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四二集▪P2

  ..续本文上一页、最容易、最简单,成就还特高。「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这就是消业障,消得太快了!为什么能这么快把过去生中业障都消掉?说明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名号功德太大了!念一声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所以念佛消业往生的,还没有消尽的带到极乐世界。

  「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十念即得往生,带业凡夫,顿齐补处」,这个顿是快速,一念之间,他就跟补处菩萨平等,这是说什么?上品上生的。「是为至圆」,这个法门圆极了、妙极了、稳当极了、快极了。持名妙法既然是至简易,这个至是讲到极处,简单容易到极处,稳当到极处,又是最极圆满、最极快速,顿是快速。「是故十方如来同赞」,没有一尊佛不赞叹,这个法子太好了。「千经万论共指」,佛说一切经常常提到极乐世界,为什么?一切经里所说的法门难,断烦恼、消业障不容易,这个法门容易修,稳稳当当成就,所以佛是常常提起。经教里头,佛随着讲经提到极乐世界,劝大家往生,这种经论将近两百多种,千经万论共指。「世之行人」,这是讲我们这个世间修行人,实实在在应该赶快发大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应该干的。

  「本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宗就是修行最高指导原则,这称之为宗。净土法门修行最高指导原则就是这个地方八个字,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因上二者,不可分割」,发菩提心跟一向专念是一体,不能分开,为什么?「发菩提心,信也,愿也」。你要不信,你要不愿意到极乐世界去,这菩提心就没有了。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也不能往生,为什么?不想去。功夫再好、条件再好,不愿意去,这不能往生。「一向专念,行也」。你看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信、愿、行这三个条件统统具足,这是往生净土三个主要的条件,缺一个都不行,这是我们要记住。

  我们今天有没有信?不能说没有信,也不能说你这个信就是真信。行要一向专念,那信也要一向专信,愿也要一向专愿,那才管用。我这个信除信阿弥陀佛之外,还信得不少。你的信心不专,你的信心不纯,里面夹杂着很多东西,这些东西对于你将来往生都可能产生障碍。也许这个障碍就让你去不了,到那个时候,不是佛不灵,不是经不灵,是自己做错了,没有依教奉行。愿也不是一心专愿,你还有很多愿望,对出世间的愿望,有许多法门、有许多经论喜欢,放不下;对于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也有很多愿望,也没有放下。这就是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原因之所在。

  我们真想去,就要把这个世间统统放下。世间的好事要不要管?遇到真正是利益众生的大事可以随缘,不可以攀缘。为什么?随缘没有妨碍我一向专念,攀缘妨碍了,那就错了。我们要想一想,是救众生的事大,还是自己往生成佛的事大?救这些众生,我往生不了,算了!我不往生,舍己为人。这也值得可敬,实际上是什么?你错了。为什么?你救人只救这一片,顶多救一个地球;你往生到极乐世界,你救的是遍法界虚空界,那个数量不知道有多少,你真有本事救。今天你救,你未必有本事。所以真正聪明人,真正有智慧人,真正有大慈悲的人,我先到极乐世界成就自己,再倒驾慈航,这就对了。譬如到水里头救人,看到别人掉水里头,自己不会游泳,发了个心我要去救他,你跳下水,白送一条命。往生极乐世界,我到那里去学本事,去学游泳,做最高的水手,你才真有能力把掉在水里头的人一个一个救上来。这个就是要有自知之明,我们才能选择。

  佛菩萨度众生没有情执,现在我们慈悲心里有情在里头,这不是大慈悲,这在佛法里面叫爱缘慈悲、众生缘慈悲,我们只到这两个阶段。菩萨法缘慈悲就比我们高,他不是感情的,他是理智的。佛更高,佛是无缘慈悲,就是说无条件的,那不是一般人都做得到的,菩萨都做不到。无缘慈悲到法身菩萨才能做到,也就是像禅宗上所说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无缘的慈悲出现了。没有见性的菩萨是法缘慈悲,那个慈悲、那种大爱是理智,不带感情的。

  「《弥陀要解》云: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执持名号,乃为正行」。这蕅益大师讲的几句话,意思是「无上菩提心,乃修净土者之指南针」。航海就靠指南针定方向,不至于迷了路。「欲出生死苦海,直登极乐彼岸者」,那就要靠菩提心,「以为导引。故知发菩提心者,修净业者,必不可少」。没有信、没有愿,佛念得再好不能往生,为什么?你不知道极乐世界在哪里,没有人给你带路,没有人引导你,去不了。有信有愿,就能往生。念佛功夫深,所谓功夫深,就是说你念这句佛号没有疑惑、没有妄想、没有夹杂,这就是功夫。功夫愈深的品位愈高,不在乎念多少,临终一念十念,前面说了,都可以证得等觉的果位,最高的。等觉是后补佛,跟我们常常见闻的文殊、普贤、观音、势至、弥勒菩萨,跟他们的地位平等,确实是不可思议的法门。故知发菩提心者,修净业者,必不可少也。

  「又由此菩提心,而持名号,乃为正行」。净宗的正行,有愿有信,有愿有行,这叫正行。如果没有菩提心,「虽持名号」,他不是正行,里头缺了信、缺了愿。「如《弥陀要解》云」,这蕅益大师的话,「若无信愿」,对西方净土、对阿弥陀佛没有信心,没有一种恳切希求往生的愿望,「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他不能往生。名号持得再好,纵然念到一心不乱,也不能往生,什么原因?没有想去。一切法从心想生,他不想去,那就没法子。这个愿多重要!愿从哪里来的?愿从信心来的,不信,所以他就没有愿。这个愿心有多深,看你的信心有多深,它跟信心一定成正比例,一分信心就一分愿心,十分信心,一定就十分愿心。「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求生净土的人,不能不知道这个道理,不能不了解这个事实真相。

  「反之」,反过来看,「虽发菩提心,但无求生净土之愿行,另修他门,则非净土之机,亦不得往生」。这个人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怎么样?他不是修净土。八万四千法门,每一个法门都要发菩提心,不发菩提心不是大乘,不是大乘,出不了十法界;只有发菩提心,修大乘者,能出十法界。那个不求生净土,发菩提心修一切法门,真正能够将无明、尘沙、见思烦恼断尽,他能出十法界。如果只断尘沙、见思,没有断无明,他就出不了十法界。净宗不一样,大不相同。净宗,你看看六道众生,无明、尘沙、见思一品也没断,他就凭着我真相信、我真愿意往生极乐世界、我真肯念这句佛号,真诚到极处,他生到极乐世界上上品往生,超过一般明心见性的人太多了!明心见性的人,这个地位不齐,有四十一个位次,也得慢慢从下面往上升。念佛人不必,生到极乐世界就是上上品,就是第四十一品,四十一品是等觉。这叫难信之法,许多菩萨不敢相信,世间哪有这样便宜的事情?认为这个不合理,不相信、不敢接受。

  所以能信能愿是什么人?大乘经教里面佛告诉我们,那些人都是过去曾经供养无量诸佛如来。那我们就知道这个人的善根多厚、福德多大,供佛有大福报。这一生遇到净土法门,这是缘分,因缘具足,他无量劫的善根福德现前,能信、能愿。能信、能愿、能行是大善根、大福德,大家想想,还有什么样的福报比成佛更大的?没有了。世间人的福报,经上说的,福报最大是谁?摩酰首罗天王,他统治三千大千世界,他住在第四禅,这福报最大的。福报再次一等的,大梵天王,管一个小千世界,他住在初禅天。像玉皇大帝,这又更小了,欲界天,欲界第二层天,上面有夜摩天王、有兜率天王、有化乐天王、有他化天天王,一个比一个高,一个比一个殊胜。但是即使摩酰首罗天王,也比不上一个信愿持名往生的人,纵然这个人生到极乐世界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那个福报也超过摩酰首罗天王。这佛在经上常说,我们要记住,不能疏忽。我们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你能不念佛吗?你能不想求生净土吗?你还想住在这个世间吗?不会了。这是你真正觉悟了,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对这个世间不再留恋,一心一意往生净土。这个世间事随缘,一切随它去吧!都好,好的也好,不好的也好,全好。我们方向、道路确定了,决定生西,一切万缘统统放下,不再放在心上。

  「是故经中,三辈往生,俱云」,就是都说,「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盖此实为三辈往生必备之正因」。三辈是讲全体,只要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统统在这里头。往生修行最高的原则,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发菩提心是真信真愿,一向专念,专念阿弥陀佛,其他的都不念了。只要方向目标确定,虽然修其他的也行,也不妨碍,但是总不如专念的好,还是劝我们不要夹杂。下面这一段,「修德愿生」。经文:

  【修诸功德。愿生彼国。】

  我们看念老的注解,『修诸功德』。「见弥陀第十九闻名发心愿」,这第十九愿。十八愿,十念必生。第十九愿里面讲到发菩提心,「闻我名号,发菩提心。奉行六波罗蜜。又《汉译》(《吴译》同之)曰:其最上第一辈者…就无为道。当作菩萨道。奉行六波罗蜜经者。作沙门不当亏失经戒。…至精愿欲生无量清净佛国,当念至心不断绝者」。这是说到了修诸功德,这个功德是指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念佛人在日常生活当中要修行六度,六度是度自己,先度自己再帮助别人。自己没度去度别人,佛经上常说「无有是处」,无有是处就是没有这个道理。

  六度先度自己。布施,度自己的悭贪,布施波罗蜜圆满。什么叫圆满?我贪心断了,悭吝的心断了。吝啬,自己有的舍不得给别人;贪心,自己没有的希望得到,这种悭贪心真正断掉了,布施波罗蜜圆满。所以六度的圆满不是对外,对外永远不能圆满,是对内的。对内就有圆满的时候,悭贪的念头断掉了,所以它是度自己的,清净…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四二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