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八七集▪P2

  ..續本文上一頁了,夢不見了。我們如果把執著斷掉,就好像夢醒,六道不見了。

  夢醒是什麼樣子?夢醒了的境界,是四聖法界出現了。四聖法界是釋迦牟尼佛的淨土,娑婆世界也有淨土,這裏頭的人沒有見思煩惱,所以這個世界清淨快樂。哪些人住?四種人:聲聞、緣覺、菩薩、佛,他住在這裏,他在這個地方修行。這叫十法界,十法界最上面叫四聖法界,六道不見了,四聖法界出現。四聖法界什麼原因有的?無明、塵沙,就是無明煩惱、塵沙煩惱,沒有見思,這是四聖法界。在四聖法界裏面,修行人把塵沙斷掉,那他就在菩薩的級別裏頭。塵沙煩惱斷了,但是他還有塵沙煩惱的習氣,所以他是菩薩;塵沙煩惱習氣斷掉了,他就成佛。這個佛是十法界裏面的佛,不是真佛,他還是用妄心,他沒有用真心。大乘教裏面講真妄,是從用心上講的,用真心的這叫一真法界,用妄心的叫十法界。十法界裏面的佛法界,用妄心,智者大師稱他作「相似即佛」,他不是真的,很像,相似,很像佛,不是真佛。也就是說他用的是妄心,但是妄心一點偏差都沒有,他是真正佛的好弟子,依教奉行,佛教他怎麼做他就怎麼做法。所以學得很像,就是心沒轉過來。

  心是什麼?心是無明。如果無明破了,那他就是真佛,他不是假佛了,他不住在十法界。十法界四聖法界,又發現它原來還是個夢,夢醒了。這個夢醒了之後,出現什麼境界?就是實報莊嚴土,我們也稱它作一真法界,這個境界出現。就夢醒了,出現這個境界,你就住在這境界裏頭。這個境界裏面,一切法常住,不是無常;也就是說,十法界以下的,都是波動現象産生的虛幻不實的東西,假象。實報莊嚴土叫一真,它沒有變化,也就是一彈指叁十二億百千念沒有,它沒有這個東西。它是不生不滅,本無動搖,它不動的。我們曉得,十法界依正莊嚴,全靠波動形成的,要不動就沒有了;不動就回歸到一真法界,就是實報莊嚴土,人沒有生老病死。

  生老病死是波動産生的現象,還是從心想生。有人老化得快,有人老化得慢,爲什麼?心想不同。有人常常念著老了,退休了、沒人要我了,他想這些。想這些,人就很容易衰老,這是我們親身體驗的。年輕的時候不知道,看到經書上這個說法、聽別人講,印象不深。到我們自己六、七十歲了,退休了,不能再工作,這時候發現了。我們的朋友、同學、同事,在沒退休之前看不出來,因爲他有工作,每天忙著上班。一退休之後,兩年不見面,突然見了面,我們感覺得就嚇一跳,非常驚訝,怎麼老得那麼快!好像一下老了十年、二十年。爲什麼?他心不開心。這是什麼?這就是一切法從心想生,你有工作的時候,沒想到年老,所以老化很慢;沒有工作的時候,天天想到我老了,你看找不到工作了,誰都不要我了,他天天想這個。再老了怎麼樣?老了就想病。老人就生病,這裏痛有病,那裏痛有病,就常常走醫院了。不是工作崗位上上班,到醫院去上班,病苦就來了。病了的時候貪生怕死,他怎麼不死?就這麼個道理。這就說明,佛在經教上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一點都不錯,我們細心去觀察,真是這個樣子。

  我們爲什麼沒有老化?因爲我們天天還在上班,天天在講經,不就是上班嗎?永無止境的,沒有退休的,天天幹,沒有想到老,沒有想到病。我老了、病了這還能幹嗎?這才知道念頭對我們的影響有多大。世間法裏頭念頭做主宰,世間法裏頭總歸到最後一個字,就是心,全體是心,妄心;出世間法也是全體是心,是真心。世出世間差別就在此地,總根源。那我們學佛就知道該怎麼個學法,就不會出差錯。妄心要隨緣,不要放在心上;真心本身就是心,放在心上那就放在妄心裏頭了,沒有這個必要。淨宗的法子太妙了,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那就是究竟圓滿的功德,你說多妙。

  這底下的文,「昙師贊雲:佛光能破無明暗」,就是要覺。我們心裏頭把阿彌陀佛丟掉了,那就是暗生了,無明暗現前。所以你會起煩惱,你會起貪瞋癡慢疑、你會生起怨恨惱怒煩。要快速警覺,把阿彌陀佛找回來,念念不離阿彌陀佛,就把這個東西念去、念掉了。所以,佛光能破無明暗,一點都不假。這一道佛光凝結成阿彌陀佛的名號,十二光都在名號裏頭。「故佛又號智慧光」。後面兩種說法,「均以破除無明,而名智慧」,也就是幫助我們破煩惱。「彼佛智光,能蕩除我等無明心垢」,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惠予我等真實之利」,這個真實之利就是將來往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所以佛號不能中斷,要念茲在茲。我這一生看到一個人,章嘉大師,他是持咒,確實他持咒不間斷。無論在什麼時候,他一句話不說,行住坐臥他口在動,他用金剛持,沒有聲音。跟我們談話的時候,他念咒放下;話談完之後,你看,他持咒就接起來了。我一生就看到這麼一個。一絲毫浮躁的氣息都沒有,舉止動作都很慢,非常穩重,就像在定中一樣,行住坐臥都在定中。這是叫人家肅然起敬,別人做不到!

  所以佛給我們真實之利,你看,就是這一句名號,平時能幫助我們斷煩惱。先是用降伏的方法,這一句佛號代替了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心裏頭念佛,這個東西自然就放下了。久而久之,煩惱就不起來了,這就是你功夫得力了。不念,煩惱也不起來,這功夫得力。這個時候要不要念?還是要念。爲什麼?叁昧得到了,煩惱不起來是叁昧得到,智慧沒開,開智慧才算數。不改方法,還是用六字名號,一直念下去,念到開智慧,念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那叫理一心不亂。所以念佛叁昧現前,不要執著、不要歡喜、不要停在那裏,要向上提升,一定要提升智慧現前,就是智慧光出現了。光從哪裏發現?處事待人接物,面面圓融,皆大歡喜,那就是智慧光出現了。「是故彌陀稱爲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兩句是諸佛如來對阿彌陀佛的尊稱,阿彌陀佛的智慧光明得到究竟圓滿的德用。

  再看下一段,『常照光』。「常照光,見《宋譯》」,五種原譯本的宋朝翻譯的本子,這最後的一個譯本。「常寂光中,寂而常照,故名常照光」,換句話說,常照光就是常寂光。寂是定,叫清淨寂滅。學佛,佛法不同世間法,世間法教人修清淨心,儒、道都講清淨平等,那是禅定,它不圓滿。只有佛家講到圓滿,圓滿是寂滅,連無始無明習氣都斷掉,這才叫寂滅。譬如說「傲不可長」,《禮記》裏頭講的。人人都有傲慢,傲慢是俱生煩惱,我們講是先天的,不是後天的。能夠看得出來,叁、四個月的嬰兒,兩個擺在一起,你擺個玩具、擺個糖,他兩個人就搶,搶到的很開心,搶不到的,你看他就哭。你從這裏就觀察出來了,二、叁個月誰教他?這是天生的,叫本能。佛告訴我們,貪瞋癡慢疑這五樣東西天生的,是真的不是假的。從一念不覺,我們自性裏頭的見聞覺知就轉變了,産生了蛻變,就變成貪瞋癡慢疑。

  所以末那識,你看阿賴耶的叁細相裏頭,末那就是染汙,爲什麼染汙?末那是四大煩惱構成的。第一個就是我見,執著有個我。執著什麼?執著阿賴耶的見分。阿賴耶的見分無量無邊,執著見分裏頭的一分,以爲是我,不肯放手。跟著來的就有我愛,有我就會有我愛,我愛就是貪;我癡,我癡就是愚癡;我慢,我慢就是瞋恨。貪瞋癡,是跟著來的!什麼時候有我了,什麼時候這個東西就跟著來的。所以,貪瞋癡慢疑這五種東西與生俱來的,跟著來的。把我們的自性染汙了,把我們性德裏頭的光明,智慧光明障礙住了,變成無明。這個東西,大乘經教上講清楚、講明白了,它從哪來的。

  儒家它不講出世,不講超越六道輪回,所以對慢,這個傲慢它有個限製,所謂傲不可長,它有一個限度,你只不超過這個界限,可以。但是佛不行,佛是要明心見性,一點障礙都不能有。所以,佛家對于我見跟貪瞋癡慢疑一定要斷幹淨,叫根本煩惱!這個東西破了,完全破了,就轉八識成四智,這是真正的聖人。我見放下了,無我,貪瞋癡慢疑放下了,無法,這叫二無我。人無我,是沒有我見;法無我,就是貪瞋癡慢疑、色聲香味觸這個東西沒有了。這個東西放下,十法界也就沒有了,于是我們就曉得十法界從哪來的,從這兒來的。十法界沒有了,展現出來的是一真法界,我們就生到一真法界去了,一真法界就是實報莊嚴土。在實報莊嚴土裏面,我們有感受常寂光,能感受得到,但是你入不進去,因爲你還有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斷幹淨。要到等覺,等覺是最後一點點習氣,那個習氣斷了,回歸自性,障礙完全沒有了,回歸自性。回歸自性叫無上正等正覺,沒有比這個更高了,也就是真正回歸到常寂光。常寂光永恒不斷!我們哪一個人不在常寂光中?都在,只是自己有障礙,見不到常寂光。

  「《魏譯》爲不斷光」,《魏譯》是康僧铠的本子,這個本子在過去流通最廣,五種翻譯本裏頭,就是原譯本,這個本子最好,所以大家都喜歡這個本子。這個本子裏頭叫不斷光,《宋譯》的本子叫常照光,意思是相同。「淨影曰」,淨影是隋朝慧遠法師,他的名字跟初祖相同,時代不一樣。初祖生在東晉,這個生在隋代,佛門裏面稱他作小慧遠,他也是修淨土的。他說「常照不絕,名不斷光」,這是把不斷光加個解釋,它常照不絕,永遠不會間斷。就是常寂光,也就是大乘經上講的大光明藏。

  我們要記住一個事實,晚上我們睜開眼睛看天空是黑的,航天員坐著航天飛機飛出地球之外,天空也是一片黑暗。我們的光從哪來的?從太陽來的。地球上這個光明,是太陽照射地球,地球大地的反射。我們看到好像是一片光明,其實天是黑的。離開大氣層之外,太空是黑的。所以密宗有大黑天,那是什麼?無明。如果我們無明破了,你就看不到大黑天,你看到天是一片光明,夜晚也是一片光明,是自己智慧開了。所以大黑天是無明。無明是什麼樣子?夜晚我們看不到。白天,白天你看如果遇到日蝕,月亮把太陽遮住了,不也是黑的嗎?白天也看到滿天星鬥。我們…

《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八七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