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四三集) 2012/5/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4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七百五十一页,倒数第六行,从最下面两个字看起:
「《观经》中上品上生者,应具诸戒行,读诵大乘及修行六念,回向发愿,其实亦即奉行六度也。」前面讲到这个地方,这是经文「修诸功德」,功德是算助修,以这个功德回向净土,增高品位。后面一段解释『愿生其国』。在修诸功德里头,特别着重的是经、戒跟六波罗蜜。经、戒是从总的原则上说,六波罗蜜是大乘菩萨必须要修学的,因为六波罗蜜里面第二个就是持戒,这个戒包括在其中。接着下面,「愿生其国,亦即第十八愿中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这一句是修善、求生。「第十九愿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与第廿一愿中至心回向,欲生极乐,无不遂者」,没有不如愿的。「第廿二愿发菩提心,厌患女身,愿生我国。如是诸愿中,皆以发愿回向,求生净土为劝也」。
我们知道,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用了五劫这么长的时间,去访问、参学十方诸佛刹土,取人之长,舍人之短,总结成为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是这么来的,不是自己想象的。每一愿,可以说每一句、每个字,都是他的心得报告。他去参学、去考察,现在中国叫调研,调查、研究所得的结果。这些愿当中,有这么多句劝人修善,由此可见,阿弥陀佛对于断恶修善非常重视。法再好,如果人不好,法不能执行,法是空的,徒具形式;如果人好,法不好,也没有关系,人会做出好事来。所以法,古人讲是治国之本也,人是法之源也,人是法的根源,没有人,再好的法也没用,重视人。人,什么是好人?能断恶修善,这就是好人。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特别重视这一点。于是我们就晓得,往生极乐世界最重要的,心要好,行为也好,这是往生的条件。心行不好,到那里会把那个地方,极乐世界,把它变坏了,你在那里扰乱,所以极乐世界就不欢迎你。我们能有理由相信,阿弥陀佛不固执,阿弥陀佛是开放的,是听从别人意见的。他要不是这么大的心量,这样开放,为什么去参访别人国家?他不是独裁,他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把每一个人都教好,这个非常了不起。我们知道了,要想到极乐世界,就得在现前养成一种断恶修善的理念,养成断恶修善的行持,我们已经跟极乐世界相应了,这决定得生。
「《阿弥陀经》曰: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弥陀经》说得简单,也是讲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听到极乐世界种种庄严,就应该发愿,愿生彼国。「又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又云: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弥陀经》上劝发愿求生三次,实际上是四次,那么短的经文,世尊四次劝人发愿求生,这非常恳切,可见,愿生其国实为往生极乐世界的关键。当然愿生,真正知道极乐世界好,好在哪里?要真正彻底搞明白、搞清楚。讲得最清楚、最完备、最圆满的就是这部《无量寿经》,也就是黄念老的集注,对我们认识西方极乐世界有很大的帮助。
下面这段,「往生果德」。这有三段经文,第一「临终佛现」。
【此等众生。临寿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这些话真的,诸位想想这是多大的福报,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来迎接你,还带着圣众。这圣众里头有观世音菩萨、有大势至菩萨,还有我们经上所说的文殊、普贤、弥勒菩萨;另外还有在家的菩萨,贤护等十六位。除这些大菩萨之外,有声闻、有缘觉、有天人,还有许许多多生生世世你的冤亲、你的有缘人,先往生的,都跟着阿弥陀佛来迎请。所以往生极乐世界不寂寞,我们在这个世间很寂寞,亲朋好友很少,到极乐世界很多,你都发现了。那是早往生的,到那里一见面,大家非常欢喜,又聚会在一处了。这个聚会就不会解散,永远常聚在一起,一起修学,同成佛道。
我们看注解,『临寿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此正第廿」,第二十愿,「临终接引愿」,这是阿弥陀佛发的愿。所以,每一个临终的人阿弥陀佛都来迎接,来迎接的是阿弥陀佛的化身,阿弥陀佛能化无量无数无边身。十方世界哪里有人发愿往生,缘成熟了统统去接,有这样大的神通能力。「弥陀愿海所惠真实之利也」,这个利益真实的,佛来接引。这里我们也要留意,临终一定是阿弥陀佛来接引才能去。如果不是阿弥陀佛,临终的时候释迦牟尼佛来接引,你可不能去,药师佛来接引也不能去。为什么?假的,不是真的,那是魔来变现的,来诱惑你,来引导你,你跟他去就上当了。魔不能变阿弥陀佛的身,这是有护法神守住的,就是他不能够变本尊。我念阿弥陀佛,他不能变阿弥陀佛,我念观世音菩萨,他不能变观世音菩萨。他变别的菩萨,那个护法神不管他,你上当是你自己上当,这桩事情我们要了解。决定是阿弥陀佛来接引,阿弥陀佛发了这个愿,四十八愿愿愿都兑现,我们要相信。所以,临终什么人来接都不可以。
还有,临终的时候,你会看到家亲眷属,你过世的父母、祖父母、亲人,他来接引你,也是假的。这《地藏经》上都说得很清楚,是你的冤亲债主变现的,不是真的。往往我们在探访病人,他病重的时候,他会跟旁边的人说,我看到什么人在门口,所说的都是过世的人,他认识的,那都是来引诱他的。所以临终助念不能讲开示,这个时候讲开示来不及了,就一句佛号。要提醒病人的,如果病人见到什么佛菩萨、阿罗汉来接引我了,这个时候提醒他,决定不能跟他去,要等阿弥陀佛,只有阿弥陀佛来,你才能跟他去。就提醒这一句话,其他的都是废话。这比什么都重要,时时刻刻提醒他。一般往生,在往生弥留的时候,肯定有这些扰乱,我们见不到,这个病人他看到了。
《称赞净土经》,这也是《阿弥陀经》,玄奘大师翻译的。《阿弥陀经》两种译本,我们现在用的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玄奘大师翻译的叫《称赞净土经》。这里面说,「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这个住就是站在他前面,「慈悲加佑,令心不乱」。这一句好!罗什大师翻译的,经文里面是「一心不乱」,玄奘大师译本没有。玄奘大师译本是「系念不乱」,不是一心,是系念。一心不乱,难!有人看到这个本子,一心不乱我做不到,就不敢修了。所以玄奘大师这个本子翻译,他是直译的,照梵文经文翻译的。罗什大师是意译的,取它的意思,没有用它的原文,所以翻一心不乱。一心不乱能不能讲得通?能。什么时候?是佛来接引你的时候,你跟佛见面了,佛慈悲保佑你、加持你,令心不乱。不是自己念到一心不乱,是临命终时佛力加持,佛光一照,你的功力就提升一倍。我们念到功夫成片,这个可以的,功夫成片,佛光一照立刻就提升,提到一心不乱,所以罗什大师没有翻错。生到极乐世界,肯定是一心不乱,这个一心不乱,也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你的。
「既舍命已」,这个舍命是神识离开身体,坐在莲花上,跟着阿弥陀佛走了,「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经中」,念老也特别重视这两句,「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是为净宗之心髓。因佛力加被」,行人的心这才不乱。「于是十念相续,便得往生。故称净土为果教」。八万四千法门是修因证果,极乐世界一往生就是果,跟其他法门不一样。跟其他法门比,净土是易行道。净土确实真的是完全依靠阿弥陀佛,我们在念佛的时候,念念当中都对弥陀感恩。「是普被万类之慈航」,上面到等觉菩萨,下面到地狱众生,只要具备这三个条件,真信、真愿、念佛,个个都能往生,法门广大,不可思议。「均在是也」,全都包括在其中。
「经云下辈者,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更显此不可思议之他力。」下辈往生的时候,怎么说临终梦见?这个人业障重,临命终时昏沉,不省人事,他也不会说话了。阿弥陀佛来接引他,他像在作梦中看到一样,他不会说。如果是清醒的,阿弥陀佛来接引他,他会告诉边上的人,佛来接引,我已经看到了,还看到哪些人,我跟大家走了。这个如同梦中的时候,这就是他昏沉,走的时候昏沉,神智不清楚,他说不出来。有的时候我们看到,人走的时候,好像嘴巴在动,好像要说话,可是没有声音。所以要很仔细、很谨慎的去观察,有没有往生的瑞相。这个确确实实都是不可思议的弥陀威神加持力。这是临终见佛。
「随佛化生」。
【经须臾间。】
『须臾』是很短的时间。
【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
注解里头说,『七宝华中自然化生』,「此云自然化生者」,表示他不是胎生,不是卵生,不是湿生,不是普通的化生。我们这个世间生态有这四种,胎卵湿化,这四种生中的化生,不是的。「如《法华文句》云」,《法华文句》智者大师作的,《法华经》的注解,引用《胎经》里面说,「莲华生者,非胎卵湿化之化生」,跟我们这个世间化生不一样,「非化而言化耳」。「又亦非《涅槃经》所谓之湿生。彼经云」,这《涅槃经》上说的,「庵罗树女等,因树华而生,名为湿生。盖秽土草木,常有湿气。庵罗树女等,托此湿气而生,乃名湿生。今净土中,莲华与人俱是同时而有,自然化现」,不是湿生,也不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化生。
这个里头,经典里面说得很多,尤其是《观经》里面说得很详细。十方世界众生真信发愿,极乐世界七宝池里面就生出一朵莲花,莲苞,没有开花。这朵莲花有他的名字,一点都不会错,将来这个念佛人往生,阿弥陀佛就用这朵莲花去接引他。所以,莲花是念佛人所感应的,念佛人有感,阿弥陀佛有应。极乐世界一切现象都是常然的,永远没有变化的,唯独莲花不一样,莲花有生有灭…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四三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