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四二集▪P3

  ..續本文上一頁心現前了。持戒波羅蜜是度惡業的,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生活、工作、待人接物沒有惡念,沒有惡言,沒有惡的行爲,持戒圓滿,戒律目標就在此地,圓滿了。忍辱,順境善緣沒有貪戀的心,逆境惡緣沒有瞋恚心,忍辱波羅蜜圓滿。精進,那我們這裏講了很多,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什麼都不夾雜,我心裏頭起心動念想阿彌陀佛,口裏頭就念阿彌陀佛,身體恭敬阿彌陀佛、禮拜阿彌陀佛,這叫精進波羅蜜,圓滿了。禅定波羅蜜,我的心就定在阿彌陀佛上,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這叫禅定。有禅定自然生智慧,智慧現前,般若波羅蜜圓滿。自己清淨心能生智慧,又得到阿彌陀佛威神的加持,真的世出世間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先成就自己,然後可以像諸佛如來一樣教化衆生。你教化衆生,衆生歡喜你,衆生願意聽你的話,接受你的教誨,爲什麼?因爲你全做到了。你自己沒有做到想教人,人家不相信,不願意跟你學;自己統統做到,才有這個感應,才有攝受的能力,像磁鐵能吸鐵,它有這種力量。自己沒有做到就沒有這個力量。所以發菩提心,奉行六波羅蜜。

  又曰:其最上第一輩者。最上第一輩就是上品上生。就無爲道,當作菩薩道。無爲道,無爲的反面是有爲,有爲是有生有滅。無爲道,我們就曉得,無爲道無生無滅。天親菩薩將一切法歸納爲兩大類,一類是有爲法,一類是無爲法。有爲法裏面又分爲四大類,心法、心所有法、不相應行法、色法,色法是物質現象,分爲這四類。這四類,心法,我們今天講心理現象。現在科學分爲心理跟物理,色法是物理,心法、心所有法、心不相應行法,這個是屬于心理現象。無爲法有六種,第一個是虛空,虛空沒有有爲的現象,有爲是有生有滅,沒有生滅現象。有爲法有,你看心,念頭起、念頭滅,八識五十一心所、二十四個不相應都有生有滅,它是有爲法。色法,物質現象,也是有生有滅,所以心、色統統歸納在有爲法。跟有爲法相對的無爲,虛空沒有看到它生滅,禅定當中的境界也沒有生滅,但是虛空跟禅定這種無爲,因爲它不是有爲,放到無爲裏,它不是真正的無爲。真正無爲只有一個,真如無爲,真如是自性,真如是諸法實相,真如是第一義谛,真如也是法性、也是實相,它沒有生滅。

  所以就無爲道,當作菩薩道。他住在哪裏?住在無爲裏。他表演在哪裏?表演在有爲,表演六度萬行,做給衆生看。衆生有感,諸佛與法身菩薩有應。感,有心、有念;應,無心、無念,無心無念就是無爲道。感就現身,現什麼樣的身?《楞嚴經》上說得好,「隨衆生心,應所知量」。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他們都是不起心、不動念,所以現相也是沒有起心動念。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在地球上,在印度,住在世間八十年,示現八相成道。我們要問,他有沒有起心動念、有沒有分別執著?如果釋迦牟尼佛有起心動念、有分別執著,他是凡夫,他不是佛。所以我們要曉得,他是什麼?他是就無爲道,當作菩薩道,奉行六波羅蜜者,他是這樣的人。八相成道都沒有起心動念,他跟衆生不一樣,他來表演,他是來做戲的,舞臺表演給我們看的,不是真的,全是假的。假戲要真做,做得很逼真,讓你看不出破綻。

  叁十歲示現成道,表演成道,成道之後表演教學,講經教學四十九年,他講這些經有沒有起心動念?給諸位說,沒有。如果起心動念,凡夫(凡人)所說的;不起心、不動念,是佛所說的。不起心、不動念是自性自然流露出來的,只要是佛說的經,都是自性自然流露,決定沒有思考。衆生提出問題向佛請教,佛立刻就給他解答,提問題的人有起心動念、有分別執著,佛來給你解答,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解答得那麼圓滿,解答得那麼正確,真幫助你把問題解決了。這叫度衆生,這叫做此示現,表演給大家看的,讓凡夫看了慢慢覺悟,可以像佛陀表演這個方法,認真努力修行,你可以到達這個地步。諸佛有這種能力,法身菩薩也有這個能力,華嚴圓教初住就有這個能力。《華嚴經》上說,十信心滿就可以示現八相成道。十信心滿,滿就是畢業了,畢業了就是圓教初住。所以他是法身菩薩,他離開十法界,他就有能力像釋迦牟尼佛這種表演。

  作沙門不當虧失經戒,這是教十法界裏頭的衆生。沙門是修行人的通稱,這印度話,它的意思叫勤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做這種事業的人稱之爲沙門,我們世間人叫修行者,不應當虧失經戒。怎麼虧失了?不去學它,就叫虧失。世尊當年在世講經教學四十九年,爲什麼?爲幫助我們覺悟,幫助我們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戒是什麼?戒是中國古人所講的禮儀、道德。戒之體是道德,戒的相、戒的行爲是禮儀,也就是經論的落實。經論學了,如何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那就在教戒。所以經,古大德說,經有四種,教、理、行、果。教是教科書,理,這裏頭有道理,經是指文字、經本,經本裏頭有道理。因經我們明白道理,道理明白之後要行,行就是戒,你要把它做到,做到之後才能證果。證果,提升自己的境界,終極的目標是要跟佛平等,這成佛了。

  修學也有叁個等級,第一個等級阿羅漢,好比現在學校講的學位,阿羅漢是最低的學位,學士,大學畢業了,學士學位。再向上一個學位,菩薩,菩薩等于研究所,碩士學位。最高的這個學位稱爲佛陀,佛陀等于現在學校博士學位,最高的學位。所以佛門,佛陀、菩薩、阿羅漢是叁個學位的名稱,他不是神明,他也不是仙人,他是人。這個學位有標准,標准不是在經教,標准完全在功夫。經教是解門,功夫是行門,所以佛家拿學位是要靠真幹,不是講經學了多少,不是這個,你放下多少。能夠把見思煩惱放下,《華嚴經》上講的執著,見思煩惱放下,對人、對事、對一切萬物不執著了。爲什麼不執著?知道一切法不是真的,《般若經》上所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他真明白了。《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真明白了,真放下了,不再執著了,這就證得阿羅漢果。菩薩,不但不執著,見思煩惱斷了,他不分別,塵沙煩惱斷了。阿羅漢不執著,還有分別,菩薩分別的念頭都不起,這稱菩薩。佛更高,不起心、不動念,念頭都不動,這是佛陀。所以佛家講拿到學位的這個條件,不是通達經教,那是解悟,不行,看你做到了沒有。

  真正做到了,惠能大師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他拿到的學位是什麼?是佛陀,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你看,他沒有通過阿羅漢,沒有通過菩薩,直接就拿到佛陀,說明凡聖實際上在一念之間,一念覺悟,凡夫成聖,凡夫成佛,全在放下。放下你就明白了,爲什麼?障礙!這叁樣東西障礙了本性,本性有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到極樂世界都看到了。極樂世界可以說是自性智慧功德相好的展覽會,你到那裏全看到了。在我們這裏爲什麼看不到?我們這個地方有叁種煩惱。起心動念,無明煩惱;分別,塵沙煩惱,塵沙是比喻,像塵沙那麼多,永遠數不清;見思是執著,這叁大類的煩惱障礙了自性。自性在不在?在,因爲有障礙,不起作用。也不能說它完全不起作用,有了障礙,起作用是負面的,不是正面的。負面就是什麼?染汙、造業、受苦。負面作用,惑業苦,迷惑,造業,受苦。覺悟了?覺悟了,那就是極樂世界。佛經裏面所說的覺、正、清淨,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是極樂世界。自性真的沒有失掉,只是迷悟起不同的作用。所以佛弟子,沙門通在家出家,在家修行也能稱沙門,一定要重視經戒。至精願欲生無量清淨佛國,當念至心不斷絕者。至精,精進到極處叫至精。精進內容是什麼?就是願欲生極樂世界。願是願望,欲是欲求,不求別的,只求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綜上二經,則知修諸功德正指奉行六度。《觀經》中上品上生者,應具諸戒行,讀誦大乘及修行六念,回向發願,其實亦即奉行六度也」。經裏面講得很清楚,具諸戒行,真幹!在現前這個社會,念佛人、修行人爲什麼不能成就?沒有戒行。做人都做不好,怎麼能去作佛?必須要知道,極樂世界是淨土,我們的心不清淨、口不清淨、身不清淨,怎麼能往生?大乘經教裏佛常說,「心淨則佛土淨」。我們要到極樂世界,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心淨。我們用什麼方法修清淨心?信、願、持名。我們常說,把內心裏面善與不善這些念頭習氣全都放下,把它清理出去,讓清淨心恢複。清淨心裏頭只請一尊阿彌陀佛,供奉這一尊阿彌陀佛,起心動念想阿彌陀佛,口念阿彌陀佛,身禮敬阿彌陀佛。一切衆生全是阿彌陀佛,爲什麼?相由心生。心只要是佛,一切法是心現的,那心是阿彌陀佛,一切法當然都是阿彌陀佛,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叫真念佛。這樣念佛的人,生到極樂世界,無論他是什麼樣的人,善人、惡人,乃至于五逆十惡、毀謗大乘,只要真正能依照這個方法,把心換過來,他是佛心,他往生上上品往生,就成佛了。所以不轉過來不行,一定要把它圓圓滿滿的轉過來。

  這些,話說得容易,做起來沒那麼簡單。爲什麼惠能做得到,爲什麼我們做不到?這個事情很值得去探討的。惠能這個人心地真誠,處事待人接物真誠恭敬,這是什麼?真心!不怕吃虧,不怕上當,連生死都不怕,就只知道用真誠心,不會用虛妄的心,所以他的路子是直路,沒有彎曲。真誠是真心,恭敬是真心。我曾經說過,能大師處事待人接物萬分誠敬,神秀大師待人接物百分誠敬,所以老和尚衣缽沒有給神秀,給惠能。我們這一點沒做到,至誠恭敬沒做到,所以解行就有欠缺。最近這十幾年來,我們鼓勵同學重視紮根教育。紮根教育是什麼?儒釋道的根,《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要把《弟子規》、《感應篇》當作戒律來學習,是我們學佛人的根本戒。原本佛說得很好,在《佛藏經》上講的,「佛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這是釋迦牟尼佛說的。你做佛的學生,一定要遵守老師的教誡,老師教你先學小乘,後學大乘。

  佛教傳到中國來,傳法的大師都遵守世尊的教誡,把小乘傳來了。小乘,《大藏經》裏頭的《阿含經》就是小乘經。我們的四阿含,跟現在南傳泰國、緬甸這一帶巴利文的《藏經》一對照,他們比我們《阿含經》大概只多五十部的樣子。總共叁千部,叁千部只多五十部,你就曉得我們翻譯多麼完整。在中國小乘兩個宗派,學佛人必須要學習的,俱舍宗、成實宗。但是中國的祖師大德,唐朝中葉之後,放棄小乘,不學了,這兩個宗到宋朝就沒有了。現在很多人不知道有這麼兩個宗,只知道大乘八個宗派。那中國老祖宗有沒有做錯事?沒有。他爲什麼這麼做?他用儒跟道代替小乘。行不行?事實是答案,這一千四百年,每一個宗派都有高僧大德出現,說明祖師這個做法是正確的,儒跟道可以代替小乘。

  那現在怎麼?儒道不學,小乘不學,就搞大乘,這是釋迦牟尼佛搖頭的,不贊成。在中國這個環境,修小乘不如修儒跟道,儒跟道是自己的東西,容易理解,好學,而且效果不在小乘之下。那我們不能夠不認真,從儒釋道叁個根做起,把戒律找回來。不找回來,你不是真修,你不會成就。真的,除念佛求往生之外,沒有第二個方法。第二個方法都要根深蒂固,那就是戒律的根要紮得深,你才有成佛,才有作菩薩、作祖師的條件,否則的話,不具條件,人都沒做好,怎麼能作佛?這個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其實就是奉行六波羅蜜。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四二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