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中。正法能不能住在這個世間,全靠佛門四衆弟子能不能持戒。「故當甯失身命,毋違所受之戒」。失身命沒有關系,這個身命是無常的,總歸要死,早一天死晚一天死,反正都要死,無所謂。如果爲持戒而喪命,這個身命失掉,你再得一個身命肯定比這個身好。爲什麼?這大善!善在哪裏?你給社會大衆做好榜樣,這個榜樣就是大善,能夠像你的人愈來愈多,正法就久住了。
「彭際清居士曰:故知淨土資糧」,修淨土,求往生極樂世界,這資糧在此地說,現在話講條件。古時候旅行,不要太古時候,我們在抗戰期間當中逃難,我走了十個省,完全靠走路。走路要怎麼樣?要帶米,到時候你能煮飯吃。米,做個布袋子,長長的,裝一袋子背在身上。不像現在有旅館、有飯店,那時候沒有。真正遇到沒辦法的時候,找到人家,要向人家講,家裏有沒有剩的飯菜?討一點,過這種日子。資是身上帶一點錢,糧是糧食,出門一定要帶的。我們到淨土,這個資糧是什麼?全憑功德,就是你修積的功德。功德的基礎,「功德之基,莫先持戒」,持戒、行善就是積功累德。所以「戒淨則心淨,心淨則土淨」。
今天在這裏講戒,我們把重點全部落實在十善,爲什麼?有十善就有戒。淨業叁福第一條講十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一條。我們對父母有沒有盡孝?我們對老師有沒有做到敬?這個敬就是依教奉行,那才叫敬。老師教你東西,陽奉陰違,這大不敬。老師的教誨一定要依教奉行,縱然不能百分之百的做到,至少也得做到一半,否則的話怎麼對得起老師?我這一生是運氣很好,老師能撥出時間單獨教我,方老師單獨教我,章嘉大師也是單獨教我,這個緣太難得!這是宿世的緣分,這一生遇到了,我們不好好的學,怎麼對得起老師?孝親尊師,現在人不懂得。我們的父母、老師都已經往生,不在了,我怎麼辦?我的教室、我的佛堂、我的攝影棚統統挂的老師的照片,每一天早晚跟老師行禮,念念不忘老師教誨,教孝親、教尊師。現在人把老師忘得幹幹淨淨,我們能有今天,誰給我的?父母給我身體,老師給我智慧,飲水思源。
這都是屬于戒律,因戒才能得定。我們今天這個定不是禅定,是什麼?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一門深入就是定,長時薰修會開悟。所以學東西不要貪多,世出世法都一樣,一樣沒有學透,不要學第二樣;這一樣學透了,行,可以再學一樣。但是一生當中要有一門爲主。我在年輕的時候學得很多,雖然老師教給我,不聽!總是貪多,看這個也好,那個也不錯,這也想學那也想學,興趣多方面的,我就涉獵了不少的經論。那現在,現在知道,這是什麼?佛學常識很豐富。再豐富的佛學常識,對你了生死出叁界沒有幹涉,沒用處。如果一門深入,像我們在前面念到的,念老在這裏舉的例子,我們不如愚夫婦老實念佛,真比不上他。鄉下的阿公阿婆不認識字,什麼也不懂,就知道一句阿彌陀佛,一天念到晚,我們能跟他比嗎?說老實話,這些阿公阿婆他什麼時候往生他知道。甚至于他想什麼時候往生都可以,還有壽命不要了,我現在就要走,佛來接我。佛真來接他。
這一點,我們看到瑩珂法師的公案就找到證據,瑩珂法師壽命還有十年,不要了,要求阿彌陀佛帶他現在就走,他真走了。所以這些阿公阿婆,我相信他們都有這個功德,都有這個條件。他不走,是做給我們看的,也是,他是真實功德,他不走,住在這個地方,保佑這個地方的安定和諧,保佑這個地方少災少難。我們一般人不認識,瞧不起他。他大慈大悲,幫助這個地區化解災難。我說的話一點不假,他不是走不了,慈悲心救苦救難。我們理解,看到這樣的人我們對他都特別恭敬,對他行禮、對他致意,贊歎他老人家。他是真幹,知識分子只說不幹。所以知識不能解決問題,不能化解災難,這要智慧。
淨土資糧,全憑功德,功是功夫,一分功夫就有一分功德。持戒是功夫、放下是功夫,這真實功夫,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七情五欲、放下貪瞋癡慢。佛爲什麼教我們放下?你要明白這個道理,道理明白了,你真肯放下。明白道理就是章嘉大師所說的,看破。爲什麼放不下?沒看破,對事實真相知道不清楚,所以放不下。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不需要人勸你,不需要人教你,你自然放下。爲什麼?那是包袱,那裏頭不是好東西,是帶給自己的累贅,沒有一點好處。放下真有好處,要放得幹淨,要用真誠心去放,不能搞假的。裝模作樣不行,沒有感應,搞真的就有感應。
在我們現前,我們自己親身當中有體驗,有不可思議的感應,祖宗照顧,佛菩薩照顧。我舉湯池小鎮這個例子,不是假的。我們看到《虛雲老和尚年譜》裏頭記載的,老人朝五臺山,叁步一拜,從普陀山海島裏頭,叁步一拜,拜到五臺,叁年。這個毅力、恒心就感動佛菩薩,他從發心、起步一直到五臺山叁年,佛菩薩就在他身邊照顧他,他不知道。當他生病病倒了,菩薩就化身,變一個乞丐來照顧他,來給他采藥,幫他治病。住了十幾天,身體完全恢複了,這乞丐走了,他繼續去拜山。叁年當中得兩次病,第二次得病的時候,又碰到這個乞丐,又來了。其實那個乞丐是文殊菩薩變的,文殊菩薩始終沒有離開他,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爲什麼他能夠感動文殊菩薩照顧,我們不能感動?他發的那個真誠心,那就是他的功德。我們的心不真誠,看到這些事情還懷疑,老和尚修得不錯,感動了,我們沒有修行,不如他,那就沒有法子了。全是一點真心、一點誠意,不是爲自己,爲自己不行,爲自己名聞利養,這不行,不是爲自己。
我們搞湯池實驗不是爲自己,是爲我們老祖宗的傳統文化還能不能延續下去,我們是做這個實驗,不爲自己。老祖宗的東西在今天還能夠適用,就得保佑,就讓我看到效果。如果不管用的話,那就沒有了,搞不成功,搞不成功我們也就不搞了。搞成功是什麼?我們那個念頭一動,老祖宗就知道了,佛菩薩就知道了。就替我們安排,就替我們效果趕快搞成功,知道我們耐心不夠。我們原來打算叁年看到效果,叁個月看到了。這明明是佛菩薩、老祖宗在身邊,我們親身體驗到的,能不相信嗎?所以真發心,災難來了沒事。我們需不需要預備這些災難的東西?不需要。真災難來的時候,就突然來了一些人,送這個吃的、送那個喝的,全送來了。那是什麼?都是佛菩薩化身來的。我們自己還是不要的好,我們要什麼?要真誠心,我們要這個東西,這個東西是真管用。
「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我們對于戒律要重視,還是叁個根,《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要做,不是念。念沒用,要落實、要做到,把這叁樣東西變成我們的生活,變成我們自己的,工作、待人接物要把它做出來。後面的效果、感應不可思議,讓我們對祖宗、對佛法、對鬼神信心十足,再不會懷疑。我們這個色身留在這個世間,爲佛菩薩工作的,爲一切衆生工作的,不是爲自己的。身體好,爲他們多出一點力,不好,少出一點力,全是爲衆生、爲正法久住,沒有絲毫爲自己,感應自己能體會得到。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四七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