德,溫良恭儉讓。夫子溫和,沒有一點點浮躁的態度;夫子善良;夫子恭謹,對什麼事情小心謹慎,我們講很細心、很謹慎;節儉,生活沒有奢侈,省吃儉用;最後一個字,夫子忍讓,處處讓別人,真正做到了于人無爭,于世無求。這孔子的五德。這個五德變成以後儒家,學儒的人一定要遵守。可是學儒的人都知道、都會講,真正做到的人不多。真正做到的,曆史上就是稱爲賢人,大賢,大聖大賢,君子之風。現代人不但沒人做,這五個字都忘幹淨了,知道這五個字的人不多。我們知道了要向往,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是不是這五個字的標准?這五個字的標准是世間的善人,是學佛真正的基礎。如果這五個字做不到,學佛就很難,佛的水平比這個高,就是標准比這高。

  我們再看下面一段,『智慧光』。「淨影曰:于法善照,名智慧光」。這句話關鍵的一個字是善,這個善的意思很深。照是普遍的,善就是妙用,它起作用的時候用得恰到好處。用在哪裏?用在斷煩惱、用在開智慧。我們要知道,這十二道光就是阿彌陀佛的德號,南無阿彌陀佛。人家要問我們,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我們可以用十二光來答覆他,阿彌陀佛是無量、阿彌陀佛是無邊、阿彌陀佛是無礙、阿彌陀佛是無等、阿彌陀佛是智慧,用這個跟他講。阿彌陀佛的體是無量,阿彌陀佛的相是無邊,十二光前面兩個,後面都是講阿彌陀佛的起用,用在日常生活當中,說十個;要給你細說,無量無邊說不盡。所以這個智慧起來了,你看用這個名號,煩惱起現行,心裏一不高興,一心念阿彌陀佛,那個煩惱就不見了。佛光照了,佛光一照就沒有了。喜怒哀樂愛惡欲起來了,古來祖師大德教我們的方法,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種念頭起來,立刻第二個念頭「阿彌陀佛」,這叫善照。念頭起來,把佛忘掉了,隨著念頭加深,那就造業了。第一個念頭起來,第二個念頭阿彌陀佛,還沒造業,沒造業就把它消掉了,這就是善照。我們學了要會用。

  憬興大師說,「光從佛無癡善根心起。複除衆生無明品心」,這個品是個錯字,他這裏注解了,應該是垢,無明垢心,垢是染汙。衆生心無明,就是沒有光,垢是不清淨,嚴重染汙。這個光一照,光明了,染汙沒有了,所以稱它爲智慧。無明就是愚癡,對什麼事情,真相都不知道,這叫無明,也就是糊塗,這是一切煩惱的根源。無明如果一破,一切煩惱全沒有了。你看,佛在大乘教裏面講煩惱的生起,第一個是無明,一念不覺,無明生出來,對一些事實真相不清楚了。爲什麼不清楚?智慧光沒有了,智慧光變成無明。從無明生塵沙煩惱,塵沙是比喻,無量無邊、無數無盡。這個煩惱是什麼?《華嚴經》上講了一句話,就是分別。從分別生執著,執著是最嚴重的,執著裏頭特別重的叫情執。因爲有這樣嚴重的執著,才變現出六道輪回。一定要曉得六道輪回是假的,如果情執放下、斷掉了,六道輪回就沒有了。如果它要有的話,它真存在,沒有了。就像一場夢,夢醒…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八七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