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四七集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四七集)  2012/5/1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34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七六0頁第四行,從當中「《會疏》」這裏看起:

  「又《會疏》雲:齋戒,即八齋戒及攝大小諸戒。蓋夫戒是人師,道俗鹹奉。心爲業主,凡聖俱製,正法住滅,皆一由之」,這幾句話很重要。齋戒也叫八關齋戒,包括大小乘一切戒律都在其中。下面是告訴我們,世尊製定戒律用意何在。他說「戒是人師」,釋迦牟尼佛滅度的時候,阿難代表大衆向佛請教,佛陀在世,大家是依佛爲師,現在佛走了,我們依靠誰爲老師?佛告訴阿難,以戒爲師。禅是佛心,教是佛的言語,戒是佛的行持,可見得這一條非常重要。「道俗鹹奉」,道是出家人,俗是在家,無論出家、在家學佛,必須持戒,如果不持戒那就不是佛弟子。真正學佛要從戒上下手,這個叫叁無漏學。不僅是釋迦牟尼佛,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沒有例外的。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學佛終極的目標是開慧,對于宇宙人生真相徹底明了,叫大徹大悟,這是學佛的目標。我們要想趣向這個目標,真正成就佛果,那不從戒律下手,沒有第二個方法。

  我們在這個學習裏面,也做過深入的探討,爲什麼現在人對于戒律這麼困難?學經教比較容易,那是把經教當作一種學術來看待,所學的是知識,不是智慧。智慧從哪裏來?智慧從戒來,因戒得定,定才能生智慧。所以智慧是從內往外發的,不是從外學來的。外面學來的,像經教,從外面學來的,就變成知識;如果從內心裏面開悟的,那就是智慧。如果這個話你聽不懂,你慢慢去揣摩。我們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禅宗六祖惠能的故事。在五祖的會下有一位大德神秀大師,神秀當時,就是惠能大師見六祖那個時候,當時他已經是五祖的助教。我們曉得,向五祖學習的人太多了,五祖一個人忙不過來,那麼多人,他需要助教。所以,大家都認爲將來傳法,第六代祖肯定是神秀,這個沒有人懷疑。爲什麼傳給惠能?惠能學的是智慧,神秀學的是知識,不一樣,一個知識,一個智慧。知識聽多了就會了、就懂了,你讀得多、聽得多,知識很豐富,沒開悟!沒開悟是你沒學的東西你就不懂,學了你才懂;要是開悟了,沒有學的全懂,不一樣!

  我們看惠能大師逃難的期間,路上遇到一個無盡藏比丘尼,這個比丘尼受持《涅槃經》。《大涅槃經》分量很長,有兩種版本,一種叁十六卷,一種四十卷,這麼大的部頭,她讀誦。不能說無盡藏比丘尼沒有知識,她天天讀,她知識一定很豐富的,她沒有智慧。她在那裏讀經,惠能在旁邊聽,她念完了,惠能就把剛才念的這一段經文的意思講給她聽。她非常驚訝,聞所未聞,捧著經本來請教他。惠能大師說,我不認識字。你不認識字,怎麼講得這麼好?這個與識字不識字沒關系。你想想看這些話。智慧從哪裏來?從戒定慧來的。惠能大師連叁皈依都沒受過,形式上的皈依、受戒他沒有,他真的持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行、不妄語,他全做到了。人老實、誠懇,對待一切衆生真誠恭敬,佛經上講的「一切皆從真實心中作」,惠能全做到了,這就是持戒。他心是定的,不隨外面境界轉;換句話說,自己在什麼境界裏頭他做得了主。我們一般人做不了主,做不了主是什麼現象?看到了、聽到了就分別、就執著、就有意見,統統把它放在心上,這就叫做不了主。做得了主的人,聽了、見了、接觸到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放在心上,他的心是清淨心。這是做得了主,不被外頭環境轉。佛在《楞嚴經》上說得很清楚,一個不被外境轉的,他就有能力轉境界。能轉境界的這個人就同佛,跟佛沒兩樣,佛能轉境界,不爲境界轉。

  惠能在黃梅八個月,沒有人認識他,只有五祖認識他,沒有一個人認識他。所以五祖半夜叁更召見他,他們兩個好像有默契。五祖召見,也不會給任何人知道,去巡寮,到寺廟各處去看看,去巡察一下,巡寮。走到碓房,看到他在舂米,問他,米舂熟了沒?這個話裏頭有話,別人聽不懂。實際上問他,你有沒有成熟?惠能答到,米熟很久了,很久就熟了,猶欠篩哉!還沒有篩,篩就是印證,要求他老人家印證。你看,別人聽不懂,他們兩個很有味道。五祖拄個拐杖,拐杖在他那個磨磨的碓子上敲了叁下,就走了。這意思是說,叁更來見我。跟去的人很多看到,沒人懂,他就懂得。所以叁更的時候就到方丈室,果然沒錯,推門,裏面沒有關,一推就進去。五祖在那邊等他,果然准時來了。來了之後,用袈裟把他圍起來,不讓人看見。給他講《金剛經》大意,當然不要書本,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豁然大悟,就做報告,他的博士論文。

  他的報告很簡單,就是二十個字,五句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就是沒想到,這一覺悟之後,沒想到自性本來是清淨的,從來沒有染汙過。染汙的不是自性,染汙的是阿賴耶,自性沒有染汙。第二句話說「本不生滅」,自性不生不滅,他真見到了。在淨土裏面講,他見到常寂光了,常寂光就是自性。那個常就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才叫常,寂,清淨是寂,無量智慧那是光。第叁句「本自具足」,具足無量智慧、具足無量德能、具足無量相好,這光,常寂光裏面光表這個意思。第四句是「本無動搖」,自性是不動的,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動的,只有自性不動。最後一句「能生萬法」。五祖聽到之後,行了,他說可以了,行了。經也不必說了,衣缽就給他,叫他趕快走路。什麼原因?嫉妒障礙,叫他趕快走路,去躲避。這一躲,躲了十五年,這麼長的時間,大家把這個事情忘掉了,他才出來。

  他出現的時候就在光孝寺,現在的廣州光孝寺,聽印宗法師講《涅槃經》,他坐在後面。後面有兩個出家人,看到外面風吹得幡動,有一個說,你看幡動了,那個說不是,那是風動。兩個人在爭論,誰也不服誰。他到當中告訴兩位大德,告訴他們,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你們兩個的心動了。這兩個人一聽,大吃一驚,這才是把真正的事情解決了。印宗法師講經這一堂課下來了,就問他們叁個人在講什麼?他們把這個話一回答印宗,印宗立刻警覺到,他說聽說黃梅傳法的這個行者,問他,是不是你?惠能就承認了,是的。衣缽展開來給我們大家看看。他就把衣缽展開來。印宗就給惠能剃頭,正式出家了。剃頭之後,拜他做老師,不簡單!水漲船高,惠能大師的身分地位一下就被擡起來。印宗在當時嶺南一帶第一高僧,拜他爲師,印宗的老師,所以身分地位一下提高了,就開始傳法。以後就住在曹溪南華寺,圓寂也在那個地方,跟他學的人不計其數,那是活佛再世,活菩薩。

  在會下,跟他學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四十叁個人。過去五代都是單傳,師父只傳一個人,他傳四十叁個人。五祖囑咐他,以後只傳法不傳衣,衣是大家都爭,沒有意義,傳法不傳衣。傳法就是印證,人真正到徹悟,需要一個人給他做證明,是真的開悟還是假的開悟。無盡藏比丘尼在其中,印宗法師也在其中。在這個地方我們想到,印宗法師不是凡人,你看沒有一點嫉妒心,一來了,知道是真的不是假的,就把他捧起來。我們現在叫支持、擡舉,嶺南一帶的佛教由他來主持。

  所以,在獵人隊裏十五年,也是修行、也是在消業障。真正把如來無上大法,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落實在工作,他的工作是燒飯,獵人隊裏燒飯,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這真正是菩薩,不是假的。所以,無論在家、出家不能不守戒律。惠能大師的戒定慧是實質上的,不是形式上的。形式上你看看,他在沒有遇到印宗之前,從來沒有進過講堂,也沒有進過禅堂,這些形式上他統統沒有。而且接法之後十五年,這種耐心,忍耐,忍辱波羅蜜。戒律、苦行,佛是以戒爲師、以苦爲師,他都做到了,這都是做給後人看的。所以我最初學佛,章嘉大師告訴我,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惠能大師就是最好的榜樣,有實質沒有形式。所以,以戒爲師,道俗鹹奉,出家、在家都要遵守。

  「心爲業主」,造業,言語,口造業,身體行爲是身在造業。身口造業,聽誰的?聽心,念頭。念頭善造善業,念頭不善就造惡業。所以,造業的主是心。身口不受報,人死了之後,身體沒有了,口也沒有了,誰受報?靈魂受報。善的力量強,善業強就叁善道受報;惡的力量強,叁惡道受報。六道凡夫每個人造業多端,什麼業都有。臨終往哪一道去?佛在經上講了,叫強者先牽,哪一個業力量很強就先受報,力量弱的後受報。我們一定會想到,一定是惡念強,惡念強就先到惡道受報。所以諺語常講,人死了就做鬼,理上講不通,六道輪回,你怎麼說人死了做鬼?但是想想這句話也有道理,爲什麼?鬼是貪心最重,哪個人沒有貪心?貪心重的人,貪先受報,就到鬼道。如果瞋恚心最重,脾氣很大,這種習氣他地獄道受報。愚癡,愚癡就是沒有智慧,真假、邪正、是非、利害分不清楚,愚癡是畜生報,畜生的果報。統統是隨著業力牽引,沒有人主持,自己做主。

  我們看到章太炎的故事,這是我初學佛的時候,朱鏡宙老居士告訴我的,朱老是章太炎的女婿,章太炎的女兒嫁給他的。告訴我,他這個老嶽丈在世的時候曾經做過東嶽大帝的判官,大概是代理,時間一個月。判官的地位很高,就相當現在所講的秘書長,東嶽大帝像個省長,他是秘書長,就是現在講二把手。東嶽大帝找他去的,那找去,沒法子,就去了。白天在人間工作,晚上到鬼道去上班,一天到晚沒休息,人也很疲勞。把這些鬼道的事情,他看到東西給一些好朋友都講。這個不是假的,這是真的,章太炎不會說假話。

  他曾經跟東嶽大帝上了個建議,希望東嶽大帝能批准,把地獄裏頭炮烙的刑罰廢除,他說這個太殘酷了,不人道。炮烙是什麼?銅柱燒紅了,讓罪人去抱。那一抱不就像現在是烤鴨、烤雞,不就是這樣的…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四七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