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四六集▪P4

  ..續本文上一頁了緣,這一次再到這個廟裏去進香,帶了一千兩黃金供養叁寶,老和尚叫他徒弟給她回向。老和尚這時候還在,她就去見老和尚,我年輕的時候,供養兩文錢,你親自給我回向;今天我供養一千兩黃金,你怎麼讓你徒弟來給我回向?老和尚說過去兩文錢,你的誠敬心百分之百,真正誠敬,我不替你做回向,對不起你。今天你大富大貴,這千兩黃金在你算不了什麼,你的心沒有從前虔誠,沒有以前那麼恭敬,我讓我這個徒弟給你回向就可以了。這就說明修大福報並不一定要好多錢,福報大小在哪裏?在你的恭敬心,你誠敬心,不在乎這些物品,物品盡心盡力就是圓滿,這個道理要懂。所以窮人能修大福報,大富大貴未必修大福報。風水輪流轉,這些貧窮人來生大富大貴,這富貴人來生變成貧賤,這叫風水輪流轉,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

  【奉持齋戒。】

  《大乘義章》」第十二卷,「防禁故名爲戒」。戒律多半是禁止的,像五戒,殺生不能做,偷盜不能做,邪行不能做,妄語不能做,這些都叫做戒,叫禁戒。「潔清故名爲齋」,齋是日中一食。日中一食確實能保持我們的清淨心,把我們貪瞋癡的煩惱逐漸的遠離,這是齋的作用。那一天吃一餐,行嗎?行!佛菩薩行,出家人行,在家人也行。那工作很繁重也行嗎?也行!我親眼看見的。我在臺中跟李老師十年,李老師日中一食,而且吃得很少。我跟他的時候,我叁十一歲,老師那一年七十歲,他的工作量很大,大概是五個人的工作量,一天只吃一餐,行嗎?他吃了幾十年。我跟他學經教,我也學他一天吃一餐,我吃了五年。

  離開圖書館到臺北去講經,住在韓館長家裏,韓館長就壓迫我,不行,你一天吃一餐不可以。我說爲什麼?將來萬一身體不好,人家怪我,沒有照顧好,我承擔不起。要我吃叁餐,怎麼辦?我以前吃一餐,確實,一餐這個小飯碗叁碗飯。吃一餐的時候,每一餐都是叁碗飯。叫我吃叁餐的時候,好吧!一餐吃一碗,還是一餐的量分叁次吃,采取這個變通方法,不簡單。我在她家住了十七年,不是短時間。那個十七年,我沒地方去,走投無路,要不然就還俗。哪個寺廟都不收,不收講經的,趕經忏的收,所以都勸我放棄講經,學經忏佛事,我們大家都在一起。我出家不是爲趕經忏的,不是爲這個發心的。章嘉大師教我學釋迦牟尼佛,那學釋迦牟尼佛就得托缽。在臺灣托缽沒人給你,現在不作興托缽了,警察還取締。所以接受韓館長這一家人供養,我們的講經沒中斷,她修了大功德。她現在往生了,過去走的時候她在天道,大概也就這二、叁年往生,在天道待一段時間。所以齋跟戒,我們要分清楚。

  「《四分律音義》」,這一段念老的注解注得很長。「戒亦律之別義」,是律的別義,所以通常我們把它稱作戒律。「梵言」,梵語,古印度話,叫「叁婆羅」,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禁」,所以「戒者亦禁義也」,就是禁止。「齋者,謂不過中食」,這個中就是日中太陽,太陽日中。不過日中,在日中之前。所以持,這個持午,什麼時候吃飯?大概十一點鍾到十一點半,這是不會過中的。十一點半以後有可能過中,所以持齋要用什麼?最好用天文日曆,每一天日中的時間都不一樣,每一天差四分鍾。我過去在臺灣初學佛的時候,用天文日曆,今天幾點幾分幾秒日中,天天不一樣,那個日曆上就注得很清楚。而且地方不一樣,時間也不一樣,叫時差。天文日曆的時差就分得很細,給你分成幾分幾秒,我們在哪個地方,守哪個地方的時候。聽說還有些法師持午很嚴格,到了美國了,他吃飯的時候他就想到臺灣的時間,臺灣還沒有過中,美國已經過了,沒有關系,我用臺灣時間。如果這個話能行得通,你永遠不會過中,爲什麼?每個地方中不一樣。這都不是真正持午,真正持午沒有這種事情。

  所以「正午以爲正時,以後爲非時」,過午之後就非時。「時者宜食,非時則不宜食」,這是佛所定的。那我們要知道,釋迦牟尼佛出生在印度,他也是在印度到處講經說法,時差也不一樣。印度跟我們這時差,差好幾個小時,所以這個正時要以此時此地,這才是正確的。我們到哪裏旅行,要以當時的正時,這才是正確的。「不過中食(即常言之過午不食),名持齋。《南山業疏》」,道宣律師的,「雲:齋謂齊也。齊一其心。或言清也。故持齋者,以清心之不淨也」,就是把心裏頭不幹淨的東西把它清除掉,這是齋的本意。所以每一天吃飯的時候,要把心裏面不幹淨東西要除掉,要做這個觀想,這是真正的齋意。佛每一天給我們這個時間,你這個時間你一定要吃飯,希望你吃飯的時候觀想這樁事情。心裏面最好的,不幹淨的念頭、不善的念頭要放下,善的念頭也要放下。爲什麼?與自性就相應了。

  要知道善與不善都叫做業,你看善業、惡業,都叫做業,清淨心裏頭沒有業。念佛人叫淨業,記住,淨業裏頭沒有善惡,善也不淨,惡不淨、善也不淨。那要不要斷惡修善?要,要斷惡、要修善,但是心裏頭不要執著,斷惡不著斷惡的相,修善不留修善的相,這樣你的心就清淨。這一種斷惡修善,都叫做淨業。淨業是往生真正的道理,心淨則佛土淨,心淨這才能往生,心不清淨不能往生。所以善惡業我們都不要,你就超越六道輪回。你心裏頭有善業,生叁善道;心裏面有惡業,你就生叁惡道。所以叁惡道跟叁善道是平等的,都是業報。惡業要到叁惡道去把它消掉,恢複清淨,善業到叁善道去消掉。自性清淨心裏頭沒有善惡業,沒有天堂地獄。善惡業是因,天堂地獄是果報,所以它是平等的。造什麼業,受什麼果報,是業感召的果報。那個果報不是從外來的,與佛菩薩不相幹,與上帝也不相幹,與天地鬼神不相幹,與人也不相幹,自作自受,這個道理總要搞清楚、搞明白。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誰的心想?自己的心想,所以沒有一樣不是自作自受,總得搞清楚、搞明白。所以佛經上這個意思很好,我們什麼時候會想到要清理心裏面這些不淨,惡不淨,善也不淨,這個不淨統統都包括了,把它清理?讓你在吃飯的時候。你每天都要吃飯,吃飯就要想到,我要清理不淨,我的飯菜要幹淨,我的心也要幹淨,這個意思好。

  「又《會疏》雲:齋戒,即八齋戒及攝大小諸戒。蓋夫戒是人師,道俗鹹奉。心爲業主,凡聖俱製,正法住滅,皆一由之」。這個意思很深很廣,也非常重要。「戒爲無上菩提本」,佛滅度的時候,最後的遺言教我們以戒爲師。佛不在世了,我們以什麼人做老師?「以戒爲師,以苦爲師」。佛希望我們能持戒、能吃苦,爲什麼?你心就定了,煩惱欲望才真的能放下,你才能夠解脫,你才能成就,這是佛陀真實教誨。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四六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