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四叁集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四叁集)  2012/5/1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343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七百五十一頁,倒數第六行,從最下面兩個字看起:

  「《觀經》中上品上生者,應具諸戒行,讀誦大乘及修行六念,回向發願,其實亦即奉行六度也。」前面講到這個地方,這是經文「修諸功德」,功德是算助修,以這個功德回向淨土,增高品位。後面一段解釋『願生其國』。在修諸功德裏頭,特別著重的是經、戒跟六波羅蜜。經、戒是從總的原則上說,六波羅蜜是大乘菩薩必須要修學的,因爲六波羅蜜裏面第二個就是持戒,這個戒包括在其中。接著下面,「願生其國,亦即第十八願中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這一句是修善、求生。「第十九願複以善根回向,願生我國;與第廿一願中至心回向,欲生極樂,無不遂者」,沒有不如願的。「第廿二願發菩提心,厭患女身,願生我國。如是諸願中,皆以發願回向,求生淨土爲勸也」。

  我們知道,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用了五劫這麼長的時間,去訪問、參學十方諸佛刹土,取人之長,舍人之短,總結成爲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是這麼來的,不是自己想象的。每一願,可以說每一句、每個字,都是他的心得報告。他去參學、去考察,現在中國叫調研,調查、研究所得的結果。這些願當中,有這麼多句勸人修善,由此可見,阿彌陀佛對于斷惡修善非常重視。法再好,如果人不好,法不能執行,法是空的,徒具形式;如果人好,法不好,也沒有關系,人會做出好事來。所以法,古人講是治國之本也,人是法之源也,人是法的根源,沒有人,再好的法也沒用,重視人。人,什麼是好人?能斷惡修善,這就是好人。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特別重視這一點。于是我們就曉得,往生極樂世界最重要的,心要好,行爲也好,這是往生的條件。心行不好,到那裏會把那個地方,極樂世界,把它變壞了,你在那裏擾亂,所以極樂世界就不歡迎你。我們能有理由相信,阿彌陀佛不固執,阿彌陀佛是開放的,是聽從別人意見的。他要不是這麼大的心量,這樣開放,爲什麼去參訪別人國家?他不是獨裁,他是恒順衆生,隨喜功德,把每一個人都教好,這個非常了不起。我們知道了,要想到極樂世界,就得在現前養成一種斷惡修善的理念,養成斷惡修善的行持,我們已經跟極樂世界相應了,這決定得生。

  「《阿彌陀經》曰: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彌陀經》說得簡單,也是講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聽到極樂世界種種莊嚴,就應該發願,願生彼國。「又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又雲: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彌陀經》上勸發願求生叁次,實際上是四次,那麼短的經文,世尊四次勸人發願求生,這非常懇切,可見,願生其國實爲往生極樂世界的關鍵。當然願生,真正知道極樂世界好,好在哪裏?要真正徹底搞明白、搞清楚。講得最清楚、最完備、最圓滿的就是這部《無量壽經》,也就是黃念老的集注,對我們認識西方極樂世界有很大的幫助。

  下面這段,「往生果德」。這有叁段經文,第一「臨終佛現」。

  【此等衆生。臨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

  這些話真的,諸位想想這是多大的福報,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來迎接你,還帶著聖衆。這聖衆裏頭有觀世音菩薩、有大勢至菩薩,還有我們經上所說的文殊、普賢、彌勒菩薩;另外還有在家的菩薩,賢護等十六位。除這些大菩薩之外,有聲聞、有緣覺、有天人,還有許許多多生生世世你的冤親、你的有緣人,先往生的,都跟著阿彌陀佛來迎請。所以往生極樂世界不寂寞,我們在這個世間很寂寞,親朋好友很少,到極樂世界很多,你都發現了。那是早往生的,到那裏一見面,大家非常歡喜,又聚會在一處了。這個聚會就不會解散,永遠常聚在一起,一起修學,同成佛道。

  我們看注解,『臨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此正第廿」,第二十願,「臨終接引願」,這是阿彌陀佛發的願。所以,每一個臨終的人阿彌陀佛都來迎接,來迎接的是阿彌陀佛的化身,阿彌陀佛能化無量無數無邊身。十方世界哪裏有人發願往生,緣成熟了統統去接,有這樣大的神通能力。「彌陀願海所惠真實之利也」,這個利益真實的,佛來接引。這裏我們也要留意,臨終一定是阿彌陀佛來接引才能去。如果不是阿彌陀佛,臨終的時候釋迦牟尼佛來接引,你可不能去,藥師佛來接引也不能去。爲什麼?假的,不是真的,那是魔來變現的,來誘惑你,來引導你,你跟他去就上當了。魔不能變阿彌陀佛的身,這是有護法神守住的,就是他不能夠變本尊。我念阿彌陀佛,他不能變阿彌陀佛,我念觀世音菩薩,他不能變觀世音菩薩。他變別的菩薩,那個護法神不管他,你上當是你自己上當,這樁事情我們要了解。決定是阿彌陀佛來接引,阿彌陀佛發了這個願,四十八願願願都兌現,我們要相信。所以,臨終什麼人來接都不可以。

  還有,臨終的時候,你會看到家親眷屬,你過世的父母、祖父母、親人,他來接引你,也是假的。這《地藏經》上都說得很清楚,是你的冤親債主變現的,不是真的。往往我們在探訪病人,他病重的時候,他會跟旁邊的人說,我看到什麼人在門口,所說的都是過世的人,他認識的,那都是來引誘他的。所以臨終助念不能講開示,這個時候講開示來不及了,就一句佛號。要提醒病人的,如果病人見到什麼佛菩薩、阿羅漢來接引我了,這個時候提醒他,決定不能跟他去,要等阿彌陀佛,只有阿彌陀佛來,你才能跟他去。就提醒這一句話,其他的都是廢話。這比什麼都重要,時時刻刻提醒他。一般往生,在往生彌留的時候,肯定有這些擾亂,我們見不到,這個病人他看到了。

  《稱贊淨土經》,這也是《阿彌陀經》,玄奘大師翻譯的。《阿彌陀經》兩種譯本,我們現在用的是鸠摩羅什大師翻譯的,玄奘大師翻譯的叫《稱贊淨土經》。這裏面說,「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衆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這個住就是站在他前面,「慈悲加佑,令心不亂」。這一句好!羅什大師翻譯的,經文裏面是「一心不亂」,玄奘大師譯本沒有。玄奘大師譯本是「系念不亂」,不是一心,是系念。一心不亂,難!有人看到這個本子,一心不亂我做不到,就不敢修了。所以玄奘大師這個本子翻譯,他是直譯的,照梵文經文翻譯的。羅什大師是意譯的,取它的意思,沒有用它的原文,所以翻一心不亂。一心不亂能不能講得通?能。什麼時候?是佛來接引你的時候,你跟佛見面了,佛慈悲保佑你、加持你,令心不亂。不是自己念到一心不亂,是臨命終時佛力加持,佛光一照,你的功力就提升一倍。我們念到功夫成片,這個可以的,功夫成片,佛光一照立刻就提升,提到一心不亂,所以羅什大師沒有翻錯。生到極樂世界,肯定是一心不亂,這個一心不亂,也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你的。

  「既舍命已」,這個舍命是神識離開身體,坐在蓮花上,跟著阿彌陀佛走了,「隨佛衆會,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經中」,念老也特別重視這兩句,「慈悲加佑,令心不亂是爲淨宗之心髓。因佛力加被」,行人的心這才不亂。「于是十念相續,便得往生。故稱淨土爲果教」。八萬四千法門是修因證果,極樂世界一往生就是果,跟其他法門不一樣。跟其他法門比,淨土是易行道。淨土確實真的是完全依靠阿彌陀佛,我們在念佛的時候,念念當中都對彌陀感恩。「是普被萬類之慈航」,上面到等覺菩薩,下面到地獄衆生,只要具備這叁個條件,真信、真願、念佛,個個都能往生,法門廣大,不可思議。「均在是也」,全都包括在其中。

  「經雲下輩者,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更顯此不可思議之他力。」下輩往生的時候,怎麼說臨終夢見?這個人業障重,臨命終時昏沈,不省人事,他也不會說話了。阿彌陀佛來接引他,他像在作夢中看到一樣,他不會說。如果是清醒的,阿彌陀佛來接引他,他會告訴邊上的人,佛來接引,我已經看到了,還看到哪些人,我跟大家走了。這個如同夢中的時候,這就是他昏沈,走的時候昏沈,神智不清楚,他說不出來。有的時候我們看到,人走的時候,好像嘴巴在動,好像要說話,可是沒有聲音。所以要很仔細、很謹慎的去觀察,有沒有往生的瑞相。這個確確實實都是不可思議的彌陀威神加持力。這是臨終見佛。

  「隨佛化生」。

  【經須臾間。】

  『須臾』是很短的時間。

  【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于七寶華中自然化生。】

  注解裏頭說,『七寶華中自然化生』,「此雲自然化生者」,表示他不是胎生,不是卵生,不是濕生,不是普通的化生。我們這個世間生態有這四種,胎卵濕化,這四種生中的化生,不是的。「如《法華文句》雲」,《法華文句》智者大師作的,《法華經》的注解,引用《胎經》裏面說,「蓮華生者,非胎卵濕化之化生」,跟我們這個世間化生不一樣,「非化而言化耳」。「又亦非《涅槃經》所謂之濕生。彼經雲」,這《涅槃經》上說的,「庵羅樹女等,因樹華而生,名爲濕生。蓋穢土草木,常有濕氣。庵羅樹女等,托此濕氣而生,乃名濕生。今淨土中,蓮華與人俱是同時而有,自然化現」,不是濕生,也不是我們這裏所說的化生。

  這個裏頭,經典裏面說得很多,尤其是《觀經》裏面說得很詳細。十方世界衆生真信發願,極樂世界七寶池裏面就生出一朵蓮花,蓮苞,沒有開花。這朵蓮花有他的名字,一點都不會錯,將來這個念佛人往生,阿彌陀佛就用這朵蓮花去接引他。所以,蓮花是念佛人所感應的,念佛人有感,阿彌陀佛有應。極樂世界一切現象都是常然的,永遠沒有變化的,唯獨蓮花不一樣,蓮花有生有滅…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四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