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四二集) 2012/5/1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34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七百四十九頁第叁行,從第二句看起:
「由是可知發菩提心,持佛名號,雖兼修余法,亦得名爲一向專念,亦得往生。但多門兼修,總未若一門深入。一心專至,稱念彌陀,則易使熟處變生,生處變熟。蓋愛染貪著,是衆生之熟處。菩提正念,是衆生之生處。生處轉熟,方有可能于臨終苦迫之際,提得起這一句佛號,感佛接引,而得往生也」。這一段話說得非常之好,無論從理、從事,幽溪大師跟我們表演的,他也屬于一向專念。但是他一生喜歡拜忏,法華忏、大悲忏、光明忏、彌陀忏、楞嚴忏,都是他經常修行的。他的目標,求生西方淨土,親近阿彌陀佛,臨命終之前,預知時至。所以說由此可知,發菩提心,持佛名號,像幽溪大師這樣的人,雖然兼修余法,他修的法很多,也能夠稱爲一向專念,他也得往生。這是說廣義的一心專念。
但是後面念老在此地提醒我們,一心專至。前面還有一句,但多門兼修,總未若一門深入,這句話我們換兩個字就更好懂,總不如一門深入。爲什麼?一門深入,他心專注。所以一心專至,稱念彌陀,則容易使熟處變生,生處變熟,這兩句話古來祖師大德們常說的。什麼是衆生熟處?很熟,不必要作意,隨時你會想起來,那是什麼?愛染貪著,這是衆生的熟處。愛名愛利、貪財貪色,那是熟處,不必要人教的,自然這個念頭就起來。念佛是生處,不熟,常常把念佛忘掉,緊要的關頭提不起來,生處!如果把它顛倒一下,熟處變成生處,生處變成熟處,我們道業就成功。把貪瞋癡慢變成生處,把一心專念變成熟處,重要是在此地。
菩提正念是衆生生處,生疏,不熟,常常忘掉。調轉過來,這才有可能在臨終最後這一念,臨終,神識離開身體是最痛苦的時候,這個時候往往把不住。人斷氣了,神識沒離開,神識得慢慢離開,離開的時候非常痛苦。佛在經上有個比喻,譬喻活的烏龜,把它的殼拔下來,生龜脫殼,你就想到那種痛苦。靈魂離開身體,痛苦就像生龜脫殼。這個時候如果提起正念想到念佛,一聲佛號他都能往生淨土。這個話什麼意思?在這個關鍵的時候,一聲佛號都想不起來,都難得,他太苦了。所以彌陀慈悲,臨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跟他都有感應,他都來接引。他不來接引,沒有人知道極樂世界在哪裏,極樂世界怎麼去法,沒人知道。一定要來接引,接引才是究竟圓滿的慈悲。
平常我們對于財色名食睡就要淡化,不能夠貪戀。斷說得容易,做不容易,但是漸漸的要淡薄,這就是功夫,這就是古人所講的踏實之處,這腳踏實地老老實實真去做。在功夫不夠深的時候,這些境界遠離有好處,不要接觸,接觸容易引起煩惱,這個煩惱就是貪瞋癡慢疑,遠離比較好。有相當的功夫,那個接觸就沒有關系,接觸,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個時候可以,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接引衆生、教化衆生,不能不接觸,這裏頭的分寸必須自己去拿捏。如果接觸還會起心動念,就趕緊遠離,自己功夫不夠,決定不容許自己再墮落下去,這比什麼都重要!所以在臨終,靈魂離開身體這個時候,這一句佛號感佛接引,而得往生。這是臨命終時,佛必定來接引。所以助念就有功德、有好處。
「是故善導大師示曰:大聖悲憐」,這個大聖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慈悲,阿彌陀佛憐憫六道裏面苦難衆生。諸佛菩薩、大聖大賢,乃至于天地神明,比我們現在人有德行、有智慧,我們冷靜觀察,無論是順境善緣、逆境惡緣,統統是慈悲。不能說給你逆境惡緣這是不慈悲,那你完全不懂得聖賢的意思。連孟子都曉得、都說過,上天保佑你,希望成就你,首先要磨煉你。沒有經過磨煉,你怎麼能成就?磨煉才能把一個人煉出來,那是大慈大悲。愈是擔當重大使命的人,他必須要能夠忍人之所不能忍,要吃人不能吃的苦頭,他才會有成就。不經過磨煉,怎麼可能成就!順境磨煉人,斷貪瞋癡;逆境磨煉人,也是教你斷貪瞋癡。貪瞋癡是叁毒,無貪、無瞋、無癡是叁善根;換句話說,世出世間一切善法是從無貪、無瞋、無癡生出來的,世出世間一切惡法是從貪瞋癡流出來的。怎樣把貪瞋癡磨掉,你要認識清楚、認識明白,你才能體會到大聖大賢、諸佛神靈他們的用心,這叫真正慈悲。
遇到人作惡要懲罰他,這是慈悲心,希望他改過,希望他自新,希望他以後再不作惡。父母教育兒女,愛心,老師教導學生是愛心,不是怨恨。重大的過失,怎麼樣讓他回頭,怎麼樣讓他記住以後不可以再犯?那就是嚴重的懲罰。所以嚴重懲罰對造作罪業的人是大慈大悲,你要不教他,過失愈犯愈多,到最後必墮地獄,那是慈悲嗎?不是慈悲,那是害他。把他從地獄裏頭救出來,這叫大慈大悲。地獄苦,現在讓他受一點苦,比地獄苦輕得多!所以你要是很細心、很謹慎的去觀察,你才看到諸佛菩薩、諸天神明一片慈悲,跟我們凡夫不一樣!凡夫有溺愛子女,做錯了也不忍心處罰他,以後長大變成個無惡不作的人,害自己、害衆生,最後到地獄。這個父母愛不愛子女?愛,愛錯了,雖愛,沒有智慧,這叫溺愛,把兒女給埋葬了。中國傳統文化、大乘佛法把智慧擺在第一,只有智慧才能夠明辨是非,才真正知道什麼叫利害,能成就自己,能成就別人。
善導大師說,大聖慈悲憐憫,「直勸專稱名字者,正由稱名易故」,直截了當勸你念佛,一心專念阿彌陀佛。爲什麼?稱名容易,別的法門難,這個法門容易。「相續即生」。如果能夠「念念相續,畢命爲期者」,我活一天就念一天,念到死。「十即十生」,十個人念,十個人生;一百個人念,一百個人生,萬修萬人去。「何以故」,這何以故是問爲什麼。「無雜緣得正念故」,第一個沒有雜緣、沒有雜念,第二個,他得的純粹是正念,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念念都是阿彌陀佛。「與佛本願相應故,不違教故」,經教裏這麼教你的。「順佛語故」,隨順釋迦牟尼佛的教誨,隨順阿彌陀佛的教誨。「若舍專念修雜念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叁四」。就是雜心念佛,一百個人當中難得有一、二個,一千個人當中難得有叁、四個,不容易!像幽溪法師這樣的人少數,他修得多,不如專修。專修,心專想阿彌陀佛,什麼都不想;口專念阿彌陀佛,什麼都不念;禮,我專拜阿彌陀佛,我不拜別的佛菩薩。心裏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拜阿彌陀佛就是拜一切諸佛,拜阿彌陀佛就是拜一切菩薩,拜阿彌陀佛就是拜一切神明,我全都拜到。專一,不能搞雜了,容易成就,而且成就品位特高,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再看末後這一段,「總之持名念佛,是諸佛本懷」,這一句話比什麼都重要,一定要記住。一切諸佛心裏頭只有這個願望,教導大家念佛求生淨土,這是一切諸佛度衆生、成佛道的本懷。「究竟方便」,不是究竟方便,你不能成就。方是方法,便是便利,這個方便是一切方便裏面最方便的,叫究竟方便。「徑中之徑」,徑是小路、是近路,徑中之徑是小路裏頭的小路,近路裏面的近路,最近的一條道路。這個徑是成佛,凡夫成佛,這個意思不能不知道。「此誠爲萬古不移之論。因人臨終,萬苦交迫,除持名外,余行難起」。這個經上說得多,人在臨終的時候,那個痛苦是無法想象的,在這個境界裏頭,什麼樣功夫都不容易提起來,爲什麼?他太苦了。念佛這個容易,如果有人在旁邊念,他會想起,他會跟著他念,只要跟著念一聲,都能夠跟阿彌陀佛相應,也就是說,能感得阿彌陀佛來接引他。
「如《觀經》雲」,這是舉《觀無量壽經》做例子。《觀經》上講,「五逆十惡之人」,五逆,殺父親、殺母親、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破和合僧就是破壞僧團,讓修行的道場互相不合作、互相不和,這個罪業都是無間地獄的罪報!十惡,身造殺、盜、淫;口,妄語、兩舌、绮語、惡口;念頭,貪、瞋、癡,這十條他統統有,這叫十惡。五逆十惡,「應墮惡道」,這無間地獄。「臨命終時,遇善知識。教令念佛」。臨終的時候遇到一個好人,修淨土的、認識念佛法門的這個人,勸他、提醒他、教他念佛,勸他求生淨土。「彼人」,太痛苦了,爲苦所逼,念不出來。「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這個念是觀想,《十六觀經》的觀想念佛。你不能觀想,行,你就念名號,四個字。「應稱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會念。
「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觀無量壽經》說的,臨終一念十念,什麼樣的人?五逆十惡,他要不念佛,他立刻要墮無間地獄。因爲念佛的功德,地獄相不現前,阿彌陀佛來接引,他到極樂世界去了。到極樂世界的品位不是一定的,完全看他這個時候一念心的真誠度。他有極大、極高的真誠度,念佛求生這種真誠心也就是忏悔心,業障能忏除,品位能提升。有一些人可以提升到上輩往生,這是我們一般人想象不到的,怎麼從五逆十惡無間地獄一下就作了地上菩薩,說明忏悔功德不可思議。同時也告訴我們,這個人過去生中修的有大善根、大福德,這一生到人間來,沒有遇到善緣,所以墮落了。雖然墮落,宿世的善根依然得佛力加持,遇到這個法門,他不辜負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的修行,這一生滿了他的願,成就他殊勝的果報,他到極樂世界去了。
「經雲臨終不能觀佛」,《觀無量壽經》講了十六種方法,前面十五種方法他都沒有辦法做,第十六就是念佛名號,念佛名號,這個行。「但仍能念佛名號,是顯持名之法,實爲至易」,最容易,臨命終時容易念,「因得往生,是爲至穩」。臨終時候念這句名號,他就生極樂世界,說明這個法門最穩當、最可靠…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四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