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四七集▪P3

  ..續本文上一頁也不敢跟康熙一樣,少一年,六十年,就讓位,做太上皇。嘉慶做皇帝,日本向中國皇帝進貢,就是送禮,裏頭有這套書,這才知道。知道,清朝並不重視,爲什麼?乾隆、雍正、康熙這個盛世實在講超過唐朝,超過貞觀,所以他們就並不重視這個東西。到民國,清朝亡國之後,民國初年,商務印書館成立的時候,把這個書印了兩次。一次是日本原本印的,另外是重新排版印的,印過兩次。這書找不到了,中國滿清亡國之後,軍閥割據,中日戰爭,文化大革命,到哪裏去找?這些典籍本來數量就少,很多人不知道,商務印書館印過,問商務印書館的人,沒有人知道。我知道有這個書,沒見過,在講經的時候偶爾提到,就有聽衆,這有心人,很留意的替我去找,就找到了兩套。送到我這裏來,我如獲至寶。這是什麼?中國真有救了,世界不會是末日,這個東西出現了。

  過了二、叁個月,又出現了《國學治要》。這個東西是我想了好多年,但是我不知道有這種書。我想了很多年,希望能夠有人,有一批學者,能在《四庫全書》裏頭把精華的東西摘錄出來編一套書,能夠普及化,讓大衆都能接受古老祖宗的教誨。沒有想到,民國初年真的有人把這套書做出來了。他們做這套書的理念是從《群書治要》來的,《群書治要》是治國,《國學治要》是治學,是做學問的,就是依《四庫》經史子集,一共八冊。我一看到這個東西到手,馬上就告訴世界書局給我印一萬套。《群書治要》一萬套,《國學治要》一萬套,分送給全世界大學圖書館收藏,這就不會失傳了。

  所以,我這幾年來在各處行走,都勸這些外國的朋友要學文言文。爲什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智慧、理念、方法、經驗、效果全在中國古籍裏頭,你要不會文言文,你要讓別人翻成白話文來給你聽,味道變了,不是味道。一定學文言文,你才能夠嘗到原味。文言文難不難?不難,我都很留意。我在臺灣,問美國,哪個大學我忘掉了,紐約,一個大學生,在臺灣。這個大概是二十多年、叁十年的事情,有個同學跟臺灣大學做交換學生,到中國來學中文。她學什麼?學《華嚴經》,是個女孩子,大概叁十出頭的樣子,研究生。正好我在臺北講《華嚴經》,所以她就到我圖書館來參觀,在我圖書館住了四個月,聽我講《華嚴經》。她讀中國文言文,能看得懂清涼大師的注解,我非常佩服。我問她,你學中文學多久?叁年。不難!二00五年、二00六年,我兩次訪問倫敦,倫敦是國際漢學中心,它裏頭有漢學院,牛津大學有、劍橋有,還有倫敦大學。我去訪問,跟漢學院的同學交流,我給他們講了一個小時,劍橋也講一個小時,倫敦大學也講一個小時,給他們的教授舉行座談。我特別注意他們的學生,講一口北京話,對中國文言文沒有障礙。我說你們學多少年?都是叁年。不難,外國人一點基礎都沒有,叁年學得這麼好。所以,中國人學文言文頂多兩年,不難!

  我們對這個要有信心,趕快把文言文找回來。爲什麼?文言文是中國老祖宗最了不起的發明,這是老祖宗高度智慧表現出來的。古人這種智慧、經驗用什麼方法傳給後代?要原味傳到後代,不能變質。外國沒有文言文,所以他們的東西傳不下來。像歐洲的拉丁文,最古老的,只有極少數考古學的專家能懂得,懂得還不完全,要是翻譯一篇東西出來還翻不出來。我們老祖宗就想到了,言語會變,所以言語跟文字要搞兩套。文字搞一套什麼?不變的,永遠不變的,叫文言文。文言永遠不變,語言隨著地方變,隨著時代變,不管你怎麼變,我的文言不變。文是文字,文字的語言永遠不變,成功了。我們把文言文學好,看幾千年前古老的東西就跟面對面談話一樣,真能體會到他當時的心情。

  佛經用文言文寫的,難怪過去方老師告訴我,我向他請教,佛的經典從梵文翻譯過來的,爲什麼這些梵文的原典書籍沒有保留下來?大量到中國來了,爲什麼沒有保留?方老師笑著告訴我,古時候中國人跟現在中國人不一樣,中國古時候,中國古人對自己的文化信心十足。梵文沒有語、文分離,也會變。翻成中國文言文之後,不但沒有翻錯,意思完全正確,我們的文字比梵文還要華美,根本用不著了。這種氣概在全世界少有,哪裏像現在中國人,這樣窩囊,被別人輕視。所以翻出來之後,對于原文不重視了。方老師說得也很有道理,不是沒有道理。所以全世界真實智慧、至高的理念、精確的方法、豐富的經驗,全在中國《四庫全書》裏頭,然後曉得文言文比什麼都重要。今天小朋友,家長要是有眼光,讓他好好的學文言文,二十年之後,他就是全世界的國學大師,前途無量。能深入淺出把古人智慧、理念、方法、經驗,跟現在人講清楚、講明白,效法古人,社會安定和諧,災難就完全化解了。人民和睦相處,互助合作,都能真正享受到這一生圓滿幸福的生活。所以這個重要。

  佛教傳到中國,中國人完全接受,對于佛教的綱領更是尊重。佛學的綱領就是戒定慧,稱爲叁無漏學。必須從持戒,用現在的話說,要從真正落實下手,我所學到的就要變成生活。在工作上用得上,在處事待人接物統統能用上,化解一切爭端用得上,帶給社會安定和平。這真的是寶!我在其他的國家到處宣揚,別人聽了都歡喜,沒有反對的意見,包括一些國家領導人。

  所以這個地方是「心爲業主,凡聖俱製」,這個製就是,戒律是佛製的,菩薩還不能製,佛才能製定戒律,凡聖統統要遵守,不能夠違背。「正法住滅」,正法是大乘佛法,是久住世間還是會在這個世間消失、滅亡了,「皆一由之」,這個一就是戒律。意思就是,有戒律,正法就久住世間;沒有戒律,正法就滅了。我們不要說別的,說戒律的根本,十善,誰能夠遵守?特別是在現前的社會,你能夠把十善做到了,是大德!爲什麼?沒人做到,你能做到還得了嗎?你能把十善做到,諸佛菩薩能不護念你嗎?護法善神、龍天八部,他能不保佑你嗎?這個不是迷信,這是事實。

  我們今天出了麻煩,身體疾病多,不健康,毛病多,心裏面不能安定,煩躁。什麼原因?沒有學戒律。你學戒律,不貪、不瞋、不癡,你心就定了,心就不煩了;能夠遵守不殺生、不偷盜、不邪行、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你的身體就健康。十善業能夠帶給我們身心健康,爲什麼不幹?無論學哪個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統統要從十善做起,沒有《十善業道》就沒有大乘佛法。今天我們講儒釋道叁個根,爲什麼十善做不到?我們不會做人,十善是作佛的,人都做不好,怎麼能作佛?所以,要求學《弟子規》,《弟子規》是做人;再要求學《感應篇》,因果教育。儒家的教育是講倫理道德,倫理道德教好人,好人怎麼?不願意做壞事,做壞事好像心不安,還有一點良心。那要是良心沒有了,根本他就不相信做好事有好報,學,學因果教育。真正明白因果怎麼樣?不敢做壞事。爲什麼?有報應。有這麼兩個基礎,再入佛門,《十善業道》一點不成問題,決定做得到。所以這個十幾年來,我們努力的在提倡儒釋道叁個根,雖然真正在這上紮根用功的人不多,但是有,有就好。爲什麼?根沒斷,還有。有根就有指望,傳統文化跟大乘佛法不至于斷滅。

  「明比日月,尊譬寶珠」,這是佛用比喻告訴我們戒律的重要,戒律的光明超過日月,戒律的珍貴,它的尊貴就像寶珠一樣。「甯當抱渴而死,弗飲水蟲」。這是佛門裏一個公案。兩個出家人去拜佛,路走得很遠,一個人看到水裏面,水,出家,水沒有過濾不能喝。水裏頭有小蟲,就是細菌。所以出家人旅行的時候身上要帶個濾水囊,就是小袋子,碰到水的時候得過濾,那水才能喝。有一個人沒有過濾,這個水他吃了;另外一個持戒,他不肯喝,結果死在路上。這個喝水的人到了佛的面前,把這個事情告訴佛陀。佛陀說,持戒的那個人他比你早到我這兒來了,你來得太晚了。對持戒的人獎勵、贊歎,對于破戒的人教他要忏悔、要忏罪。

  「乃可被系而終,無傷草葉」,這是什麼?被人冤枉了,或者是犯了過失被處分。處分的人說,你是個持戒的人,那很簡單,好辦,我抓幾根草,用草給你圍起來,你不能把這個草拿掉你走開,不可以,我用草給你綁在這兒。甯願在這裏死,也不敢把草撥開,不傷害草木。這種,像抱渴而死,無傷草葉,現在人來看,這是愚癡,他怎麼會相信?于是,戒律有這樣的嚴,一般人看到戒律害怕。你看從前儒家講禮,民國初年,這是知識分子,稱儒什麼?吃人的禮教。禮太嚴格了,人不能自由。戒律比禮還要嚴,你說學佛、學經典,大家喜歡聽,提到要持戒,調頭走了,他不聽你的了。現在人認爲儒的禮、佛的戒對人約束太多了,好像繩索綁到身體,一點自由都沒有,這樣看法。所以戒學弘揚有它一定的難度。

  必須要從儒下手,儒比較容易,比佛法寬松。真正有儒的基礎,有道家《太上感應篇》的基礎,持戒就容易了,跟他講戒律他歡喜,他不會排斥,他會相信。沒有儒跟道的基礎,那不容易。所以講經,講道理給他聽,他很有興趣,你叫他用十善來約束他,他受不了。能不殺生嗎?不殺生,它傷害我。傷害我也不能殺它,這個在他認爲這是什麼?不講道理,理是講不通。殊不知,你不殺它,它就不會殺你。我早晨起來寫字,有個蚊子飛來,就在我面前繞來繞去的。我沒法子了,我就指著旁邊一個紙片,我說你站在這裏來。它就站在那。我給它授叁皈依,授完之後,叫它別動,我就拿個玻璃杯子把它蓋下來,把它送到外邊去,聽話!今天早晨的事情。我們以善心、真誠心對它,記住佛的一句話,一切皆從真實心中作,就有感應,不能有一點虛假對待這些小動物。不會傷害你,把你放走,打開窗戶,從窗戶上放走。

  「疏中極論齋戒之要」,這《會疏》裏頭說的,齋戒非常重要,「正法能否住世,全賴行人能否持戒」,這個行人就是佛門弟子,在家、出家都包括在其…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四七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