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四二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四二集)  2012/5/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4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七百四十九页第三行,从第二句看起:

  「由是可知发菩提心,持佛名号,虽兼修余法,亦得名为一向专念,亦得往生。但多门兼修,总未若一门深入。一心专至,称念弥陀,则易使熟处变生,生处变熟。盖爱染贪着,是众生之熟处。菩提正念,是众生之生处。生处转熟,方有可能于临终苦迫之际,提得起这一句佛号,感佛接引,而得往生也」。这一段话说得非常之好,无论从理、从事,幽溪大师跟我们表演的,他也属于一向专念。但是他一生喜欢拜忏,法华忏、大悲忏、光明忏、弥陀忏、楞严忏,都是他经常修行的。他的目标,求生西方净土,亲近阿弥陀佛,临命终之前,预知时至。所以说由此可知,发菩提心,持佛名号,像幽溪大师这样的人,虽然兼修余法,他修的法很多,也能够称为一向专念,他也得往生。这是说广义的一心专念。

  但是后面念老在此地提醒我们,一心专至。前面还有一句,但多门兼修,总未若一门深入,这句话我们换两个字就更好懂,总不如一门深入。为什么?一门深入,他心专注。所以一心专至,称念弥陀,则容易使熟处变生,生处变熟,这两句话古来祖师大德们常说的。什么是众生熟处?很熟,不必要作意,随时你会想起来,那是什么?爱染贪着,这是众生的熟处。爱名爱利、贪财贪色,那是熟处,不必要人教的,自然这个念头就起来。念佛是生处,不熟,常常把念佛忘掉,紧要的关头提不起来,生处!如果把它颠倒一下,熟处变成生处,生处变成熟处,我们道业就成功。把贪瞋痴慢变成生处,把一心专念变成熟处,重要是在此地。

  菩提正念是众生生处,生疏,不熟,常常忘掉。调转过来,这才有可能在临终最后这一念,临终,神识离开身体是最痛苦的时候,这个时候往往把不住。人断气了,神识没离开,神识得慢慢离开,离开的时候非常痛苦。佛在经上有个比喻,譬喻活的乌龟,把它的壳拔下来,生龟脱壳,你就想到那种痛苦。灵魂离开身体,痛苦就像生龟脱壳。这个时候如果提起正念想到念佛,一声佛号他都能往生净土。这个话什么意思?在这个关键的时候,一声佛号都想不起来,都难得,他太苦了。所以弥陀慈悲,临终一念十念都能往生,跟他都有感应,他都来接引。他不来接引,没有人知道极乐世界在哪里,极乐世界怎么去法,没人知道。一定要来接引,接引才是究竟圆满的慈悲。

  平常我们对于财色名食睡就要淡化,不能够贪恋。断说得容易,做不容易,但是渐渐的要淡薄,这就是功夫,这就是古人所讲的踏实之处,这脚踏实地老老实实真去做。在功夫不够深的时候,这些境界远离有好处,不要接触,接触容易引起烦恼,这个烦恼就是贪瞋痴慢疑,远离比较好。有相当的功夫,那个接触就没有关系,接触,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个时候可以,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接引众生、教化众生,不能不接触,这里头的分寸必须自己去拿捏。如果接触还会起心动念,就赶紧远离,自己功夫不够,决定不容许自己再堕落下去,这比什么都重要!所以在临终,灵魂离开身体这个时候,这一句佛号感佛接引,而得往生。这是临命终时,佛必定来接引。所以助念就有功德、有好处。

  「是故善导大师示曰:大圣悲怜」,这个大圣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慈悲,阿弥陀佛怜悯六道里面苦难众生。诸佛菩萨、大圣大贤,乃至于天地神明,比我们现在人有德行、有智慧,我们冷静观察,无论是顺境善缘、逆境恶缘,统统是慈悲。不能说给你逆境恶缘这是不慈悲,那你完全不懂得圣贤的意思。连孟子都晓得、都说过,上天保佑你,希望成就你,首先要磨炼你。没有经过磨炼,你怎么能成就?磨炼才能把一个人炼出来,那是大慈大悲。愈是担当重大使命的人,他必须要能够忍人之所不能忍,要吃人不能吃的苦头,他才会有成就。不经过磨炼,怎么可能成就!顺境磨炼人,断贪瞋痴;逆境磨炼人,也是教你断贪瞋痴。贪瞋痴是三毒,无贪、无瞋、无痴是三善根;换句话说,世出世间一切善法是从无贪、无瞋、无痴生出来的,世出世间一切恶法是从贪瞋痴流出来的。怎样把贪瞋痴磨掉,你要认识清楚、认识明白,你才能体会到大圣大贤、诸佛神灵他们的用心,这叫真正慈悲。

  遇到人作恶要惩罚他,这是慈悲心,希望他改过,希望他自新,希望他以后再不作恶。父母教育儿女,爱心,老师教导学生是爱心,不是怨恨。重大的过失,怎么样让他回头,怎么样让他记住以后不可以再犯?那就是严重的惩罚。所以严重惩罚对造作罪业的人是大慈大悲,你要不教他,过失愈犯愈多,到最后必堕地狱,那是慈悲吗?不是慈悲,那是害他。把他从地狱里头救出来,这叫大慈大悲。地狱苦,现在让他受一点苦,比地狱苦轻得多!所以你要是很细心、很谨慎的去观察,你才看到诸佛菩萨、诸天神明一片慈悲,跟我们凡夫不一样!凡夫有溺爱子女,做错了也不忍心处罚他,以后长大变成个无恶不作的人,害自己、害众生,最后到地狱。这个父母爱不爱子女?爱,爱错了,虽爱,没有智慧,这叫溺爱,把儿女给埋葬了。中国传统文化、大乘佛法把智慧摆在第一,只有智慧才能够明辨是非,才真正知道什么叫利害,能成就自己,能成就别人。

  善导大师说,大圣慈悲怜悯,「直劝专称名字者,正由称名易故」,直截了当劝你念佛,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为什么?称名容易,别的法门难,这个法门容易。「相续即生」。如果能够「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我活一天就念一天,念到死。「十即十生」,十个人念,十个人生;一百个人念,一百个人生,万修万人去。「何以故」,这何以故是问为什么。「无杂缘得正念故」,第一个没有杂缘、没有杂念,第二个,他得的纯粹是正念,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念念都是阿弥陀佛。「与佛本愿相应故,不违教故」,经教里这么教你的。「顺佛语故」,随顺释迦牟尼佛的教诲,随顺阿弥陀佛的教诲。「若舍专念修杂念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就是杂心念佛,一百个人当中难得有一、二个,一千个人当中难得有三、四个,不容易!像幽溪法师这样的人少数,他修得多,不如专修。专修,心专想阿弥陀佛,什么都不想;口专念阿弥陀佛,什么都不念;礼,我专拜阿弥陀佛,我不拜别的佛菩萨。心里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拜阿弥陀佛就是拜一切诸佛,拜阿弥陀佛就是拜一切菩萨,拜阿弥陀佛就是拜一切神明,我全都拜到。专一,不能搞杂了,容易成就,而且成就品位特高,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再看末后这一段,「总之持名念佛,是诸佛本怀」,这一句话比什么都重要,一定要记住。一切诸佛心里头只有这个愿望,教导大家念佛求生净土,这是一切诸佛度众生、成佛道的本怀。「究竟方便」,不是究竟方便,你不能成就。方是方法,便是便利,这个方便是一切方便里面最方便的,叫究竟方便。「径中之径」,径是小路、是近路,径中之径是小路里头的小路,近路里面的近路,最近的一条道路。这个径是成佛,凡夫成佛,这个意思不能不知道。「此诚为万古不移之论。因人临终,万苦交迫,除持名外,余行难起」。这个经上说得多,人在临终的时候,那个痛苦是无法想象的,在这个境界里头,什么样功夫都不容易提起来,为什么?他太苦了。念佛这个容易,如果有人在旁边念,他会想起,他会跟着他念,只要跟着念一声,都能够跟阿弥陀佛相应,也就是说,能感得阿弥陀佛来接引他。

  「如《观经》云」,这是举《观无量寿经》做例子。《观经》上讲,「五逆十恶之人」,五逆,杀父亲、杀母亲、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破和合僧就是破坏僧团,让修行的道场互相不合作、互相不和,这个罪业都是无间地狱的罪报!十恶,身造杀、盗、淫;口,妄语、两舌、绮语、恶口;念头,贪、瞋、痴,这十条他统统有,这叫十恶。五逆十恶,「应堕恶道」,这无间地狱。「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令念佛」。临终的时候遇到一个好人,修净土的、认识念佛法门的这个人,劝他、提醒他、教他念佛,劝他求生净土。「彼人」,太痛苦了,为苦所逼,念不出来。「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这个念是观想,《十六观经》的观想念佛。你不能观想,行,你就念名号,四个字。「应称无量寿佛」,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会念。

  「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观无量寿经》说的,临终一念十念,什么样的人?五逆十恶,他要不念佛,他立刻要堕无间地狱。因为念佛的功德,地狱相不现前,阿弥陀佛来接引,他到极乐世界去了。到极乐世界的品位不是一定的,完全看他这个时候一念心的真诚度。他有极大、极高的真诚度,念佛求生这种真诚心也就是忏悔心,业障能忏除,品位能提升。有一些人可以提升到上辈往生,这是我们一般人想象不到的,怎么从五逆十恶无间地狱一下就作了地上菩萨,说明忏悔功德不可思议。同时也告诉我们,这个人过去生中修的有大善根、大福德,这一生到人间来,没有遇到善缘,所以堕落了。虽然堕落,宿世的善根依然得佛力加持,遇到这个法门,他不辜负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的修行,这一生满了他的愿,成就他殊胜的果报,他到极乐世界去了。

  「经云临终不能观佛」,《观无量寿经》讲了十六种方法,前面十五种方法他都没有办法做,第十六就是念佛名号,念佛名号,这个行。「但仍能念佛名号,是显持名之法,实为至易」,最容易,临命终时容易念,「因得往生,是为至稳」。临终时候念这句名号,他就生极乐世界,说明这个法门最稳当、最可靠…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四二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