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四七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四七集)  2012/5/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4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七六0页第四行,从当中「《会疏》」这里看起:

  「又《会疏》云:斋戒,即八斋戒及摄大小诸戒。盖夫戒是人师,道俗咸奉。心为业主,凡圣俱制,正法住灭,皆一由之」,这几句话很重要。斋戒也叫八关斋戒,包括大小乘一切戒律都在其中。下面是告诉我们,世尊制定戒律用意何在。他说「戒是人师」,释迦牟尼佛灭度的时候,阿难代表大众向佛请教,佛陀在世,大家是依佛为师,现在佛走了,我们依靠谁为老师?佛告诉阿难,以戒为师。禅是佛心,教是佛的言语,戒是佛的行持,可见得这一条非常重要。「道俗咸奉」,道是出家人,俗是在家,无论出家、在家学佛,必须持戒,如果不持戒那就不是佛弟子。真正学佛要从戒上下手,这个叫三无漏学。不仅是释迦牟尼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没有例外的。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学佛终极的目标是开慧,对于宇宙人生真相彻底明了,叫大彻大悟,这是学佛的目标。我们要想趣向这个目标,真正成就佛果,那不从戒律下手,没有第二个方法。

  我们在这个学习里面,也做过深入的探讨,为什么现在人对于戒律这么困难?学经教比较容易,那是把经教当作一种学术来看待,所学的是知识,不是智慧。智慧从哪里来?智慧从戒来,因戒得定,定才能生智慧。所以智慧是从内往外发的,不是从外学来的。外面学来的,像经教,从外面学来的,就变成知识;如果从内心里面开悟的,那就是智慧。如果这个话你听不懂,你慢慢去揣摩。我们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禅宗六祖惠能的故事。在五祖的会下有一位大德神秀大师,神秀当时,就是惠能大师见六祖那个时候,当时他已经是五祖的助教。我们晓得,向五祖学习的人太多了,五祖一个人忙不过来,那么多人,他需要助教。所以,大家都认为将来传法,第六代祖肯定是神秀,这个没有人怀疑。为什么传给惠能?惠能学的是智慧,神秀学的是知识,不一样,一个知识,一个智慧。知识听多了就会了、就懂了,你读得多、听得多,知识很丰富,没开悟!没开悟是你没学的东西你就不懂,学了你才懂;要是开悟了,没有学的全懂,不一样!

  我们看惠能大师逃难的期间,路上遇到一个无尽藏比丘尼,这个比丘尼受持《涅槃经》。《大涅槃经》分量很长,有两种版本,一种三十六卷,一种四十卷,这么大的部头,她读诵。不能说无尽藏比丘尼没有知识,她天天读,她知识一定很丰富的,她没有智慧。她在那里读经,惠能在旁边听,她念完了,惠能就把刚才念的这一段经文的意思讲给她听。她非常惊讶,闻所未闻,捧着经本来请教他。惠能大师说,我不认识字。你不认识字,怎么讲得这么好?这个与识字不识字没关系。你想想看这些话。智慧从哪里来?从戒定慧来的。惠能大师连三皈依都没受过,形式上的皈依、受戒他没有,他真的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行、不妄语,他全做到了。人老实、诚恳,对待一切众生真诚恭敬,佛经上讲的「一切皆从真实心中作」,惠能全做到了,这就是持戒。他心是定的,不随外面境界转;换句话说,自己在什么境界里头他做得了主。我们一般人做不了主,做不了主是什么现象?看到了、听到了就分别、就执著、就有意见,统统把它放在心上,这就叫做不了主。做得了主的人,听了、见了、接触到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放在心上,他的心是清净心。这是做得了主,不被外头环境转。佛在《楞严经》上说得很清楚,一个不被外境转的,他就有能力转境界。能转境界的这个人就同佛,跟佛没两样,佛能转境界,不为境界转。

  惠能在黄梅八个月,没有人认识他,只有五祖认识他,没有一个人认识他。所以五祖半夜三更召见他,他们两个好像有默契。五祖召见,也不会给任何人知道,去巡寮,到寺庙各处去看看,去巡察一下,巡寮。走到碓房,看到他在舂米,问他,米舂熟了没?这个话里头有话,别人听不懂。实际上问他,你有没有成熟?惠能答到,米熟很久了,很久就熟了,犹欠筛哉!还没有筛,筛就是印证,要求他老人家印证。你看,别人听不懂,他们两个很有味道。五祖拄个拐杖,拐杖在他那个磨磨的碓子上敲了三下,就走了。这意思是说,三更来见我。跟去的人很多看到,没人懂,他就懂得。所以三更的时候就到方丈室,果然没错,推门,里面没有关,一推就进去。五祖在那边等他,果然准时来了。来了之后,用袈裟把他围起来,不让人看见。给他讲《金刚经》大意,当然不要书本,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豁然大悟,就做报告,他的博士论文。

  他的报告很简单,就是二十个字,五句话。「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就是没想到,这一觉悟之后,没想到自性本来是清净的,从来没有染污过。染污的不是自性,染污的是阿赖耶,自性没有染污。第二句话说「本不生灭」,自性不生不灭,他真见到了。在净土里面讲,他见到常寂光了,常寂光就是自性。那个常就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才叫常,寂,清净是寂,无量智慧那是光。第三句「本自具足」,具足无量智慧、具足无量德能、具足无量相好,这光,常寂光里面光表这个意思。第四句是「本无动摇」,自性是不动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动的,只有自性不动。最后一句「能生万法」。五祖听到之后,行了,他说可以了,行了。经也不必说了,衣钵就给他,叫他赶快走路。什么原因?嫉妒障碍,叫他赶快走路,去躲避。这一躲,躲了十五年,这么长的时间,大家把这个事情忘掉了,他才出来。

  他出现的时候就在光孝寺,现在的广州光孝寺,听印宗法师讲《涅槃经》,他坐在后面。后面有两个出家人,看到外面风吹得幡动,有一个说,你看幡动了,那个说不是,那是风动。两个人在争论,谁也不服谁。他到当中告诉两位大德,告诉他们,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你们两个的心动了。这两个人一听,大吃一惊,这才是把真正的事情解决了。印宗法师讲经这一堂课下来了,就问他们三个人在讲什么?他们把这个话一回答印宗,印宗立刻警觉到,他说听说黄梅传法的这个行者,问他,是不是你?惠能就承认了,是的。衣钵展开来给我们大家看看。他就把衣钵展开来。印宗就给惠能剃头,正式出家了。剃头之后,拜他做老师,不简单!水涨船高,惠能大师的身分地位一下就被抬起来。印宗在当时岭南一带第一高僧,拜他为师,印宗的老师,所以身分地位一下提高了,就开始传法。以后就住在曹溪南华寺,圆寂也在那个地方,跟他学的人不计其数,那是活佛再世,活菩萨。

  在会下,跟他学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四十三个人。过去五代都是单传,师父只传一个人,他传四十三个人。五祖嘱咐他,以后只传法不传衣,衣是大家都争,没有意义,传法不传衣。传法就是印证,人真正到彻悟,需要一个人给他做证明,是真的开悟还是假的开悟。无尽藏比丘尼在其中,印宗法师也在其中。在这个地方我们想到,印宗法师不是凡人,你看没有一点嫉妒心,一来了,知道是真的不是假的,就把他捧起来。我们现在叫支持、抬举,岭南一带的佛教由他来主持。

  所以,在猎人队里十五年,也是修行、也是在消业障。真正把如来无上大法,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他的工作是烧饭,猎人队里烧饭,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这真正是菩萨,不是假的。所以,无论在家、出家不能不守戒律。惠能大师的戒定慧是实质上的,不是形式上的。形式上你看看,他在没有遇到印宗之前,从来没有进过讲堂,也没有进过禅堂,这些形式上他统统没有。而且接法之后十五年,这种耐心,忍耐,忍辱波罗蜜。戒律、苦行,佛是以戒为师、以苦为师,他都做到了,这都是做给后人看的。所以我最初学佛,章嘉大师告诉我,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惠能大师就是最好的榜样,有实质没有形式。所以,以戒为师,道俗咸奉,出家、在家都要遵守。

  「心为业主」,造业,言语,口造业,身体行为是身在造业。身口造业,听谁的?听心,念头。念头善造善业,念头不善就造恶业。所以,造业的主是心。身口不受报,人死了之后,身体没有了,口也没有了,谁受报?灵魂受报。善的力量强,善业强就三善道受报;恶的力量强,三恶道受报。六道凡夫每个人造业多端,什么业都有。临终往哪一道去?佛在经上讲了,叫强者先牵,哪一个业力量很强就先受报,力量弱的后受报。我们一定会想到,一定是恶念强,恶念强就先到恶道受报。所以谚语常讲,人死了就做鬼,理上讲不通,六道轮回,你怎么说人死了做鬼?但是想想这句话也有道理,为什么?鬼是贪心最重,哪个人没有贪心?贪心重的人,贪先受报,就到鬼道。如果瞋恚心最重,脾气很大,这种习气他地狱道受报。愚痴,愚痴就是没有智慧,真假、邪正、是非、利害分不清楚,愚痴是畜生报,畜生的果报。统统是随着业力牵引,没有人主持,自己做主。

  我们看到章太炎的故事,这是我初学佛的时候,朱镜宙老居士告诉我的,朱老是章太炎的女婿,章太炎的女儿嫁给他的。告诉我,他这个老岳丈在世的时候曾经做过东岳大帝的判官,大概是代理,时间一个月。判官的地位很高,就相当现在所讲的秘书长,东岳大帝像个省长,他是秘书长,就是现在讲二把手。东岳大帝找他去的,那找去,没法子,就去了。白天在人间工作,晚上到鬼道去上班,一天到晚没休息,人也很疲劳。把这些鬼道的事情,他看到东西给一些好朋友都讲。这个不是假的,这是真的,章太炎不会说假话。

  他曾经跟东岳大帝上了个建议,希望东岳大帝能批准,把地狱里头炮烙的刑罚废除,他说这个太残酷了,不人道。炮烙是什么?铜柱烧红了,让罪人去抱。那一抱不就像现在是烤鸭、烤鸡,不就是这样的…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四七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