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四二集▪P2

  ..續本文上一頁、最容易、最簡單,成就還特高。「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這就是消業障,消得太快了!爲什麼能這麼快把過去生中業障都消掉?說明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名號功德太大了!念一聲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所以念佛消業往生的,還沒有消盡的帶到極樂世界。

  「五逆十惡之人,臨終十念即得往生,帶業凡夫,頓齊補處」,這個頓是快速,一念之間,他就跟補處菩薩平等,這是說什麼?上品上生的。「是爲至圓」,這個法門圓極了、妙極了、穩當極了、快極了。持名妙法既然是至簡易,這個至是講到極處,簡單容易到極處,穩當到極處,又是最極圓滿、最極快速,頓是快速。「是故十方如來同贊」,沒有一尊佛不贊歎,這個法子太好了。「千經萬論共指」,佛說一切經常常提到極樂世界,爲什麼?一切經裏所說的法門難,斷煩惱、消業障不容易,這個法門容易修,穩穩當當成就,所以佛是常常提起。經教裏頭,佛隨著講經提到極樂世界,勸大家往生,這種經論將近兩百多種,千經萬論共指。「世之行人」,這是講我們這個世間修行人,實實在在應該趕快發大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應該幹的。

  「本經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爲宗」。宗就是修行最高指導原則,這稱之爲宗。淨土法門修行最高指導原則就是這個地方八個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因上二者,不可分割」,發菩提心跟一向專念是一體,不能分開,爲什麼?「發菩提心,信也,願也」。你要不信,你要不願意到極樂世界去,這菩提心就沒有了。念佛念到一心不亂也不能往生,爲什麼?不想去。功夫再好、條件再好,不願意去,這不能往生。「一向專念,行也」。你看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信、願、行這叁個條件統統具足,這是往生淨土叁個主要的條件,缺一個都不行,這是我們要記住。

  我們今天有沒有信?不能說沒有信,也不能說你這個信就是真信。行要一向專念,那信也要一向專信,願也要一向專願,那才管用。我這個信除信阿彌陀佛之外,還信得不少。你的信心不專,你的信心不純,裏面夾雜著很多東西,這些東西對于你將來往生都可能産生障礙。也許這個障礙就讓你去不了,到那個時候,不是佛不靈,不是經不靈,是自己做錯了,沒有依教奉行。願也不是一心專願,你還有很多願望,對出世間的願望,有許多法門、有許多經論喜歡,放不下;對于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也有很多願望,也沒有放下。這就是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原因之所在。

  我們真想去,就要把這個世間統統放下。世間的好事要不要管?遇到真正是利益衆生的大事可以隨緣,不可以攀緣。爲什麼?隨緣沒有妨礙我一向專念,攀緣妨礙了,那就錯了。我們要想一想,是救衆生的事大,還是自己往生成佛的事大?救這些衆生,我往生不了,算了!我不往生,舍己爲人。這也值得可敬,實際上是什麼?你錯了。爲什麼?你救人只救這一片,頂多救一個地球;你往生到極樂世界,你救的是遍法界虛空界,那個數量不知道有多少,你真有本事救。今天你救,你未必有本事。所以真正聰明人,真正有智慧人,真正有大慈悲的人,我先到極樂世界成就自己,再倒駕慈航,這就對了。譬如到水裏頭救人,看到別人掉水裏頭,自己不會遊泳,發了個心我要去救他,你跳下水,白送一條命。往生極樂世界,我到那裏去學本事,去學遊泳,做最高的水手,你才真有能力把掉在水裏頭的人一個一個救上來。這個就是要有自知之明,我們才能選擇。

  佛菩薩度衆生沒有情執,現在我們慈悲心裏有情在裏頭,這不是大慈悲,這在佛法裏面叫愛緣慈悲、衆生緣慈悲,我們只到這兩個階段。菩薩法緣慈悲就比我們高,他不是感情的,他是理智的。佛更高,佛是無緣慈悲,就是說無條件的,那不是一般人都做得到的,菩薩都做不到。無緣慈悲到法身菩薩才能做到,也就是像禅宗上所說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無緣的慈悲出現了。沒有見性的菩薩是法緣慈悲,那個慈悲、那種大愛是理智,不帶感情的。

  「《彌陀要解》雲: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的爲淨土指南。由此執持名號,乃爲正行」。這蕅益大師講的幾句話,意思是「無上菩提心,乃修淨土者之指南針」。航海就靠指南針定方向,不至于迷了路。「欲出生死苦海,直登極樂彼岸者」,那就要靠菩提心,「以爲導引。故知發菩提心者,修淨業者,必不可少」。沒有信、沒有願,佛念得再好不能往生,爲什麼?你不知道極樂世界在哪裏,沒有人給你帶路,沒有人引導你,去不了。有信有願,就能往生。念佛功夫深,所謂功夫深,就是說你念這句佛號沒有疑惑、沒有妄想、沒有夾雜,這就是功夫。功夫愈深的品位愈高,不在乎念多少,臨終一念十念,前面說了,都可以證得等覺的果位,最高的。等覺是後補佛,跟我們常常見聞的文殊、普賢、觀音、勢至、彌勒菩薩,跟他們的地位平等,確實是不可思議的法門。故知發菩提心者,修淨業者,必不可少也。

  「又由此菩提心,而持名號,乃爲正行」。淨宗的正行,有願有信,有願有行,這叫正行。如果沒有菩提心,「雖持名號」,他不是正行,裏頭缺了信、缺了願。「如《彌陀要解》雲」,這蕅益大師的話,「若無信願」,對西方淨土、對阿彌陀佛沒有信心,沒有一種懇切希求往生的願望,「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他不能往生。名號持得再好,縱然念到一心不亂,也不能往生,什麼原因?沒有想去。一切法從心想生,他不想去,那就沒法子。這個願多重要!願從哪裏來的?願從信心來的,不信,所以他就沒有願。這個願心有多深,看你的信心有多深,它跟信心一定成正比例,一分信心就一分願心,十分信心,一定就十分願心。「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求生淨土的人,不能不知道這個道理,不能不了解這個事實真相。

  「反之」,反過來看,「雖發菩提心,但無求生淨土之願行,另修他門,則非淨土之機,亦不得往生」。這個人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怎麼樣?他不是修淨土。八萬四千法門,每一個法門都要發菩提心,不發菩提心不是大乘,不是大乘,出不了十法界;只有發菩提心,修大乘者,能出十法界。那個不求生淨土,發菩提心修一切法門,真正能夠將無明、塵沙、見思煩惱斷盡,他能出十法界。如果只斷塵沙、見思,沒有斷無明,他就出不了十法界。淨宗不一樣,大不相同。淨宗,你看看六道衆生,無明、塵沙、見思一品也沒斷,他就憑著我真相信、我真願意往生極樂世界、我真肯念這句佛號,真誠到極處,他生到極樂世界上上品往生,超過一般明心見性的人太多了!明心見性的人,這個地位不齊,有四十一個位次,也得慢慢從下面往上升。念佛人不必,生到極樂世界就是上上品,就是第四十一品,四十一品是等覺。這叫難信之法,許多菩薩不敢相信,世間哪有這樣便宜的事情?認爲這個不合理,不相信、不敢接受。

  所以能信能願是什麼人?大乘經教裏面佛告訴我們,那些人都是過去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那我們就知道這個人的善根多厚、福德多大,供佛有大福報。這一生遇到淨土法門,這是緣分,因緣具足,他無量劫的善根福德現前,能信、能願。能信、能願、能行是大善根、大福德,大家想想,還有什麼樣的福報比成佛更大的?沒有了。世間人的福報,經上說的,福報最大是誰?摩酰首羅天王,他統治叁千大千世界,他住在第四禅,這福報最大的。福報再次一等的,大梵天王,管一個小千世界,他住在初禅天。像玉皇大帝,這又更小了,欲界天,欲界第二層天,上面有夜摩天王、有兜率天王、有化樂天王、有他化天天王,一個比一個高,一個比一個殊勝。但是即使摩酰首羅天王,也比不上一個信願持名往生的人,縱然這個人生到極樂世界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那個福報也超過摩酰首羅天王。這佛在經上常說,我們要記住,不能疏忽。我們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你能不念佛嗎?你能不想求生淨土嗎?你還想住在這個世間嗎?不會了。這是你真正覺悟了,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對這個世間不再留戀,一心一意往生淨土。這個世間事隨緣,一切隨它去吧!都好,好的也好,不好的也好,全好。我們方向、道路確定了,決定生西,一切萬緣統統放下,不再放在心上。

  「是故經中,叁輩往生,俱雲」,就是都說,「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蓋此實爲叁輩往生必備之正因」。叁輩是講全體,只要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統統在這裏頭。往生修行最高的原則,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是真信真願,一向專念,專念阿彌陀佛,其他的都不念了。只要方向目標確定,雖然修其他的也行,也不妨礙,但是總不如專念的好,還是勸我們不要夾雜。下面這一段,「修德願生」。經文:

  【修諸功德。願生彼國。】

  我們看念老的注解,『修諸功德』。「見彌陀第十九聞名發心願」,這第十九願。十八願,十念必生。第十九願裏面講到發菩提心,「聞我名號,發菩提心。奉行六波羅蜜。又《漢譯》(《吳譯》同之)曰:其最上第一輩者…就無爲道。當作菩薩道。奉行六波羅蜜經者。作沙門不當虧失經戒。…至精願欲生無量清淨佛國,當念至心不斷絕者」。這是說到了修諸功德,這個功德是指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念佛人在日常生活當中要修行六度,六度是度自己,先度自己再幫助別人。自己沒度去度別人,佛經上常說「無有是處」,無有是處就是沒有這個道理。

  六度先度自己。布施,度自己的悭貪,布施波羅蜜圓滿。什麼叫圓滿?我貪心斷了,悭吝的心斷了。吝啬,自己有的舍不得給別人;貪心,自己沒有的希望得到,這種悭貪心真正斷掉了,布施波羅蜜圓滿。所以六度的圓滿不是對外,對外永遠不能圓滿,是對內的。對內就有圓滿的時候,悭貪的念頭斷掉了,所以它是度自己的,清淨…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四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